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通信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37186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远程通信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本发明一般涉及远程通信连接器,尤其涉及具有改进性能特征的远程通信插头及插口。远程通信系统的改良已经使声音和/或数据信号以逐渐增高的频率沿传输线传输。已经建立起几种可规范双绞线部件多个性能级别的工业标准。作为主要参考,被多数人认为是商业性远程通信部件及装置的国际基准是“ANSI/TIA/EIA-568-A(/568)商业建筑远程通信电缆标准”和150/IEC 11801(/11801),对客户来说这是普通电缆。例如,类别3,4及5电缆及连接硬件在/568与/11801以及其他国家及地区规范中均有规定。在这些规范中,类别3部件的传输要求规定到16MHZ为止。类别4部件的传输要求规定到20MHZ为止。类别5部件的传输要求规定到100MHZ为止。新的标准正在继续不断开发而现在可以预期未来的标准将对传输要求至少为600MHZ。要达到如此的传输速度,必须要完全屏蔽的双扭线电缆。其中每对均单独用箔或丝网包裹。此外,所有电缆对再用一层箔或网包裹在一起。
以上引用的传输要求也规定了近端串音的限制(NEXT)。远程通信连接器成对地组合,典型地由梢型及环型连接器组成。当远程通信连接器尺寸减小时,由于相邻两对互相位置接近以致二者之间产生串音。为符合近端串音的要求,在技术领域中已采用了多种技术。
美国专利5,593,311揭示了一种有屏蔽的紧凑型数据连接器,设计成可减少连接器触头之间的串音。各对触头放置在金属槽沟内。当连接器配合时,槽沟互相紧抵以使各对均包围在金属屏蔽体中。按美国专利5,593,311设计的一个缺点为金属槽沟用对接连接,即一个表面紧抵另一相邻表面而无重叠。由于所有部件均包含制造容差,在屏蔽体之间存在有空隙的可能性并由此降低屏蔽效果。另一缺点是在连接器后面电缆被去除包箔后才能互相暴露而由此导致串音。因此,很显然在技术领域中需要具有改进电缆对屏蔽罩的连接器。
发明概述以上所述所述的及现有技术中其他缺点和不足可以用本发明的远程通信连接器改良的性能予以克服及减轻。在一种实施例中,连接器由插头及插口组成,它们当偶合时规定了四个屏蔽的象限,每个象限容纳一对触头。在另一实施例中,连接器由插头及插口组成,它们在偶合时构成两个屏蔽的象限,每个象限容纳一对触头。在本发明又一实施例中,提供一印刷电路板(PCB)连接器,此连接器由插头及插口组成,它们在偶合时构成四个屏蔽的象限,每个象限容纳一对触头。在这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器特别适合装在电路板上。在本发明再另一实施例中,提供一改进的具有金属栓钩分组件的插头顶盖,可以使从插头电缆网到插口电缆网有一更直接的电通路。在阐明本发明改进的连接器的所有这些实施例中,在插头内的屏蔽件重叠并且在插口内的屏蔽件重叠。另外,在配合时,插口中的屏蔽件与插头上的相邻屏蔽件重叠。在各屏蔽件交接处使屏蔽件重叠可使屏蔽效果增强和减少串音。
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从下文的详细描述和附图中认识和理解上述和本发明其它特征及优点。
附图简要说明现在参见附图,在各图中类似的元件用同样的数字表示。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组装完成的插头立体图;图2为图1中插头的分解立体图;图3为图1中插头顶盖的分解立体图;图4为图1中插头底盖的分解立体图;图5为图1中插头触头载体的分解立体图;图6为图1中包括端帽的插头的分解立体图;图7为图1中插头的另一分解立体图;图8为图1中插头装配程序的立体图;图9为图1中插头装配程序的立体图;图10为图1中插头装配程序的立体图;图11为图1中插头装配程序的立体图;图12为图1中插头装配程序的立体图;图12A为图1中插头另一种变型的分解立体图;图12B为图1中插头此变型的分解立体图;图13为一插口实施例的立体图;图14为图13中插口的分解立体图;图15为图13中插口芯子的剖面图;
图16为图13中插口顶盖的分解立体图;图17为图13中插口底盖的分解立体图;图18为图13中插口触头载体的分解立体图;图19为图13中包括端帽的插口的分解立体图;图20为图13中插口装配程序的立体图;图21为图13中插口装配程序的立体图;图22为图13中插口装配程序的立体图;图23为图13中插口装在面板上的立体图;图24为图1中插头与装在面板上的图13中插口配合立体图;图25为图1中插头的侧面图;图26为沿图25中26-26线的剖面图;图27为沿图25中27-27线的剖面图;图28为图1中插头与图13中插口配合后的侧面图;图29为沿图28中29-29线的剖面图;图30为沿图28中30-30线的剖面图;图31为沿图28中31-31线的剖面图;图32为沿图28中32-32线的剖面图;图33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变化实施例中组装完成的插头立体图;图34为图33中插头及栓钩的分解立体图;图35为图33中插头顶盖的分解立体图;图36A为图33中插头底盖的立体图;图36B为图33中包括端帽的插头的分解立体图;图37为图33中插头的另一分解立体图;图38为图33中插头装配程序的立体图;图39为图33中插头装配程序的立体图;图40为图33中插头装配程序的立体图;图41为图33中插头装配程序的立体图;图42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变化实施例中插口的立体图;图43为图33中两插头与图42中装在面板上的插口配合之后的立体图;图44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变化实施例中插头的立体图;图45为图44中插头的分解立体图;
图46为图44中插头的顶盖及栓钩的分解立体图;图47为图44中插头与图42中插口的侧面图;图48为沿图47中48-48线的剖面图;图49为根据本发明适用于印刷电路板的插口芯子的立体图;图50为图49中插口芯子的立体图;图51为用于印刷电路板的插口芯子的分解立体图;图52为图51中插口另一立体图;图53为图51中插口底部触头载体的立体图;图54为图51中插口顶部触头载体的立体图;图55为图49中两印刷电路板插口芯子装在一简化印刷电路板上的立体图;图56为图49中两印刷电路板插口装在一简化印刷电路板上的立体图;图57为图44中插头900与图56中插口1000配合后的立体图;图58A为图44中插头900与图56中插口1000配合后的另一立体图;图58B为图44中插头900与图56中插口1000配合后的后视图;图59为沿图58B中59-59线的剖面图;图60为图51中插口1000的前视图;图61A为沿图60中61A-61A线的剖面图;图61B为沿图60中61B-61B线的剖面图;图62为另一种插口的分解立体图;图63为图62中一插口芯子的立体图;图64为图62中所述插口芯子的立体图;图65为图62中插口盖子的仰视图;图66为图62中插口的立体图;图67为图62中不带绝缘膜的插口的立体图;图68为图62中插口的前视图;图69为沿图68中69-69线的剖面图;图70为沿图68中70-70线的剖面图;图71为图62中插口的侧视图;图72为沿图71中72-72线的剖面图;图73为另一种插头的分解立体图;
图74为图73中插头的立体图;图74A为另一种插头的立体图;图74B为另一种插头的立体图;图75为图73中插头的立体图;图76为图73中插头的前视图;图77为沿图76中77-77线的剖面图;图78为二插头的立体图;图79为一插头及一空白插头的立体图;图80为三个图73中插头装在另一种插口中的侧视图;图81为沿图80中81-81线的剖面图;图82为插头装在另一种插口中的侧视图;图83为一锁定图标的立体图;图84为所述锁定图标的立体图;图85为所述锁定图标的立体图;图86为一锁定图标的前视图;图87为沿图86中87-87线的剖面图;图88-90为描述配有锁定图标的插口安装剖面图;图91为另一种插口的立体图;图92为图91中一部分的立体图;图93为一对插头的立体图;图94为二对插头的立体图;图95为所述二对插头一部分的立体图;图96为四对插头的立体图;图97为二个,一对插头装在一插口的俯视图;图98为沿图97中98-98线的剖面图;图99为二对插头装在一插口的俯视图;图100为沿图99中100-100线的剖面图;图101为四对插头装在一插口的顶视图;图102为沿图101中102-102线的剖面图;图103为另一种一对插头的立体图;图104为图103中所述一对插头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05为另一种插头及插口的俯视图;图106为沿图105中106-106线的剖面图;图107为另一种插口的分解立体图;图108为图107中插口盖的仰视图;图109为所述盖子的立体图;以及图110为图107中插口的前视图。
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图1所示为本发明一装配完成的插头立体图,总的以100表示。插头100包括一顶盖102,一底盖104和一芯子106。顶盖102、底盖104和芯子106均为导电的以提供本文述及的屏蔽。这些导体部件可以用金属,镀金属的塑料或其它已知导电材料制成。芯子106支承绝缘的(例如塑料)触头载体108。每一触头载体108包括构成一对的二个触头。一套管112可消除应变并由柔软的塑料或橡胶制成。如图1所示电缆10进入套管112。在顶盖102上有一栓钩114以把插头100如本文所述地连接到插口300上。
图2为一插头100分解立体图。栓钩114由栓钩体116组成并在支点118处固定于顶盖。唇缘120处于栓钩体116底部以与插口300上形成的一凹槽配合,这使插头100固定于插口300上。栓钩114的重要特征是有一延伸部122把栓钩体116固定到顶盖102上。栓钩延伸部122为一柔软的弧形件,所述件在栓钩体116受到压力时就弯曲。远程通信插头在安装时常常被拉穿过墙壁空间。栓钩延伸部122可以减少插头100被其它电缆、墙角、突出件等挂住的可能性。顶盖102包括一半圆凹槽129而底盖104也包括一相似半圆凹槽129,所述槽如以下所述容纳套管112的圆形唇缘113(图7)。两顶盖栓钩128接合两底盖凹进处130以将顶盖102固定于底盖104。
插头芯子106包括一第一平面屏蔽板132及基本上垂直于第一平面屏蔽板132的一第二平面屏蔽板134。插头芯子106也包括侧壁136。每一侧壁136在上下方均有一凸脊140。凸脊140从侧壁136伸出并与顶盖102及底盖104的边缘142重叠。凸脊140一般显示为三角形截面,但可以理解其它几何形状也可采用而并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凸脊140使芯子106在顶盖及底盖中定位并与顶盖及底盖边缘重叠以提供较对接接头更好的屏蔽效果。第二平面屏蔽板134在顶面和底面上还包括一凸脊144。如图2所示中间凸脊144为三角形,但其它几何形状也可采用而并不偏离本发明。中间凸脊144接合顶盖102及底盖104上形成的槽沟178,如以下参见图3及4中所描述。
两肋条146形成在各侧壁136内表面上并与第一平面屏蔽板132平行且隔开。相似的肋条在第二平面屏蔽板134表面上形成。触头载体108有一平面基座148安放在第一平面屏蔽板132上。基座148包括两从基座伸出的凸缘150和邻接凸缘150的挡块152。当触头载体安装在芯子106中时,凸缘150放在肋条146下以便把触头载体108保持在第一平面屏蔽板132上。触头载体被滑入芯子106直到挡块152接触肋条146端部。在此位置上,一第二凸缘156位于形成在第二平面屏蔽板134上的肋片154下。触头载体108也包括一唇缘158,所述唇缘基本上垂直于平面基座148并延伸出第一平面屏蔽板132的边缘以外以防止触头载体108从芯子106滑出。以下参照图5对触头载体108及触头160的其它细节进行描述。各侧壁136内部及第二平面屏蔽板134各侧面也包括一第一突出部分149及一第二突出部分147,它们所述用来将端帽固定到插头芯子106上,如在以下参照图6-10中所描述。
图3为顶盖102的分解立体图。顶盖包括一屏蔽触头164,可通电地将电缆10的接地层连接到插头芯子106上。屏蔽触头164为导电的并最好用金属制成。屏蔽触头164有一弧形部分并大致按电缆10的形状形成。弧形部分166包括可穿过电缆10的接地层及电缆护套的倒钩168。这样可通电地及机械上使屏蔽触头164与电缆10连接。屏蔽触头164包括一其中具有两个开孔172的衬垫170,所述开孔用以容纳在顶盖102上形成的两个立柱176。在立柱176与开孔172之间的摩擦配合把屏蔽触头164与顶盖102紧固。一突出片174从衬垫170伸出并接触插头芯子106。在顶盖102上形成一槽沟178以容纳插头芯子106上的中间凸脊144。使中间凸脊144被槽沟178侧壁所重叠并提供较传统对接接头更佳的屏蔽效果。在顶盖102前表面部103上具有一缺口162以容纳第二平面屏蔽板134。顶盖102的前表面部103也包括三个凹入区域163以容纳如下所述的插口300前表面317上的延伸部分。顶盖102包括侧壁凹入部139以容纳插头芯子106上的后方延伸部分137(图6)而造成插头芯子侧壁328后部与插头顶盖之间的重叠。顶盖102也包括侧壁105,所述壁有顶部侧壁延伸部分143,所述部分与插口部侧壁凹入部343(图4)啮合以造成插头顶盖102的侧壁105与插头底盖104的侧壁107之间的重叠搭接。
图4为底盖104的分解立体图。在二者均以同样方式使用屏蔽触头164方面底盖104与顶盖102相似。底盖104也包括槽沟178以容纳第二平面屏蔽板134上的中间凸脊144。如以上所指出,这使中间凸脊144被槽沟178侧壁所重叠并提供较传统对接接头更佳的屏蔽效果。在底盖104前面部103上具有一缺口162以容纳第二平面屏蔽板134。底盖104包括具有侧壁凹入部139的侧壁107,与在顶盖102上的相似,以容纳侧壁136上后方延伸部分137。此外,底盖104包括第二侧壁凹入部343以容纳顶盖102上侧壁延伸部分143。底盖104的前表面103与顶盖102上的相似并包括凹入部163以容纳插口300前表面317上的延伸部分。底盖104的前表面103也包括一唇缘165,其中间被凹入部163中断,所述唇缘与插口芯子306的底壁332外表面重叠搭接。
图5为触头载体108的分解立体图。触头载体包括两条槽沟187,每槽各容纳一触头160。每一触头160有一大致平面的主体180、一触头端部182及一终端端部183。终端端部包括一绝缘位移触头184,所述触头穿透电缆10中各根电线的绝缘层使其与电缆作通电接触,如传统工艺所知。在绝缘位移触头184中的电缆安装在此参照图8-10予以描述。每一绝缘位移触头与主体180的纵向轴线相对成45度角度。如图1所示,插头100包括四个触头载体108,各有一对触头160共计为八个触头。
图6为包括端帽186的插头100的分解立体图。每一对触头160有一端帽186。如传统工艺所知,一端帽强迫电线推向绝缘位移触头而使其穿透绝缘层并使电线与绝缘位移触头通电连接。端帽186包括一第一唇缘188及一第二唇缘190,它们跨坐在插头芯子106的突出部分149及147上。第一唇缘188及一第二唇缘190有一斜面而第一突出部分149及第二突出部分147相似地也包含斜面以便于端帽186如下所述的安装。每一端帽186也包括容纳绝缘位移触头184的二触头开孔192和容纳电缆10中出来的电线的一对电线开孔194。电线开孔192与插头芯子106中绝缘位移触头184对齐。图6中的插头显示为顾客收货时的状态。端帽186位于插头芯子106并保持在第一位置。第一唇缘188处于第一突出部分149上以夹持端帽186处于第一位置而第二唇缘190位于第一突出部分149以下以防止端帽186不留意地从插头芯子106脱离。
图7为另一插头100的分解立体图。如图7所示,依靠第一唇缘188及一第二唇缘190跨坐在第一突出部分149上,各端帽186处于第一位置。套管112包括一圆筒形唇缘113,所述唇缘与形成于底盖104及顶盖102上的凹槽接合。套管112上可以形成穿通的狭缝115并与唇缘113垂直,以便使唇缘113在安装套管112时可胀开,从而减少安装及取下套管112所需的力。
现在参照图8-12描述把电线装上插头100过程。如图8所示,电缆10包括八条电线198。每对电线198被线对屏蔽套200所包住。接地层196也处于电缆10内并被拉回电缆10外护套上。电线198被插入端帽186上的电线开孔194中。如上所述,各电线开孔194与绝缘位移触头184对齐,这样使每一电线198处于一绝缘位移触头184上方。可以理解,在电线198被插入端帽186前,套管112已位于电缆10上。图9表示电线198处在电线开孔194内。一旦电线198被放入端帽186,每一端帽186被用力推向插头芯子106,其方向如图9箭头所示。一单独手工具可以用来对所有四端帽186同时施加压力以便于安装。
图10表示端帽186处在第二位置。第一唇缘188及第二唇缘190现在跨坐在第二突出部分149上以保持端帽186处于第二位置。在此状态下,处于电线开孔194的电线198被驱上绝缘位移触头184。如本技术领域所知,绝缘位移触头184把各电线198上绝缘层分裂并由此使电线198与触头160成电气接触。图10所示本发明一重要方面是采用缓冲区206。第一平面屏蔽板132与第二平面屏蔽板132的长度是这样的,即第一平面屏蔽板132与第二平面屏蔽132板的一部分伸出各端帽186后方以外以建立一缓冲区206。各电线对处于缓冲区206。缓冲区206是重要的,因为在安装时线对屏蔽套200被去除以使各根电线可插入电线开孔194。即使假定安装者去除了线对屏蔽套200的实际所需长度,少量暴露的电线将在相邻线对之间产生频率大于600MHZ的串音。在不理想的安装时,安装者将去除了线对屏蔽套200的过多长度。这样,缓冲区206在理想的及不理想的安装中均减少串音而提高连接器性能。从端帽186后方量起,缓冲区206有一长度在最坏安装情况时大于电线198暴露长度(去除了线对屏蔽套)。
安装过程下一步为如图11所示是把顶盖102及底盖104放置在插头芯子106上。顶盖102及底盖104各包括突出部202,所述突出部与插头芯子106上的相似形状凹入部204接合以将顶盖102及底盖104紧固在插头芯子106上。此外,顶盖栓钩128与底盖开孔130接合以将顶盖102固定于底盖104上。屏蔽触头164上的倒钩168穿过接地层196及电缆护套使屏蔽连接器与电缆10机械及通电地连接。插头装配最后一步为将套管112与插头紧固。如图12所示,套管卡在顶盖及底盖上。套管112内表面的唇缘113与形成在顶盖102及底盖104的凹槽129接合。
图12A为另一实施例的插头的立体图。如图12A所示,套管112包括二L形槽沟197以容纳在顶盖102中形成的立柱124及底盖104中形成的立柱126(图12B)。通过把立柱124及立柱126放入槽沟197并旋转套管112,套管112固定于顶盖102及底盖104上。
图13为一用于插头100的插口300的立体图。插口300包括一顶盖302、一底盖304及一芯子306。顶盖302、底盖304及芯子306均为导电的以提供本文所述的屏蔽效果。这些导电部件可以用金属、镀金属的塑料或任何其他已知导电材料制成。芯子306支承绝缘触头载体308。每一触头载体包括触头310。一可选择的门301用以防止污垢(如灰尘)进入插口300。
顶盖302包括一对弹性臂312,其中形成有缺口314。这些缺口314可容纳一面板的边缘,如将在以下参照图23描述。另一缺口315在插口芯子306底部形成以容纳面板的另一条边缘。缺口314及缺口315均处于同一平面,所述平面相对于插口300的前表面成一斜角。当安装于一面板时,这使插口指向地面并提供一重力进给设计。重力进给减少连接于插头100的电缆的弯曲角并减少电缆的弯曲超出最小弯曲半径的可能性而导致信号退化或损失。可替换地,缺口314及缺口315可处于平行于插口300的前表面317的平面中。一零件316连接弹性臂314的端部并在前面板上包括一凹入处318。凹入处318容纳一识别图标324的一边缘(见图14)。识别图标324靠住在支承表面320上并接合在凹入处322上。底部支承表面320及凹入处322均形成在插口芯子306上。
图14为插口300的分解立体图。顶盖302包括顶盖栓钩128,所述栓钩如上所述地与底盖开孔130接合。插口芯子306一般为长方形并包括侧壁328、顶壁330及底壁332。第一平面屏蔽板334从插口芯子后方伸出并终结于插口芯子306内部,如将在以下描述。第二平面屏蔽板336在整个插口芯子306长度上延伸但包括一开放区域以容纳插头100并在插头100中与第二平面屏蔽板134重叠搭接。侧壁328包括凹槽338以容纳插头100的第一平面屏蔽板132。侧壁328及第二平面屏蔽板336包括肋骨340用以将触头载体308固定于插口芯子306。第二平面屏蔽板336包括屏蔽延伸部分342,所述部,其厚度减小并从第二平面屏蔽板336平行地伸出。如将在以下详细说明,当插头100与插口300配合时,屏蔽延伸部分342与第二平面屏蔽板134重叠搭接。第二平面屏蔽板336也包括在其顶部及底部的凸脊337以与插口顶盖302及底盖304上形成的槽沟178接合。此外,侧壁328及第二平面屏蔽板336延伸出插口300的前表面317以外并与插头顶盖102的前表面103重叠搭接。在插头底盖104上的唇缘165与底壁332重叠搭接。
门311包括两个具有面向内销子364的臂部,这些所述销子容纳在插口芯子306上的孔366中。在门311内表面上形成一对狭缝368以容纳插口芯子306内第一平面屏蔽板334。如待批的美国专利申请08/652,230中所述,可以在门311前面装上一识别图标370,所述专利申请内容合并在此作为参考。
图15为插口芯子306沿图14中线15-15的剖面图。如图15所示,第一平面屏蔽板336及第二平面屏蔽板338包括延伸部分342’,所述部分与插头100中第一平面屏蔽板132及第二平面屏蔽板134的端面133及135重叠搭接。屏蔽延伸部分342’厚度小于第一平面屏蔽板336或第二平面屏蔽板338的厚度。在插口芯子306顶部及底部上的钩子344与顶盖302及底盖304的开孔346相接合。
图16为顶盖302的分解立体图。顶盖302包括以前关于插头100描述的屏蔽触头164。由于插口300不同的几何形状,顶盖302另外包括突出部348以支承屏蔽触头164。顶盖302沿顶壁301及侧壁307包含凹入处303用以容纳插口芯子306上的延伸部分327(图19)。侧壁307包括突出部309,所述部被底盖304的凹入处313所容纳。在顶壁301上有一槽沟178用以容纳第二平面屏蔽板338上的凸脊337。
图17为底盖304的分解立体图。底盖304包括以前关于插头100描述的屏蔽触头164。由于插口300不同的几何形状,底盖304另外包括突出部348以支承屏蔽触头164。在底盖底壁323及侧壁321上形成凹入处303用以容纳插口芯子306侧壁328上的延伸部分327(图19)。侧壁321又包括凹入处313以容纳顶盖302上的突出部309。在底壁323上有一凹槽178用以容纳第二平面屏蔽板338上的凸脊337。
图18为触头载体308的分解立体图。触头载体是绝缘的并包括一大体长方形的壳体352,所述壳体具有一对狭槽354用以容纳触头350。狭槽354在壳体352一个面上形成,这样使触头350的一部分延伸出壳体352表面以外,如图14所示。触头350在一端包括一绝缘位移触头356用以穿透一电线绝缘层并造成电气接触。绝缘位移触头356相对于触头350纵向轴线成45度角度。触头350也包括一弹簧部分358,如图14所示所述弹簧伸出壳体352表面。当插头与插口配合时,插头100中触头110与插口300中触头350的弹簧部分358相接触并使弹簧部分358向壳体352方向偏移。弹簧部分358向触头110偏压而保证插头100与插口300之间有良好的电气接触。壳体352包括台阶360以与插口芯子306上肋条340相接触使触头载体308与插口芯子306固定。
图19插口300的分解立体图。端帽186用来将电线安装于绝缘位移触头356。端帽186与上面涉及插头100的那些完全相同。插口300包括形成在侧壁328及第二平面屏蔽板336上的第一突出部分149及一第二突出部分147。如上所述有关插头100方面,端帽186通过第一唇缘188及第二唇缘190跨坐在第一突出部分149上而被保持在第一位置上。电线开孔194容纳电线198并与绝缘位移触头356对齐。如上所述,侧壁328在其顶、底及后侧包括延伸部分327用以使凹入处303接合在插口顶盖302及底盖304上。
将电线安装于插口300将参照图20-22予以描述。如图20所示,电缆10包括八条电线198。每一对电线198被线对屏蔽200所包围。接地层196也被置于电缆10内并被在电缆10外护套上拉回。电线198被插入端帽186内电线开孔194。如上所述,每一电线开孔194与绝缘位移触头356对齐,这样每一电线198位于绝缘位移触头356上方。
图21表示电线198处在电线开孔194内。一旦电线198处在端帽186内,每一端帽186被用力推向插口芯子306,其方向如图21箭头所示。如上所述有关插头100方面,一单独手工具可以用来对所有四端帽186同时施加压力。图21表示端帽186处在第二位置。第一唇缘188及第二唇缘190现在跨坐在第二突出部分147上以保持端帽186处于第二位置。在此状态下,处于电线开孔194中的电线198被驱上绝缘位移触头356。如本技术领域所知,绝缘位移触头356把各电线198上绝缘层分裂并由此使电线198与触头350通电接触。相似于上面有关插头100方面,插口300也包括一缓冲区206。第一平面屏蔽板336及第二平面屏蔽板338的一部分延伸过端帽186以提供缓冲区206,这具有上面关于插头100所述的优点。
如图22所示,安装过程的下一步为将顶盖302及底盖304放上插口芯子306。在顶盖302及底盖304内的开孔346均放在各自的钩子344上。顶盖302及底盖304然后相向旋转而顶盖栓钩128与底盖开孔130接合使顶盖302固定于底盖304。在屏蔽触头164上的倒钩128穿透接地层196及电缆10护套使屏蔽触头164与电缆10成机械及通电连接。
图23为插口300装在面板400上的立体图。如图23所示,插口300的开孔相对面板成一角度。此角度由于插口顶盖302上的缺口314及插口芯子306上的缺口315位于一相对于插口表面317成斜角的平面上而建立。如前所指出,这造成一重力进给的方向,在此方向上,连接到与与插口300配合的插头上的电缆与地面成一角度从而减少电缆的弯曲,这减少了电缆被弯到小于最小弯曲半径的可能性。识别图标324也作为锁定件将插口300固定于面板400。为了将插口300安装在面板400上,弹性臂312被折弯直到缺口314及缺口315均与面板开孔的边缘对齐。此时,臂312回复到其原有的位置。当识别图标324处于凹入处318及凹入处322时,这可防止弹性臂312向插口芯子306折弯而锁定插口300在面板400的位置。图24为插头100与插口300配合后的立体图。唇缘120与凹入处120接合使插头100固定于插口300。在一可替换的实施例中,插口300也可装在一平坦配置中,此时如上所述所述插口表面与面板400平行。
本发明提供一改进的远程通信插头与插口,其中每一对触头是分别屏蔽的。没有两个单独的屏蔽件是用对接接头连接的,而所有单独的(非整体的)屏蔽件之间重要节点均包含某种形式的重叠。图25-32阐明重叠搭接的屏蔽接头。图25为插头100侧视图。图26为沿图25中26-26线的剖面图并表示各种插头屏蔽件之间的重叠。图27为沿图25中27-27线的剖面图。插口300与插头100相似,其中顶盖302及底盖304包括槽沟178以容纳在第二平面屏蔽板336的凸脊337。顶盖302及底盖304包括凹入处303以容纳插口芯子侧壁326上延伸部分327。在插口顶盖302上的延伸部分309被插口底盖304凹入处313所容纳。
图28为插头100与插口300配合后的侧面图,而图29-32为沿图28中线29-29的剖面图。图29阐明在插头芯子与插口芯子内屏蔽构件之间重叠情况。如图29所示,第二平面屏蔽板包括一偏移的肋条207,沿其边缘与屏蔽延伸部342重叠。肋条207也提供一键的功能使插头仅可在一个方向上装在插口300中。相似地,第一平面屏蔽板132在其边缘上包括一偏移的肋条209以与槽沟338接合,所述槽沟也提供键的功能。图30阐明插口芯子、插口顶盖及插口底盖之间的重叠。图31为插头与插口之间接头的剖面图,表示插口顶壁319及插口底壁328如何与插头100的前表面103重叠。图32为沿图28中32-32线的剖面图,表示在插口芯子底壁332下方延伸的底盖唇缘165。因此,每一触头载体被封闭在一象限内,在其中所有屏蔽接合点均有某些重叠并且与使用对接接合的布置相比线对之间的屏蔽量得到改进。
图33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替换实施例中组装完成的插头的立体图,一般用500表示。插头500与插头100相似但以二对触头代替四对触头。插头500包括一顶盖502、一底盖504和一芯子506。顶盖502、底盖504和芯子506均导电的以提供在此述及的屏蔽效果。这些导电部件可以用金属、镀金属的塑料或其它已知导电材料制成。芯子506支承绝缘的(例如塑料)触头载体508。每一触头载体508包括构成一对的二个触头。一套管512可消除应变并由柔软的塑料或橡胶制成。如图33所示电缆514进入套管512。在顶盖502上有一栓钩516以把插头100机械地连接到插口300并可通电地将电缆接地层连接到插口700,如已在此描述一样。
图34为插头500的分解立体图。栓钩516为导体(例如金属)并由栓钩体518构成,所述体固定在顶盖502上的栓钩接合棘爪570及栓钩接合柱572处。栓钩体518的一部分包括一栓钩延伸部分524用以接合在插口700上形成的开孔740。在把插头500固定到插口700以外,栓钩延伸部分524可使电缆接地层与插口700的芯子506通电地接触。顶盖502包括一半圆凹槽526而底盖504包括一相类似半圆凹槽526,所述槽如下所述容纳套管512中的圆形唇缘513(图37)。二顶盖栓钩528接合二底盖凹入处530以使顶盖502固定于底盖504。
插头芯子506包括一平面屏蔽板532。插头芯子506又包括侧壁534。侧壁534的顶部536及底部538用作使芯子506在顶盖502及底盖504中定位,并与顶盖502及底盖504的边缘重叠从而较对接接头提供更好的屏蔽效果。在每一侧壁534内表面上形成二肋条552并与平面屏蔽532平行且隔开。触头载体508有一平面基座542靠在平面屏蔽532上。基座542包括二凸缘544从基座534伸出,其中凸缘544的一端有一倾斜部分545而在另一端有一阻挡部547。当触头载体508安装在芯子506中时,凸缘544处于肋条552下使触头载体508保持在平面屏蔽板532上。触头载体508被滑入芯子506一直阻挡部547碰到肋条552端部为止。在此位置上,设置一突片546使其当触头载体508被滑入芯子506时,突片546接触到平面屏蔽板532上一相似形状的凹入处从而使触头载体508在入芯子506中定位。触头载体508又包括一唇缘603(在图36B中表示),所述唇缘基本上垂直于平面基座542并延伸超出平面屏蔽板532以防止触头载体508从芯子506滑出。
在平面屏蔽板532上有凹入处550用来容纳在插口700侧壁上的肋条736并且在插口700侧壁与平面屏蔽532之间提供重叠。每一侧壁534内部也包括一第一突出部556及一第二突出部554,这些部分用来固定端帽558,如以下参照图36-39所述。
图35为顶盖302及栓钩516的分解立体图。栓钩516包括一屏蔽触头560,所述触头可通电地将电缆514的接地层连接到插口700的插口芯子706上。屏蔽触头560为导电的并且最好用金属制造。屏蔽触头560有一弧形部分562,其形状大体与电缆514相符。弧形部分562包括倒钩以穿透电缆514接地层及电缆护套。这使屏蔽触头560机械及通电地与电缆514连接。当栓钩516与顶盖502联合时,弧形部分562在下面适配于顶盖502的颈部573。当装配后,弧形部分562处于插头500内部而栓钩516其余部处在插头500外面。栓钩516包括形成在栓钩体518上的一第一容纳孔566及一第二容纳孔568。第一孔566容纳在顶盖502上形成的棘爪570而第二孔568容纳在顶盖502上形成的立柱572。立柱572包括一颈部574及一头部576。第一容纳孔566有一狭缝567而第二容纳孔568有一狭缝569,各自相应容纳棘爪570的颈部571及立柱572的颈部574。栓钩516与顶盖502配合过程如下先将第一容纳孔566与棘爪570的倒角表面对准和将第二容纳孔568与立柱572的头部576对准,然后将栓钩516向立柱572方向滑去以使棘爪570的颈部571可滑动地与狭缝567接合而立柱572颈部574可滑动地与狭缝569接合。顶盖502也包括一位于栓钩516下方的小块578。突出部582与一在侧壁534内的相似形状的凹入处584接合。小块578形成在顶盖502上而在栓钩体518下方用来限止栓钩516向顶盖502的行程。顶盖502包括侧面凹入处583用以接纳及接合侧壁534,在此凹入处583包括一具有一倾斜部分588(图36A)及一狭长平面590(图36A)的凸脊,其中侧壁534在凸脊部位被接纳而所述所述凸脊的倾斜部分促使侧壁534骑在狭长平面上并由此使二者以重叠方式连接在一起。
图36A为底盖504的立体图。底盖504包括与顶盖506上凹入处583相似的凹入处585,其中凹入处585包括一突出部分586、一突出部分斜面588及一狭长平面590以接纳芯子506的侧壁534。侧壁534在突出部分586处被接纳同时侧壁534骑在突出部分斜面538到狭长平面590处,这使侧壁534被底盖504的凹入处584所重叠。底盖504也包括突出部582用以接合在侧壁534内相似形状的凹入处584。底盖包括具有带台肩部分的侧壁凹入处598的侧壁596,与那些在顶盖502上的相似,用来接纳侧壁534,由此当侧壁534抵紧台肩部分时使侧壁534与底盖504重叠。底盖504可以包括一唇缘165以便与插口700底面重叠,如在上面有关插头100中所述。
图36B为包括端帽558的插头500的分解立体图。每一对触头均配有一端帽。如本技术领域所知,一端帽强迫电线推向绝缘位移触头而使其穿透绝缘层并使电线与绝缘位移触头电气连接。端帽558包括一第一唇缘600及一第二唇缘602,它们跨坐在插头芯子506的突出部分554及556上。第一唇缘600及一第二唇缘602有一斜面而第一突出部分149及第二突出部分147相似地也包含斜面以便于端帽186如下所述的安装。每一端帽558也包括一触头开孔604以容纳绝缘位移触头184(图5中显示)和一对电线开孔606以容纳电缆514中出来的电线。电线开孔606与插头芯子106中绝缘位移触头184对齐(图5)。图36B中的插头显示为顾客收货时的状态。端帽558位于插头芯子506并保持在第一位置。第一唇缘600处于第一突出部分556上以夹持端帽558处于第一位置而第二唇缘602位于第一突出部分149以下以防止端帽558不留意地从插头芯子506脱离。
图37为插头500的另一分解立体图。如图37所示,由于第一唇缘600及第二唇缘602跨坐在第一突出部分556上,每一端帽558均处于第一位置上。套管512包括一圆筒形唇缘513,所述唇缘与顶盖502及底盖504上的凹槽接合。
现在结合图38-41对将电线装入插头500进行描述。如图38所示,电缆514包括四根电线608。每对电线被线对屏蔽套610所包围。接地层612也处于电缆514内并被拉回电缆514外护套上。电线608被插入端帽558上的电线开孔606。如上所述,各电线开孔606与绝缘位移触头184对齐,这样使每一电线处于一绝缘位移触头184上方(图5中显示)。可以理解,在电线被插入端帽558前,套管512已位于电缆514上。一旦电线被放入端帽558,每一端帽被用力推向插头芯子506其方向如图38箭头所示。一单独手工具可以用来对所有二端帽558同时施加压力以便于安装。
图39显示端帽558处于第二位置。第一唇缘600及第二唇缘602现在跨坐在第二突出部分554上以保持端帽558处于第二位置。在此状态下,处于电线开孔606中的电线608被驱上绝缘位移触头184。如本技术领域中所知,绝缘位移触头184把各电线608上绝缘层分裂并由此使电线608与触头160通电地接触。图39所示本发明一重要方面是采用缓冲区614。平面屏蔽532的长度使其延伸在各端帽558后方以外以建立一缓冲区614。各电线对处于缓冲区614。缓冲区614是重要的,因为在安装时线对屏蔽610被去除以使各根电线可插入电线开孔606。即使假定安装者去除了线对屏蔽610的实际所需长度,少量暴露的电线将在相邻线对之间产生频率大于600MHZ的串音。在不理想的安装时,安装者将去除了线对屏蔽610的过多长度。这样,缓冲区206在理想的及不理想的安装中均减少串音而提高连接器性能。从端帽558后方量起,缓冲区614应有一长度在最坏安装情况时大于电线608暴露长度(去除了线对屏蔽)。
安装过程下一步为如图40所示把顶盖502及底盖504放置在插头芯子506上。顶盖502及底盖504各包括突出部582,所述部与相似形状在插头芯子506上的凹入部584接合以将顶盖502及底盖504紧固在插头芯子506上。此外,顶盖栓钩528与底盖开孔530接合以将顶盖502固定于底盖504上。栓钩516与顶盖502的固定是通过使第一容纳孔566与棘爪570对准,同时可滑动地使颈部571与狭缝567接合,其中狭缝567与第一容纳孔566整体连接。在栓钩516与顶盖502接合时,立柱572被接纳在第二容纳孔568中,其中立柱572的颈部574是可滑动地与狭缝569接合。栓钩516在图40中显示在第一位置,由于栓钩516是弹性材料制成并且由于颈部571与狭缝567联锁,在此位置栓钩体518紧贴立柱572的头部576。栓钩516的屏蔽触头560置于顶盖502的颈部616下面,导致屏蔽触头560接合电缆514。在屏蔽触头上的倒钩564穿透接地层612及电缆护套而使屏蔽触头560与电缆514机械及可通电地连接。在插头装配的最后一步是将套管512固定于电缆514。如图41所示,套管512被卡置在顶及底盖上。套管512内表面上的唇缘513与顶盖502及底盖504上形成的凹槽接合。
图42为第一变化实施例中装配完毕插口的立体图,一般用700表示而插口700与插头500一起使用。插口700与插口300相似,除去平面屏蔽板336用垂直屏蔽板732代替。插头700包括一顶盖702、一底盖704和一芯子706。顶盖702、底盖704和芯子706均为导电的以提供在此述及的屏蔽效果。这些导电部件可以用金属、镀金属的塑料或其它已知导电材料制成。芯子706支承绝缘的触头载体708。每一触头载体包括触头710。一可选择的门711用以防止污垢(如灰尘)进入插口700。
顶盖702包括一对弹性臂712,其中形成有缺口714。缺口714可容纳一面板边缘,如将在以下参照图23描述。另一缺口715在插口芯子706底部形成以容纳面板另一边缘。缺口714及缺口715均处于同一平面,所述平面相对于插口700的前表面成一斜角。当安装于面板上时,这使插口指向地面并提供一重力进给设计。重力进给减少连接于插头500的电缆的弯曲角并减少电缆的弯曲超出最小弯曲半径的可能性而导致信号退化或损失。可替换地,缺口714及缺口715可处于平行于插口700的前表面717的平面中。一零件716连接弹性臂714的端部并在前面板上包括一凹入处718。凹入处718容纳一识别图标724的一边缘(见图43)。识别图标724靠住在支承表面720上并接合在凹入处722上。底部支承表面720及凹入处722均形成在插口芯子706上。
图42中的顶盖702及底盖704在此参照图14-16进行描述。图42中的出口芯子大致为矩形的并且包括侧壁726、顶壁728及底壁730。在图13中插口300及图42中插口700之间一个显著区别是有一垂直平面屏蔽板732在整个插口芯子706长度上延伸从而将芯子706分为左右两半,通过触头对之间隔离而提高性能。每一半被设计成可容纳两对图33中的插头500。侧壁726及垂直屏蔽板732包括肋条736用来接合平面屏蔽532中的凹入处以产生屏蔽构件的重叠。
插口700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插口芯子706内形成开孔740。开孔740设计成可接纳插头500的栓钩延伸部分524并用作将插头500锁定在插口700上。栓钩延伸部分524被导入开孔740,并且如图47所示插口芯子706的顶壁下面包含一唇缘1200(图59)用作将开孔568接合在栓钩延伸部分524上。当栓钩延伸部分524插入开孔740时,唇缘的斜面1202通过将栓钩延伸部分524锁定在唇缘1200的台肩1204上而容许栓钩延伸部分524可滑动地与插口芯子706接合。为释放插头500,栓钩516被压向顶盖502以便将开孔568从唇缘解开。与图13的插口300相似的样子,插头700的顶盖702、底盖704和芯子706均有重叠的接头以改善隔离及屏蔽触头对从而增加性能效果。
图43为图33中两插头与插口700配合的立体图。在图43中,插口700装在面板800上。插口700的开孔相对面板800成一角度。此角度由于插口顶盖702上的缺口714及插口芯子706上的缺口715位于一相对于插口表面717成斜角的平面上而建立。如前所指出,这造成一重力进给的方向,在此方向内连接电缆的插头与插口700配合时与地面成一角度从而减少电缆的弯曲,这减少了电缆被弯到小于最小弯曲半径的可能性。识别图标724也作为锁定件将插口700固定于面板800。为了将插口700安装在面板800上,弹性臂712被折弯直至缺口714及缺口715均与面板开孔的边缘对准。此时,臂712回复到其原来位置。当识别图标724处于凹入处718及凹入处722时,这可防止弹性臂712向插口芯子706折弯而锁定插口700在面板800的位置。在此实施例中,在插口700中使用两对插头500所占据的空间与在插口300中使用四对插头100占据的空间相同。有利地,用户可选择是否在插口700中插入一个或两个插头500而不需要顾虑所述所述的安装是否要求额外的空间。
图44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变化实施例中装配完毕的插头的立体图,一般用900表示。插头900与插口700的配合并且大致与在此描述的插头100相似,但包括在第一平面屏蔽板中一些空间用于接受插口700中垂直屏蔽板732。插头900包括一顶盖902、一底盖904和一芯子906。顶盖902、底盖904和芯子906均为导电的以提供在此述及的屏蔽效果。这些导电部件可以用金属、镀金属的塑料或其它已知导体材料制成。芯子906支承绝缘的(如塑料)触头载体708。每一触头载体908包括构成一对的两触头910。一套管912可消除应变并由柔软的塑料或橡胶制成。如图44所示,电缆914进入套管912。在顶盖902上有一栓钩916以把插头900连接到图42的插口700中,如已在此描述一样。
图45为一可替换的插头900的分解立体图。包含四对触点方面插头900与插头100相似。第一平面屏蔽板930(即水平的)包含一开孔以容纳插口700中垂直屏蔽板732。栓钩916由栓钩体918构成,所述体固定在顶盖上的栓钩接合棘爪920处。栓钩体916包括一栓钩延伸部分922用以接合在插口700上形成的开孔740。在把插头900固定到插口700以外,栓钩延伸部分922可使电缆接地层与插口700的芯子706可通电地接触。顶盖902包括一半圆凹槽924而底盖904包括一相类似半圆凹槽924,所述槽如下所述容纳套管912中的圆形唇缘(在图37中一般显示在靴状体512上的513)。二顶盖栓钩926使顶盖902固定于底盖904。
插头芯子906包括一平面屏蔽930。在平面屏蔽930上形成凹入处909(与凹入处550相似)以容纳插口700内的肋条736,所述插口与插头900配合。插头芯子106也包括侧壁932。每一侧壁932在顶及底均有一凸脊934。凸脊934从侧壁932伸出并与顶盖902及底盖904的边缘936重叠。凸脊934一般显示为三角形截面,但其它几何形状也可采用而并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凸脊934使芯子906在顶盖及底盖中定位并与顶盖及底盖边缘重叠以提供较对接接头更好的屏蔽效果。在芯子906内有一中间屏蔽938。中间屏蔽938平行于侧壁932。中间屏蔽938也包括在顶面及底面有一凸脊940。如图45所示,中间凸脊940为三角形,但其它几何形状也可采用而并不偏离本发明。中间凸脊940接合顶盖902及底盖904上形成的槽沟942。
在各侧壁932内面上形成二肋条944并与平面屏蔽板930平行且隔开。相似的肋条在中间屏蔽各表面上形成。触头载体908有一平面基座946安放在平面屏蔽930上。基座946包括两从基座伸出的凸缘948和邻接凸缘的挡块950。当触头载体安装在芯子906中时,凸缘948被放在肋条944下以便把触头载体908定在平面屏蔽930上。触头载体被滑入芯子906直至挡块950接触肋条944端部。在此位置上,有一突片952使当触头载体908滑入芯子时,突片952接触一平面屏蔽板930中相似形状的凹入部分并将把触头载体908在芯子906中定位。触头载体908也包括一唇缘954,所述唇缘基本上垂直于平面基座946并延伸出平面屏蔽板930的边缘以外以防止触头载体908从芯子906滑出。各侧壁932内部及中间壁938的各侧面也包括一第一突出部分956及一第二突出部分958,所述部分用来固定插头芯子906的端帽。相似于底盖904,在顶盖902上形成一槽沟(未示)用以接纳插头芯子906上中间屏蔽938的凸脊940。插头900前表面部903也包括三个凹入区域960以容纳在此所述的插口700前表面717上的延伸部分。顶盖902包括侧壁凹入部以容纳插头芯子906上的后方延伸部分而造成插头芯子侧壁932后部与插头顶盖之间的重叠(未示)。如图3及4关于插头100所示,插头900也包含相似于顶盖902的侧壁932上壁延伸部分(未示)和插口侧壁凹入部分之间重叠,它们互相接合以造成插头顶盖902的侧壁962及底盖904的侧壁964之间的重叠。底盖904及顶盖902包含突出部961以接合芯子906的侧壁932内相似形状凹入部分963。
底盖904相似于顶盖902。底盖904也包含一槽沟942以容纳中间屏蔽938上的凸脊940。如以上指出,这使中间凸脊940被槽沟942侧壁所重叠并提供较传统对接接头更佳的屏蔽效果。底盖904包括侧壁964,所述壁具有侧壁凹入部分966以容纳顶盖902上壁延伸部分(未示)。底盖904的前表面903相似于顶盖902的前表面并包括凹入区域960以容纳插口700的垂直平面屏蔽板732,在此插头900的前表面903以重叠形式与垂直平面屏蔽板732接合。底盖904的前表面903也包含一唇缘968,其中间被凹入部960中断,所述唇缘与插口芯子706的底壁730外表面重叠搭接。
触头载体908包括两条槽沟970,每槽各容纳一触头972。每一触头972有一大致平面的主体180、一触头端部182及一终端端部(如图5所示)。终端端部包括一绝缘位移触头,所述触头穿透电缆914中各根电线的绝缘层使其与电线可通电接触,如本技术领域中所知。在绝缘位移触头中的电线安装在此参照图8-10予以描述。每一绝缘位移触头与主体的纵向轴线相对成45度角度。如图44所示,插头900包括四个触头载体908,各有一对触头972共计为八个触头。
图46为顶盖902及栓钩916的分解立体图。栓钩916包括一屏蔽触头974,所述触头可通电地将电缆914的接地层连接到插口700的插口芯子706上。通过利用图46中栓钩组件,按照本发明可以实现从电缆接地层到插口芯子706更直接的电路。屏蔽触头974为导电的并最好用金属制成。屏蔽触头974有一弧形部分并大致按电缆914的形状形成。弧形部分976包括倒钩978穿过电缆914的接地层及电缆护套,这通电地及机械地使屏蔽触头974与电缆914连接。当栓钩916与顶盖502连接时,弧形部分976在下面适配于顶盖902的颈部980。颈部980一般为半圆形,但在本发明范围内也可用其他形状,不过最好颈部980与屏蔽触头974具有相似形状以使当栓钩916与顶盖502连接时二者之间有适当的连接。栓钩916包括一第一开孔982、一具有整体连接在其上的狭缝986的第二开孔984和一对第三开孔988。第一开孔982容纳顶盖902上所形成的棘爪990而第二开孔984容纳顶盖902上所形成的立柱920。立柱920包括一颈部992及一头部994。整体连接在第二开孔984上的狭缝986用来接纳立柱920的颈部992。栓钩916与顶盖902连接过程如下通过立柱920的头部994与第二开孔984对齐以及棘爪990与第一开孔982对齐,然后将栓钩916向立柱920方向滑去以使立柱920的颈部992可滑动地与狭缝986接合而棘爪990安置在第一开孔982内。顶盖902也包括一对小块996形成在顶盖902上,在此当栓钩体918被压向顶盖902时,栓钩体918接触小块996。开孔988如上所述与形成在壳体700内的唇缘1200接合。
图44的改进远程通信插头及图42的插口为每一对触头提供单独的屏蔽效果。在屏蔽各对触头的部件之间形成重叠,而使各对触头屏蔽效果较部件之间的传统对接接头更好。图47-48说明部件的重叠。图47为插头900与插口700的侧面图。图48为沿图47中48-48线的剖面图并表示各种插头屏蔽构件与插口700之间的重叠。插口侧壁726上的肋条736用作将插头900固定于插口700。肋骨736用作接合插头900的平面屏蔽板930内形成的凹入处909从而使平面屏蔽板可滑动地进入插口芯子706并固定地连接于插口芯子706。肋骨340形成在插口侧壁726及在插口芯子706的垂直平面屏蔽板上用以保持触头载体708。按照本发明,每一触头载体被封闭在一象限内,在其中所有屏蔽接合点均有某些重叠并且与使用对接接合的布置相比线对之间的屏蔽量得到改进。插口700的垂直平面屏蔽板732及插头900的平面屏蔽板930形成图48中所示四象限系统,其中每一触头载体被封闭在一单独象限内,具有在此揭示的改进的屏蔽性能。
图49为适用于装在印刷电路板的另一变化插口1000的立体图。插口1000包括一顶部1008、一底部1004、侧边1002及后盖1005。顶部1008、底部1004、侧边1002及后盖1005均为导电的以提供在此述及的屏蔽效果。这些导电部件可以用金属、镀金属的塑料或其它已知导电材料制成。插口1000支承绝缘触头载体1012。每一触头载体1012包括触头1014。
插口1000一般为长方形并包括一垂直平面屏蔽板1010,所述屏蔽板基本上在插口1000整个长度上延伸并由此将插口1000分成左右两半。垂直平面屏蔽板1010用于隔离触头对并由此改进连接器性能。每一半设计成接纳图33中的两对插头500。虽插口1000的描述参照插头500,应所述理解,插口1000可以同样方式与插头500配合。侧壁1002及垂直平面屏蔽板1010包括肋骨1016用来接合插头500的平面屏蔽板532内形成的凹入处550以形成插口及插头屏蔽构件之间的重叠。
插口芯子1000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插口1000内形成开孔1032。开孔1032由具有四边并位于顶部1008的兜帽1028造成。开孔1032设计成可接纳插头500的栓钩延伸部524并用作将插头500锁定在插口700上。栓钩延伸部524被导入孔1032并如图59所示,兜帽1028的下面包括一唇缘部分1200用以接合栓钩延伸部524。当栓钩延伸部524被插入开孔1032,通过将栓钩延伸部524与唇缘的肩部1024锁定,唇缘的斜面1202容许延伸部524可滑动地与插口1000接合。插口1000的顶部1008包括一唇缘1022以接合在后盖1005内的相似形状的一凹入处1024。
图50为插口1000底部的立体图。底部1004包括一向外延伸的后方阶梯部分1034。后方阶梯部分1034的侧边1061为侧壁1002的延伸而阶梯部分的中间为垂直屏蔽板1010的延伸。侧边1061及侧壁1002有一唇缘1036,所述唇缘后盖1005上形成的凸脊与之重叠。侧边1061也包含凹入处1066以接合后盖1005的内屏蔽1056(如图51所示)。
一对立柱1044从芯子1000的底部1004伸出用于将插口固定于线路板。立柱1044一般为三角形,在本发明范围以内其它形状也是适合的。如图50所示为一绝缘膜1046,具有第一开孔1048用作接纳立柱1044和第二开孔1050用作接纳触头1052。
图51为插口1000的分解立体图。后盖1005包括一外部屏蔽板1054及一基本上平行于外部屏蔽板1054的内屏蔽板1056。在外部屏蔽板1054及内屏蔽板1056之间为一中间屏蔽板1058,整体地连接于外部屏蔽板1054及内屏蔽板1056。中间屏蔽板1058基本垂直于外部屏蔽板1054及内屏蔽板1056。后盖1005在顶触头1068及底触头1070之间提供电气屏蔽。与要同插口1000配合的插头的平面屏蔽板及后方阶梯部分1034的中间构件1062一起,在插口1000内触头对之间提供有效及连续的屏蔽。按照本发明呈现一象限系统,其中每一对触头设置在一象限中,与其他触头对导电地屏蔽隔开,这是通过本发明的插口1000及这里的重叠结构性接缝实现的。外部屏蔽板1054包括凹入处1024用以接纳顶部1008的相似形状唇缘1022。外部屏蔽板1054也包括二凸脊1040以与侧壁1002内唇缘1036及延伸部分1061重叠。内屏蔽板1056有一中间凸脊1060以接合一后方阶梯部分1034的中间构件1062的相似形状的凹入处1065及屏蔽板1010。当后盖1005被插入插口1000时,后盖1005的接缝与插口1000之间就有重叠,在此每对触头被包容在一象限中,在其中所有屏蔽接合处均有某些重叠而线对之间屏蔽量与使用对接头布置相比有提高。图51也表示一顶部触头组件1068及一底部触头组件1070。触头1014定位于触头载体1012中,这样当触头1014向下穿过由后盖1005和插口之间重叠所限定的各象限时,触头基本上垂直于触头载体1012。
图52为插口1000另一分解立体图,阐明插口1000的后部及触头1014的垂直弯头。在插口1000中设置一水平屏蔽板1071以接合插头的平面屏蔽板(例如插头900的平面屏蔽板932)。如图59所示,水平屏蔽板1071在一端有一凹入处1086供接合内屏蔽板1056而在另一端有一唇缘1088供接合一插头的平面屏蔽板中相似形状的凹入处1090同时有一凹入处1092接合平面屏蔽板中相似形状的唇缘1094。触头载体1012中凹入处1072用作接合插口芯子1000中肋条1018以使容许触头载体1012可滑动地进入插口芯子1000并牢固地联接于插口芯子1000。图53顶为一底部触头组件1070分解立体图。底部触头组件1070包括一带有凹入处1072的触头载体1012及设置在沟槽1074内的触头1014。底部触头组件1070又包括一架子1076。触头1014在架子1076上方被弯下并被引导向下,于是各触头相对于触头体纵向轴线形成大约90度。图54是一顶部触头组件1068立体图。顶部触头组件1068包括一带有凹入处1072的触头载体1012及设置在沟槽1074内的触头1014。顶部触头组件1068又包括一延伸的架子1078。触头1014在架子1078上方被弯下并被引导向下,于是各触头相对于触头体纵向轴线形成大约90度。
图55是一对图49中的插口1000和一简化的印刷电路板1080,所述板有一系列开孔1082用来接纳插口1000的触头1014以及一系列第二开孔1084以接纳插口1000的立柱1044。为了将插口1000装在印刷电路板1080上,触头1014及立柱1044与第一开孔1082及第二开孔1084各自对准,然后各自插入相关的孔。插口1000底上的绝缘薄膜1046(在图49中显示)放置在插口1000与印刷电路板1080之间以阻止电路短路。图56为一对插口1000装在一简化印刷电路板1080上时的立体图。图57为图44中插头900与图49中插口1000配合后的立体图。如图59所示,插头900的栓钩延伸部分922被插入插口芯子1000的开孔1032中。插口1000的兜帽1028下面包括一唇缘部分以接合栓钩延伸部分922。当栓钩延伸部分922被插入开孔1032时,通过将栓钩延伸部分922与唇缘肩部锁定,唇缘斜面容许栓钩延伸部分可滑动地接合插口芯子1000(如图59所示)。
图58-61阐明在插头900与插口1000配合后二者之间部件重叠情况。图58A为插头900与插口1000柄合后的另一立体图。图58B为插头900与插口1000配合后的后视图。图59为沿图58B中59-59线的剖面图并显示插头900与插口1000的结构部件之间的重叠情况。另外,显示了栓钩延伸部分922与插口芯子1000的开口1032的唇缘部分之间接合情况。本发明的一重要方面是栓钩延伸部分与插口芯子之间的接合提供一更直接从电缆514接地层到插口芯子1000的电路。
外部屏蔽板1054及内屏蔽板1056有效地屏蔽着顶部及底部触头1068及1070。水平屏蔽板1071与插头900的平面屏蔽板932重叠同时水平屏蔽板1071与内屏蔽板1056重叠,这样将顶部触头1068从底部屏蔽板1070屏蔽隔开。插口的1000顶部及外部屏蔽板1054也有重叠以有效地屏蔽触头。
图60为插口1000的前视图。图61A为沿图60中61A-61A线的剖面图并显示后盖1005的外部屏蔽板1054、内屏蔽板1056和中间屏蔽板1058和侧壁1054以及直立屏蔽件1010之间重叠情况。这一重叠为在相应各屏蔽象限中各对触头提供改进的屏蔽保护。图61B为按图60中61B-61B线的剖面图并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屏蔽重叠。
图62为一变化的插口(一般用1300表示)装在印刷电路板上的分解立体图。插口1300包括芯子1302及一盖子1304。顶部触头组件1068及底部触头组件1070与以上参照图51-54描述的触头组件相似。绝缘薄膜1046与以上参照图50-52描述的绝缘薄膜相似。芯子1302由底部1306及大体平行于底部1306的顶部1308组成。一垂直屏蔽板1310连接顶部1308及底部1306并大体垂直于顶部1308及底部1306。一水平屏蔽板1312设置在顶部1308及底部1306之间并大体与其平行。一触头尾部屏蔽板1314大体垂直于水平屏蔽板1312并从水平屏蔽板1312向底部1306延伸。所述芯子是导电的并可用金属或镀金属塑料制成。
盖子1304包括大体平行的侧壁1318及大体垂直于侧壁1318的后壁1320。后壁1320及侧壁1318包围了芯子1302的侧面及后面。盖子1304是导电的并可用金属或镀金属塑料制成。
垂直屏蔽板1310包括一形成于屏蔽板1310两侧的第一肋条1316。第一肋条1316有一与底部触头件1070上凹入处1072接合的下边并固定于底部触头组件1070。类似的,侧壁1318包括与底部触头组件1070上凹入处1072接合的肋条1316。垂直屏蔽板1310及侧壁1318也包括第二肋条1322用作接合顶部触头组件1068中的凹入处1072并使顶部触头组件1068在芯子1302及盖子1304中固定。
第一肋条1316的底部边缘与底部触头组件1070上凹入处1072相接合。肋条1316的上部边缘与上述插头500重叠,上述插头900或图73-76中描述的插头1400内的平面屏蔽板的边缘相重叠。水平屏蔽板1312也包括一凹入处1324,所述凹入处与插头平面屏蔽前面上前唇缘相重叠,如图59中描述的前唇缘1094一样。
在芯子1302遇到盖子1304处有重叠接头。芯子1302的顶部1308有一唇缘1326围绕顶部1308的周边。唇缘1326定位在盖子1304的侧壁1318的顶边及后壁1320的唇缘1328的下方。图63为芯子1302的立体图。如图63所示,垂直屏蔽1310包括一被形成在盖子1304后壁1320上的沟槽1332所接纳的延伸部分。图64为芯子1302的另一立体图。如图64所示,水平屏蔽板1312包括一重叠于肋条1316顶部的唇缘1334。触头尾部屏蔽板1314靠在盖子1304内部的凸肩1336上。凸肩1336与触头尾屏蔽1314重叠。图65为盖子的仰视图,描述凸肩1336。
图66为插口1300的立体图。为装配此所述插口,触头组件1068及1070被放入芯子1302而芯子1302再被滑入盖子1304。底部1306上的坡道隆起处1338与侧壁1318上的开孔1340接合以便将芯子1302固定于盖子1304。然后绝缘薄膜1046被放在触头1014尾部上。
图67为不带绝缘膜的插口1300的立体图。底部1306包括一从底部1306伸出并与盖子1302底面齐平而终止的凸脊1307。如图67所示,触头1014的尾端在象限中被隔离,在此一对触头放在每一象限中。象限都由垂直屏蔽板1310及触头尾部屏蔽板1314建立。如上所述,包围在单独屏蔽象限中的每一对触头可减少触头对之间串音及提高性能。
图68为插口芯子1300的前视图。图69为沿图68中69-69线的剖面图。图69示出了沟槽1332与延伸部之间的重叠。图69也示出了肩部1336与触头尾部屏蔽板1314之间的重叠。图70示出了顶部1308上的唇缘1326与盖子1304上的唇缘1328之间的重叠。
图71为插口1300的侧视图,图72为沿图71中72-72线的剖面图。图72示出了唇缘1334与肋条1316之间的重叠。图72也示出了顶部1308上的唇缘1326与盖子1304上的唇缘1328之间的重叠。
图73为一对插头(总的用1400表示)的分解立体图。插头1400包括一盖子1402及一基座1404。盖子及基座为导电的并可以用金属或镀金属的塑料制成。一绝缘的触头载体包含二个触头1408。插头1400可以用在具有一护套1420、一屏蔽套1422及二绝缘电线1424的二对电缆上。电线1424如上所述被插入端帽1410而端帽1410被驱向基座1404使电线1424终结于触头1410。如上所述,触头1410具有绝缘位移触头部分。通过盖子1402上突出部1426与基座1404上凹入处的接合,盖子1402固定于基座1404。
图74为插头1400立体图。如图74所示,基座1404包括一平面屏蔽板1430,所述板从基座1404伸出并支承触头载体1406。屏蔽板1430包括侧壁1432,所述壁大体垂直于平面屏蔽板1430并向触头1408提供附加的屏蔽作用。可以理解,在上述的插头500或插头900的平面屏蔽板上可以包括相似的屏蔽侧壁,这样使侧壁位于各自触头载体的各边上。图74A描述改型的插头900适配在具有从平面屏蔽板930延伸的屏蔽侧壁1432的插口1300上。图74B描述改型的插头900适配在具有从平面屏蔽板532延伸的屏蔽侧壁1432的插口1300上。
图75为插头1400另一立体图。基座1404的底表面包括一突出部1436及一相似形状的凹入处1434。如以下参照图78-79所描述,突出部1436尺寸定为可被接纳在相邻的插头或空白插头的凹入处1434。
图76为插头1400的前视图。图77为沿图76中77-77线的剖面图。图77描述为电缆提供消除应变的机构。盖子1402包括一从盖子向下向基座1404延伸的柄部1438。基座1404包括在远端具有尖点1442的支承件1440。当盖子1402及基座1404被装配时,柄部1438定位于尖点1442之间。如图77所示,柄部1438将电缆推向基座1404并将电缆护套楔入尖点1442,这样将电缆固定于盖子1402及基座1404并消除应变。
图78为二插头1400及1400’的立体图。当二插头被安装在插口1300的垂直屏蔽板1310的同一侧时,插头互相联锁以限制运动。如图78所示,插头1400包括一突出部1436,所述部被接纳在插头1400’的凹入处1434’。相似地,插头1400’的突出部1436’,所述部被接纳在插头1400的凹入处1434。如参照图81所描述,这可限制插头1400的运动。如果只有一个插头被安装在插口1300的垂直屏蔽板1310的一侧时,图79所示空白插头被用来限制插头1400的运动。如图79所示,插头1400包括突出部1436,所述部被接纳在空白插头1444的凹入处1434’。相似地,空白插头1444的突出部1436’被接纳在插头1400的凹入处1434。
图80为三个插头(一对)及一空白插头装在一插口1500侧视图。图81为沿图80中81-81线的剖面图。如图81所示,插头1400及1400’被安装在垂直屏蔽板1310的同一侧。如上所指出,插头1400及1400’通过突出部1436及凹入处1434互相联锁。插头1400’的边缘非常接近肋条1316而这样一来插头1400’的运动被肋条1316限制。插头1400的运动由于插头1400及1400’之间的联锁所限制。
如图81所示,插头1400”及空白插头1444被安装在垂直屏蔽板1310的另一侧。如上所指出,插头1400”及空白插头通过突出部1436及凹入处1434互相联锁。空白插头的边缘非常接近肋条1316而这样一来空白插头的运动被肋条1316限制。插头1400”的运动由于插头1400及空白插头1444之间的联锁所限制。
图82为一变化的插口侧视图,总的用1500表示。插口1500被设计成可装在平行于仪表板的插口前表面。插口1500相似于上述插口700。插口1500与插口700不同之处在于芯子1502的表面包括一可容纳锁住识别图标1600的结构。识别图标1600依靠在一图标支承表面1504上,所述面延伸在前壁1508及后壁1506之间并大体与之垂直。前壁1508及后壁1506大体相平行。图标支承表面1504上有一开孔1510以接纳图标1600上突出部1602。
图83为一锁定图标1600的立体图。图标1600可以用颜色编码以识别一插口。图标1600也可将插口1500锁定在仪表板上所述。图标1600包括一具有一开孔1606的前壁1604。开孔1606提供对栓钩1608可接近性使其容许插入一工具(如螺丝刀)以解开栓钩1608。一对侧壁1610被连接于前壁1604。在侧壁1610底部上形成突出部1602以与开孔1510接合。前壁1604包括一唇缘1612。通过将唇缘1612定位在前壁1508上,侧壁1610的后端抵住后壁1506并且突出部1602在开孔1510中,图标1600被装在插口1500上。
栓钩1608被装在一扭力杆1614上。扭力杆1614在侧壁1610之间延伸并促使栓钩1608可以被扭转而后回到一静止的位置,如在以下参照图88-90所描述那样。图86为一图标1600前视图。图87为沿图86中87-87线的剖面图。如图87所示,栓钩1608包括一前表面1618和大致平行于前壁1604的后表面1605。后表面1605及前表面1618处于仪表板的两边以便如下所述将插口固定于仪表板。栓钩1608包括一面向后方的凸轮面1616,所述面相对于前表面1618成一斜角。一栓钩杠杆1620从前表面1618伸出并大致与前表面1618垂直。
现在参照图88-90说明配有锁定图标1600的插口1500的安装。如图88所示,插口1500先放在仪表板1700上的开孔1702中以使一下沟槽1501接纳仪表板的开孔1702的下边缘。插口1500被转向仪表板1700而凸轮面1616接触到仪表板的开孔1702的上边缘。如图89所示,在凸轮面1616与仪表板的开孔1702的上边缘之间的干涉促使栓钩1608反时针方向旋转而使扭力杆1614张紧。整个锁定图标1600用弹性材料(如塑料)制成而容许挠曲。如图90所示,当凸轮面1616的边缘越过仪表板的开孔1702的上边缘,扭力杆1614将栓钩1608回复到其原始位置,由此将图标1600及插口1500固定在仪表板上。为了将其取下,可以在开孔1606中使插入一工具使栓钩杠杆1620向下折弯,由此使栓钩1608反时针方向旋转而容许栓钩1608通过开孔1702。
图91为另一变化的插口1800的立体图。插口1800类似于插口1300,故相似的元件用相同的参考号码表示。如在此所述述,插口1800提供一对、两对及四对的模件。侧壁1318及垂直屏蔽板1310包括肋条1316以固定触头组件1068及1070,如参照图62所描述。如图91及92所示,侧壁1318及垂直屏蔽板1310的两侧包括肋条1802及1804,其位置处于肋条1316之间并基本上与其平行。如在此所述,肋条1802及1804可接纳一对、两对及四对的插头。
图93为一对型插头1900的立体图,所述插头与图73中描述的一对型插头相似。一对型插头1900包括屏蔽侧壁1432从屏蔽1430伸出并基本上与屏蔽板1430垂直。每一侧壁1432包括一唇缘1902从侧壁1432伸出并基本上与之垂直。如在此所描述,唇缘1902与肋条1802及1804互相作用。
图94为二对型插头2000的立体图,所述插头与图74B中描述的二对型插头相似。图95为所述二对型插头2000一部分的立体图。如图95所示,二对型插头2000包括屏蔽侧壁1432从屏蔽板532伸出并基本上与之垂直。屏蔽板532延伸出侧壁1432之外。每一侧壁屏蔽侧壁1432包括一唇缘2002从侧壁1432伸出并基本上与之垂直。如在此所描述,唇缘2002及屏蔽板532与肋条1802及1804互相作用。
图96为四对型插头2000的立体图,所述插头与图74A中描述的四对型插头900相似。如图96所示,四对型插头2000包括屏蔽侧壁1432从屏蔽板930伸出并基本上与之垂直。屏蔽板930伸出侧壁1432之外。每一屏蔽侧壁1432包括一唇缘2102从侧壁1432伸出并基本上与之垂直。如在此所描述,唇缘2102及屏蔽板930与肋条1802及1804互相作用。
图97为二个一对型插头1900及1900’以不同取向装在一插口1800的俯视图。图98为沿图97中98-98线的剖面图。如图98所示,一第一一对型插头与插口1800如此配合以使唇缘1902处于肋条1804及1316之间。另一一对型插头1900’与插口1800如此配合以使唇缘1902处于肋条1802及1316之间。唇缘1902与肋条1802或1804之间的干涉可防止一对型插头1900垂直移动。唇缘1902与侧壁1318及垂直立屏蔽板1310之间的干涉可防止一对型插头1900水平移动。
图99为二对型插头2000装在一插口1800中的俯视图。图100为沿图99中100-100线的剖面图。如图100所示,二对型插头2000与插口1800如此配合以使唇缘2002处于肋条1316及1802之间。屏蔽板532处于肋条1802及1804之间。唇缘2002、屏蔽板532肋条1802及肋条1804的厚度及间隔定为可提供极性键的作用。换而言之,如果有人试图以与图100所示不同取向将二对型插头2000插入插口1800,屏蔽板532将不能接触肋条1804从而防止配合。
图101为四对型插头2100装在一插口1800的俯视图。图102为沿图101中101-101线的剖面图。如图102所示,四对型插头2000与插口1800如此配合以使唇缘2102处于肋条1316及1802之间。屏蔽板930处于肋条1802及1804之间。唇缘2102、屏蔽板930、肋条1802及肋条1804的厚度及间隔定为可提供极性键的作用。换而言之,如果有人试图以与图102所示不同取向将四对型插头2100插入插口1800,屏蔽板930将不能接触肋条1804从而防止配合。
图103为变化的一对型插头的立体图,总的以2200表示。插头2200包括如图104所示屏蔽侧壁1432的表面上形成的隆起物2202。插头2200的另一面也可包括一相似的隆起物2202。隆起物2202稍微增加插头2200的宽度以致当插头2200装入插口1800时,隆起物压紧肋条1802或肋条1804而使侧壁1318稍微弯曲。隆起物2202的尺度如此确定使侧壁1318的弯曲量保持在侧壁1318的弹性极限之内。对壁1318产生的应力小于侧壁屈服应力。通过稍微使侧壁1318弯曲,向插头2200施加压力而在插头2200与插口1800之间形成紧配合。图94及95所示二对型插头也可在各屏蔽侧壁1432上包括隆起物。四对型插头2100也可在外屏蔽侧壁1432上包括隆起物以使侧壁1318弯曲。图105为变化的插头2300与变化的插口2400配合的俯视图。为清晰起见,有些部件未予显示。插头2300有一改型的前表面。如图106所示,插头2300的顶边有一突出部分2302,它与插口2400的顶边2402下方配合。插头2300的底边相似地也有一突出部分2304,它与插口2400的底边2404上方配合。突出部分2302及2304可使插头面及插口面完全重叠并由此提高屏蔽作用。
图107为另一变化的插口装在印刷电路板上的分解立体图,总的以2500表示。插口2500与图62中插口1300相似而相似元件用相同参考数字标注。插口2500与插口1300的一个差别在于顶部1308作为盖子1304的整体部分。芯子1302包括底部1306、垂直屏蔽板1310、水平屏蔽板1312及触头尾部屏蔽板1314。盖子1304包括大致平行的侧壁1318及大致垂直于侧壁1318及顶部1308的后壁1320。使顶部1308与侧壁1318及后壁1320成为整体可消除在顶部1308、侧壁1318及后壁1320之间的接缝从而改善屏蔽效果。芯子1302及盖子1304为可通电连接并用金属或镀金属塑料制成。
垂直屏蔽板1310包括顶边2502及一从顶边2502伸出的大致长方形的突片2504。盖子1304的顶部1308包括一用以接纳突片2504的缺口2506及一用以接纳顶边2502的凹槽2508。如此,顶部1308与垂直屏蔽板1310之间的接头形成重叠由此改善屏蔽效果。图108为描述缺口2506及凹槽2508的盖子1304仰视图。图109为盖子1304的立体图。图110为装成的插口2500的前视图。如图110所示,突片2504被接纳在缺口2506中以提供重叠接头。插口2500利用侧壁1318上及垂直屏蔽板1310两侧上的肋条1316,1802及1804,如以上参照图91-102所描述。
水平屏蔽板1312包括形成在垂直屏蔽板1310两侧的水平屏蔽板1312的顶部及底部上的突出部2510。所描述的突出部2510一般为长方形但可以是任何形状。触头载体2512包括凹入处2514,所述处接纳突出部2510以使触头载体2512在装配中及装配后定位于插口2500中。
较佳的实施例虽已阐明及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及范围条件下可以按此作出各种改型及替代。因此,应所述理解本发明已经用阐明方法描述而不是限制。
权利要求
1.一远程通信连接器包括一插口,具有一对侧壁及一位于侧壁之间的垂直屏蔽板,所述侧壁及所述垂直屏蔽板包括一第一肋条及一基本上平行于第一肋条的第二肋条;一一对型插头,具有二个由销及环组成的触头,所述一对型插头包括一大致平面的屏蔽板,所述屏蔽板具有一支承位于邻近所述屏蔽的所述触头的触头载体,所述屏蔽板包括向所述屏蔽板基本上垂直延伸的侧壁及一向所述屏蔽板侧壁基本上垂直延伸的屏蔽唇缘;所述屏蔽唇缘当所述插头在第一方向装入所述插口时,处于所述第一肋条上方,而当所述插头在第二方向装入所述插口时,处于所述第二肋条下方。
2.如权利要求1的远程通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二对型插头,具有四个由二对销及环组成的触头,所述二对型插头包括一大致平面的屏蔽板及支承位于邻近所述屏蔽板的所述触头的触头载体,所述屏蔽板包括向所述屏蔽板基本上垂直延伸的屏蔽侧壁及一向所述屏蔽侧壁基本上垂直延伸的屏蔽唇缘;所述二对型插头与所述插口在一单一方向上偶合,此时所述屏蔽板处于所述第一肋条及所述第二肋条之间而所述屏蔽唇缘处于所述第一肋条上方。
3.如权利要求1的远程通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四对型插头,具有八个由四对销及环组成的触头,所述四对型插头包括一大致平面的屏蔽板及支承位于邻近所述屏蔽板的所述触头的触头载体,所述屏蔽板包括向所述屏蔽板基本上垂直延伸的屏蔽侧壁及一向所述屏蔽侧壁基本上垂直延伸的屏蔽唇缘;所述四对型插头与所述插口在一单一方向上偶合,此时所述屏蔽板处于所述第一肋条及所述第二肋条之间而所述屏蔽唇缘处于所述第一肋条上方。
4.如权利要求1的远程通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型插头在所述屏蔽侧壁上包括一隆起物,所述隆起物接触并弯曲所述插口侧壁之一。
5.如权利要求2的远程通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对型插头在所述屏蔽侧壁上包括一隆起物,所述隆起物接触并弯曲所述插口侧壁之一。
6.如权利要求3的远程通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四对型插头在所述屏蔽侧壁上包括一隆起物,所述隆起物接触并弯曲所述插口侧壁之一。
7.一远程通信连接器包括一插口具有四对触头,每对触头包括一销形触头及一环形触头;一一对型插头具有一对插头触头,所述一对型插头可与所述插口在多方向配合并使所述插头触头对与所述四对触头中任何一对通电地接触。
8.一将远程通信连接器固定于仪表板的识别图标,所述图标包括一前壁;一对连接到所述前壁的侧壁;一延伸于所述侧壁之间的扭力杆;及一连接于所述扭力杆的栓钩。
9.权利要求8的识别图标,其特征在于所述栓钩包括一凸轮表面以接触仪表板中开孔的一边缘。
10.权利要求9的识别图标,其特征在于所述栓钩包括前表面以接触仪表板。
11.权利要求10的识别图标,其特征在于所述栓钩包括一栓钩杠杆从所述前表面延伸出去。
12.权利要求11的识别图标,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表面包括一开孔以便接近所述栓钩杠杆。
13.一远程通信连接器可安装于印刷电路板,所述连接器包括一导电壳体容纳一底部、一顶部、一连接并大体垂直于所述底部及顶部的垂直屏蔽板一大体平行于底部的水平屏蔽板、一大体垂直于所述水平屏蔽板并与所述水平屏蔽板可通电接触的触头尾部屏蔽板,一对侧壁及一后壁,所述侧壁及后壁在所述顶部及底部之间延伸;多个触头伸出所述导电壳体的底部之外,所述触头的第一组位于所述后壁与所述触头尾部屏蔽板之间,所述触头的第二组位于所述触头尾部屏蔽板与所述底部之间。
14.权利要求13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所述垂直屏蔽板、所述顶部、所述水平屏蔽板以及所述触头尾部屏蔽板均为一整体并构成一芯子;及所述侧壁及所述后壁为一整体并构成一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芯子的盖子。
15.权利要求13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所述垂直屏蔽板、所述水平屏蔽板,以及所述触头尾部屏蔽板均为一整体并构成一芯子;及所述侧壁、所述顶部及所述后壁为一整体并构成一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芯子的盖子。
16.权利要求13的插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屏蔽板有一顶边;及所述顶部包括一凹槽以接纳所述顶边。
17.权利要求16的插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突片从所述顶边延伸出去;及在所述顶部中一缺口以接纳所述突片。
18.权利要求13的插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屏蔽板包括在其边上一屏蔽唇缘;及所述侧壁包括一肋条与所述屏蔽唇缘重叠。
19.权利要求13的插口,其特征在于所垂直屏蔽板包括一延伸部分;及所述后壁包括一沟槽以接纳所述延伸部分。
20.权利要求13的插口,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包括从所述侧壁伸出的肩部;及所述触头尾部屏蔽板与所述肩部重叠。
21.权利要求13的插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触头载体位于所述插口中,所述触头载体为绝缘的和包含至少一电气触头;其中所述水平屏蔽板包括一突出部分;及所述触头载体包括一凹入处以接纳所述突出部分。
全文摘要
一连接器由插头及插口组成,当插头及插口配合后,限定了四个屏蔽象限,每一象限容纳一对触头。在插头中的屏蔽构件互相重叠而插口中屏蔽构件也互相重叠。此外,当配合后插口中屏蔽构件与插头中的邻接屏蔽构件互相重叠。在各屏蔽构件接头处屏蔽构件互相重叠可改善屏蔽效果及减少串音。
文档编号H01R13/658GK1294766SQ00800233
公开日2001年5月9日 申请日期2000年1月20日 优先权日1999年1月22日
发明者D·洛, M·英普, J·A·西蒙 申请人:美国西蒙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