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自主散热的计算机主机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05079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自主散热的计算机主机箱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计算机主机箱,具体涉及一种可自主散热的计算机主机箱,属于计算机领域。



背景技术:

计算机是20世纪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以强大的生命力飞速发展。它的应用领域从最初的军事科研应用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已形成了规模巨大的计算机产业,带动了全球范围的技术进步,由此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计算机已遍及一般学校、企事业单位,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信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计算机的应用在中国越来越普遍,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计算机用户的数量不断攀升,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互联网、通信、多媒体等领域的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1996年至2009 年,计算机用户数量从原来的630万增长至6710 万台,联网计算机台数由原来的2.9万台上升至5940万台。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3.16 亿,无线互联网有6.7 亿移动用户,其中手机上网用户达1.17 亿,为全球第一位。计算机在运行过程中其主机箱内的温度不能过高,否则会影响主板、显卡、CPU等部件的正常使用,目前,计算机主机箱内采用小型风扇连续运转使主机箱内温度保持稳定,然而,这种方式不仅造成电能消耗,而且只能对主机箱内局部进行降温,无法做到全面降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主机箱内的降温风扇不仅造成电能消耗,而且只能对主机箱内局部进行降温,无法做到全面降温的问题,进而提出一种可自主散热的计算机主机箱。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包括机箱主体、上控制器、下控制器、两个上感温探头、两个下感温探头和四个降温风扇组件,上控制器安装在机箱主体内的顶部,下控制器安装在机箱主体内的底部,两个上感温探头对称设置在机箱主体内的上部,两个下感温探头对称设置在机箱主体内的下部,机箱主体的上部对称设有两个所述降温风扇组件,机箱主体的下部对称设有两个所述降温风扇组件,每个上感温探头的数据输出端通过数据传输线与上控制器的数据接收端连接,每个下感温探头的数据输出端通过数据传输线与下控制器的数据接收端连接,上控制器控制位于机箱主体上部的两个所述降温风扇组件的开启和关闭,下控制器控制位于机箱主体下部的两个所述降温风扇组件的开启和关闭。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降温风扇组件包括电机支架、电机、风扇叶片、电源线和降温通道,降温通道与机箱主体内连通,电机通过电机支架安装在降温通道内,风扇叶片套装电机的转动轴上,电机通过电源线与上控制器或下控制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本实用新型采用多个感温探头对计算机主机箱内各个部位进行温度监控,一旦温度超过警戒温度,控制器则开启相应的风扇进行降温;2、本既可以对主机箱内进行全面降温,也可主机箱内进行局部降温;3、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智能化控制,使主机箱内实现自主降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和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一种可自主散热的计算机主机箱包括机箱主体1、上控制器2、下控制器3、两个上感温探头4、两个下感温探头5和四个降温风扇组件,上控制器2安装在机箱主体1内的顶部,下控制器3安装在机箱主体1内的底部,两个上感温探头4对称设置在机箱主体1内的上部,两个下感温探头5对称设置在机箱主体1内的下部,机箱主体1的上部对称设有两个所述降温风扇组件,机箱主体1的下部对称设有两个所述降温风扇组件,每个上感温探头4的数据输出端通过数据传输线与上控制器2的数据接收端连接,每个下感温探头5的数据输出端通过数据传输线与下控制器3的数据接收端连接,上控制器2控制位于机箱主体1上部的两个所述降温风扇组件的开启和关闭,下控制器3控制位于机箱主体1下部的两个所述降温风扇组件的开启和关闭。

具体实施方式二:结合图1和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一种可自主散热的计算机主机箱的每个所述降温风扇组件包括电机支架6、电机7、风扇叶片8、电源线9和降温通道10,降温通道10与机箱主体1内连通,电机7通过电机支架6安装在降温通道10内,风扇叶片8套装电机7的转动轴上,电机7通过电源线9与上控制器2或下控制器3连接。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工作原理

机箱主体1工作时,上感温探头4和下感温探头分别对机箱主体1内上部和下部的温度进行监控,并将监控的温度数据分别传输给上控制器2和下控制器3,当上控制器2和下控制器3接收到的温度数据高于警戒温度时,上控制器2和下控制器3接通四个电机7的电源,四个所述降温风扇组件将机箱主体1内的热空气排出,使机箱主体1内的温度下降。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的修改、等同替换与改进等,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