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电脑一体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05831阅读:36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电脑一体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新型电脑一体机。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及工作中的必需品,尤其是将主机和显示器整合为一体的电脑一体机因其所具有的体积小、占用空间小、便于移动搬运及外形美观等优点广受消费者的青睐。现有的电脑一体机由于结构设计的不甚合理,导致其普遍存在结构复杂、部件装配及拆装维护不便、外观美感效果差、实用功能单一等诸多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电脑一体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电脑一体机,它包括:

主机支撑座,所述主机支撑座包括支撑背壳和沿水平方向布置的垫座,所述支撑背壳包括由垫座的后边沿朝前上方倾斜布置的第一壳体部以及由第一壳体部的上边沿沿竖直方向作延伸形成的第二壳体部;

显示器,所述显示器包括中框、对位嵌合于中框内且位于中框的后端部内的背板、叠置于背板的前方侧并与中框的粘结为一体的显示屏以及装设于背板的后侧壁上的轴转连接件,所述显示器通过轴转连接件与第二壳体部的前壁面的上端部相连,所述背板的轮廓边沿向前弯折后形成有用于与中框的侧壁相贴附的第一弯折护板,所述中框的底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卡口,位于所述背板的下方侧的第一弯折护板上形成有若干个对位嵌合于卡口内的卡凸,所述中框的左侧壁、右侧壁和顶侧壁分别通过若干颗锁螺丝与对应的第一弯折护板作紧固连接;

主机组件,所述主机组件封装于支撑背壳内并通过连接线与显示屏相连。

其中,优选方案为:所述中框内设置有一由四片折板围合成型的隔离框,所述折板与中框的侧壁板一体成型,且所述隔离框将中框的围合空间分割为前位腔和后位腔;所述背板嵌合于后位腔内,且所述第一弯折护板的前表面与折板的后表面相抵,所述显示屏置于前位腔内并与隔离框粘结固定。

其中,优选方案为:所述背板的前表面的下端部向后冲压后形成有用于供连接线铺设的布线凹槽。

其中,优选方案为:所述背板的后表面装设有一背盖壳,所述布线凹槽位于背盖壳的轮廓范围内,所述轴转连接件置于背盖壳的上端部并与背板锁固连接。

其中,优选方案为:所述背盖壳后表面上开设有第一嵌位槽,所述第一嵌位槽内嵌装有一由塑胶材料制成的缓冲垫板。

其中,优选方案为:所述显示器还包括一与中框的轮廓形状相同的装饰包边,所述中框的侧壁板的外表面开设有用于供装饰包边对位嵌合的第二嵌位槽,所述中框的前方侧的下端部还贴附有一覆盖于显示屏的下边沿的装饰条。

其中,优选方案为:所述轴转连接件包括锁固于背板上的第一固定板和锁固于第二壳体部的前壁面上的U型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中部开设有一缺位口,所述缺位口的左右侧壁向后弯折后形成有两个对称分布的悬臂,所述U型固定板的两个侧壁分别通过一转轴与对应的悬臂相连。

其中,优选方案为:所述U型固定板的两个侧壁的下边沿分别朝对应的悬臂所在的方向作弯折后形成有用于与对应悬臂的下表面相抵的限位折板。

其中,优选方案为:所述主机支撑座还包括一贴附于支撑背壳的左侧壁的摄像头旋臂,所述摄像头旋臂的轮廓形状与支撑背壳的左侧壁的轮廓形状相同,且所述摄像头旋臂的上端部与支撑背壳的上端部相轴连。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利用卡口和卡凸的对位关系以及对其他结构的改进,可快速地进行显示器的拆装及维护;由于主机组件被封装于主机支撑座内,可为显示器的薄屏化处理提供了结构条件,有利于提高一体机的实用性和美观性;其结构简单紧凑、拆装方便快捷、外观美感强、实用功能丰富,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市场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装配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显示器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背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轴转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型电脑一体机,它包括:

主机支撑座,主机支撑座包括支撑背壳a和沿水平方向布置的垫座b,支撑背壳a包括由垫座b的后边沿朝前上方倾斜布置的第一壳体部a1以及由第一壳体部a1的上边沿沿竖直方向作延伸形成的第二壳体部a2;

显示器c,所述显示器包括中框1、对位嵌合于中框1内且位于中框1的后端部内的背板2、叠置于背板2的前方侧并与中框1的粘结为一体的显示屏3以及装设于背板2的后侧壁上的轴转连接件d,显示器c通过轴转连接件d与第二壳体部a2的前壁面的上端部相连,背板2的轮廓边沿向前弯折后形成有用于与中框1的侧壁相贴附的第一弯折护板4,在中框1的底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卡口5,在位于背板2的下方侧的第一弯折护板4上形成有若干个对位嵌合于卡口5内的卡凸6,而中框1的左侧壁、右侧壁和顶侧壁则分别通过若干颗锁螺丝(图中未示出)与对应的第一弯折护板4作紧固连接;

主机组件e(主要由诸如主板、散热风扇、硬盘等等传统一体机的主机元器件构成),主机组件e封装于支撑背壳a内并通过连接线(图中未示出)与显示屏3相连。

由此,在对显示器c进行装配或者拆卸时(以下以显示器的装配为例),利用卡凸6与卡口5的对位关系可将背板2对位的嵌合于中框2内并通过螺丝等连接件进行两者之间的可拆卸连接,从而可是整个显示器c的外壳形成类似于后端封闭、前端敞口的结构形式,而后将显示屏3由中框1的前端敞口嵌入至中框1内并进行粘结固定,从而可快速地提高整个显示器c的拆装效率,为显示器c的装配及部件的维护更换提供便利条件;同时,利用支撑背壳a的结构特点及其与垫座b的结构关系可使得整个主机支撑座呈现近似于三角形的结构体,显示器c则通过轴转连接件d和第二壳体部a2以挂装的形式装配于主机支撑座上,且显示器c的重心恰好位于垫座b的轮廓范围内,从而能够保持一体机放置的稳定性并实现显示器c相对于主机支撑座的转动角度调节;另外,由于主机组件是封装于主机支撑座内的,故为显示器的薄屏化处理提供了结构条件,有利于提高一体机的实用性和美观性。

为优化整个显示器c的结构,在保证各个组成部件之间的结构紧凑性的同时,为显示屏3的散热提供有利的结构条件,在中框1内设置有一由四片折板7围合成型的隔离框,折板7与中框1的侧壁板一体成型,且隔离框将中框1的围合空间分割为前位腔和后位腔;背板2嵌合于后位腔内,且第一弯折护板4的前表面与对应的折板7的后表面相抵,显示屏3则置于前位腔内并与隔离框粘结固定。由此,通过将背板2嵌合在后位腔内可使得中框1的后端部形成一个封闭的空腔结构,而由于显示屏3位于前位腔内可避免显示屏3与背板2直接接触,为连接线的布线提供足够空间,显示屏3所散发的热量以空气为热传导介质通过背板2向外发散;另外,也便于对不同的组成部件进行有针对性的拆装。

为优化对连接线的布置结构,在背板2的前表面的下端部向后冲压后形成有用于供连接线铺设的布线凹槽8,由此,可规范由显示屏3引出且位于中框1内的诸如线排的连接线的走向,使其对位嵌合在布线凹槽8内。

为能够对由中框1引出的连接线进行隐藏处理,简化整个显示器c的结构复杂性及避免显示器c的组成部件之间出现紊乱布局的问题,在背板2的后表面装设有一背盖壳9,布线凹槽8位于背盖壳9的轮廓范围内(可以理解为:背盖壳9覆盖并遮挡布线凹槽8),轴转连接件d置于背盖壳9的上端部并与背板2锁固连接。

为放置显示器c在相对于主机支撑座进行角度调整时,出现背盖壳9与第二壳体部a2相互剐蹭的问题,在背盖壳9后表面上开设有第一嵌位槽(图中未标注),在第一嵌位槽内嵌装有一由诸如PVC等塑胶材料制成的缓冲垫板10。

为增强整个显示器c的外观美感,同时满足用户显示器c的外观的个性化需求,本实施例的显示器c还包括一与中框1的轮廓形状相同的装饰包边(图中未示出),在中框1的侧壁板的外表面开设有用于供装饰包边对位嵌合的第二嵌位槽11,同时在中框的1前方侧的下端部还贴附有一覆盖于显示屏3的下边沿的装饰条12;以此,可根据用户的个性化要求,采用具有不同颜色或图案的装饰包边和装饰条12进行显示器c的外观装饰。

为最大限度地优化整个一体机的结构,尤其是降低轴转连接件d的结构复杂性,本实施例的轴转连接件d包括锁固于背板2上的第一固定板13和锁固于第二壳体部a2的前壁面上的U型固定板14,在第一固定板13的中部开设有一缺位口(图中未标注),缺位口的左右侧壁向后弯折后形成有两个对称分布的悬臂15,U型固定板14的两个侧壁分别通过一转轴16与对应的悬臂15相连。

为避免显示器c在进行角度调节时,因出现大幅度的角度变化而造成显示器c与主机支撑座之间出现硬性磕碰,在U型固定板14的两个侧壁的下边沿分别朝对应的悬臂15所在的方向作弯折后形成有用于与对应悬臂15的下表面相抵的限位折板17。由此,可利用限位折板17与对应旋臂15之间的抵接关系,达到对显示器c的旋转角度的限位效果。

另外,为增强整个一体机的实用性能,本实施例的主机支撑座还包括一贴附于支撑背壳a的左侧壁的摄像头旋臂f,摄像头旋臂f的轮廓形状与支撑背壳a的左侧壁的轮廓形状相同,且摄像头旋臂f的上端部与支撑背壳a的上端部相轴连。从而,整个一体机无需再加装独立的摄像头,能够满足用户对摄像头的使用需求,当需要使用摄像头时只需旋转摄像头旋臂f即可改变摄像头的位置(如图2所示,使摄像头能够从显示器c的背面向后并向上旋转后置于显示器c的上方);当不需使用摄像头时则可利用护板对摄像头进行复位(如图1和图3所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