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票证的出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43006发布日期:2019-01-28 13:11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一种票证的出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票证打印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票证的出票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现如今交通系统的不断完善,现如今我国出行方式越来越多,在很多车站也出现的网上售票售票或自助购票的模式,并且在这些取票点都无工作人员进行人工售票而是采用自动打印车票的,但是在这些售票处因为无人看管,因此时常会出现内置车票使用完而未及时进行补充的现象,在取票人员较多时势必会造成不便,因此设计一种在使用中即可自动打印车票,同时又能在内部车票使用完时自动进行补充,而仅需使用在夜间对其进行补充的一种票证的出票装置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票证的出票装置,其能够解决上述现在技术中的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的一种票证的出票装置,包括装置主体及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内的出卡装置,所述出卡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内的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的后侧内壁内想来那天的设置第二空腔,所述第二空腔内可滑动的设置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内设置有开口向前的第三空腔,所述第三空腔内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空腔的右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一转动槽,所述第一转动槽的后侧内壁内固定设置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前端动力配合连接有第一丝杠,所述第一转动槽内可滑动的设置有与所述第一丝杠螺纹配合连接的第三滑块,所述第三滑块的左侧端面与所述第一滑块的右侧端面之间通过第一连接块进行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槽的前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二转动槽,所述第一丝杠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旋转轴,所述第一旋转轴下端延伸通入所述第二旋转槽内并固定连接有可在所述第二转动槽内转动的第一转动块,所述第一转动块的下侧端面上固定连接有第二转动块,所述第一转动块下侧且位于所述第二转动槽内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三转动块,所述第三转动块的上侧端面上固定连接有第四转动块,所述第一滑块的前侧且位于所述第一空腔内可转动的设置有第四滑块,所述第四滑块的右侧端面与所述第三转动块的左侧端面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一空腔右侧内壁的下端相连通的设置有第四空腔,所述第四空腔的右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三转动槽,所述第三转动槽内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一传送轮,其中,所述第一传动轮的后端动力配合连接于设置在所述第三转动槽后侧内壁内的第二电机上,所述第一空腔的左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五空腔,所述第四空腔的左端与所述第五空腔相连通,其中,所述第四空腔靠近左端开口处的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四转动槽,所述第四转动槽内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二传送轮,其中,所述第二传送轮动力配合连接于所述第二电机上,所述第五空腔内可滑动的设置有第五滑块,所述第五空腔的右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六空腔,所述第六空腔的上侧内壁内固定设置有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的下端动力配合连接有第二丝杠,所述第五滑块的右侧端面上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第六空腔内并与所述第二丝杠螺纹配合连接的第六滑块,所述第五滑块的左侧端面上固定连接有可在所述第五空腔内滑动的第七滑块,所述第五滑块的下侧且位于所述第五空腔内可滑动的设置有第九滑块,所述第九滑块的上侧端面与所述第七滑块的下侧端面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五空腔的右侧内壁内左右贯穿且相连通的设置有出票槽。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空腔的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半环形的第一转动腔,所述第二转动槽的右侧与所述第一转动腔之间相连通的设置有可与所述第二连接块相配合的第二转动腔,所述第一转动腔右侧内壁的前端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一开腔,所述第一开腔内可滑动的设置有第一滑动块,所述第一滑动块的右侧端面与所述第一开腔的右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一滑动块内固定设置有第四电机,所述第四电机的后端通过转轴动力配合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的右侧且位于所述第一开腔内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的轴心处固定连接有第一转动轴,所述第一转动腔的后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六空腔,所述第六空腔内可滑动的设置有第二滑动块,所述第六空腔的右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七空腔,所述第二转动轴的上端延伸通入所述第七空腔内并通过轴承可转动的连接于所述第七空腔的后侧内壁上,所述第二滑动块的右侧端面上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七空腔内并与所述第一转动轴螺纹配合连接的第三滑动块,其中,所述第二滑动块前侧的所述第六空腔内放置有全新并卷成筒状的票筒。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空腔左侧内壁的上侧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二开腔,所述第二开腔内可滑动的设置有第四滑动块,所述第四滑动块内固定设置有第五电机,所述第五电机后侧且位于所述第四滑动块内设置有第三开腔,所述第五电机的下侧且位于所述第四滑动块内设置有开口向下的第三传送轮,所述第三传送轮通过设置于所述第三开腔内的第一传动带动力配合连接于所述第五电机的后端,所述第五电机的前端且位于所述第四滑动块的前侧内壁内设置有第四开腔,所述第五电机的上侧且位于所述第四滑动块内设置有第五开腔,所述第五开腔内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一绕线轮,所述第一绕线轮通过设置于所述第四开腔内的第二转动带动力配合连接于所述第五电机的前端,所述第一绕线轮上绕设有第一拉线,所述第一拉线的上端延伸处所述第四滑动块的上侧端面外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开腔的上侧内壁上。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五空腔的左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一通风孔,所述第三电机上侧且位于所述装置主体内设置有第六开腔,其中,所述第一通风孔相连通于所述第六开腔的左端,所述第三电机的上端动力配合连接有风扇,所述第六开腔的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开口向左的进风孔,所述进风孔的左端开口处固定设置有隔离板。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出票槽的右端开口处的所述装置主体的右侧端面上固定设置有托架,所述托架可在所述车票被吹出时将车票阻挡进而预防车票落到地上。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四滑块的前侧端面上可转动的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可将筒状的车票支撑于所述第四滑块及所述第二滑块之间。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五滑块的下侧端面内固定设置有微型打印机,所述微型打印机可对车票信息进行打印。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本装置进行车票的打印时,第二电机启动,进而通过第一传动轮及第二传送轮带动条状的车票向左侧移动一定距离,此时位于最左侧的车票被移送入第五空腔内并位于第九滑块的上侧端面上,此时第三电机启动,进而通过第四滑动块带动第六滑块向下移动,进而带动第五滑块下降,在此过程中第五滑块逐渐压缩第一弹簧并带动第九滑块现在第五空腔内向下移动,并将最左侧的车票夹紧并在继续向下移动时将最左侧的车票与带状的车票分离,同时微型打印机对票面信息进行打印,当第九滑块在第五空腔内最大限度下降时,第九滑块的上侧端面与第四空腔的下侧内壁相齐平,此时第三电机反转,进而通过第四滑动块带动第五滑块上升,在此过程中,微型打印机与第九滑块逐渐分离,并在第三电机反转时带动风扇进行反转,进而将外界的空气抽入进风孔及第六开腔内,进而在第一通风孔内产生气流,此时产生的气流了将第九滑块上侧端面的车票通过出票槽吹至托架上,此时使用人员可将车票取下,同时当第五滑块上升至一定高度时,第一弹簧逐渐拉伸,此时第五滑块可通过第一弹簧拉动第九滑块向上移动并最终恢复至初始状态,当第四滑块及第一滑块相对端面之间的车票使用完时,第三传送轮的下端碰触到支撑杆,此时第五电机反转,进而通过第二转动带带动第一绕线轮反转,进而将第一拉线拉紧,进而带动第五电机缩回入第二开腔内,此时第一电机转动,进而通过第一丝杠带动第三滑块向后侧移动,进而通过第一连接块带动第一滑块向后侧移动,同时第一丝杠通过第一旋转轴带动第一转动块顺时针转动,进而带动第二转动块转动,当第二转动块转动至第四转动块左侧时,第二转动块的右侧端面与第四转动块的左侧端面相抵接并推动第三转动块逆时针转动,进而通过第二连接块带动第四滑块逆时针转动,并最终转入第一转动腔内且位于第六空腔的前侧,而在第四滑块转动过程中第四滑块推动第一滑动块在第一开腔内向右侧移动并带动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此时第四电机转动,进而通过第一齿轮带动第二齿轮转动,进而通过第一转动轴带动第三滑动块向前移动,进而通过第二滑动块将第六空腔内的筒状车票向前推并套至支撑杆上,此时第一电机反转,进而先带动第二转动块转至第四转动块的右侧并通过第二转动块左侧端面与第四转动块右侧端面的抵接带动第三转动块逆时针转动,进而通过第二连接块带动第四滑块恢复至初始状态,进而通过支撑杆将套设的筒状车票带至第一空腔内,此时第五电机反转,进而带动第四滑动块在第二开腔内下降,进而带动第三传送轮与车票抵接,此时第五电机继续转动,进而通过第三传送轮带动车票转动,此时车票最外的一端可在车票转动时滑入第四空腔内,此时通过第一传动轮的转动可带动车票进入到第四空腔的左端,重复上述动作即可重复完成车票的打印及补充工作,本装置在使用时可根据购票人信息自动对票证进行打印并输出票证,并且在使用时,若内置的车票使用完时,可自动的对其进行补充,进而大大的减少了工作人员对票证进行补充的次数,使用方便,值得推荐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易于说明,本发明由下述的具体实施例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票证的出票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b”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c”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2中“d”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第一转动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中第三转动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7所示,本发明的一种票证的出票装置,包括装置主体11及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11内的出卡装置,所述出卡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11内的第一空腔21,所述第一空腔21的后侧内壁内想来那天的设置第二空腔51,所述第二空腔51内可滑动的设置有第一滑块59,所述第一滑块59内设置有开口向前的第三空腔58,所述第三空腔58内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二滑块57,所述第二空腔51的右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一转动槽64,所述第一转动槽64的后侧内壁内固定设置有第一电机66,所述第一电机66的前端动力配合连接有第一丝杠65,所述第一转动槽64内可滑动的设置有与所述第一丝杠65螺纹配合连接的第三滑块63,所述第三滑块63的左侧端面与所述第一滑块59的右侧端面之间通过第一连接块62进行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槽64的前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二转动槽83,所述第一丝杠65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旋转轴52,所述第一旋转轴52下端延伸通入所述第二旋转槽83内并固定连接有可在所述第二转动槽83内转动的第一转动块89,所述第一转动块89的下侧端面上固定连接有第二转动块88,所述第一转动块89下侧且位于所述第二转动槽83内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三转动块84,所述第三转动块84的上侧端面上固定连接有第四转动块85,所述第一滑块59的前侧且位于所述第一空腔21内可转动的设置有第四滑块55,所述第四滑块55的右侧端面与所述第三转动块84的左侧端面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块86,所述第一空腔21右侧内壁的下端相连通的设置有第四空腔22,所述第四空腔22的右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三转动槽30,所述第三转动槽30内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一传送轮40,其中,所述第一传动轮40的后端动力配合连接于设置在所述第三转动槽30后侧内壁内的第二电机上,所述第一空腔21的左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五空腔25,所述第四空腔22的左端与所述第五空腔25相连通,其中,所述第四空腔22靠近左端开口处的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四转动槽28,所述第四转动槽28内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二传送轮24,其中,所述第二传送轮24动力配合连接于所述第二电机上,所述第五空腔25内可滑动的设置有第五滑块33,所述第五空腔25的右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六空腔31,所述第六空腔31的上侧内壁内固定设置有第三电机36,所述第三电机36的下端动力配合连接有第二丝杠32,所述第五滑块33的右侧端面上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第六空腔31内并与所述第二丝杠32螺纹配合连接的第六滑块50,所述第五滑块33的左侧端面上固定连接有可在所述第五空腔25内滑动的第七滑块35,所述第五滑块33的下侧且位于所述第五空腔25内可滑动的设置有第九滑块27,所述第九滑块27的上侧端面与所述第七滑块35的下侧端面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29,所述第五空腔25的右侧内壁内左右贯穿且相连通的设置有出票槽23。

有益地,所述第一空腔21的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半环形的第一转动腔54,所述第二转动槽83的右侧与所述第一转动腔54之间相连通的设置有可与所述第二连接块86相配合的第二转动腔87,所述第一转动腔54右侧内壁的前端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一开腔72,所述第一开腔72内可滑动的设置有第一滑动块74,所述第一滑动块74的右侧端面与所述第一开腔72的右侧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73,所述第一滑动块74内固定设置有第四电机75,所述第四电机75的后端通过转轴动力配合连接有第一齿轮76,所述第一齿轮76的右侧且位于所述第一开腔72内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二齿轮71,所述第二齿轮71的轴心处固定连接有第一转动轴69,所述第一转动腔54的后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六空腔53,所述第六空腔53内可滑动的设置有第二滑动块67,所述第六空腔53的右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七空腔60,所述第二转动轴69的上端延伸通入所述第七空腔60内并通过轴承可转动的连接于所述第七空腔60的后侧内壁上,所述第二滑动块67的右侧端面上固定连接有延伸通入所述第七空腔60内并与所述第一转动轴69螺纹配合连接的第三滑动块68,其中,所述第二滑动块67前侧的所述第六空腔53内放置有全新并卷成筒状的票筒。

有益地,所述第一空腔21左侧内壁的上侧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二开腔42,所述第二开腔42内可滑动的设置有第四滑动块82,所述第四滑动块82内固定设置有第五电机47,所述第五电机47后侧且位于所述第四滑动块82内设置有第三开腔77,所述第五电机47的下侧且位于所述第四滑动块82内设置有开口向下的第三传送轮49,所述第三传送轮49通过设置于所述第三开腔77内的第一传动带动力配合连接于所述第五电机47的后端,所述第五电机47的前端且位于所述第四滑动块82的前侧内壁内设置有第四开腔79,所述第五电机47的上侧且位于所述第四滑动块82内设置有第五开腔45,所述第五开腔45内可转动的设置有第一绕线轮46,所述第一绕线轮46通过设置于所述第四开腔79内的第二转动带81动力配合连接于所述第五电机47的前端,所述第一绕线轮46上绕设有第一拉线44,所述第一拉线44的上端延伸处所述第四滑动块32的上侧端面外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开腔42的上侧内壁上。

有益地,所述第五空腔25的左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第一通风孔26,所述第三电机36上侧且位于所述装置主体11内设置有第六开腔38,其中,所述第一通风孔26相连通于所述第六开腔38的左端,所述第三电机36的上端动力配合连接有风扇37,所述第六开腔38的上侧内壁内相连通的设置有开口向左的进风孔39,所述进风孔39的左端开口处固定设置有隔离板41。

有益地,所述出票槽23的右端开口处的所述装置主体11的右侧端面上固定设置有托架70,所述托架70可在所述车票被吹出时将车票阻挡进而预防车票落到地上。

有益地,所述第四滑块55的前侧端面上可转动的设置有支撑杆56,所述支撑杆56可将筒状的车票支撑于所述第四滑块55及所述第二滑块57之间。

有益地,所述第五滑块33的下侧端面内固定设置有微型打印机80,所述微型打印机80可对车票信息进行打印。

初始状态时,第四滑块55位于第一空腔21内,此时第一滑块59最大限度前移,此时筒状的车票被夹于第四滑块55及第二滑块57的相对端面之间并通过支撑杆56进行支撑,同时第二转动块88位于第四转动块85的右侧,第一滑动块74在第一开腔72内最大限度左移,第二齿轮71与第一齿轮76相互脱离,同时第三传送轮49的下端与筒状车票的外侧面相抵,同时第九滑块27的上侧端面与第四空腔22的下侧内壁相齐平,第五滑块33在第五空腔25内最大限度上升第一弹簧29处于松弛状态,同时车票的一端延伸入第四空腔22内。

通过本装置进行车票的打印时,第二电机启动,进而通过第一传动轮40及第二传送轮24带动条状的车票向左侧移动一定距离,此时位于最左侧的车票被移送入第五空腔25内并位于第九滑块27的上侧端面上,此时第三电机36启动,进而通过第四滑动块32带动第六滑块50向下移动,进而带动第五滑块33下降,在此过程中第五滑块33逐渐压缩第一弹簧29并带动第九滑块27现在第五空腔25内向下移动,并将最左侧的车票夹紧并在继续向下移动时将最左侧的车票与带状的车票分离,同时微型打印机80对票面信息进行打印,当第九滑块27在第五空腔25内最大限度下降时,第九滑块27的上侧端面与第四空腔22的下侧内壁相齐平,此时第三电机36反转,进而通过第四滑动块32带动第五滑块33上升,在此过程中,微型打印机80与第九滑块27逐渐分离,并在第三电机36反转时带动风扇37进行反转,进而将外界的空气抽入进风孔39及第六开腔38内,进而在第一通风孔26内产生气流,此时产生的气流了将第九滑块27上侧端面的车票通过出票槽23吹至托架70上,此时使用人员可将车票取下,同时当第五滑块33上升至一定高度时,第一弹簧29逐渐拉伸,此时第五滑块33可通过第一弹簧29拉动第九滑块27向上移动并最终恢复至初始状态,当第四滑块55及第一滑块59相对端面之间的车票使用完时,第三传送轮49的下端碰触到支撑杆56,此时第五电机47反转,进而通过第二转动带81带动第一绕线轮46反转,进而将第一拉线44拉紧,进而带动第五电机47缩回入第二开腔42内,此时第一电机66转动,进而通过第一丝杠65带动第三滑块63向后侧移动,进而通过第一连接块62带动第一滑块59向后侧移动,同时第一丝杠65通过第一旋转轴52带动第一转动块89顺时针转动,进而带动第二转动块88转动,当第二转动块88转动至第四转动块85左侧时,第二转动块88的右侧端面与第四转动块85的左侧端面相抵接并推动第三转动块84逆时针转动,进而通过第二连接块86带动第四滑块55逆时针转动,并最终转入第一转动腔54内且位于第六空腔53的前侧,而在第四滑块55转动过程中第四滑块55推动第一滑动块74在第一开腔72内向右侧移动并带动第一齿轮76与第二齿轮71啮合,此时第四电机75转动,进而通过第一齿轮76带动第二齿轮71转动,进而通过第一转动轴69带动第三滑动块68向前移动,进而通过第二滑动块67将第六空腔53内的筒状车票向前推并套至支撑杆56上,此时第一电机66反转,进而先带动第二转动块88转至第四转动块85的右侧并通过第二转动块88左侧端面与第四转动块85右侧端面的抵接带动第三转动块84逆时针转动,进而通过第二连接块86带动第四滑块55恢复至初始状态,进而通过支撑杆56将套设的筒状车票带至第一空腔21内,此时第五电机47反转,进而带动第四滑动块82在第二开腔42内下降,进而带动第三传送轮49与车票抵接,此时第五电机47继续转动,进而通过第三传送轮49带动车票转动,此时车票最外的一端可在车票转动时滑入第四空腔22内,此时通过第一传动轮40的转动可带动车票进入到第四空腔22的左端,重复上述动作即可重复完成车票的打印及补充工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本装置进行车票的打印时,第二电机启动,进而通过第一传动轮及第二传送轮带动条状的车票向左侧移动一定距离,此时位于最左侧的车票被移送入第五空腔内并位于第九滑块的上侧端面上,此时第三电机启动,进而通过第四滑动块带动第六滑块向下移动,进而带动第五滑块下降,在此过程中第五滑块逐渐压缩第一弹簧并带动第九滑块现在第五空腔内向下移动,并将最左侧的车票夹紧并在继续向下移动时将最左侧的车票与带状的车票分离,同时微型打印机对票面信息进行打印,当第九滑块在第五空腔内最大限度下降时,第九滑块的上侧端面与第四空腔的下侧内壁相齐平,此时第三电机反转,进而通过第四滑动块带动第五滑块上升,在此过程中,微型打印机与第九滑块逐渐分离,并在第三电机反转时带动风扇进行反转,进而将外界的空气抽入进风孔及第六开腔内,进而在第一通风孔内产生气流,此时产生的气流了将第九滑块上侧端面的车票通过出票槽吹至托架上,此时使用人员可将车票取下,同时当第五滑块上升至一定高度时,第一弹簧逐渐拉伸,此时第五滑块可通过第一弹簧拉动第九滑块向上移动并最终恢复至初始状态,当第四滑块及第一滑块相对端面之间的车票使用完时,第三传送轮的下端碰触到支撑杆,此时第五电机反转,进而通过第二转动带带动第一绕线轮反转,进而将第一拉线拉紧,进而带动第五电机缩回入第二开腔内,此时第一电机转动,进而通过第一丝杠带动第三滑块向后侧移动,进而通过第一连接块带动第一滑块向后侧移动,同时第一丝杠通过第一旋转轴带动第一转动块顺时针转动,进而带动第二转动块转动,当第二转动块转动至第四转动块左侧时,第二转动块的右侧端面与第四转动块的左侧端面相抵接并推动第三转动块逆时针转动,进而通过第二连接块带动第四滑块逆时针转动,并最终转入第一转动腔内且位于第六空腔的前侧,而在第四滑块转动过程中第四滑块推动第一滑动块在第一开腔内向右侧移动并带动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此时第四电机转动,进而通过第一齿轮带动第二齿轮转动,进而通过第一转动轴带动第三滑动块向前移动,进而通过第二滑动块将第六空腔内的筒状车票向前推并套至支撑杆上,此时第一电机反转,进而先带动第二转动块转至第四转动块的右侧并通过第二转动块左侧端面与第四转动块右侧端面的抵接带动第三转动块逆时针转动,进而通过第二连接块带动第四滑块恢复至初始状态,进而通过支撑杆将套设的筒状车票带至第一空腔内,此时第五电机反转,进而带动第四滑动块在第二开腔内下降,进而带动第三传送轮与车票抵接,此时第五电机继续转动,进而通过第三传送轮带动车票转动,此时车票最外的一端可在车票转动时滑入第四空腔内,此时通过第一传动轮的转动可带动车票进入到第四空腔的左端,重复上述动作即可重复完成车票的打印及补充工作,本装置在使用时可根据购票人信息自动对票证进行打印并输出票证,并且在使用时,若内置的车票使用完时,可自动的对其进行补充,进而大大的减少了工作人员对票证进行补充的次数,使用方便,值得推荐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