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移动终端指纹识别的解锁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2947728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移动终端指纹识别的解锁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智能终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移动终端指纹识别的解锁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门禁系统是通过刷工卡或指纹考勤机将身份信息传输至门禁后台系统,门禁后台系统通过身份校验后通过控制器打开电门锁,这种系统成本较高,必须佩戴工卡或配置指纹机,这样增加了设备成本,同时当公开丢失或者损坏时,人们无法解锁门禁,给人们的日常出入带来不便。

因而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移动终端指纹识别的解锁方法及系统,以解决通过打卡或者指纹机进行开锁造成的设备成本高以及门禁系统安全性不能保证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移动终端指纹识别的解锁方法,其包括:

当移动终端采集到第一指纹数据时,生成开锁指令并将所述开锁指令发送至门禁系统,其中,所述开锁指令携带所述第一指纹数据;

门禁系统获取所述第一指纹数据,并将所述第一指纹数据与预设的指纹数据库进行比对;以及

当比对成功时,执行所述开锁指令以控制门锁开启。

所述基于移动终端指纹识别的解锁方法,其中,所述当移动终端采集到指纹数据时,生成开锁指令并将所述开锁指令发送至门禁系统,其中,所述开锁指令携带所述指纹数据之前还包括指纹数据库生成过程,其具体包括:

当移动终端接收到录入指纹的操作时,移动终端接收用户输入的第二指纹数据和用户信息,并将所述用户信息和第二指纹数据发送至门禁系统;

门禁系统在预设的用户信息列表中查找所述用户信息,并在查找到时,将所述用户信息和第二指纹数据关联保存以生成指纹数据库。

所述基于移动终端指纹识别的解锁方法,其中,所述当移动终端接收到录入指纹的操作时,移动终端接收用户输入的第二指纹数据和用户信息,并将所述用户信息和第二指纹数据发送至门禁系统具体包括:

当移动终端接收到录入指纹的操作时,接收用户输入的指纹的原始图像,并根据所述原始图像生成特征模板信息;

采用预设的加密密钥对所述特征模板信息进行加密以生成第二指纹数据;

接收用户输入的用户信息,并将所述第二指纹数据和用户信息通过局域网发送至门禁系统。

所述基于移动终端指纹识别的解锁方法,其中,所述门禁系统获取所述第一指纹数据,并将所述第一指纹数据与预设的指纹数据库进行比对具体包括:

门禁系统获取所述第一指纹数据,并在预设的指纹数据库中查找所述第一指纹数据;

当查找到所述第一指纹数据时,判定所述第一指纹数据比对成功。

所述基于移动终端指纹识别的解锁方法,其中,其还包括:

当未查找到所述第一指纹数据时,判定所述第一指纹数据比对失败。

所述基于移动终端指纹识别的解锁方法,其中,其还包括:

当比对失败时,丢弃所述开锁指令并返回开锁失败的信息至移动终端。

所述基于移动终端指纹识别的解锁方法,其中,所述当比对成功时,执行所述开锁指令以控制门锁开启之后还包括:

门禁系统根据所述第一指纹数据在所述指纹数据库中获取其对应的用户信息并记录开锁时间;以及

将所述开锁时间和用户信息关联保存以生成开锁记录。

一种基于移动终端指纹识别的解锁系统,其包括:

移动终端,用于当采集到第一指纹数据时,生成开锁指令并将所述开锁指令发送至门禁系统,其中,所述开锁指令携带所述第一指纹数据;

门禁系统,用于获取所述第一指纹数据,并将所述第一指纹数据与预设的指纹数据库进行比对;以及

当比对成功时,执行所述开锁指令以控制门锁开启。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移动终端指纹识别的解锁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当移动终端采集到第一指纹数据时,生成开锁指令并将所述开锁指令发送至门禁系统,其中,所述开锁指令携带所述第一指纹数据;门禁系统获取所述第一指纹数据,并将所述第一指纹数据与预设的指纹数据库进行比对;以及当比对成功时,执行所述开锁指令以控制门锁开启。本发明通过无线网将有指纹解锁功能的移动终端将采集到的指纹数据发送给门禁后台系统,门禁系统判定指纹数据是否合法来决定是否打开电子门锁,这样减少了打卡或者指纹采集设备的成本同时提高了门禁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基于移动终端指纹识别的解锁方法较佳实施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基于移动终端指纹识别的解锁系统的结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移动终端指纹识别的解锁方法及系统,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中,使用用于表示元件的诸如“模块”、“部件”或“单元”的后缀仅为了有利于本发明的说明,其本身并没有特定的意义。因此,“模块”、“部件”或“单元”可以混合地使用。

终端设备可以以各种形式来实施。例如,本发明中描述的终端可以包括诸如移动电话、智能电话、笔记本电脑、数字广播接收器、pda(个人数字助理)、pad(平板电脑)、pmp(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导航装置等等的移动终端以及诸如数字tv、台式计算机等等的固定终端。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除了特别用于移动目的的元件之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构造也能够应用于固定类型的终端。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发明内容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照图1,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基于移动终端指纹识别的解锁方法的较佳实施例的流程图。所述方法包括:

s100、当移动终端采集到第一指纹数据时,生成开锁指令并将所述开锁指令发送至门禁系统,其中,所述开锁指令携带所述第一指纹数据;

s200、门禁系统获取所述第一指纹数据,并将所述第一指纹数据与预设的指纹数据库进行比对;以及

s300、当比对成功时,执行所述开锁指令以控制门锁开启。

本实施例通过无线网将有指纹解锁功能的移动终端将采集到的指纹数据发送给门禁后台系统,门禁系统判定指纹数据是否合法来决定是否打开电子门锁,这样减少了打卡或者指纹采集设备的成本同时提高了门禁的安全性。

具体的来说,在所述步骤s100中,所述移动终端指的是具有指纹采集功能的终端设备,例如具有指纹识别功能的智能手机,平板,手提电脑等。所述开锁指令指的用于控制电子门禁开启门锁的控制指令。当移动终端获取到用户录入的第一指纹数据后,生成开锁指令,并将所述第一指纹数据添加至所述开锁指令中,后续通过预设的指纹数据库对所述第一指纹数据进行验证。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当移动终端采集到第一指纹数据时,生成开锁指令并将所述开锁指令发送至门禁系统,其中,所述开锁指令携带所述第一指纹数据还包括一个指纹数据库生成过程,即建立指纹数据库,其具体过程可以为:

s01、当移动终端接收到录入指纹的操作时,移动终端接收用户输入的第二指纹数据和用户信息,并将所述用户信息和第二指纹数据发送至门禁系统;

s02、门禁系统在预设的用户信息列表中查找所述用户信息,并在查找到时,将所述用户信息和第二指纹数据关联保存以生成指纹数据库。

具体的来说,在所述步骤s01中,所述第二指纹数据为用户预先录入的指纹数据,其保存于指纹数据库中以备比对。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管理不同用户的指纹数据,所述指纹数据库中还包括与每个指纹数据相对应的用户信息。所述用户信息指的是当前使用移动终端的用户的标识信息,其可以是用户名称,登录账号,工号等信息。其可以是预先存储在移动终端内,也可以是用户实时录入的。例如,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在移动终端预先安装用于开锁的客户端,用户通过登录所述客户端并了录入指纹信息来触发开锁指令。因此,在所述建立指纹数据库之前可以包括一个用户登录的过程:用户开启预先安装的客户端,在登录界面输入用户账号信息和密码并进入开锁界面,此时移动终端根据客户端的当前登录信息生成用户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在采集第二指纹数据时接收用户输入的用户信息,并将用户信息与第二指纹数据发送至门禁系统,在门禁系统中的指纹数据库中进行关联保存,后续在指纹数据库更新以及门锁记录中可以精确查找到每一个用户的指纹信息和开锁信息。

示例性的,所述当移动终端接收到录入指纹的操作时,移动终端接收用户输入的第二指纹数据和用户信息,并将所述用户信息和第二指纹数据发送至门禁系统具体包括:

s011、当移动终端接收到录入指纹的操作时,接收用户输入的指纹的原始图像,并根据所述原始图像生成特征模板信息;

s012、采用预设的加密密钥对所述特征模板信息进行加密以生成第二指纹数据;

s013、接收用户输入的用户信息,并将所述第二指纹数据和用户信息通过局域网发送至门禁系统。

具体的来说,当移动终端接收用户录入的指纹时,其不保存指纹的原始图像,只保存经过提取处理后的数字化的特征模板信息,通过所述特征模板信息不能还原出指纹图像,这样有利于保护用户的指纹的安全性。进一步,为了加强对用户指纹信息的保护,将所述特征模板信息调用移动终端预设的加密算法进行加密。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采用移动终端预先配置的加密芯片,在本地用aes256算法进行加密(对称加密算法,加密解密都需要同一秘钥),每个芯片都有独一无二的密钥,这个密钥在芯片出厂时就被一次性熔断写入,无法从外部读取和修改,所以移动终端可以通过将加密后的指纹模板信息传输给门禁后台,该指纹模板加密数据不会泄露用户的指纹数据,因为外界无法获得加密秘钥。同时,员工进入办公区域,通过手机连接公司内部wifi,通过局域网与后台门禁系统交互。之所以不能通过外网连接门禁系统,是因为尽量不要让用户远程控制门禁,以保证实时、实地、本人,防止为其他人进入公司创造条件。

在所述步s02中,所述预设的用户信息列表指的是预先存储与门禁系统的用户列表,其包括可以具有开锁权限的所有用户的用户信息,例如,以公司为单位,所述用户信息列表可以包括所有员工的工号;以小区为单位,所述用户信息列表可以包括所有业主的姓名、门牌号等。当门禁系统接收到所述用户信息和第二指纹数据时,首先对所述用户信息进行验证,以判定所述用户是否具有录入指纹数据的资格。即在预设的用户信息列表中查找所述用户信息,当查找到时,说明所述用户为用户信息列表中的一个成员,将所述用户信息与所述第二指纹数据关联保存以生成指纹数据库。这样,可以避免外来人员录入指纹数据而具有开锁权限,造成安全隐患。

在所述步骤s200中,门禁系统接收所述开锁指令,并获取其携带的第一指纹数据,然后根据指纹数据库中查找到所述第二指纹数据以判定当次采集到的第二指纹数据是否合法。

示例性的,所述门禁系统获取所述第一指纹数据,并将所述第一指纹数据与预设的指纹数据库进行比对具体可以包括:

s201、门禁系统获取所述第一指纹数据,并在预设的指纹数据库中查找所述第一指纹数据;

s202、当查找到所述第一指纹数据时,判定所述第一指纹数据比对成功。

s203、当未查找到所述第一指纹数据时,判定所述第一指纹数据比对失败。

具体的来说,门禁系统获取所述开锁指令携带的第一指纹数据,并遍历预设的指纹数据库查找所述第一指纹数据,当查找到时,说明所述第一指纹数据库对应的用户具有开锁权限,则执行步骤s300。当未查找到时,说明所述第一指纹数据未被录入指纹数据库中,其对应的用户不具有开锁权限,则丢弃所述开锁指令。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统计同一个指纹数据开锁失败的次数,当所述次数达到预设的次数阈值时,门禁系统发出报警提示或者发送报警信息中保卫处,以提示保全人员。

s300、当比对成功时,执行所述开锁指令以控制门锁开启。

具体地,当比对成功时,门禁系统判定所述第一指纹数据合法,发送开门信号给门禁控制器,门禁控制器控制电锁打开电门。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后续调取门禁系统开门记录,门禁系统在控制门锁开启后还可以实时记录每次的开锁时间以及对应的用户信息,因此所述当比对成功时,执行所述开锁指令以控制门锁开启之后还可以包括:

s400、门禁系统根据所述第一指纹数据在所述指纹数据库中获取其对应的用户信息并记录开锁时间;以及

s500、将所述开锁时间和用户信息关联保存以生成开锁记录。

具体地,所述开锁时间指的是门禁系统发送开启门禁控制器的控制指令的时间。根据所述第一指纹数据在所述指纹数据库中查找其对应的用户需信心,并将所述用户信息与开锁时间关联保存,生成每一条开锁记录,这样通过将所述开锁时间与用户信息关联保存可以在后续的时候统计各个人员进出的时间表,这样可以为公司制定合理的作息表以及人员时间的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于移动终端指纹识别的解锁系统,如图2所示,其包括:

移动终端100,用于当采集到第一指纹数据时,生成开锁指令并将所述开锁指令发送至门禁系统,其中,所述开锁指令携带所述第一指纹数据;

门禁系统200,用于获取所述第一指纹数据,并将所述第一指纹数据与预设的指纹数据库进行比对;以及

当比对成功时,执行所述开锁指令以控制门锁开启。

在本发明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上述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的集成的单元,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上述软件功能单元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门禁系统,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