便携式计算机机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50027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便携式计算机机箱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箱,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计算机机箱。



背景技术:

机箱作为电脑配件中的一部分,它起的主要作用是放置和固定各电脑配件,起到一个承托和保护作用,外壳用钢板和塑料结合制成,硬度高,主要起保护机箱内部元件的作用。支架主要用于固定主板、电源和各种驱动器。此外,电脑机箱具有屏蔽电磁辐射的重要作用,机箱有很多种类型。现在市场比较普遍的是AT、ATX、Micro ATX以及最新的BTX-AT机箱的全称应该是BaBy AT,主要应用到只能支持安装AT主板的早期机器中。

目前,机箱的种类虽然多种多样,但对于一些经常需要移动机箱的场所,现有技术中的机箱则显得非常不方便,由于机箱与显示器之间通常采用电源线和视频线连接,导致移动十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携式计算机机箱,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计算机机箱,包括机箱本体和设置于机箱本体的外边框,所述外边框包括设置于两侧的侧框和设置于底部的底框,所述外边框内设置有用于容纳机箱盖板和显示器的插槽,显示器和机箱盖板的两侧通过外边框顶部插入侧框的插槽滑动至底框,固定于机箱本体。

进一步,所述插槽包括用于插入显示器的插槽II和用于插入机箱盖板的插槽I和插槽III,所述插槽II设置于插槽I和插槽III之间。

进一步,所述底框的插槽II内设置有用于显示器供电和显示器与主机数据连接的外部接口。

进一步,所述机箱本体顶部设置有将盖板和显示器固定在插槽中的的锁紧装置。

进一步,所述机箱本体内部设置有不间断电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中的便携式计算机机箱,可以将显示器插入机箱中,并在需要使用显示器时可以将盖板取出,插入显示器背后的机箱插槽中,当需要移动时,将机箱盖板取出,插入显示器屏幕前面的插槽,避免显示器在移动过程中收到损害,本实用新型具有成本低廉,移动性好,便携性高,利于推广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外边框插槽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机箱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外边框插槽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机箱俯视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便携式计算机机箱,包括机箱本体和设置于机箱本体的外边框,所述外边框包括设置于两侧的侧框5和设置于底部的底框6,所述外边框内设置有用于容纳机箱盖板和显示器的插槽,显示器和机箱盖板的两侧通过外边框顶部插入侧框5的插槽滑动至底框6,固定于机箱本体。插槽包括用于插入显示器的插槽II2和用于插入机箱盖板的插槽I1和插槽III3,所述插槽II2设置于插槽I1和插槽III3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在移动机箱时,可以将机箱盖板插入显示器外侧的插槽中,通过这种接口显示器的屏幕就可以被盖板遮挡住,从而对显示器的屏幕进行保护,当需要用显示器时,可以将盖板取出,插入显示器背部的插槽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框的插槽II2内设置有用于显示器供电和显示器与主机数据连接的外部接口,将显示器插入至底框6的插槽II2,通过设置在底框6的插槽II2的外部接口,实现对显示器的供电和与计算机主机的数据连接,从而使显示器直接能够使用,大大提高了便利性。优选地,可以使外部接口能够在插槽II2中自由移动,这样可以兼容不同 类型的显示器,使机构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在本实施例中,机箱本体顶部设置有将盖板和显示器固定在插槽中的的锁紧装置4,本实施例中的锁紧装置4是通过可以旋转的板状部件,该板状部件与机箱本体铰接,通过旋转的方式将板状部件移动至外边框上部,从而使显示器和盖板无法从外边框上部滑出,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例如卡扣等方式实现锁紧的功能。

在移动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电压不稳的情况,而由于计算机本身不像笔记本电脑带有电池,因此会导致计算机非正常关闭,不仅会导致数据丢失,更容易使硬件损坏,在本实施例中,机箱本体内部设置有不间断电源,不间断电源与供电电源连接,不间断电源采用将蓄电池(多为铅酸免维护蓄电池)与主机相连接,通过主机逆变器等模块电路将直流电转换成市电的系统设备,用于给单台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系统或其它电力电子设备如电磁阀、压力变送器等提供稳定、不间断的电力供应。当市电中断(事故停电)时,不间断电源立即将电池的直流电能,通过逆变零切换转换的方法向负载继续供应220V交流电,使负载维持正常工作并保护负载软、硬件不受损坏,对电压过高或电压过低都能提供保护。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