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驱挡板组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38832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光驱挡板组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与电子装置有关,特别是关于一种电子装置的光驱挡板组合。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电子装置(例如台式机)的机壳内大多设置光驱等数据存取器,并且在电子装置的机壳的面板上相对应地设置多 个光驱入口。为了防尘与美观的需求,光驱入口通常会设置挡板(或称之为门盖)。在已知技术中,光驱挡板组合,其主要构造,如图I及图2所示。请参照图I及图2,光驱挡板组合包含面板10、枢转杆20、弹性件30及挡板40。弹性件30所采用的是扭簧。面板10组装于电子装置(图未示)的前部,且面板10上设置供光驱托盘进出电子装置用的光驱入口 11。面板10在光驱入口 11的两侧设置两个内侧壁13,并且每一个内侧壁13的中部设置枢转孔132。面板10前侧邻近每一个内侧壁13的枢转孔132的入口分别形成斜面133。面板10在光驱入口 11的上方形成两间隔,且分别设置凹槽153的卡固部15。枢转杆20包含长形的主体部21,且主体部21两端的上部分别沿径向向外并向上延伸L形的固定臂22,并且每一 L形的固定臂22的末端向外延伸出第一转轴223。枢转杆20的主体部21两端的下部分别沿径向向外延伸出第二转轴24。主体部21的底部向上设置收容槽26,并且主体部20由收容槽26的一端朝向收容槽26延伸出固定杆27。光驱挡板组合将挡板40枢接于枢转杆20,并通过第一枢接机构将枢转杆20与挡板40 —并设置于面板10上,以实现挡板40的枢接安装。然而,当采用L形固定臂22与扭簧的光驱挡板组合在实际使用时,仍会暴露出许多问题,例如工装尺寸(tooling size)较大、成本较高、重量较重、构造较复杂及较易摇晃等问题,亟待克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光驱挡板组合,以改善现有技术的缺失。本发明提出的光驱挡板组合设置于电子装置,且光驱挡板组合包含面板、挡板、转板及弹性件。面板设置于电子装置,且面板具有光驱入口。面板的内侧具有第一连接部。挡板设置于光驱入口,以遮挡光驱入口,挡板具有第二连接部。转板具有第一枢接部及第二枢接部。第一枢接部连接面板,第二枢接部连接挡板,第一枢接部位于转板的第一侧边,第二枢接部位于转板的第二侧边,其中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彼此相对。弹性件的第一端连接面板的第一连接部,弹性件的第二端连接挡板的第二连接部,以使挡板受力后回复原位。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转板为H型转板。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面板具有固定部,第一枢接部具有枢接孔,面板的固定部与第一枢接部的枢接孔形成枢接。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挡板具有活动部,第二枢接部具有枢接轴,挡板的活动部与第二枢接部的枢接轴形成枢接。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转板还具有另一个第一枢接部与另一个第二枢接部,所述第一枢接部位于所述转板的第一侧边的一端,所述第二枢接部位于所述转板的第二侧边的一端,另一个第一枢接部位于转板的第一侧边的另一端,另一个第二枢接部位于转板的第二侧边的另一端。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弹性件为拉簧(extension spring),且其弹性系数范围介于I. O 2. 3gf/mm之间。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挡板具有开启端,当挡板受推力而转动时,挡板的开启端由第一位置远离面板转动至第二位置,且弹性件受挡板的带动而由原始状态转变为拉伸状态,当挡板所受的推力消失时,弹性件由拉伸状态回复至原始状态,以提供拉力使挡板回复。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挡板还具有固定端,固定端连接于面板上,当挡板受到推 力时,挡板的开启端以固定端为轴进行转动。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具有小于或等于90度的夹角。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面板在光驱入口两侧具有两个内侧壁,每一个内侧壁与挡板之间具有容置空间,用以供弹性件的第二端与挡板的第二连接部连接。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挡板具有侧面,面板的每一个内侧壁与挡板的侧面之间具有10度至25度的夹角。综上所述,本发明所提出的光驱挡板组合将转板的两端分别连接至面板及挡板上,并利用拉簧与转板的运动来避免挡板尺寸对于转板转动时的干扰,因此,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提出的光驱挡板组合的工装尺寸较小、成本较低、重量较轻、构造较简单、并且固定得较为稳固而不易摇晃,故可有效地改善现有技术的种种缺失,使得光驱无论在开启或关闭时均能够运作得更为顺畅。关于本发明的优点与精神可以通过以下的发明详述及附图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图I及图2为一种已知的光驱挡板组合的示意图;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的光驱挡板组合的示意图;图4至图6分别为整个光驱托盘伸出光驱入口之外时挡板垂直于面板的状态一直到光驱托盘未弹出时挡板平行于面板的状态的侧视图;图7为面板的内侧壁与挡板的侧面之间具有夹角的上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根据本发明的一较佳具体实施例为一种光驱挡板组合。在此实施例中,光驱挡板组合设置于电子装置,并且光驱挡板组合利用拉簧与转板的运动,以避免挡板尺寸对于转板转动造成干扰。请参照图3,图3为此实施例的光驱挡板组合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光驱挡板组合5包含面板50、挡板52、转板54及弹性件56。在此实施例中,转板54的主体部540为H型,而非现有技术中的L型。需注意的是,由于H型转板54的轴距将会比现有技术中的L型转板的轴距来得小,故可有效减少转板转动时所产生的摇晃。在实际应用中,弹性件56可采用拉簧(extension spring),且其弹性系数范围介于I.O 2. 3gf/mm之间,但不以此为限。在此实施例中,面板50组装于电子装置(图未示,例如电脑)的前部,且面板50具有供光驱托盘进出电子装置用的光驱入口 502。在此实施例中,挡板52设置于光驱入口 502的前方,用以在光驱托盘未弹出时遮挡住光驱入口 502,以兼顾防尘与美观的需求。挡板52具有固定端522及开启端524 (如附图6所示)。固定端522连接于面板50上,当挡板52受到光驱托盘的推力时,挡板52以固定端522为轴转动,使得开启端524由第一位置远离面板50转动至第二位置。实际上,开启端524由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转动的角度通常小于或等于90度。也就是说,当光驱托盘未弹出时,由于光驱托盘并不会对挡板52施加推力,故挡板52仍维持与面板50平行地设置于光驱入口 502的前方;当光驱托盘弹出时,由于光驱托盘对挡板52施加推力,挡板52的开启端524将会以固定端522为轴向外转动,最多可转动至与面板50垂直的状态,使得整个光驱托盘能够伸出光驱入口 502之外,而不会被挡板52所 阻挡,以方便使用者将光盘置放于光驱托盘上或从光驱托盘上将光盘取下,但不以此为限。在此实施例中,除了主体部540之外,转板54还具有第一枢接部542及第二枢接部544。其中,第一枢接部542连接面板50,第二枢接部544连接挡板52。更详细地说,转板54通过第一枢接部542枢接至面板50,并通过第二枢接部544枢接至挡板52。第一枢接部542位于转板54的第一侧边SI,第二枢接部544位于转板54的第二侧边S2,其中转板54的第一侧边SI与第二侧边S2彼此相对。实际上,转板54还可具有另一个第一枢接部542与另一个第二枢接部544。另一个第一枢接部542位于转板54的第一侧边SI,而另一个第二枢接部544位于转板54的第二侧边S2。也就是说,H型转板54的四个端点(也即第一侧边SI的两端与第二侧边S2的两端)设置连接面板50的两个第一枢接部542以及连接挡板52的两个第二枢接部544。第一枢接部542可以是枢接孔,用以与面板50的固定部506(例如枢接轴)形成枢接;第二枢接部544可以是枢接轴,用以与挡板52的活动部526 (例如枢接孔)形成枢接,但均不以此为限。实际上,转板54的第一枢接部542也可为枢接轴,而与面板50的固定部506 (例如枢接孔)形成枢接;第二枢接部544可以是枢接孔,而与挡板52的活动部526 (例如枢接轴)形成枢接。在此实施例中,面板50的内侧具有第一连接部Cl,挡板52具有第二连接部C2,弹性件56的第一端561连接面板50的第一连接部Cl,弹性件56的第二端562连接挡板52的第二连接部C2,以使挡板52回复。当挡板52受光驱托盘的推力而向外运动时,挡板52的开启端524将会由第一位置远离面板50转动至第二位置,且弹性件56受挡板52的带动而由原始状态转变为拉伸状态,也即弹性件56会被挡板52的向外转动而拉伸。当挡板52所受到的推力消失时,弹性件56将会由拉伸状态回复至原始状态,以提供拉力使挡板52能够迅速回复至与面板50平行的位置。请依序参照图4至图6,图4至图6分别为整个光驱托盘伸出光驱入口 502之外时挡板52垂直于面板50的状态一直到整个光驱托盘收回时挡板52平行于面板50的状态的侧视图。由图4至图6可知当整个光驱托盘伸出光驱入口 502之外时,挡板52将会垂直于面板50,此时,耦接于面板50与挡板52之间的H型转板54与面板50接近垂直。随着光驱托盘逐渐收回,H型转板54除了旋转之外还可提供平移的运动。当光驱托盘完全收回时,耦接于面板50与挡板52之间的H型转板54将会与面板50接近平行。反之,若由图6至图4的顺序来看,图6中的光驱托盘由于并未向外弹出,使得挡板52维持与面板50平行的状态,耦接于面板50与挡板52之间的H型转板54将会与面板50接近平行。随着光驱托盘开始向外弹出,造成挡板52向外转动,使得耦接于面板50与挡板52之间的H型转板54也随之进行旋转及平移的运动。当整个光驱托盘伸出光驱入口502之外时,如图4所示,挡板52将会垂直于面板50,此时,耦接于面板50与挡板52之间的H型转板54与面板50接近垂直。请参照图7,图7为面板50的内侧壁W与挡板52的侧面S之间具有夹角的上视图。如图7所示,面板50在光驱入口的两侧具有两个内侧壁W。需注意的是,由于本发明所采用的弹性件56为拉簧,每一个内侧壁W与挡板52的侧面S之间将具有夹角Θ,使得弹性件56的第二端562能够利用内侧壁W与挡板52之间的容置空间与挡板52的第二连接部C2连接,而不致于影响到光驱托盘T弹出。并且弹性件56的第一端561也可利用此容置空间连接面板50的第一连接部Cl。在实际应用中,此夹角Θ的较佳范围介于10度至25度之间,但不以此为限。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所提出的光驱挡板组合将H型转板的两端分别连接至面板及档板上,并利用拉簧与H型转板的运动来避免挡板尺寸对于H型转板转动时的干扰,由于H型转板的轴距较现有技术中的L型转板的轴距来得短,且H型转板除了旋转之外还可提供平移的运动,因此,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提出的光驱挡板组合具有工装尺寸较小、成本较低、重量较轻、构造较简单、并且固定得较为稳固而不易摇晃等优点,故可有效地改善现有技术的种种缺失,使得光驱无论在开启或关闭时均能够运作得更为顺畅。
通过以上较佳具体实施例的详述,希望能更加清楚描述本发明的特征与精神,而并非以上述所揭露的较佳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的范围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望能涵盖各种改变及具相等性的安排于本发明所欲申请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光驱挡板组合,设置于电子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光驱挡板组合包含 面板,设置于所述电子装置,且所述面板具有光驱入口,所述面板的内侧具有第一连接部; 挡板,设置于所述光驱入口,以遮挡所述光驱入口,所述挡板具有第二连接部; 转板,具有第一枢接部与第二枢接部,所述第一枢接部连接所述面板,所述第二枢接部连接所述挡板,所述第一枢接部位于所述转板的第一侧边的,所述第二枢接部位于所述转板的第二侧边,其中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侧边彼此相对;以及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连接所述面板的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挡板的所述第二连接部,以使所述挡板受力后回复原位。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光驱挡板组合,其特征是,所述转板为H型转板。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光驱挡板组合,其特征是,所述面板具有固定部,所述第一枢接部具有枢接孔,所述面板的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第一枢接部的所述枢接孔形成枢接。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光驱挡板组合,其特征是,所述挡板具有活动部,所述第二枢接部具有枢接轴,所述挡板的所述活动部与所述第二枢接部的所述枢接轴形成枢接。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光驱挡板组合,其特征是,所述转板还具有另一个第一枢接部与另一个第二枢接部,所述第一枢接部位于所述转板的第一侧边的一端,所述第二枢接部位于所述转板的第二侧边的一端,所述另一个第一枢接部位于所述转板的所述第一侧边的另一端,所述另一个第二枢接部位于所述转板的所述第二侧边的另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光驱挡板组合,其特征是,所述弹性件为拉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驱挡板组合,其特征是,所述拉簧的弹性系数范围介于I. O 2. 3gf/mm 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光驱挡板组合,其特征是,所述挡板具有开启端,当所述挡板受推力而转动时,所述挡板的所述开启端由第一位置远离所述面板转动至第二位置,且所述弹性件受所述挡板的带动而由原始状态转变为拉伸状态,当所述挡板所受的推力消失时,所述弹性件由所述拉伸状态回复至所述原始状态,以提供拉力使所述挡板回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驱挡板组合,其特征是,所述挡板还具有固定端,所述固定端连接于所述面板上,当所述挡板受到推力时,所述挡板的所述开启端以所述固定端为轴进行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驱挡板组合,其特征是,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具有小于或等于90度的夹角。
11.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光驱挡板组合,其特征是,所述面板在所述光驱入口两侧具有两个内侧壁,每一个内侧壁与所述挡板之间具有容置空间,用以供所述弹性件的所述另一端与所述挡板的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驱挡板组合,其特征是,所述挡板具有侧面,所述面板的所述每一个内侧壁与所述挡板的所述侧面之间具有10度至25度的夹角。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驱挡板组合。光驱挡板组合包含面板、挡板、转板及弹性件。面板设置于电子装置,且具有光驱入口。面板的内侧具有第一连接部。挡板设置于光驱入口,以遮挡光驱入口,挡板具有第二连接部。转板具有第一枢接部与第二枢接部。第一枢接部连接面板,第二枢接部连接挡板。第一枢接部位于转板的第一侧边,第二枢接部位于转板的第二侧边。转板的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彼此相对。弹性件的第一端连接面板的第一连接部,弹性件的第二端连接挡板的第二连接部,以使挡板回复。本发明所提出的光驱挡板组合的工装尺寸较小、成本较低、重量较轻、构造较简单、并且固定得较为稳固而不易摇晃。
文档编号G11B33/00GK102655018SQ20121005553
公开日2012年9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28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4日
发明者陈古峯 申请人: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