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层数据叠加的可视化监控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786561阅读:120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数据可视化引擎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多层数据叠加的可视化监控方法。



背景技术:

在对地图中的3D建筑进行绘制时,通过Three.js中的ExtrudeGeometry函数可以非常简便地绘制3D的几何图形。通过绘制城市轮廓并将其挤出到对应建筑数据的高度,来达到建筑的效果。但这只允许绘制大概规模在几百数量的建筑。

根据城市规划的不同,有些城市中存在大量高度为一层的建筑。尽管通过3D绘制方法来绘制,这类建筑的高度仍是微乎其微甚至不可见的。而且,通常城市的建筑大概在几十万左右的数量,首先根据重点区域进行抽析,减少所绘制的建筑数量,但是城市的轮廓集合数据依然非常大,前端一次性读取如此庞大的数据,等待时间过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技术任务是针对以上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多层数据叠加的可视化监控方法,通过可拖拽并灵活的可视化布局,将业务数据与地理信息融合的大数据可视化,以生动的形式呈现隐藏的庞大数据,有效帮助用户做业务的数据洞察。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多层数据叠加的可视化监控方法,利用数据可视化引擎中的控制组件,根据设计稿,做出大致demo界面,客户根据拖动条,像操作软件一样进行调整,并打印出来相应配置,返回代码中再进行微调;

针对城市规模的绘制,包括建筑,道路及河流,通过合并几何图形的方法,将上述所有几何图形合并成唯一的几何图形,以来节省CPU与GPU的计算,并减少两者间的通信,从而实现大规模城市的绘制;

针对大量高度为一层的建筑,归为2D建筑,通过单一的面展现出建筑的形状,节省大量的计算,同时保证性能的优化;

展示城市中某一个或几个建筑的细节,建立obj格式或dae格式的3D模型,通过Three.js将这些3D模型导入原本这些建筑所在地图上的位置;

数据内容为建筑的轮廓数据,导入前在nodejs里进行后端优化,通过减少距离太近的点减少对建筑面的绘制;

通常城市的建筑大概在几十万左右的数量,城市的轮廓集合数据依然非常大,按照建筑数据id随机的方式切成若干个小的文件,减少每次请求的大小,以一种符合视觉的方式载入地图。

优选的,在处理建筑的阴影时,通过在城市底部建立新的平面图层,来接收建筑的阴影,同时在Three.js中选择让建筑也同时接收阴影,根据灯光的位置,模拟出真实的城市。

进一步的,旋转灯光的位置,来观测建筑阴影的变换,模拟出城市中一天的阴影变化。

本发明的一种多层数据叠加的可视化监控方法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以日常图表组件库以及地理相关组件库为基础,专业数据可视化模板设计为视觉框架,依托前端框架搭建起来的web服务。通过该引擎可以利用已有组件低成本还原设计师产出的原型图,快速完成多种数据源的绑定,并通过最终的可视化配置调整系统完成所见即所得的视觉调试,最终产出数据大屏;

资源利用,通过数据大屏可以直观及时把握云计算资源的利用,数据调度,让管理有的放矢;社会效果,通过对海量互联网数据和政府经济数据进行挖掘的基础上,形成对区域人口、农村、消费、电商发展等综合指标的画像,并以高度可视化的方式输出,使地方经济民生发展一览无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一种多层数据叠加的可视化监控方法,利用数据可视化引擎中的控制组件,根据设计稿,做出大致demo界面,客户根据拖动条,像操作软件一样进行调整,并打印出来相应配置,返回代码中再进行微调;

针对城市规模的绘制,包括建筑,道路及河流,通过合并几何图形的方法,将上述所有几何图形合并成唯一的几何图形,以来节省CPU与GPU的计算,并减少两者间的通信,从而实现大规模城市的绘制;

针对大量高度为一层的建筑,归为2D建筑,通过单一的面展现出建筑的形状,节省大量的计算,同时保证性能的优化;

展示城市中某一个或几个建筑的细节,建立obj格式或dae格式的3D模型,通过Three.js将这些3D模型导入原本这些建筑所在地图上的位置;

在处理建筑的阴影时,通过在城市底部建立新的平面图层,来接收建筑的阴影,同时在Three.js中选择让建筑也同时接收阴影,根据灯光的位置,模拟出真实的城市。

旋转灯光的位置,来观测建筑阴影的变换,模拟出城市中一天的阴影变化。

数据内容为建筑的轮廓数据,导入前在nodejs里进行后端优化,通过减少距离太近的点减少对建筑面的绘制;

通常城市的建筑大概在几十万左右的数量,城市的轮廓集合数据依然非常大,按照建筑数据id随机的方式切成若干个小的文件,减少每次请求的大小,以一种符合视觉的方式载入地图。

通过上面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容易的实现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任意组合不同的技术特征,从而实现不同的技术方案。

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