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供热系统能源缺口定量评估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5283314发布日期:2021-06-01 17:31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评估方法,尤其涉及一种供热系统能源缺口定量评估方法。



背景技术:

采暖能耗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尤其在当今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气候变化对采暖耗能的影响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国际上,有关气候变化对采暖耗能的研究主要是以气候因子作为因变量,结合历史采暖耗能资料,对采暖能耗进行短期预测和长期预估。所得到的能源需求短期预测结果,对电力、天然气、煤气等生产和供应部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目前,我国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中,各地均缺乏采暖耗能资料,已有研究成果大多用采暖度日数来代表采暖能源需求的强弱。

热企储煤有以一个采暖季、一个月、一个旬或一个侯为单位,有的甚至以天为单位储煤,当异常低温天气发生造成一段时间异常寒冷的情况下,热企储存的供热用煤可能会产生缺口。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供热系统能源缺口定量评估方法。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供热系统能源缺口定量评估方法,其包括计算法、查表法;

计算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选取目标时段和参考时段;

步骤二、计算采暖强度;

步骤三、计算住宅采暖耗煤量;

步骤四、计算低温情况下供热系统能源缺口百分率;

查表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选取目标时段和参考时段;

步骤二、获取目标时段和参考时段的平均气温;

步骤三、计算参考时段和目标时段平均气温之差;

步骤四、查表得到当室内计算温度为18℃时的能源缺口百分率。

进一步地,计算法步骤一中,目标时段可任意选取:热企根据储煤情况,可选未来1个采暖季、未来3个月、未来2个月、未来1个月、未来一旬、未来一侯,或未来任意时间段;

参考时段的选取:根据已经选定的目标时段来选取参考时段,相应的可以选历史上的采暖季、3个月、2个月、1个月、任一旬、任一侯,或任意时间段。

进一步地,计算法步骤二中,计算参考时段的采暖强度公式为:

h0=(tb-t0)*d0(1)

式中,h0为参考时段采暖强度,℃.d;tb为室内基础计算温度,℃,通常取18℃,t0为参考时段的日平均气温,℃;d0为参考时段的天数,天;

计算目标时段的采暖强度公式为:

h1=(tb-t1)*d1(2)

式中,h1为目标时段采暖强度,℃.d;t1为目标时段的日平均气温,℃;d1为目标时段的天数,天,通常d1与d0相等。

进一步地,计算法步骤三,假设:不同建筑物的热工特性相同;在上述假设下,可认为住宅采暖耗煤量计算公式为:

e=h×q×s(3)

式中,e为住宅采耗煤量,kg;h为采暖强度,℃.d;q为单位面积单位采暖强度的采暖耗煤量,kg/(m2.℃.d);s为住宅面积,m2

由式(3)可见,e与采暖强度和和住宅面积的大小有关;采暖期越冷、住宅面积越大,则住宅采暖煤量越大。

进一步地,计算法步骤三,计算参考时段采暖耗煤量公式为:

e0=h0×q×s(4)

式中,e0为参考时段住宅采暖耗煤量,kg;h0为参考时段采暖强度,℃.d;

计算目标时段采暖耗煤量公式为:

e1=h1×q×s(5)

式中,e1为目标时段住宅采暖耗煤量,kg;h1为目标时段采暖强度,℃.d。

进一步地,计算法步骤四,目标时段相对于参考时段气温偏低,则能源缺口百分率为:

式中,γ为能源缺口百分率,%。

本发明为智慧供暖提供气象解决方案,在目标时段相对于参考时段气温偏低情况下,评估低温情况下供热系统能源可能缺口;用户依据参考时段的寒冷程度进行能源储备,如果目标时段寒冷程度强、能源需求大,用户依据该方法,可以得到目标时段相对于参考时段供热系统的能源缺口百分率,依据该缺口百分率,可以补充能源供应,保证供热稳定。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一种供热系统能源缺口定量评估方法,其包括计算法、查表法;

一、计算法

采用计算法可以得到目标时段相对于参考时段供热系统能源缺口百分率,计算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选取目标时段和参考时段;主要目的:根据用户需求,自行选择目标时段和参考时段,以进行供热系统能源缺口定量评估。

目标时段可任意选取:热企根据储煤情况,可选未来1个采暖季(如,10月20日至翌年4月20日)、未来3个月(如12月-翌年2月)、未来2个月、未来1个月、未来一旬、未来一侯,或未来任意时间段(如,12月10日-12月18日等);

参考时段的选取:根据已经选定的目标时段来选取参考时段,相应的可以选历史上(如过去1年、过去5年、过去30年等)的采暖季(如,10月20日至翌年4月20日)、3个月(如12月-翌年2月)、2个月、1个月、任一旬、任一侯,或任意时间段(如,12月10日-12月18日等)。

例如,目前处于2021年1月31日,根据天气预报2月1日-7日,气温将出现明显偏低,热企想了解2021年2月1-7日的能源储备是否够用,目标时段须选取2021年2月1日-7日,参考时段可以选取任意时段,如2020年2月1日-7日,或1月24日-30日,也可以选取过去5年每年的2月1日-7日。

步骤二、计算采暖强度;目的:了解参考时段和目标时段的寒冷程度,采暖强度越大,代表越寒冷,采暖需求越大。

计算参考时段的采暖强度公式为:

h0=(tb-t0)*d0(1)

式中,h0为参考时段采暖强度,℃.d;tb为室内基础计算温度,℃,通常取18℃,t0为参考时段的日平均气温,℃;d0为参考时段的天数,天;

计算目标时段的采暖强度公式为:

h1=(tb-t1)*d1(2)

式中,h1为目标时段采暖强度,℃.d;t1为目标时段的日平均气温,℃;d1为目标时段的天数,天,通常d1与d0相等。

例如,参考时段为2021年1月24日-30日,该时段的平均气温t0为-15℃,d0为7天,该时段采暖强度h0为:

h0=(18-(-15))×7=231(℃﹒d)

目标时段2021年2月1日-7日,根据天气预报得知,该时段平均气温t1为-20℃,d1为7天,目标时段采暖强度h1为:

h1=(18-(-20))×7=266(℃﹒d)

步骤三、计算住宅采暖耗煤量;

目的:根据步骤二得到的采暖强度,并结合单位面积单位采暖强度的采暖耗煤量和供热建筑面积可以计算得到采暖耗煤量。因为单位面积单位采暖强度的采暖耗煤量和供热建筑面积这两个因子在参考时段和目标时段不变,在最后一步计算能源缺口百分率时会被约掉,所以这两个因子的具体数值可以不必掌握。

理论上讲,严寒寒冷地区住宅采暖耗煤量主要与采暖强度、住宅面积、室温、建筑物的热工特性(包括建筑物的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等)等有关。

假设:不同建筑物的热工特性相同;在上述假设下,可认为住宅采暖耗煤量计算公式为:

e=h×q×s(3)

式中,e为住宅采耗煤量,kg;h为采暖强度,℃﹒d;q为单位面积单位采暖强度的采暖耗煤量,kg/(m2﹒℃﹒d);s为住宅面积,m2

由式(3)可见,e与采暖强度和和住宅面积的大小有关;采暖期越冷、住宅面积越大,则住宅采暖煤量越大。

计算法步骤三,计算参考时段采暖耗煤量公式为:

e0=h0×q×s(4)

式中,e0为参考时段住宅采暖耗煤量,kg;h0为参考时段采暖强度,℃﹒d;

计算目标时段采暖耗煤量公式为:

式中,e1为目标时段住宅采暖耗煤量,kg;h1为目标时段采暖强度,℃﹒d。e1=h1×q×s(5)

例如:把步骤二得到的参考时段(2021年1月24日-30日)采暖强度代入公式(4),得:

e0=231×q×s

把步骤二得到的目标时段(2021年2月1日-7日)采暖强度代入公式(5),得:

e1=266×q×s

步骤四、计算低温情况下供热系统能源缺口百分率;本步骤的目的是计算供热系统相对于参考时段,目标时段的能源缺口百分率。

目标时段相对于参考时段气温偏低,则能源缺口百分率为:

式中,γ为能源缺口百分率,%。

例如:把步骤三得到的结果代表入到公式(6)中,则目标时段(2021年2月1日-7日)相对于参考时段(2021年1月24日-30日)的能源缺口百分率为:

二、查表法

当室内计算温度为18℃时,选取的参考时段与目标时段天数相同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查表法,直接获取目标时段相对于参考时段供热系统能源缺口百分率。

查表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选取目标时段和参考时段;

具体同计算法步骤一。

步骤二、获取目标时段和参考时段的平均气温;

如:参考时段为2021年1月24日-30日,该时段的平均气温t0为-15℃,目标时段为2021年2月1日-7日,通过天气预报得知该时段平均气温为t1为-20℃。

步骤三、计算参考时段和目标时段平均气温之差;

t0-t1=-15-(-20)=5℃

步骤四、查表得到当室内计算温度为18℃时的能源缺口百分率。

表1第1列为参考时段的平均气温,第1行为参考时段平均气温与目标时段平均气温之差。

例如,参考时段平均气温为-15℃,目标时段为-20℃,参考时段与目标时段平均气温之差为5℃。查表1,在第1列找到-15,第一行找到5,交叉的就是能源缺口百分率γ,即15.15%。

表1能源缺口百分率γ分布表(室内计算温度为18℃时)

如,当参考时段平均气温为0℃,目标时段相较于参考时段气温偏低0.5℃时,γ为2.78%,代表如果热企储煤量为平均气温0℃时的储煤量,当目标时段平均气温为-0.5℃时,能源缺口为2.78%。再如,当参考时段平均气温为-20℃,目标时段相较于参考时段气温偏低3℃时,γ为7.89%,代表如果热企储煤量为平均气温为-20℃时的储煤当目标时段平均气温为-23℃时量,能源缺口为7.89%。

上述实施方式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