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控器及遥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21843发布日期:2020-05-29 14:15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遥控器及遥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控制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遥控器及遥控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为提升操作体验,一般会使用遥控器来控制被控物的运动,如机器人等。遥控器设有供用户操作的按键或摇杆以实现对被控物运动方向的控制。然而,遥控器提供的操作方式较为单一,无法扩展来提供更多的输入操作。这大大降低了遥控器使用的便利性,限制了遥控器的使用场景。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遥控器及遥控系统。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遥控器用于控制移动平台,所述遥控器包括处理器、本体和输入组件,所述处理器和所述输入组件设在所述本体,所述本体用于安装与所述移动平台通信的个人终端,所述处理器连接所述输入组件,所述输入组件包括操作件和接口,所述接口用于连接所述个人终端和外接控制指令输入设备,所述处理器被配置成将所述操作件被操作时所产生的第一输入信号和从所述接口接收到所述外接控制指令输入设备输入的第二输入信号传输至所述个人终端以使所述个人终端能够根据所述第一输入信号和所述第二输入信号控制所述移动平台分别执行第一工作任务和第二工作任务,其中,所述第一工作任务不同于所述第二工作任务。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遥控器利用接口连接的个人终端和外接控制指令输入设备来增加输入操作的途径,这增加了遥控器使用的便利性及扩大了遥控器的使用场景,同时,也满足了用户对移动平台更多的控制要求。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遥控系统用于控制移动平台,所述遥控系统包括外接控制指令输入设备及遥控器,所述遥控器包括处理器、本体和输入组件,所述处理器和所述输入组件设在所述本体,所述本体用于安装与所述移动平台通信的个人终端,所述处理器连接所述输入组件,所述输入组件包括操作件和接口,所述接口用于连接所述个人终端和所述外接控制指令输入设备,所述处理器被配置成将所述操作件被操作时所产生的第一输入信号和从所述接口接收到所述外接控制指令输入设备输入的第二输入信号传输至所述个人终端以使所述个人终端能够根据所述第一输入信号和所述第二输入信号控制所述移动平台分别执行第一工作任务和第二工作任务,其中,所述第一工作任务不同于所述第二工作任务。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遥控系统中,遥控器利用接口连接的个人终端和外接控制指令输入设备来增加输入操作的途径,这增加了遥控器使用的便利性及扩大了遥控器的使用场景,同时,也满足了用户对移动平台更多的控制要求。

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和图2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遥控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遥控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移动平台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和图6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遥控器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遥控器的剖面示意图;

图8和图9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遥控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遥控器拆除第一上壳后的平面示意图;

图11和图12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遥控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遥控器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和图15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遥控系统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附图说明:

遥控系统1000、遥控器100、本体10、第一壳体11、第一侧壁111、第一上壳112、第一下壳113、通孔114、凹槽115、第一导向件116、收容空间117、第一夹持壁118、第一避让槽119、第一连接件11a、第二壳体12、第二侧壁121、连接部122、导引部123、握持部124、凸起125、限位部126、第二导向件127、第二上壳128、第二下壳129、收容槽12a、第二夹持壁12b、第二连接件12c、收纳空间13、第一空间131、第二空间132、正面14、背面15、夹持空间16、处理器20、输入组件30、操作件31、接口32、第一接口321、第二接口322、固定件40、固定孔41、安装座50、阻尼组件60、第一阻尼件61、第二阻尼件62、弹性件70、支架80、个人终端200、触摸显示屏210、移动平台2000、主体2100、云台机构220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自始至终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

另外,下面结合附图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请参阅图1-图3,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遥控器100用于控制移动平台2000。遥控器100包括处理器20、本体10和输入组件30。处理器20和输入组件30设在本体10。本体10用于安装与移动平台2000通信的个人终端200。处理器20连接输入组件30。输入组件30包括操作件31和接口32。接口32用于连接个人终端200和外接控制指令输入设备(图未示)。处理器20被配置成将操作件31被操作时所产生的第一输入信号和从接口32接收到外接控制指令输入设备输入的第二输入信号传输至个人终端200以使个人终端200能够根据第一输入信号和第二输入信号控制移动平台2000分别执行第一工作任务和第二工作任务。其中,第一工作任务不同于第二工作任务。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遥控器100利用接口32连接的个人终端200和外接控制指令输入设备来增加输入操作的途径,这增加了遥控器100使用的便利性及扩大了遥控器100的使用场景,同时,也满足了用户对移动平台2000更多的控制要求。

可以理解,遥控器100通过接口32连接个人终端200和外接控制指令输入设备,个人终端200可与移动平台2000无线连接以实现无线通信,无线连接方式可为wifi、蓝牙、红外等方式。个人终端200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智能可穿戴设备、导航仪等终端。外接控制指令输入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键盘、鼠标、触摸板、手写板等。

具体地,接口32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接口321和第二接口322。第一接口321用于连接外接控制指令输入设备,第二接口322用于连接个人终端200。第一接口321和第二接口322的类型可相同或不同。例如第一接口321和第二接口322的类型相同,均可以是usb接口、lightning接口、type-c接口等任意类型的接口。

此外,除了信号传输外,外接控制指令输入设备可以通过第一接口321给遥控器100充电,或者遥控器100可以通过第一接口321给外接控制指令输入设备充电。个人终端200可以通过第二接口322给遥控器100充电,或者遥控器100可以通过第二接口322给个人终端200充电。

遥控器100的操作件31基于用户的操作产生第一输入信号并传输至个人终端200,个人终端200根据第一输入信号控制移动平台2000执行第一工作任务。外接控制指令输入设备产生第二输入信号,第二输入信号传输至遥控器100,再通过遥控器100传输至个人终端200,个人终端200根据第二输入信号控制移动平台2000执行第二工作任务。

遥控器100的操作件31可以包括摇杆、按钮、拨轮、拨杆、触控装置等元件,操作件31的数量可以是单个或多个。移动平台2000可以是无人飞行器、无人车、无人船、机器人等。例如,第一输入信号和第二输入信号可以用于控制无人飞行器执行飞行、拍摄、植保、探测等工作任务,或者第一输入信号和第二输入信号可以用于控制无人车执行闪避、加速、射击等工作任务。第一输入信号和第二输入信号分别控制移动平台2000执行不同的工作任务。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遥控器100相当于输入设备和中转设备,遥控器100不与移动平台2000直接连接,而是通过个人终端200与移动平台2000连接。

请参阅图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移动平台2000包括主体2100和安装在主体2100的云台机构2200。第一输入信号用于控制主体2100运动,第二输入信号用于控制云台机构2200运动。或者,第一输入信号用于控制云台机构2200运动,第二输入信号用于控制主体2100运动。

可以理解,第一输入信号由遥控器100产生,第二输入信号由外接控制指令输入设备产生。个人终端200根据第一输入信号控制移动平台2000执行第一工作任务,根据第二输入信号控制移动平台2000执行第二工作任务。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工作任务为控制主体2100运动,第二工作任务则为控制云台机构2200运动。如此,将主体2100的运动及云台机构2200的运动分开控制,方便用户操作。主体2100即移动平台2000的机身。在图4的示例中,移动平台2000为无人飞行器。云台机构2200可拆卸地安装在主体2100。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个人终端200与移动平台2000无线通信。个人终端200用于在被操作时产生第三输入信号。第三输入信号用于控制移动平台2000。

可以理解,个人终端200被操作时产生用于控制移动平台2000的第三输入信号。当移动平台2000为无人飞行器时,第三输入信号可以用于控制无人飞行器执行飞行、拍摄、植保、探测等工作任务。当移动平台2000为无人车时,第三输入信号可以用于控制无人车执行闪避、加速、射击等工作任务。第三输入信号对移动平台2000的工作任务的控制可与第一输入信号对移动平台2000的工作任务的控制相同,或与第二输入信号对移动平台2000的工作任务的控制相同。当然,第三输入信号对移动平台2000的工作任务的控制也可以与第一输入信号对移动平台2000的工作任务的控制和第二输入信号对移动平台2000的工作任务的控制均不相同。

在图4的示例中,第三输入信号可用于控制无人飞行器的主体2100运动,也可用于控制云台机构2200运动。

通常地,个人终端200包括输入组件,例如,对于手机来说,个人终端200的输入组件包括触摸显示屏210,用户通过在触摸显示屏210所显示的应用程序界面控制移动平台2000。第三输入信号是在用户操作个人终端的输入组件时所产生的,可用于控制移动平台2000。

进一步地,个人终端200的触摸显示屏210还可以显示移动平台2000(无人飞行器)的运行参数,例如飞行轨迹、飞行速度、飞行地图等。个人终端200的触摸显示屏210还可以显示移动平台2000拍摄的影像画面,用户可以在触摸显示屏210所显示的影像画面框选目标。

在本申请的遥控器100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移动平台2000为无人飞行器,个人终端200为手机,外接控制指令输入设备包括键盘和鼠标,可以是带usb连接线的鼠标和带usb连接线的键盘,也可以是无线键盘鼠标套装。操作件31包括摇杆,第一接口321和第二接口322均为usb接口。无人飞行器和手机通过wifi无线连接通信。第一接口321可以插入usb连接线,以连接鼠标和/或键盘,也可以插入无线连接键盘鼠标套装的usb无线接收器,来连接无线键盘鼠标套装,usb无线接收器可以同时连接无线键盘和无线鼠标。第二接口322通过usb连接线连接手机。

在这个实施例中,摇杆被用户操作产生的第一输入信号以及键盘和/或鼠标被用户操作产生的第二输入信号经遥控器100传输至手机,手机再根据第一输入信号和第二输入信号控制无人飞行器的运行。第一输入信号用于控制无人飞行器的本体2100的飞行方向。第二输入信号用于控制无人飞行器的云台机构2200的转动方向。另外,用户也可在手机的触摸显示屏210所显示的应用程序界面操作产生第三输入信号,第三输入信号可用于控制安装于云台机构2200的拍摄装置进行拍摄,或用于控制本体2100的飞行方向、飞行速度等,或用于控制云台机构2200的转动方向、转动速度等。

请参阅图1-图3、图5和图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本体10包括活动连接的第一壳体11及第二壳体12。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能够相对滑动以在拉开状态(如图5和图6所示)与合并状态(如图1所示)之间切换。在拉开状态的情况下,遥控器100用于通过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夹持个人终端200。

可以理解,在合并状态的情况下,用户可以拉动第一壳体11或第二壳体12以使二者相对远离滑动并切换至拉开状态;在拉开状态的情况下,用户可以推动第一壳体11或第二壳体12以使二者相对靠近滑动并切换至合并状态。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可相对左右滑动,在其他例子中,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也可以相对上下滑动。

具体地,本体10可以作为遥控器100的外壳。遥控器100的电路板、处理器20、电源模块、通信模块、操作件31、接口32等器件均可以安装在本体10上。本体10还可以为上述器件提供保护,例如可用于防尘、防水、防摔等。用户可以手持本体10以握持遥控器100,用户也可以用夹持装置夹持本体10以夹持遥控器100。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图5和图6,操作件31可拆卸地安装在本体10上。本体10上形成有收纳空间13,收纳空间13可用于收纳操作件31。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处于拉开状态的情况下,收纳空间13从本体10露出,操作件31能够从本体10上被拆卸并收纳在收纳空间13中。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切换至合并状态的情况下,操作件31隐藏在本体10内。

操作件31设置在本体10上时,操作件31可以至少部分从本体10中露出,以便于用户操作操作件31以产生第一输入信号。操作件31可以是摇杆、按钮、拨轮、拨杆、触控装置等元件,操作件31的数量可以是单个或多个。操作件31可以安装在第一壳体11上或者安装在第二壳体12上,或者同时安装在第一壳体11上及第二壳体12上。本申请实施例以操作件31为摇杆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以移动平台2000为无人飞行器为例,用户通过操作摇杆可以产生第一输入信号以通过个人终端200控制无人飞行器主体2100的飞行方向、加速度大小、加速度方向等。

当用户不需要使用操作件31时,例如执行一段操作均不需要使用到操作件31、或者需要携带遥控器100时,往往希望能够将操作件31从本体10中拆卸,以减小遥控器100的整体尺寸且避免操作件31外露而被损坏。此时,用户可以拉动第一壳体11或第二壳体12,使二者处于拉开状态,收纳空间13从本体10中露出,并将操作件31从本体10上拆卸下来收纳在收纳空间13内;再使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处于合并状态,本体10重新遮挡收纳空间13,使得操作件31隐藏在本体10内。

综上,用户在不需要使用操作件31时,可将操作件31从本体10中拆卸,使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处于拉开状态并露出收纳空间13,拆卸后的操作件31可以收纳在收纳空间13内,再使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处于合并状态,操作件31隐藏在本体10内,不会增加遥控器100的外轮廓尺寸,遥控器100容易携带且操作件31不易丢失或被损坏。

请参阅图1和图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11包括第一侧壁111,第二壳体12包括第二侧壁121。在拉开状态的情况下,第一侧壁111与第二侧壁121分离;在合并状态的情况下,第一侧壁111与第二侧壁121结合。收纳空间13包括第一空间131及第二空间132。第一空间131形成在第一侧壁111上,第二空间132形成在第二侧壁121上。操作件31部分收纳在第一空间131内,另一部分收纳在第二空间132内。

具体地,第一空间131可以贯穿第一侧壁111,第二空间132可以贯穿第二侧壁121,第一空间131与第二空间132对准。在合并状态的情况下,第一空间131与第二空间132相通并共同形成收纳空间13。在拉开状态且操作件31被从本体10上拆卸后,可以先将操作件31的一部分收纳在第一空间131内,此时另一部分伸出第一空间131;切换至合并状态后,该另一部分伸入第二空间132内,且第一侧壁111与第二侧壁121结合,用户不会从外观上看到操作件31。

在需要将操作件31重新安装在本体10上时,可以将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切换至拉开状态。在这个过程中,第一空间131与第二空间132分开。操作件31一部分仍旧收纳在第一空间131内,另一部分从收纳空间13中露出,或者操作件31一部分仍旧收纳在第二空间132内,另一部分从收纳空间13中露出,此时用户可以抓取从收纳空间13中露出的部分操作件31,并将收容在第一空间131内或第二空间132内的剩余部分的操作件31取出,便于用户取出操作件31。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收纳空间13也可以全部形成在第一侧壁111上,或者收纳空间13也可以全部形成在第二侧壁121上。

请参阅图8和图9,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遥控器100还包括固定件40。固定件40设置在收纳空间13内。操作件31收纳在收纳空间13内时,操作件31固定在固定件40上。具体地,固定件40可以设置在第一空间131或第二空间132内。操作件31固定在固定件40上,可以是固定件40向操作件31提供夹持力,以避免操作件31收纳在收纳空间13内时,操作件31在收纳空间13晃动而被损坏或发出异响。

在图8和图9的示例中,第一壳体11包括第一上壳112及第一下壳113。第一上壳112与第一下壳113结合形成收纳空间13,固定件40夹持在第一上壳112与第一下壳113之间。具体地,第一上壳112与第一下壳113夹持固定件40后,固定件40与第一壳体11相对固定,不需要设置额外的定位装置以固定固定件40。

请参阅图8和图9,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固定件40形成有固定孔41。操作件31固定在固定件40上时,操作件31至少部分伸入固定孔41内,固定件40发生弹性形变并向操作件31施加弹力以夹持操作件31。固定孔41可以从第一侧壁111露出,固定件40可以由硅胶、橡胶等弹性较好的材料制成。操作件31的一个端部的尺寸可以略大于固定孔41的尺寸。用户将操作件31塞入固定孔41的过程中,固定件40发生弹性形变,即固定孔41的尺寸变大以适应该端部的尺寸,固定件40夹持操作件31,操作件312不易晃动,而在需要将操作件31取出时,可以将操作件31拨出。

请参阅图1和图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遥控器100还包括安装座50。安装座50设置在第一壳体11及/或第二壳体12上,操作件31可拆卸地安装在安装座50上。安装座50可以作为操作件31与本体10的转接件,安装座50可以在第一壳体11及第二壳体12中的一个或两个上设置,操作件31可以可拆卸地安装在任意一个安装座50上。在一个例子中,如图6所示,安装座50完全收容在本体10内,以使得将操作件31从安装座50中拆下后,操作件31不会从本体10中凸出。

操作件31与安装座50可拆卸地连接,具体地,在图1和图6的示例中,操作件31与安装座50可以通过螺纹连接。操作件31的一端的外壁形成有外螺纹,安装座50上形成有内螺纹,或将操作件31旋入或旋出安装座50以实现二者可拆卸连接。

请参阅图7和图10,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遥控器100包括阻尼组件60。阻尼组件60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阻尼件61及第二阻尼件62。第一阻尼件61与第一壳体11连接,第二阻尼件62与第二壳体12连接。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相对滑动时,第一阻尼件61与第二阻尼件62相对运动并产生作用在第一壳体11及/或第二壳体12上的阻尼力。

可以理解,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相对滑动时,第一阻尼件61与第二阻尼件62相对运动,并产生作用于第一壳体11及/或第二壳体12的阻尼力,使得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在相对运动的过程中,速度容易控制且给用户的手感较好。

请参阅图9和图10,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阻尼件61为齿条,第二阻尼件62为阻尼齿轮。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相对滑动时,阻尼齿轮转动并产生阻尼力。齿条可以固定连接在第一壳体11上,例如齿条通过与第一壳体11一体成型,或者齿条被第一上壳112及第一下壳113夹持固定等方式固定在第一壳体11上。齿条沿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相对滑动的方向延伸。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相对滑动的轨迹为一直线,齿条沿该直线的方向延伸。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相对滑动的轨迹也可以为一圆弧线,齿条可以沿该圆弧线的方向延伸。另外,通过齿条与阻尼齿轮配合的接触面积较大,齿条与阻尼齿轮配合的可靠性高,不易发生错位。

进一步地,阻尼齿轮可以转动连接在第二壳体12上。具体地,阻尼齿轮包括可相对转动的固定部及转动部。固定部与转动部之间可以设置有迷宫槽,迷宫槽内填充有粘稠的阻尼脂。固定部可以与第二壳体12固定连接,转动部与齿条配合。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相对滑动时,第二壳体12带动固定部移动。由于转动部与齿条配合,齿条的作用力使得转动部相对于固定部转动,固定部与转动部之间的阻尼脂被摩擦并产生阻尼力,阻尼力最终为用户提供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相对滑动时的阻滞的手感。

当然,第一阻尼件61与第二阻尼件62的具体形式并不限于上述讨论,还可以有其他选择,例如可以将第一阻尼件61设置为阻尼齿轮,将第二阻尼件62设置为齿条。阻尼齿轮转动连接在第一壳体11上,齿条固定在第二壳体12上。齿条沿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相对滑动的方向延伸,当拉动第二壳体12时,第二壳体12带动齿条运动,齿条带动阻尼齿轮转动以产生阻尼力。

请参阅图9和图10,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壳体12包括依次连接的连接部122、导引部123及握持部124。连接部122位于第一壳体11内且与第二阻尼件62连接。导引部123用于导引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的相对滑动。握持部124位于第一壳体11外。

可以理解,第二壳体12与第一壳体11相对滑动时,第二壳体12伸入第一壳体11的深度发生变化。具体地,在完全拉开状态的情况下,第二壳体12伸入第一壳体11的深度最小;在合并状态的情况下,第二壳体12伸入第一壳体11的深度最大。连接部122可以始终位于第一壳体11内,连接部122可以用于与第二阻尼件62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阻尼件62也可以始终位于第一壳体11内。在第二壳体12与第一壳体11相对滑动时,主要改变导引部123伸入第一壳体11的深度,导引部123用于导引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的相对滑动,即,导引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相对滑动的方向。握持部124位于第一壳体11外,用户操作遥控器100时可以抓取握持部124,也可以抓取握持部124并拉动第二壳体12。

请参阅图10-图12,结合上述的第一壳体11包括第一上壳112及第一下壳113的内容,第一上壳112与第一下壳113可以形成收容空间117。阻尼组件60及至少部分第二壳体12可以收容在收容空间117内。具体地,第一阻尼件61、第二阻尼件62、连接部122可以收容在收容空间117内,导引部123收容在收容空间117的深度可以通过相对滑动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改变。

请参阅图9,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11包括第一侧壁111,握持部124包括第二侧壁121,第二侧壁121与第一侧壁111相对。在拉开状态的情况下,第一侧壁111与第二侧壁121分离,在合并状态的情况下,第一侧壁111与第二侧壁121结合。第一侧壁111开设有通孔114,导引部123穿设通孔114且可相对第一侧壁111滑动。

通孔114可以与收容空间117连通,导引部123在通孔114中滑动,导引部123的截面形状可以与通孔114的截面形状大致相同,以使通孔114的内壁能够较好地限制导引部123,避免导引部123晃动。

请参阅图9至图1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壳体12还包括限位部126。限位部126位于第一壳体11内。限位部126设置在导引部123的远离握持部124的一端。当限位部126抵持第一侧壁111时,握持部124处于被拉开至离第一壳体11最远的状态。

具体地,导引部123可以穿过通孔114并在通孔114内滑动,限位部126可以是从导引部123向外延伸的凸出,限位部126可以是多个间隔的凸出,或者是环绕导引部123的环状的凸出,限位部126可以设置在导引部123与连接部122相接的位置。限位部126位于第一壳体11内,限位部126无法从通孔114中穿出,当第二壳体12被拉开到极限位置时,限位部126抵持第一侧壁111,避免连接部122等部件被从第一壳体11中拉出。

请参阅图10-图1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11包括第一导向件116。第二壳体12包括第二导向件127,第二导向件127可以形成在连接部122及导引部123上。第一导向件116及第二导向件127均沿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相对滑动的方向延伸。第一导向件116与第二导向件127互相配合以导引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相相对滑动。

具体地,第一导向件116可以形成第一上壳112上,第二导向件127对应形成在第二壳体12的与第一上壳112接近的一侧;或者第一导向件116也可以形成在第一下壳113上,第二导向件127对应形成在第二壳体12的与第一下壳113接近的一侧;或者第一导向件116与可以同时形成在第一上壳112及第一下壳113上。第一导向件116与第二导向件127配合可以导引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相对滑动的方向,避免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的位置发生错位。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导向件116与第二导向件127均沿直线延伸。

在图11和图12的示例中,第一导向件116为导轨,第二导向件127为与导轨配合的导槽。导轨可以形成在第一下壳113上,导轨的数量可以是单个或多个,例如两个。对应地,导槽形成在连接部122及导引部123的靠近第一下壳113的一侧。导轨伸入导槽内,导轨与导槽相对滑动的过程中,导轨不会从导槽中脱出,且导轨始终受到导槽的限制而沿导槽的延伸方向滑动,因此,可以将第二壳体12与第一壳体11相对滑动的方向也限制在导槽的延伸方向上。

当然,在其他例子中,第一导向件116与第二导向件127还可以是其他具体形式。例如第一导向件116为导槽,第二导向件127为与第一导向件116配合的导轨,在此不作限制。

请参阅图2和图1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本体10形成有相背的正面14及背面15。第一侧壁111与背面15相交处形成有凹槽115。第二壳体12还包括凸起125,凸起125自第二侧壁121向第一侧壁111延伸。在合并状态的情况下,凸起125与凹槽115配合。其中,正面14可以是用户正常使用遥控器100时朝向用户的面,用户握持遥控器100时,大拇指可以放置在正面14,食指、中指、无名指等可以放置在背面15。在合并状态的情况下,凸起125伸入凹槽115内,用户的手不会触摸到第一侧壁111与第二侧壁121之间的缝隙,握持手感较佳。

请参阅图7、图11和图1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遥控器100包括弹性件70。弹性件70分别连接第一壳体11及第二壳体12。在拉开状态的情况下,弹性件70向第一壳体11及第二壳体12施加弹力,以驱动第一壳体11及第二壳体12切换至合并状态。

可以理解,弹性件70向第一壳体11及第二壳体12施加弹力,该弹力使得第一壳体11及第二壳体12始终存在维持合并状态的运动趋势。具体地,在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处于合并状态的情况下,弹力可作为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结合的预紧力,用户需要克服该预紧力后才能将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拉开。在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处于拉开状态的情况下,如果不依靠外力维持在拉开状态,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会在弹力的驱动作用下自动切换为合并状态。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弹性件70包括弹簧,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壳体11及第二壳体12。在拉开状态的情况下,弹簧被拉伸以提供弹力。具体地,第一壳体11内可以设置有第一连接件11a,第二壳体12内可以设置有第二连接件12c,弹簧的一端固定在第一连接件11a上,另一端固定在第二连接件12c上。在合并状态的情况下,弹簧被拉长以提供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之间结合的预紧力。随着第二壳体12与第一壳体11被逐渐拉开,第一连接件11a与第二连接件12c逐渐远离,弹簧被进一步逐渐拉长,弹力逐渐增大。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压缩弹簧以实现向第一壳体11及第二壳体12施加弹力的目的。在合并状态的情况下,弹簧被压缩并向第一壳体11及第二壳体12施加预紧力;随着第二壳体12与第一壳体11被逐渐拉开,弹簧被进一步逐渐压缩,弹力逐渐增大。

当然,弹性件70的具体形式还可以是其他,在此不作限制。例如弹性件70可以是卷簧,卷簧的固定端连接第一壳体11,卷簧的活动端连接第二壳体12。在拉开状态的情况下,卷簧被拉伸以提供弹力。在合并状态的情况下,活动端被部分拉出以提供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之间结合的预紧力;随着第二壳体12与第一壳体11被逐渐拉开,活动端逐渐远离固定端,卷簧逐渐伸展,弹力逐渐增大。

请参阅图7、图11和图1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壳体12包括第二上壳128及第二下壳129。第二上壳128与第二下壳129相互结合。第二上壳128与第二下壳129共同形成收容槽12a,收容槽12a用于收容弹性件70。具体地,第二上壳128与第二下壳129可以通过卡合、螺合、胶粘等方式互相结合。第二上壳128上形成收容槽12a的一部分,第二下壳129上形成收容槽12a的另一部分。弹性件70被夹持在第二上壳128与第二下壳129之间,且弹性件70收容在收容槽12a中。弹性件70可沿收容槽12a的延伸方向发生形变,避免弹性件70脱出。

同时,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阻尼件62也可以夹持在第二上壳128与第二下壳129之间,第二阻尼件62与第二上壳128及第二下壳129转动连接。

请参阅图3、图14和图1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11包括第一夹持壁118,第二壳体12包括第二夹持壁12b,第一夹持壁118与第二夹持壁12b相对设置。第一夹持壁118与第二夹持壁12b之间形成有夹持空间16。在拉开状态的情况下,第一夹持壁118及第二夹持壁12b用于夹持放置在夹持空间16内的个人终端200。

可以理解,当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处于拉开状态的情况下,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在弹力的作用下有切换成合并状态的趋势,也就是在拉开状态的情况下,第一夹持壁118与第二夹持壁12b有相互靠近的趋势。此时在第一夹持壁118与第二夹持壁12b之间可以用于夹持个人终端200,且利用弹力将个人终端200夹紧,不需要用户再用手握持个人终端200。夹持空间16可以在遥控器100的正面14凹陷形成。

在需要夹持个人终端200时,可以拉动第一壳体11或第二壳体12,将个人终端200放置在夹持空间16内,放松第一壳体11或第二壳体12,二者在弹性件70的作用下逐渐合并,直至第一夹持壁118与第二夹持壁12b均抵持个人终端200,此时个人终端200被夹持在遥控器100上。在需要从遥控器100中取下个人终端200时,可以先拉开第一壳体11或第二壳体12,使个人终端200被放松,再将个人终端200从夹持空间16中取出。在弹力作用下,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可自行恢复至合并状态。

请参阅图3、图14和图1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接口32用于通过连接线连接个人终端200。第一夹持壁118开设有第一避让槽119,第一避让槽119穿过第一夹持壁118的一端。第一避让槽119用于收容部分连接线。第一避让槽119提供了走线空间以收容部分连接线,从而避免连接线容易被误扯。

进一步地,第二夹持壁12b开设有第二避让槽,第二避让槽穿过第二夹持壁12b的一端。第二避让槽用于收容部分连接线。第二避让槽的功能可以与第一避让槽119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遥控器100还包括定位组件。定位组件包括卡齿及卡块。卡齿设置在第二壳体12上。卡块设置在第一壳体11上。卡块能够与卡齿的不同位置配合,以使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定位在对应的拉开位置。

具体地,随着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处于不同的相对位置,卡块会与卡齿的不同位置对准,当卡块与卡齿的不同位置配合时,第一壳体11及第二壳体12被定位在对应的位置上。当需要改变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的位置时,可以将卡块与卡齿分离。

请参阅图2和图1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本体10包括相背的正面14及背面15。遥控器100包括设置在背面15的支架80。支架80与本体10转动连接,支架80与本体10之间能够呈不同的夹角。

具体地,支架80的一侧可以与第一壳体11转动连接,支架80可以被掰出并与本体10形成夹角,以便于将遥控器100放置在支撑平台(例如桌面)上,支架80用于支撑遥控器100。支架80也可以被转动以贴合在背面15上,以使遥控器100便于携带和握持。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遥控器100还包括电器件,电器件仅设置在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中的一个上。

具体地,电器件可以指任意需要通过电连接或者利用电能驱动的器件,例如上述的电路板、处理器20、电源模块、通信模块等器件。电器件可以与摇杆或者功能按键连接。电器件仅设置在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中的一个上,指的是电器件设置在第一壳体11上且未设置在第二壳体12上;或者电器件设置在第二壳体12上且未设置在第一壳体11上。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器件设置在第一壳体11上且未设置在第二壳体12上,第二壳体12内不需要为电器件设置走线的空间及结构,简化第二壳体12的结构且第二壳体12的重量较轻。

请参阅图3、图14和图15,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遥控系统1000用于控制移动平台2000。遥控系统1000包括外接控制指令输入设备(图未示)及上述实施方式的遥控器100。上述实施方式的遥控器100的解释说明和有益效果也适用于本实施方式的遥控系统1000,为避免冗余,在此不再详细展开。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某些实施方式”、“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