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段组合式高铁火车票购票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1408378阅读:2993来源:国知局
一种分段组合式高铁火车票购票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网络购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分段组合式高铁火车票购票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乘坐火车出行是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交通方式,尤其是在高速铁路飞速发展后,由于其速度和服务方面的提升,大大缩短了乘客的出行时间,更受乘客的青睐。高度铁路简称高铁,其对应的列车包括d字开头或g字开头。

目前,高铁列车面在高峰时期面临诸多问题:对于乘客而言,虽然高铁列车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很多情况下依然无法满足乘客的需求。例如节假日出行时,会出现一部分乘客无法取得直达的车票,而导致出行计划受到制约;对于高铁运营方来说,经常有这样的情况,一辆列车上某个座位在到达某个中间站后,就无人再坐,一直空置到终点站;或者该座位从始发站开始空置,直至中途某站才有人坐,很显然这样的方式导致空座率较高,运营力严重浪费的问题。

现有技术中为了满足乘客的出行需求,提出一种可根据用户需求而制定的中转方案,并可对出行方案进行最先出发、最先到达或者用时最短排序,还可以根据用户选择的坐席权重对不同的坐席进行优先排序。

很显然,上述出行方案导致乘客需要中途转车,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容易造成误车的风险,另外,该方案并不能明显克服空座率较高,运营力严重浪费的缺点。由此可见,如何克服由于中转带来的不便以及降低列车的空座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分段组合式高铁火车票购票方法及装置,用于克服由于中转带来的不便以及降低列车的空座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分段组合式高铁火车票购票方法,包括:

s10:接收用户的购票请求,所述购票请求中携带有出发地、目的地、出发日期及初始坐席级别;

s11:根据所述初始坐席级别判断车票数据库中是否包含有与所述购票请求对应的直达车票,如果包含,则进入s12,否则,进入s13;

s12:输出所述直达车票的购买链接;

s13:根据用户选择方式在所述车票数据库中搜索是否存在与所述购票请求对应,且为同一车次的同一运营周期内的分段组合车票,如果存在,则进入s14;

s14:输出所述分段组合车票的购买链接。

优选地,当s11的判断结果为否时,s13之前还包括:

s20:输出分段组合车票的选择方式;

s21:判断所述用户的选择方式是否为更改所述初始坐席级别;如果否,则进入s13,相对应的,s13具体为s13a,

s13a:根据所述初始坐席级别在所述车票数据库中搜索是否存在与所述购票请求对应,且为同一车次的同一运营周期内的分段组合车票;

其中,所述分段组合车票的坐席级别不超过所述初始坐席级别。

优选地,当s21的判断结果为是时,还包括:

s30:接收用户调整后的目标坐席级别;

s31:根据所述目标坐席级别判断车票数据库中是否包含有与所述购票请求对应的直达车票;如果是,则进入s12,否则,进入s13;相对应的,s13具体为s13b,

s13b:根据所述目标坐席级别在所述车票数据库中搜索是否存在与目标购票请求对应,且为同一车次的同一运营周期内的分段组合车票;

其中,所述目标购票请求中携带有所述出发地、所述目的地、所述出发日期及所述目标坐席级别,所述分段组合车票的坐席级别不超过所述目标坐席级别。

优选地,当s11的判断结果为否时,s13之前还包括:

s40:输出是否选择分段组合式购票方案的选项;

s41:判断所述用户是否选择所述分段组合式购票方案,如果是,则进入s13。

优选地,s13中的搜索方式为按照优先等级搜索方式;

其中,所述优先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所述分段组合车票中的站票最少、所述分段组合车票中的座位变换距离最短、所述分段组合车票中的座位位置与所述用户的年龄匹配度。

优选地,所述初始坐席级别为二等座,所述目标坐席级别为一等座或商务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分段组合式高铁火车票购票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用户的购票请求,所述购票请求中携带有出发地、目的地、出发日期及初始坐席级别;

判断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初始坐席级别判断车票数据库中是否包含有与所述购票请求对应的直达车票,如果包含,则触发第一输出单元,否则,触发第二判断单元;

所述第一输出单元,用于输出所述直达车票的购买链接;

所述第二判断单元,用于根据用户选择方式在所述车票数据库中搜索是否存在与所述购票请求对应,且为同一车次的同一运营周期内的分段组合车票,如果存在,则触发第二输出单元;

所述第二输出单元,用于输出所述分段组合车票的购买链接。

本发明所提供的分段组合式高铁火车票购票方法,在接收到用户的购票请求后,判断车票数据库中是否有与购票请求对应的直达车票,如果有,则直接输出直达车票的购买链接,如果没有的话,则根据用户选择方式在车票数据库中搜索是否存在与购票请求对应,且为同一车次的同一运营周期内的分段组合车票。如果存在,则输出分段组合车票的购买链接。由此可见,本方法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无需用户中途转车,能够保证用户能够在同一辆列车上完成旅行行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缩短用户的行程,节约时间;另外,由于用户可以采用分段组合购票,因此能够选到当前列车剩余坐席或站票,避免列车一段行程中有空座,所以能够降低列车的空座率,提高列车运力。此外,本发明所提供的分段组合式高铁火车票购票装置同样具有上述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段组合式高铁火车票购票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分段组合式高铁火车票购票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分段组合式高铁火车票购票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分段组合式高铁火车票购票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段组合式高铁火车票购票装置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范围。

本发明的核心是提供一种分段组合式高铁火车票购票方法及装置,用于克服由于中转带来的不便以及降低列车的空座率。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段组合式高铁火车票购票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

s10:接收用户的购票请求,购票请求中携带有出发地、目的地、出发日期及初始坐席级别。

在具体实施中,当用户输入购票请求后,需要解析购票请求中的出发地、目的地、出发时间及初始坐席级别。需要说明的是,购票请求中还可以包含有车次,如果包含有车次的话,则后续的直达车票或者分段组合车票也是包含有车次的。

如果购票请求中只包含出发地、目的地、出发日期及初始坐席级别的话,则直达车票可能包含有多种车次的选择,例如x车次或者y车次,用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即可。同样的,分段组合车票也可能包含有多种车次的选择,例如x车次的二等座票和站票的组合,或者y车次的二等座票和站票的组合,用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即可。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初始坐席级别可以是默认的,例如二等座,也可以是用户选择的一等座。这里的初始坐席级别是与后续的目标坐席级别相区分,并没有明确的坐席级别限制。

s11:根据初始坐席级别判断车票数据库中是否包含有与购票请求对应的直达车票,如果包含,则进入s12,否则,进入s13。

在接收到购票请求后,根据初始坐席级别判断车票数据库中的剩余车票是否满足该购票请求,即是否包含有与购票请求对应的直达车票。例如,用户的出发地为a、目的地为f、出发日期为2017年5月3号,初始坐席级别为二等座,则如果车票数据库中有出发地为a、目的地为f、出发日期为2017年5月3号且坐席级别为二等座的车票,则s11的判断结果就是包含,则进入s12。

同上文所述的,这里的车票可以只有一种车次,也可以有多种车次,例如这样的直达票有x车次和y车次。

s12:输出直达车票的购买链接。

在具体实施中,可以将全部直达票的购买链接输出,也可以按照某一规则输出一个或其中的几个。例如可以避开夜间10点到凌晨5点的车次,或者按照是否为首发站进行排列。可以理解的是,s12中的输出顺序以及输出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当然,如果直达车票只有一种的话,则只输出这一种即可。

s13:根据用户选择方式在车票数据库中搜索是否存在与购票请求对应,且为同一车次的同一运营周期内的分段组合车票,如果存在,则进入s14。

在具体实施中,虽然没有从出发地a到目的地f的直达票,但是存在a到b,以及c到f的车票,且车票与购票请求是对应的,即出发地为a、目的地为f、出发日期为2017年5月3号,坐席级别为二等座,只不过b到c之间的坐席级别不是二等座(可以是站票也可以是一等座、商务座)。在这种情况下,采用s13就可以最大程度的满足用户的要求,用户就可以购买到a到b的二等座,b到c的站票或其他坐席级别的票,以及c到f的二等座。这样的车票组合就是分段组合车票。可以理解的是,a到b的二等座和c到f的二等座可以是同一个座位,也可以是不同的作为,但是必须保证是同一车次的同一运营周期,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乘客在中途转车。

需要说明的是,本步骤中的分段组合车票与购票请求对应是指出发地、目的地、出发日期均与购票请求中的相应参数相同,而用户的选择方式是用户可以决定是否更改初始坐席级别。例如,用户为了经济实惠选择不更改初始坐席级别,则如果有分段组合车票的话,该车票中会出现站票(以二等座为例);再或者用户为了旅途舒适,则可以调整初始坐席级别(以级别调高为例,二等座调整为一等座,或者一等座调整为商务座等),能够最大限度的有座位。

s14:输出分段组合车票的购买链接。

可以理解的是,分段组合车票的可能只有一种选择,或者多种选择,则本步骤中可以输出全部的分度组合车票,也可以按照某一规则输出一个或其中的几个。例如可以避开夜间10点到凌晨5点的车次,或者按照是否为首发站进行排列。因此,s14中的输出顺序以及输出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当然,如果分段组合车票只有一种的话,则只输出这一种即可。

本实施例提供的分段组合式高铁火车票购票方法,在接收到用户的购票请求后,判断车票数据库中是否有与购票请求对应的直达车票,如果有,则直接输出直达车票的购买链接,如果没有的话,则根据用户选择方式在车票数据库中搜索是否存在与购票请求对应,且为同一车次的同一运营周期内的分段组合车票。如果存在,则输出分段组合车票的购买链接。由此可见,本方法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无需用户中途转车,能够保证用户能够在同一辆列车上完成旅行行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缩短用户的行程,节约时间;另外,由于用户可以采用分段组合购票,因此能够选到当前列车剩余坐席或站票,避免列车一段行程中有空座,所以能够降低列车的空座率,提高列车运力。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分段组合式高铁火车票购票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当s11的判断结果为否时,s13之前还包括:

s20:输出分段组合车票的选择方式;

s21:判断用户的选择方式是否为更改初始坐席级别;如果否,则进入s13,相对应的,s13具体为s13a,

s13a:根据初始坐席级别在车票数据库中搜索是否存在与购票请求对应,且为同一车次的同一运营周期内的分段组合车票;

其中,分段组合车票的坐席级别不超过初始坐席级别。

在具体实施中,有些用户考虑到经济方面的原因,相对于更改为更高级别的坐席来说,更愿意买站票,并且由于高铁速度快,如果两站之间距离较近的话,站的时间也不长,所以该用户是不愿意更改初始坐席级别的。而也有可能,有些用户考虑到舒适方面的原因,相对于站票而言,更愿意购买高一级别的坐席,所以该用户是愿意更改初始坐席级别的。

为了满足这样的用户,本实施例中,在进行分段组合车票的搜索时,需要先输出分度组合车票的选择方式,这里的选择方式就是是否要更改初始坐席级别。因为选择的坐席级别不同,则关系着分段组合车票是否能够成功组合。

当判断出没有直达票时,则在显示界面输出分段组合车票的选择方式,以供用户选择,当用户点击了“不更改初始坐席级别”这一选项时,则系统按照以初始坐席级别为上限进行分段组合车票的搜索,使得分段组合车票中的每一个车票的坐席级别不超过初始坐席级别。

作为优选地实施方式,s13中,具体到本实施例中就是s13a中,搜索方式为按照优先等级搜索方式:优先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分段组合车票中的站票最少、分段组合车票中的座位变换距离最短、分段组合车票中的座位位置与用户的年龄匹配度。

搜索过程中优先考虑能乘坐站数最多的座位(此为第一优先等级)。同时,在选择具体座位时,优先考虑离用户原有座位位置距离最近的座位(此为第二优先等级)。此外,系统还可以根据用户身份证号码,推断用户的年龄层次(如35岁以下年轻人推荐靠窗座位,35岁以上中年人推荐靠过道座位等),有针对性地推荐靠窗或者靠过道的座位(此为第三优先等级)。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优先等级只是具体的一种应用场景,在其它实施中,还可以有其它考虑参数,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分段组合式高铁火车票购票方法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当s21的判断结果为是时,还包括:

s30:接收用户调整后的目标坐席级别。

s31:根据目标坐席级别判断车票数据库中是否包含有与购票请求对应的直达车票;如果是,则进入s12,否则,进入s13;相对应的,s13具体为s13b。

s13b:根据目标坐席级别在车票数据库中搜索是否存在与目标购票请求对应,且为同一车次的同一运营周期内的分段组合车票。

当用户点击了“更改初始坐席级别”这一选项时,则系统按照以目标坐席级别为上限进行分段组合车票的搜索,使得分段组合车票中的每一个车票的坐席级别不超过目标坐席级别。

作为优选地实施方式,s13中,具体到本实施例中就是s13b中,搜索方式为按照优先等级搜索方式:优先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分段组合车票中的站票最少、分段组合车票中的座位变换距离最短、分段组合车票中的座位位置与用户的年龄匹配度。

搜索过程中优先考虑能乘坐站数最多的座位(此为第一优先等级)。同时,在选择具体座位时,优先考虑离用户原有座位位置距离最近的座位(此为第二优先等级)。此外,系统还可以根据用户身份证号码,推断用户的年龄层次(如35岁以下年轻人推荐靠窗座位,35岁以上中年人推荐靠过道座位等),有针对性地推荐靠窗或者靠过道的座位(此为第三优先等级)。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优先等级只是具体的一种应用场景,在其它实施中,还可以有其它考虑参数,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作为优选地实施方式,初始坐席级别为二等座,目标坐席级别为一等座或商务座。当然,初始坐席级别的选择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并不限于上述几种。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分段组合式高铁火车票购票方法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当s11的判断结果为否时,s13之前还包括:

s40:输出是否选择分段组合式购票方案的选项。

s41:判断用户是否选择分段组合式购票方案,如果是,则进入s13。

对于有些用户来说,如果没有直达票,则不会选择分段组合式购票的方式,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用户的体验,当没有直达票时,则在显示界面上输出是否选择分段组合式否票方案的选项以供用户选择,如果用户不选择分段组合式购票方案,则结束,如果选择的话,则进入步骤s13。对于其它步骤的实施方式参见上文描述,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上述各实施例详细描述了分段组合式高铁火车票购票方法,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与该方法对应的装置。由于装置部分的实施例与方法部分的实施例相互对应,因此装置部分的实施例请参见方法部分的实施例的描述,这里暂不赘述。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段组合式高铁火车票购票装置的结构图。如图5所示,该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10,用于接收用户的购票请求,购票请求中携带有出发地、目的地、出发日期及初始坐席级别;

判断单元11,用于根据初始坐席级别判断车票数据库中是否包含有与购票请求对应的直达车票,如果包含,则触发第一输出单元,否则,触发第二判断单元;

第一输出单元12,用于输出直达车票的购买链接;

第二判断单元13,用于根据用户选择方式在车票数据库中搜索是否存在与购票请求对应,且为同一车次的同一运营周期内的分段组合车票,如果存在,则触发第二输出单元;

第二输出单元14,用于输出分段组合车票的购买链接。

本实施例提供的分段组合式高铁火车票购票装置,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无需用户中途转车,能够保证用户能够在同一辆列车上完成旅行行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缩短用户的行程,节约时间;另外,由于用户可以采用分段组合购票,因此能够选到当前列车剩余坐席或站票,避免列车一段行程中有空座,所以能够降低列车的空座率,提高列车运力。

为了让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加清楚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文以一个具体用户的购买过程进行说明。

小王要从a地前往f地出差,距离遥远,时间紧迫。小王选择初始坐席级别为二等座,但系统根据购买请求进行判断之后,确定车票数据库不存在对应的直达票。此时系统提示小王是否选择“更改初始坐席级别”。

如果小王没有选择“更改初始坐席级别”,则系统在进行分段组合方案搜索时,首先优先考虑有座站数最多的方案。如首先考虑a地至e地是否有二等座座票,如果没有的话再考虑a地至d地是否有座票。同时系统不局限于有座的起始站必须是a地,例如,如果a地至d地有座票,而b地至f地也有座票的话,系统会因为第二方案有座站数更多而选择b地至f地。此外,如果沿途某些站点没有座票,而头尾两段有座票,系统也可以考虑。比如a地至c地有座票,c地至d地无座,d地至终点f地有座票。其次,当换座后的票有多张时,系统会优先考虑离小王原来座位最近的一个座位,这样可以减少小王由于长距离换座带来的不便;同时,系统还可以根据小王的年龄层次,在满足前两个优先等级的前提下推荐靠窗或者靠过道座位。采用分段组合购票方案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在尽可能多的站点有座位可以乘坐,从而提高用户的出行效率,改善乘坐体验,同时降低列车空座率。

如果小王选择“更改初始坐席级别”,系统提示小王调整坐席级别,如将二等座改为一等座或者商务座,购买对应的直达票。若此时也没有直达票,系统将继续采用分段组合购票方法进行搜索。最后,若分段组合购票方案无法满足用户需求,则只能选择全程站票或放弃购票等。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分段组合式高铁火车票购票方法及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