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压力传感装置的多视角校验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716135发布日期:2018-06-16 01:23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商品识别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基于压力传感装置的多视角校验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超市、便利店都是通过条码、RFID等技术来识别商品的品名以及规格。但是,条码和RFID等识别方法,首先要将待识别的商品条码信息输入数据库,或者将RFID输入数据库后再粘贴在商品上,这不仅效率不高,而且需要配置专门的设备。

伴随着无人超市、便利店的兴起,现有的条码、RFID等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对快捷、高效购物结算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基于压力传感装置的多视角校验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压力传感装置和摄像机的组合工作,实现商品的快速识别。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压力传感装置的多视角校验装置,包括:

一结算台;

以及与所述结算台无线、或有线方式电性连接,并传输数据的商品识别后端;

所述结算台的台面设置有压力传感装置;所述压力传感装置,至少包括:承重系统、传力转换系统以及数据传输系统;

所述结算台的外侧设置有至少一台摄像机;

所述压力传感装置与商品识别后端无线、或有线方式电性连接,并传输数据信号;

所述摄像机与商品识别后端无线、或有线方式电性连接,并传输数据信号;

所述商品识别后端与业务处理系统无线、或有线方式电性连接,所述业务处理系统能将所述商品识别后端的数据转换为商品信息。

优选的,所述摄像机为三台,包括:第一摄像机、第二摄像机以及第三摄像机;所述第一摄像机、第二摄像机以及第三摄像机均匀分布在所述结算台的外侧;所述的第一摄像机、第二摄像机以及第三摄像机与所述结算台的台面成45度角,沿着所述结算台中心点间隔60度分布。

一种基于压力传感装置的多视角校验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一、生成质量校验数据

通过在结算台的台面设置的压力传感装置,利用压力传感装置的承重系统和传力转换系统,生成质量校验数据,并利用示值系统数据发送给商品识别后端;

二、采集商品视觉信息

利用结算台机器视觉采集商品视觉信息,并利用示值系统数据发送给商品识别后端;

三、组合质量校验数据与商品视觉信息

商品识别后端将所接收的质量校验数据和商品视觉信息进行对应组合,生成组合信息;

四、组合信息校验

上述的组合信息通过业务处理系统转换成商品信息,包括品名、规格、单价等信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压力传感装置和多个摄像头的组合,对物体质量及多视角对物体外观进行精准校验,解决现有技术中遮挡、信息读取错误、无法识别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上述方案做进一步说明。 应理解这些实施例是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是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实施例中采用的实施条件可以根据具体厂家的条件做进一步调整,未注明的实施条件通常为常规实验中的条件。

本发明一种基于压力传感装置的多视角校验装置,包括:

一结算台;

以及与所述结算台无线、或有线方式电性连接,并传输数据的商品识别后端;

所述结算台的台面设置有压力传感装置;所述压力传感装置,至少包括:承重系统、传力转换系统以及数据传输系统;

所述结算台的外侧均匀分布设置有第一摄像机、第二摄像机以及第三摄像机;优选的分布方式是,所述的第一摄像机、第二摄像机以及第三摄像机与所述结算台的台面成45度角,沿着所述结算台中心点间隔60度分布;

所述压力传感装置与商品识别后端无线、或有线方式电性连接,并传输数据信号;

所述第一摄像机、第二摄像机以及第三摄像机,均与商品识别后端无线、或有线方式电性连接,并传输数据信号;

所述商品识别后端与业务处理系统无线、或有线方式电性连接,所述业务处理系统能将所述商品识别后端的数据转换为商品信息。

本发明一种基于压力传感装置的多视角校验方法,采用如下的步骤:

一、生成质量校验数据

通过在结算台的台面设置的压力传感装置,利用压力传感装置的承重系统和传力转换系统,对物体的质量做出校验,生成质量校验数据,并利用示值系统数据发送给商品识别后端;

二、采集商品视觉信息

结算台的四周设置有一号摄像头、二号摄像头、三号摄像头,利用机器视觉,并结合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技术,通过多视角采集商品视觉信息,并利用示值系统数据发送给商品识别后端;

三、组合质量校验数据与商品视觉信息

商品识别后端将所接收的质量校验数据和商品视觉信息进行对应组合,生成组合信息;

四、组合信息校验

上述的组合信息通过业务处理系统转换成商品信息,包括品名、规格、单价等信息。

本发明通过压力传感装置和多个摄像头的组合,对物体质量及多视角对物体外观进行精准校验,解决现有技术中遮挡、信息读取错误、无法识别问题。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