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感器模块和电路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83297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感器模块和电路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感器模块和电路模块,更具体而言,涉及设置有包括多个线圈部分
的电感器的电感器模块。本发明还涉及包括多个这种电感器的电路模块。
背景技术
电视机调谐器需要诸如电感器之类的许多部件,并且存在难以降低该设备的尺寸 的情况。 随着发展,电视机调谐器是包括电路模块的硅调谐器,使得模拟高频电路集成在 诸如Si和SiGe之类的半导体中。硅调谐器使用电感器模块,使得诸如电感器之类的装置 被结合在印刷电路板中。 例如,平线圈用作电感器(例如,参见日本专利公开No. 2004-6515和 2008-41833)。

发明内容
要求电视机支持从数十MHz到lGHz的宽频段。因而,存在需要具有不同电感值的 电感器的情况。 为了满足此要求,提供多种平线圈的层数或者线圈匝数不同的电感器。在此情况 下,因而增大了电感器的占用面积,并存在难以减小电感器模块的尺寸的情况,造成成本的 增大。 因而,存在需要对于本发明的需求,即提供能够减小尺寸的电感器模块和电路模 块。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感器模块,其包括设置有输入端子和输出端 子的线圈部分。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中的至少一者包括多个端子。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连 接在不同的位置处。对构成输入端子或者输出端子的多个端子的连接进行切换,以改变输 入端子和输出端子的组合,由此获得不同的电感值。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括电感器的电路模块,电感器具有设置 有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的线圈部分。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中的至少一者包括多个端子。输 入端子和输出端子连接在不同的位置处。对构成输入端子或者输出端子的多个端子的连接 进行切换,以改变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的组合,由此获得不同的电感值。
根据本实施例,线圈部分包括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其中,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中 的至少一者包括多个端子。对构成输入端子或者输出端子的多个端子的连接进行切换,以 改变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的组合。因而,要从输入端子流经线圈部分到输出端子的电流的 路径被改变,从而获得电感器的不同电感值。 根据本实施例,可以提供能够减小尺寸的电感器模块和电路模块。 结合附图,根据以下详细描述以及权利要求书,将更完整地理解本发明的其他目
的和特征。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电路模块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平面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第一电感器的主要部分的示意立体图;
图3A和图3B是图2所示的第一电感器的剖视图; 图4A至图7B是示出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优选实施例的第一 电感器的制造方法 的步骤的剖视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的第一电感器的主要部分的示意立体图;
图9A和图9B是图8所示的第一电感器的剖视图; 图IOA和图IO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第一电感器的主要部分的剖视 图; 图1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四优选实施例的第一电感器的主要部分的示意俯视 图;并且 图12是图11所示的第一电感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例。将以下述顺序描述优选实施 例。
1.第一优选实施例(具有两个输出端子的电感器模块) 2.第二优选实施例(具有三个输出端子的电感器模块) 3.第三优选实施例(具有绝缘性磁性层的电感器模块) 4.第四优选实施例(具有螺线管的电感器模块) 5.修改方案 〈1.第一优选实施例> [1-1.构造] (1-1-1.电路模块的构造)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电路模块1的主要部分的构造。
电路模块1用在例如电视机调谐器中。如在图1所示,电路模块1包括LSI部分 11和第一至第五电感器101、201、301、401和501。
(1-1-2.第一电感器的构造) 图2和图3A及图3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优选实施例的第一电感器101的主 要部分的构造的示意图。更具体而言,图2是第一电感器101的立体视图,图3A和图3B是 第一电感器101的剖视图,其中,图3A是沿着图2所示的平面Sl (yz平面)所取的剖视图, 并且图3B是沿着图2所示的平面S2(xz平面)所取的剖视图。在图2中,为了便于图示, 仅仅示出图3A和图3B中所示的第一电感器101的主要部分,并且其他部分没有示出。此 外,图2所示的部分以及图3A和图3B所示的部分在比例、纵横比方面适当地有所不同。
如图2、图3A和图3B所示,第一电感器101包括线圈部分IIO,并且线圈部分110 包括连接在彼此不同的位置处的输入端子151、第一输出端子161和第二输出端子162。
如在下文详细描述,第一电感器101构造的方式为当电流流经第一电感器101时,输入端子151和多个输出端子161和162的连接组合被改变,由此改变电感值。更具体而 言,多个输出端子161和162的连接被切换,使得电流在输入端子151和第一输出端子161 之间或者在输入端子151和第二输出端子162之间流动,由此改变电感值。
现在将更具体地描述第一电感器101的部件。 如图2、图3A和图3B所示,线圈部分110具有第一线圈图案111、第二线圈图案 112、第三线圈图案113和第四线圈图案114。 构成线圈部分110的第一至第四线圈图案111U12、113和114从下侧起以此顺序 层叠以彼此间隔开。第一至第四线圈图案111至114的每个由诸如金属之类的导电材料形 成。 如图3A和图3B所示,将第一至第四线圈层叠成被多个绝缘层Z1、Z2、Z3、Z4和Z5 夹着。绝缘层Zl至Z5的每个由非磁性的绝缘材料形成。 此外,如图2所示,多个盲过孔C1、 C2和C3分别设置在第一和第二线圈图案111
和112之间、第二和第三线圈图案112和113之间、和第三和第四线圈图案113和114之间。
通过用诸如金属之类的导电材料填充通孔来形成盲过孔C1至C3的每个,使得通过盲过孔
C1、C2和C3将第一至第四线圈图案111至114电连接。 如图2所示,线圈部分110的第一线圈图案111是螺旋平线圈。 更具体地,如图2所示,第一线圈图案111具有从位于径向最外侧位置的一端Ills
到位于径向中心位置的另一端lllf顺时针螺旋延伸的缠绕图案。 如图3A和图3B所示,第一线圈图案111夹在绝缘层Zl和Z2之间。 如图2所示,输出端子151设置在第一线圈图案111的一端Ills的下表面上。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第一输出端子161设置在第一线圈图案lll的另一端lllf
的下表面上。此外,盲过孔Cl设置在第一线圈图案111的另一端lllf的上表面上。 如图2所示,线圈部分110的第二线圈图案112也是类似于第一线圈图案111的
螺旋平线圈。第二线圈图案112的下线圈表面与第一线圈图案111的上线圈表面相对。 更具体地,如图2所示,不同于第一线圈图案111的巻绕图案,第二线圈图案112
具有从位于径向中心位置的一端112s到位于径向最外侧位置的另一端112f顺时针螺旋延
伸的缠绕图案。 如图3A和图3B所示,第二线圈图案112夹在绝缘层Z2和Z3之间。
在绝缘层Z2置于第二线圈图案112和第一线圈图案111之间的情况下,第二线圈 图案112层叠在第一线圈图案111的上方。即,第二线圈图案112的下表面与第一线圈图 案111的上表面相对。 如图2、图3A和图3B所示,盲过孔C1设置在第二线圈图案112的一端112s的下
表面上。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盲过孔C2设置在第二线圈图案112的另一端112f的上表 面上。 如图2所示,线圈部分110的第三线圈图案113也是类似于第一个和第二线圈图 案111和112的螺旋平线圈。第三线圈图案113的下线圈表面与第二线圈图案112的上线 圈表面相对。 更具体地,如图2所示,如同第一线圈图案111的巻绕图案,第三线圈图案113具
5有从位于径向最外侧位置的一端113s到位于径向中央位置的另一端113f顺时针螺旋延伸 的巻绕图案。 如图3A和图3B所示,第三线圈图案113夹在绝缘层Z3和Z4之间。
在绝缘层Z3置于第三线圈图案113和第二线圈图案112之间的情况下,第三线圈 图案113层叠在第二线圈图案112的上方。S卩,第三线圈图案113的下表面与第二线圈图 案112的上表面相对。 如图2、图3A和图3B所示,盲过孔C2设置在第三线圈图案113的一端113s的下
表面上。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盲过孔C3设置在第三线圈图案113的另一端113f的上表 面上。 如图2所示,线圈部分110的第四线圈图案114也是类似于第一至第三线圈图案 111至113的螺旋平线圈。第四线圈图案114的下线圈表面与第三线圈图案113的上线圈 表面相对。 更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如同第二线圈图案112的巻绕图案,第四线圈图案114 具有从位于径向中央位置的一端114s到位于径向最外侧位置的另一端114f顺时针 螺旋延 伸的巻绕图案。 如图3A和图3B所示,第四线圈图案114夹在绝缘层Z3和Z5之间。
在绝缘层Z4置于第四线圈图案114和第三线圈图案113之间的情况下,第四线圈 图案114层叠在第三线圈图案113的上方。SP,第四线圈图案114的下表面与第三线圈图 案113的上表面相对。 如图2、图3A和图3B所示,盲过孔C3设置在第四线圈图案114的一端114s的下
表面上。 另一方面,第二输出端子162设置在第四线圈图案114的另一端114f的上表面 上。 如图2、图3A和图3B所示,输出端子151设置在第一线圈图案111的位于与第二 至第四线圈图案112、113和114相反侧的下表面上。输入端子151由诸如金属之类的导电 材料形成。 更具体而言,输入端子151的上端表面连接到第一线圈图案111的一端Ills的下 表面。此外,输入端子151从第一线圈图案111的一端Ills的下表面竖直向下延伸。
如图2、图3A和图3B所示,如同输入端子151那样,第一输出端子161设置在第一 线圈图案111的位于与第一至第四线圈图案112U13和114相反侧的下表面上。第一输出 端子161如同输入端子151那样由诸如金属之类的导电材料形成。 更具体而言,第一输出端子161的上端表面连接到第一线圈图案111的另一端 lllf的下表面。此外,第一输出端子161从第一线圈图案111的另一端lllf的下表面竖直 向下延伸。 第二输出端子162设置在第四线圈图案114的位于与第一至第三线圈图案111、 112和113相反侧的上表面上。第二输出端子162如同输入端子151那样由诸如金属之类 的导电材料形成。 更具体而言,第二输出端子162的下端面连接到第四线圈图案114的另一端114f的上表面。此外,第二输出端子162从第四线圈图案114的另一端114f的上表面竖直向上 延伸。 [1-2.工作] 现在将描述第一电感器101的工作。 在第一电感器101中,对第一和第二输出端子161和162的连接进行切换,使得电 流从第一和第二输出端子161和162中的一个输出。更具体地,通过切换装置(未示出) 使第一和第二输出端子161和162中的一个和输出电流所经过的输出导线(未示出)之间 的连接进行切换。 因而,在使电流流经第一电感器101时,选择输入端子151和第一输出端子161的 组合或者输出端子151和第二输出端子162的组合,使得第一电感器101中的电感值可根 据此选择而变化。 更具体地,在切换该连接使得电流从输入端子151输入并从第一输出端子161输 出的情况下,电流流经第一线圈图案111。 如图2所示,输入到第一线圈图案111的一端Ills的电流顺时针朝向第一线圈图 案111的另一端lllf流动,然后从设置在另一端lllf处的第一输出端子161输出。
S卩,电流仅仅流经第一线圈图案lll,没有电流流经第二至第四线圈图案112U13 和114。 在切换该连接使得电流从输入端子151输入并从第二输出端子162输出的情况 下,电流不仅流经第一线圈图案lll,而且还流经第二至第四线圈图案H2、113和114。
如图2所示,输入到第一线圈图案111的一端Ills的电流朝向第一线圈图案111 的另一端lllf顺时针流动,然后输入到第二线圈图案112的一端112s。在第一线圈图案 111中,输入到一端Ills的电流顺时针流经螺旋绕组流向另一端lllf。
此后,输入到第二线圈图案112的一端112s的电流朝向第二线圈图案112的另一 端112f顺时针流动,然后输入到第三线圈图案113的一端113s。同样,在第二线圈图案112 中,输入到一端112s的电流顺时针流经螺旋绕组流向另一端112f。 此后,输入到第三线圈绕组113的一端113s的电流朝向第三线圈113的另一端 113f顺时针流动,然后输入到第四线圈图案114的一端114s。同样,在第三线圈图案113 中,输入到一端113s的电流顺时针流经螺旋绕组到另一端113f。 此后,输入到第四线圈图案114的一端114s的电流朝向第四线圈图案114的另一 端114f顺时针流动。同样,在第四线圈图案114中,输入到一端114s的电流顺时针流经螺 旋绕组流向另一端114f。 此后,输入到第四线圈图案114的另一端114f的电流从设置在另一端114f的第 二输出端子162输出。 在第一电感器101中从第一输出端子161输出电流的前者情况下,获得低的第一 电感值。 在从第二输出端子162输出电流的后者情况下,获得比第一电感值高的第二电感 值。即,在后者的情况下,电流沿着相同的方向(顺时针方向)流经第一至第四线圈图案 lll至114,并且电流流动的线圈的匝数大于前者的情况。结果,后者情况的电感值高于前 者情况的电感值。
如上所述,第一输出端子161和第二输出端子162连接到输出导线。因而,不存在 具有不同电感值的装置同时工作的可能性。 在第一 电感器101中,能选择性地获得两个不同的电感值,即,能够选择第一 电感 值或者选择高于第一电感值的第二电感值。 在第一电感器101中第一和第二输出端子161和162的位置仅仅是图示的,可以改变。 例如,第一输出端子161可以设置在第四线圈图案114的一端114s的上表面处。 在此情况下,当电流从第一输出端子161输出时,电流流经第一至第三线圈图案Hl、112和 113。因而,在此情况下的电感值变得高于其中第一输出端子161设置在第一线圈图案111 的另一端lllf的下表面上的上述情况下的电感值。 第二至第五电感器201 、301 、401和501构造成提供与第一电感器101的电感值不 同的电感值。此外,不同于第一电感器101中的可变电感值,第二至第五电感器201至501 的电感值是固定值。 然而,如同在第一电感器IOI中那样,第二至第五电感器201至501中的每个可以
提供多个不同的电感值。 [1-3.制造方法] 现在将描述用于第一电感器101的制造方法的主要部分。 尽管未示出,还可由用于第一电感器101的制造方法类似地制造第二至第五电感 器201至501。 图4A和图4B至图7A和图7B示出了用于第一电感器101的制造方法的步骤。更 具体地,图4A、图5A、图6A和图7A是沿着图2中的示出的平面Sl (yz平面)所取的剖视图, 并且图4B、5B、6B和7B是沿着图2所示的平面(xz平面)所取的剖视图。
(1)第二线圈图案112和第三线圈图案113的形成 如图4A和图4B所示,首先在绝缘层Z3的两侧上形成第二线圈图案112和第三线 圈图案113。 首先,制备通过在绝缘层Z3的两侧上层叠铜箔(未示出)形成的层叠片(未示 出)。绝缘层Z3由绝缘树脂衬底提供。 对层叠在绝缘层Z3的一侧上的铜箔进行图案化以形成第二线圈图案112。
更具体地,如图2所示,执行用于第二线圈图案112的图案化,使得第二线圈图案 112具有从位于径向中央位置的一端112s朝向位于径向最外侧位置的另一端112f顺时针 螺旋延伸的巻绕图案。 类似地,对层叠在绝缘层Z3的另一侧上的铜箔进行图案化以形成第三线圈图案 113。 更具体地,如图2所示,执行用于第三线圈图案113的图案化,使得第三线圈图案
113具有从位于径向最外侧位置的一端113s朝向位于径向中央位置的另一端113s顺时针
螺旋延伸的巻绕图案。 (2)盲过孔C2的形成 如图5A和5B所示,然后形成盲过孔C2以穿过绝缘层Z3,以连接第二线圈图案112 和第三线圈图案113。
8
首先,(未示出)通过激光处理形成通孔以穿过绝缘层Z3。例如,通过使用二氧化 碳气体激光器来执行此激光处理。 此后,用诸如金属之类的导电材料填充此通孔,由此形成盲过孔C2。例如,通过镀 覆来执行通孔的填充。 更具体地,盲过孔C2形成在与第二线圈图案112的另一端112f和第三线圈图案 113的一端113s对应的位置处。 因而,第二线圈图案112的另一端112f和第三线圈图案113的一端113s由盲过 孔C2电连接。 (3)第一线圈图案111和第四线圈图案114的形成。 如图6A和图6B所示,接着形成第一线圈图案lll和第四线圈图案114。 首先,在其上已经形成了第二线圈图案112和第三线圈图案113的绝缘层Z3的两
侧上,形成绝缘层Z2和Z4。 S卩,绝缘层Z2形成为覆盖第二线圈图案112,并且绝缘层Z4形
成为覆盖第三线圈图案113。例如,通过在绝缘层Z3的两侧上层叠包含树脂的绝缘预浸料
坯膜来形成绝缘层Z2和Z4。 此后,铜箔(未示出)层叠在绝缘层Z2的一侧(露出的表面)上,然后图案化以 形成第一线圈图案lll。 更具体地,如图2所示,执行用于第一线圈图案111的图案化,使得第一线圈图案 111具有从位于径向最外侧位置的一端llls朝向位于径向中央位置的另一端lllf顺时针 螺旋延伸的巻绕图案。 类似地,铜箔(未示出)层叠在绝缘层Z4的一侧(露出的表面)上,然后将其图 案化以形成第四线圈图案114。 更具体地,如图2所示,执行用于第四线圈图案114的图案化,使得第四线圈图案 114具有从位于径向中央位置的一端114s朝向位于径向最外侧位置的另一端114f顺时针
螺旋延伸的巻绕图案。 (4)盲过孔Cl和C3的形成 如图7A和图7B所示,接着分别形成盲过孔C1和C3以穿过绝缘层Z2和Z4,从而 将第一线圈图案111和第二线圈图案112连接,并将第三线圈图案113与第四线圈图案114 连接。 首先,通过激光处理形成通孔(未示出)以穿过绝缘层Z2。此后,用诸如金属之类 的导电材料填充此通孔,由此形成盲过孔Cl。 更具体地,盲过孔C1形成在与第一线圈图案111的另一端lllf和第二线圈图案 112的一端112s对应的位置处。 因而,第一线圈图案111的另一端lllf和第二线圈图案112的一端112s通过盲 过孔C1而电连接。 类似地,通过激光处理形成通孔(未示出)以穿过绝缘层Z4。此后,用诸如金属之 类的导电材料填充此通孔,由此形成盲过孔C3。 更具体地,盲过孔C3形成在与第三线圈图案113的另一端113f和第四线圈114 的一端114s对应的位置处。 因而,第三线圈图案113的另一端113f和第四线圈114的一端114s通过盲过孔C3而电连接。 (5)输入端子151以及第一和第二输出端子161和162的形成
如图3A和图3B所示,接着形成输入端子151以及第一和第二输出端子161和162。
首先,在绝缘层Z2的一侧(露出的表面)上形成绝缘层Z1,并且在绝缘层Z4的一 侧(露出的表面)上形成绝缘层Z5。 S卩,绝缘层Z1形成为覆盖第一线圈图案111,并且绝 缘层Z5形成为覆盖第四线圈图案114。例如,通过在绝缘层Z2的一侧(露出的表面)上层 叠包含树脂的绝缘预浸料坯膜来形成绝缘层Z1。类似地,通过在绝缘层Z4的一侧(露出的 表面)上层叠包含树脂的绝缘预浸料坯膜来形成绝缘层Z5。 此后,通过激光处理形成两个通孔(未示出)以穿过绝缘层Zl。然后用诸如金属
之类的导电材料填充这些通孔,由此形成输入端子151和第一输出端子161。 更具体地,输入端子151形成在与第一线圈图案111的一端llls对应的位置处,
并且第一输出端子161形成在与第一线圈图案111的另一端lllf对应的位置处。 类似地,通过激光处理形成通孔(未示出)以穿过绝缘层Z5。然后用诸如金属之
类的导电材料填充此通孔,由此形成第二输出端子162。 更具体地,第二输出端子162形成在与第四线圈图案114的另一端114f对应的位 置处。 因而,完成第一电感器101。 以上所述用于第一电感器101的制造方法的步骤仅仅是示例性的,可以应用在制
造印刷电路板中使用的各种其他方法。 [1-4.总结] 在此优选实施例中,线圈部分110包括连接在不同位置处的三个端子,即,输入端 子151以及第一和第二输出端子161和162。选择对多个输出端子161和162中的一个的 连接,以改变输入端子151和多个输出端子161和162的组合。因而,能改变第一电感器 101的电感值。 因而,不必为支持不同电感值提供多个电感器,使得减小了电感器的占有面积。结 果,能降低在优选实施例中的包括电感器的模块的尺寸。 此外,在此优选实施例中,第一至第四线圈图案111至114的每个是平线圈,并且 这些线圈图案111至114层叠,使得各个线圈表面彼此相对。输入端子151设置在形成最 下层的第一线圈图案111的一端Ills的下表面上。此外,第一输出端子161设置在形成最 下层的第一线圈图案111的另一端lllf的下表面上。此外,第二输出端子162设置在形成 最上层的第四线圈图案114的另一端114f的上表面上。 因而,能进一步降低电感器的占有面积,使得能容易地减小包括电感器的模块的 尺寸。 2.第二优选实施例 现在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二优选实施例。 [2-1.构造] 图8以及图9A和图9B是示出根据第二优选实施例的第一电感器101b的主要部 分的构造的示意视图。更具体地,图8是第一电感器101b的立体视图,并且图9A和图9B 是第一电感器101b的剖视图,其中,图9A是沿着图8所示的平面Sl (yz平面)所取的剖视图,图9B是沿着图8所示的平面S2 (xz平面)所取的剖视图。在图8中,为了便于图示仅仅 示出在图9A和图9B中示出的第一电感器101b的主要部分,并且未示出其他部分。此外, 在图8中示出的部分以及在图9A和图9B中示出的部分在比例、纵横比等方面适当地有所 不同。 如图8、图9A和图9B所示,与根据以上所述的第一优选实施例的第一电感器101 相比,第一电感器101b还额外包括第三输出端子163。 S卩,除了包括输入端子151以及第一 和第二输出端子161和162之外,第一电感器101b中的线圈部分110还包括第三输出端子 163,其中,这些端子151U61、162和163电连接。除了这方面和其相关方面,第二优选实施 例类似于第一优选实施例,因而省略其类似部分的描述。 如图8、图9A和图9B所示,在与第四线圈图案114相同的层中形成垫块部分114p,
并且第三输出端子163设置在垫块部分114p的上表面上。S卩,第三输出端子163的下端表
面连接到垫块部分114p的上表面。第三输出端子163从垫块部分114p向上竖直地延伸。
如同输入端子151那样,第三输出端子163由诸如金属之类的导电材料形成。 如同第四线圈图案114那样,垫块部分114p由诸如金属之类的导电材料形成。在
对导电膜进行图案化以形成第四线圈图案114的步骤中,形成垫块部分114p。 盲过孔C3b设置在垫块部分114p的下表面上。通过使用诸如金属之类的导电材
料形成盲过孔C3b,并且盲过孔从垫块部分114p的下表面向下延伸。此外,盲过孔C3b的下
端表面连接到第三线圈图案113的一端113s的上表面。 S卩,第三输出端子163通过垫块部分114p和盲过孔C3b电连接到第三线圈1123
的一端113s。 [2-2.工作] 现在将描述第一电感器10lb的工作。 在此优选实施例中,切换第一、第二和第三输出端子161、162和163的连接,使得 电流从这些输出端子161至163中的一个输出。更具体地,通过切换装置(未示出)对第 一至第三输出端子161至163中的一个与电流所通过的输出导线(未示出)之间的连接进 行切换。 因而,在使电流流经第一电感器101b时,选择输入端子151和第一输出端子161 的组合、输入端子151和第二输出端子162的组合、以及输入端子151和第三输出端子163 的组合中的一者,使得能够在第一电感器101b中获得三个不同的电感值。
更具体地,在切换该连接使得电流从输入端子151输入并从第三输出端子163输 出的情况下,电流流经第一和第二线圈图案111和112。 输入到第一线圈图案111的一端Ills的电流按顺序流经第一线圈图案111的螺 旋绕组、第一线圈图案111的另一端111f、盲过孔Cl、第二线圈图案112的一端112s、第二 线圈图案112的螺旋绕组、第二线圈图案112的另一端112f以及盲过孔C2,流到第三线圈 图案113的一端113s。 此后,输入到第三线圈图案113的一端113s的电流流经盲过孔C3b到垫块部分 114p,然后从第三输出端子163输出。 因而,在第一电感器中从第三输出端 163输出电流的情况下,电感值变得与在 第一优选实施例中描述的其他两个情况下获得的电感值不同。
S卩,在第一电感器101b中,能选择性地获得三个不同的电感值。
[2-3.总结] 在此优选实施例中,线圈部分110包括连接在不同位置处的四个端子,即,输入端 子151和第一至第三输出端子161至163。选择对多个输出端子161至163中一个的连接, 使得改变输入端子151和多个输出端子161至163的组合。因而,能改变第一电感器101b 的电感值。 因而,如在第一优选实施例中那样,不需要为支持多个不同电感值而提供多个电 感器,使得能减小电感器的占用面积。结果,能减小包括此优选实施例中的电感器的模块的 尺寸。 〈3.第三优选实施例> 现在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三优选实施例 [3-1.构造] 图10A和图10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的第一电感器101c的主要部 分的构造的示意视图。更具体地,图IOA和图IOB是第一电感器101c的剖视图,其中,图 10A是与沿着图2中所示的平面SI (yz平面)所取的剖视图对应的剖视图,并且图10B是与 沿着图2所示的平面S2(xz平面)所取的剖视图对应的剖视图。 如在图IOA和图10B中所示,第一电感器lOlc类似于根据第一优选实施例的第一 电感器IOI,不同之处在于提供绝缘层Z2c来代替绝缘层Z2。因而将省略其他类似部件的 描述。 置于第一线圈图案111和第二线圈图案112之间的绝缘层Z2c由磁性材料而不是 非磁性材料形成。 例如,通过将诸如铁粉之类的磁性粉末与诸如环氧树脂和聚酰亚胺之类的树脂混 合来形成绝缘层Z2c。 例如,磁性粉末从锰锌系铁氧体、镍锌系铁氧体、镍锌铜系铁氧体、钡系铁氧体、钴 铁系软磁合金、铁系软磁合金、钴系软磁合金、镍铁系软磁合金以及其组合中选择。
[3-2.总结] 在此优选实施例中,由磁性材料形成的绝缘层Z2c设置在第一输出端子161和第
二输出端子162之间。因而,在从第一输出端子161输出电流时,可以防止由于位于第一输
出端子161以上的层中的第二至第四线圈图案112至114引起的涡电流的损失。 尽管在此优选实施例中通过将磁性粉末与树脂混合来形成绝缘性磁性层Z2c,但
是此构造仅仅是图示性的。例如,可以通过层叠磁性衬底来形成绝缘性磁性层Z2c。 〈4.第四优选实施例> 现在将描述本发明第四优选实施例。 [4-1.构造] 图11和图1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四优选实施例的第一电感器101d的主要部分 的构造的示意图。更具体地,图11是第一电感器101d的俯视图,并且图12是第一电感器 101d的剖视图,即沿着图11中的线Xld-X2d所取的剖视图。 如图ll和图12所示,第一电感器101d包括线圈部分110d,并且线圈部分110d包 括连接在彼此不同位置处的输入端子151d、第一输出端子161d和第二输出端子162d。
12
如在第一优选实施例那样,第一电感器101d构造的方式是当电流流经第一电感 器lOld时,改变输入端子151d和多个输出端子161d的连接组合,由此改变电感值。
现在将具体地描述第一电感器lOld的部件。 如在图11和图12所示,线圈部分110d包括第一线圈llld和第二线圈112d。
构成线圈部分110d的第一和第二线圈llld和112d在x方向上并排布置。第一 和第二线圈llld和112d的每个有诸如金属的导电材料形成。 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一线圈111d具有嵌在多个绝缘层Zld、Z2d和Z3d中的螺 线管状绕组。这些绝缘层Zld、 Z2d和Z3d中的每个由绝缘性非磁性材料形成。
更具体地,第一线圈llld包括第一线圈图案lllda和第二线圈图案llldb。
如图12所示,第一线圈llld的第一线圈图案111da设置在绝缘层Zld和Z2d之 间。 第一线圈图案lllda包括多个线状图案Ll。如在图11中所示,这些线图案L1在 xy平面中延伸以相对于x方向和y方向倾斜。 如图12所示,第一线圈图案lllda具有分别位于x方向上的相反位置处的一端 llldas和另一端llldaf 。盲过孔Cld的下端表面连接到第一线圈图案11 Ida的一端11 Idas 的上表面。 类似地,盲过孔C2d的下端表面连接到第一线圈图案11 Ida的另一端llldaf的上 表面。 如图12所示,第一线圈llld的第二线圈111db设置在绝缘层Z2d和Z3d之间。
第二线圈图案111db包括多个线状图案L2。如在图11中所示,这些线状图案L2 在xy平面中延伸以相对于x方向和y方向倾斜。 如在图11中所示,第二线圈图案llldb的每个线状图案L2在其相反两端处通过 过孔BH1连接到相邻的、属于第一线圈图案lllda的线状图案Ll。 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二线圈图案llldb具有分别位于x方向上的相反位置处 的一端llldbs和另一端llldbf。盲过孔Cld的上端表面连接到第二线圈图案llldb的 一端llldbs的下表面,并且输入端子151d的下端表面连接到第二线圈图案llldb的一端 llldbs的上表面。 类似地,盲过孔C2d的上端表面连接到第二线圈图案llldb的另一端llldbf的下 表面,并且第一输出端子161d的下端表面连接到第二线圈图案llldb的另一端llldbf的 上表面。 另一方面,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二线圈112d还具有螺线管状绕组。
更具体地,第二线圈112d包括第三线圈图案112da和第四线圈图案112db。
如在图12中所示,如同第一线圈图案lllda那样,第二线圈112d的第三线圈图案 112da设置在绝缘层Zld和Z2d之间。 第三线圈图案112da包括多个线状图案L3。如图11所示,这些线状图案L3在xy 平面中延伸以相对于x方向和y方向倾斜。 如图ll和图12所示,第三线圈图案112da具有位于x方向上相反位置处的一端和 另一端112daf。第三线圈图案112da的一端连接到第一线圈图案lllda的另一端llldaf。
盲过孔C3d的下端表面连接到第三线圈图案112da的另一端112daf的上表面。
如图12所示,如同第二线圈图案llldb,第二线圈112d的第四线圈图案112db设 置在绝缘层Z2d和Z3d之间。 第四线圈图案112db包括多个线状图案L4。如图11所示,这些线状图案L4在xy 平面中延伸以相对于x方向和y方向倾斜。 如在图ll所示,第四线圈图案112db的每个线状图案L4在其相反两端处通过过 孔BH2连接到相邻的属于第三线圈图案112da的线状图案L3。 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四线圈图案112db具有分别位于x方向上的相反位置处 的一端和另一端112dbf。第四线圈图案112db的一端连接到第三线圈图案112db。
盲过孔C3d的上端表面连接到第四线圈图案112db的另一端112dbf的下表面,并 且第二输出端子162d的下端表面连接到第四线圈图案112db的另一端112dbf的上表面。
[4-2.工作] 现在将描述第一电感器101d的工作。 在第一电感器101d中,切换第一和第二输出端子161d和162d的连接,使得电流 从第一和第二输出端子161d和162d中的一个输出。更具体地,由切换装置(未示出)对 第一和第二输出端子161d和162d中的一个与输出电流所经过的输出导线之间的连接进行 切换。 因而,在电流流经第一电感器lOld时,选择输入端子151d和第一输出端子161d 的组合或者输入端子151d和第二输出端子162d的组合,使得第一电感器101d的电感值根 据此选择可变。 更具体地,在切换该连接使得电流从输入端子151d输入并从第一输出端子161d 输出的情况下,电流流经第一线圈llld。 g卩,电流仅仅流经第一线圈llld,并且没有电流流经第二线圈112d。
更具体地,输入到一端llldbs的电流朝向另一端llldbf流经第一和第二线圈图 案lllda和llldb,以形成绕在x方向上延伸的轴线的柱状螺旋。然后,电流从设置在另一 端llldbf处的第一输出端子161d输出。 在切换该连接使得电流从输入端子151d输入并从第二输出端子162d输出的情况 下,电流不仅流经第一线圈llld,而且还流经第二线圈112d。 更具体地,如同以上情况那样,输入到一端llldbs的电流朝向另一端llldbf流经 第一和第二线圈图案lllda和llldb。此后,电流流经盲过孔C2d到第一线圈图案11 Ida的 另一端llldaf,该另一端llldaf连接到第二线圈112d的第三线圈图案112a的一端。因 而,电流还朝向另一端112dbf流经第三和第四线圈图案112da和112db,以形成绕在x方向 上延伸的轴线的柱状螺旋。然后,电流从第二输出端子162d输出。 因而,在第一电感器101d中,能选择性地获得第一电感值和与第一电感值不同的
第二电感值。 [4-3.总结] 在此优选实施例中,线圈部分110d包括连接在不同位置处的输入端子151d和多 个输出端子161d和162d。选择对多个输出端子161d和162d中的一个的连接,以改变输入 端子151d和多个输出端子161d和162d的组合。因而,能改变第一电感器101d中的电感值。
因而,如在第一优选实施例中那样,不需要为支持多个不同电感值提供多个电感 器,使得能降低电感器的占用面积。结果,能减小包括此实施例中的电感器的模块的尺寸。
5.修改方案 本发明不限于以上所述实施例,但是可以进行不同的修改。 例如,尽管电流在以上优选实施例中沿着相同的方向(g卩,顺时针方向)流经构成 线圈部分的多个线圈图案(或者线圈),但本发明不限于此构造。即,电流可以沿着不同的 方向流经多个线圈图案。换言之,电流可以沿着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流经多个线圈图案。在 此情况下,电感值被减小。 尽管在以上所述的优选实施例中提供一个输入端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构造。
即,可以提供多个输入端子,并且可以切换这些多个输入端子的连接。在至少三个端子位于
线圈部分的不同位置处并且这些多个端子中的两个用作输入端子或者输出端子的情况下,
可以任意改变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的组合。 此外,可以任意选择形成线圈图案的层数。 第一至第三优选实施例中的第一线圈图案111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一线圈。第一 至第三优选实施例中的第二、第三和第四线圈图案H2、113和114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二线 圈。第四优选实施例中的第一线圈llld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一线圈,并且第四优选实施例 中的第二线圈112d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二线圈。以上优选实施例中的输入端子151或者 151d对应于本发明中的输入端子。以上优选实施例中的第一输出端子161或者161d、第二 输出端子162或者162d、和第三输出端子163对应于本发明中的输出端子。以上优选实施 例中的线圈部分110或者110d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线圈部分。第三优选实施例中的绝缘层 Z2c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绝缘性磁性层。 本申请包含与在2008年12月16日提交给日本专利局的日本在先专利申请
JP2008-319215中解释的主题相关的主题,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而包含于此。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取决于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只要各种修改、组合、
子组合和改变在权利要求的范围或者其等同方案内,就可以进行这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改变。
权利要求
一种电感器模块,包括线圈部分,其设置有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所述输入端子和所述输出端子中的至少一者由多个端子组成,所述输入端子和所述输出端子连接在不同的位置处,对构成所述输入端子或者所述输出端子的所述多个端子的连接进行切换,以改变所述输入端子和所述输出端子的组合,获得不同的电感值。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感器模块,其中 所述线圈部分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构成所述输入端子的所述多个端子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线圈的一端处; 所述第二线圈的一端电连接到所述第一线圈的另一端;并且构成所述输出端子的所述多个端子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二线圈的另一端处。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感器模块,其中由具有彼此相反的第一线圈表面和第二线圈表面的平线圈提供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 第二线圈中的每个,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层叠,使得所述第一线圈的所述第二线 圈表面与所述第二线圈的所述第一线圈表面相对;构成所述输入端子的所述多个端子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线圈的位于与所述 第二线圈相反侧的所述第一线圈表面上;并且构成所述输出端子的所述多个端子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二线圈的位于与所述 第一线圈相反侧的所述第二线圈表面上。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感器模块,其中,绝缘性磁性层形成在所述第一线圈和所 述第二线圈之间。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感器模块,其中,通过将磁性粉末与树脂混合来形成所述 绝缘性磁性层。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感器模块,其中,所述磁性粉末从以下各项材料组成的组 中选择锰锌系铁氧体、镍锌系铁氧体、镍锌铜系铁氧体、钡系铁氧体、钴铁系软磁合金、铁 系软磁合金、钴系软磁合金以及镍铁系软磁合金。
7. —种电路模块,包括具有线圈部分的电感器,所述线圈部分设置有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所述输入端子和 所述输出端子中的至少一者由多个端子组成,所述输入端子和所述输出端子连接在不同的 位置处,对构成所述输入端子或者所述输出端子的所述多个端子的连接进行切换,以改变所述 输入端子和所述输出端子的组合,获得不同的电感值。
8. —种电感器模块,包括线圈装置,其设置有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所述输入端子和所述输出端子中的至少一 者由多个端子组成,所述输入端子和所述输出端子连接在不同的位置处,对构成所述输入端子或者所述输出端子的所述多个端子的连接进行切换,以改变所述 输入端子和所述输出端子的组合,获得不同的电感值。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电感器模块和电路模块。电感器模块包括设置有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的线圈部分。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中的至少一者由多个端子组成。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连接在不同的位置处。对构成输入端子或者输出端子的多个端子的连接进行切换,以改变输入端子和输出端子的组合,获得不同的电感值。
文档编号H01F27/28GK101752066SQ20091025806
公开日2010年6月23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16日 优先权日2008年12月16日
发明者松本一治 申请人:索尼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