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闭型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93719阅读: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密闭型电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电池容器中收纳有电极组的密闭型电池,所述电极组是正极、负极 以及隔板层叠而成。
背景技术
在将电极卷绕于芯材而构成的电极组收纳于电池容器并密闭的以往的密闭型电 池中,在对电池施加了振动的情况下,电池组摆动,有可能导致电极破损或者正极、负极短 路。为了保持该电极组,提出了在轴向约束芯材的一端、并且利用弹性部件弹性地支承芯材 的另一端的构造(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66947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专利文献1的密闭型电池需要用于将芯材弹性支承在上盖部和容器底部之间的 弹性部件,成本变高。并且,在电池密闭后,难以确认弹性支承状态。(1)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密闭型电池的特征在于,该密闭型电池具备卷绕电极组, 在轴芯的周围卷绕正极、负极、隔板而形成;圆筒形状的电池容器,容纳上述卷绕电极组; 以及封口体,该封口体铆接于上述电池容器的开口端,对上述开口端进行密封,上述轴芯被 夹持在朝轴向外侧弹性变形的上述电池容器的底面与上述封口体之间。(2)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密闭型电池在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密闭型电池中,其特 征在于,该密闭型电池还具有正极集电部件,被装配于上述轴芯的一端,与上述卷绕电极 组的正极连接;以及负极集电部件,被装配于上述轴芯的另一端,与上述卷绕电极组的负极 连接,上述封口体配置于上述正极集电部件上方,上述负极集电部件配置于上述电池容器 的底面上方。(3)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密闭型电池在本发明第二方面所述的密闭型电池中,其特 征在于,上述负极集电部件经由负极引线焊接于上述电池容器的底面,上述轴芯嵌合固定 于上述负极集电部件。(4)本发明第四方面的密闭型电池在本发明第一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 密闭型电池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弹性变形后的上述电池容器的底面中央部构成上述电池 容器的轴向端面。(5)本发明第五方面的密闭型电池在本发明第一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 密闭型电池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弹性变形后的上述电池容器的底面中央部位于自上述电 池容器的轴向端面起的轴向内侧。(6)本发明第六方面所述的密闭型电池的特征在于,该密闭型电池具备扁平电 极组,层叠正极、负极、隔板而形成;扁平形状的电池容器,容纳上述扁平电极组;上盖,被 紧固于上述电池容器的开口端,对上述开口端进行密封;正负一对电极组支承部件,该正负 一对电极组支承部件各自的一端侧被支承于上述上盖,另一端侧与上述扁平电极组的正负极连接部连接而将上述扁平电极组支承于上述上盖;以及一对保持部件,分别介于上述一 对电极组支承部件与上述电池容器的相对的侧面之间,使上述电池容器朝外侧弹性变形而 对上述电极组支承部件施加约束力。(7)本发明第七方面的密闭型电池在本发明第六方面所述的密闭型电池中,其特 征在于,上述电池容器通过两个宽幅矩形侧面、两个窄幅矩形侧面、由上述四个侧面形成并 供上述扁平电极组插入的细长开口、以及与上述细长开口相对置的窄幅矩形底面,形成为 扁平长方体,上述保持部件分别介于上述两个窄幅矩形侧面和上述一对电极组支承部件之间, 从而使上述两个窄幅矩形侧面向容器外侧弹性变形。根据本发明,不必使用新的其它部件就能够将电极组弹性支承于容器,在密闭后 能够从外部目视该支承状况。


图1是本发明的密闭型电池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图1的密闭型电池的纵剖视图。图3的(a)是表示弹性变形前的电池容器的纵剖视图,(b)是表示弹性变形后的 电池容器的纵剖视图。图4是装配有正负极集电部件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卷绕电极组的纵剖视图。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封口体和容纳有卷绕电极组的电池容器的纵剖视 图。图6是对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二次电池设置于外壳中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的纵 剖视图。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密闭型电池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密闭型电池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剖视图。图9的(a)是表示本发明的密闭型电池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b)是电池 容器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密闭型电池的内部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密闭型电池的扁平卷绕电极组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密闭型电池的扁平卷绕电极组的变形例的立体图。标号说明1、51、61、71、91 电池容器1T、72B 底面ITA圆形部ITB环状部ITE鼓出部2 衬垫5正极集电部件6负极集电部件8、81、91卷绕电极组
9导电引线11、111 二次电池22 封口体35 外壳72 上盖71S1、71S2 窄幅侧面71S3、71S4 宽幅侧面JG 夹具
具体实施例方式[第一实施方式]参照

将本发明的密闭型电池应用于圆筒型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实施方式。(整体构成)如图1、图2所示,圆筒型锂离子二次电池11构成为在一端设有开口部20的电 池容器1的内部收纳卷绕电极组8,在电池容器1的内部注入电解液,并且利用封口体22堵 住开口部20。在第一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11中,构成为在利用封口体22密封电池容器1时,将 卷绕电极组8的轴芯7按压于圆筒型的电池容器1的底面1T,借助使底面IT朝轴向外侧鼓 出而产生的反作用力,在轴向约束电池容器1内的卷绕电极组8。(电池容器)图3的(a)示出组装前的电池容器1。电池容器1是在上部具有开口部20的有底 圆筒,通过轧制钢板制造并被镀镍。圆筒1的底面IT由大致在中央部扩展的圆形平板ITA 和与圆形平板ITA的外周侧相接而与侧壁IS相连的圆环平板ITB构成。在圆形平板ITA 与圆环平板ITB之间设有阶差1TD。详细情况在后面描述,现对组装后的电池容器1的底面的鼓出部ITE进行说明。 图3的(b)是对在使用组装夹具JG将封口体22铆接于电池容器1时发生变形的电池容器 1的底面进行说明的图。电池夹具JG形成为圆板状,通过小径孔和大径孔设有环状阶梯部 JGD。在阶梯部JGD设有环状凸部JGT。在将封口体22铆接固定于电池容器1时,将电池 容器1载置于环状凸部JGT,利用夹具JG承受轴向的载荷,同时将封口体22铆接于电池容 器1。通过铆接工序,电池容器1的底面IT鼓出而成为底面1TE。即、电池容器底面IT的 变形前形状是平坦的(参照图3的(a)),在将封口体22铆接固定于电池容器1时,底面IT 向轴向外侧鼓出0.1mm 0.3mm程度。另外,容器1内的卷绕电极组8等构成部件省略图 示。因此,鼓出部ITE构成电池轴端面。(卷绕电极组)参照图1说明卷绕电极组8。卷绕电极组8通过隔着隔板18将正极电极14和负 极电极15卷绕在管状的树脂制轴芯7的周围而构成。隔板18由具有绝缘性的多孔材料形 成。隔板18的最外周的端部由胶带18a固定。正极电极14通过在铝等金属薄箔的两面涂 敷正极混合剂16而构成。在正极电极14的开口部20侧的长边部设有多个正极极耳12。 负极电极15通过在铜等金属薄箔的两面涂敷负极混合剂17而构成。在负极电极15的电池容器1的底部侧的长边部设有多个负极极耳13。在轴芯7的两端通过嵌合而固定有正极集电部件5和负极集电部件6。(正极集电部件)如图2和图4所示,正极集电部件5由下列部分构成在中央部以朝电池容器1的 底部方向突出的方式嵌入轴芯7的环状凸部51 ;在周边部朝向封口体22突出的环状凸部 52 ;以及连接环状凸部51和52的圆环平板的中间环状板53。这样构成的正极集电部件5 通过将环状凸部51嵌合于轴芯7的上端内周而与卷绕电极组8 一体化。正极极耳12例如通过超声波焊接法焊接在正极集电部件5的外周面。在正极集 电部件5的中间环状板53的上表面焊接着矩形带状的正极引线9的一端部。正极引线9 的另一端9a焊接于在封口体22的背面设置的正极连接板22c (参照图2),正极电极14电 连接于封口体22。封口体22在后面描述。(负极集电部件)如图2和图4所示,负极集电部件6形成为朝向电池容器1的底部开口的薄型圆 筒状,在中央部突出设置有轴保持部。轴芯7嵌入轴保持部。负极极耳13通过超声波焊接 法焊接在负极集电部件6的外周面。在负极集电部件6的底面焊接有截面形状呈帽子状的 负极引线10。嵌插有轴芯7的下端的负极集电部件6的轴保持部嵌合在负极引线10的中 央的凹部中。负极引线10的底面焊接于电池容器1的底面1T,负极集电部件6与电池容器 1电连接,并且利用电池容器1固定轴芯7。其结果,卷绕电极组8在负极侧被约束。(封口体)如图5所示,封口体22具备具有排气口 22h(参照图1)的帽22a ;装配于帽22a 并具有开裂槽(未图示)的上盖壳体(隔膜)22b ;点焊于上盖壳体22b的中央部背面的正 极连接板22c ;以及夹持于正极连接板22c的周边上表面与上盖壳体22b的背面之间的绝 缘环22d。帽2 在中央部具备朝电池容器1的上方突出的凸部,呈帽子状。帽22a的凸部 成为电池的正电极端子。上盖壳体22b通过铆接加工而紧固于帽22a的周边部。帽2 通 过在铁(SPCC)上实施镀镍而制作,上盖壳体22b和正极连接板22c以铝为原材料而制作, 上盖壳体22b、帽22a以及正极连接板22c电连接。如上所述,在正极连接板22c的背面连接着正极引线9,帽2 经由上盖壳体22b、 正极连接板22c、正极引线9、正极集电部件5而电连接于正极电极14。通过隔着绝缘衬垫2对封口体22的周边部进行铆接加工,从而封口体22紧固于 电池容器1,因此,铆接于帽22a的周边部的上盖壳体22b的周边部的外径与电池容器1的 内周面的内径大致相等。封口体22构成防爆机构。当由于电池容器1内部产生的气体而内部压力异常升 高时,在上盖壳体22b的开裂槽处产生龟裂,内部的气体从帽2 的排气口 2 排出从而电 池容器1内的压力降低。并且,借助电池容器1的内压,被称为隔膜的上盖壳体22b朝容器 外侧鼓出,从而与正极连接板22c的电连接断开,抑制过电流。(电池组装步骤)对以上说明的各构成要素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将装配有正负极集电部件5、6的卷绕电极组8容纳于电池容器1,通过轴芯7的中空贯通孔Ic将负极引线10焊接紧固于电池容器1的底面1T。利用收缩夹具 19使开口部20的附近的整周朝容器中心方向缩进,在容器1的上部形成缩颈部lb。将与正极集电部件5的中间环状板53焊接的正极引线9的另一端9a焊接于封口 体22的正极连接板22c的背面。在向电池容器1内注入电解液后,将电池容器1载置于夹 具JG的上方。使封口体22朝箭头方向移动而将封口体22载置于正极集电部件5上方,利 用未图示的加压夹具从封口体22在轴向施加预定的载荷F1。正极集电部件5的下表面中 央的环状凸部51嵌合于轴芯7,因此,载荷Fl经由轴芯7作用于电池容器1的底面1T,底 面IT如在图3(b)中鼓出部ITE所示那样鼓出。在沿轴向施加预定载荷Fl的状态下,以在开口部20配置有绝缘衬垫2的状态将 开口部20向内侧折进而系紧封口体22,对开口部20进行封口。通过这种铆接加工,封口体 22隔着绝缘衬垫2被紧固于电池容器1。绝缘衬垫2使封口体22和电池容器1电绝缘,并 且对封口体22的周围进行水封。另外,绝缘衬垫2可以利用全氟烷氧基树脂(PFA)制作。以上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圆筒型二次电池具备在轴芯7的周围卷绕正极8E、 负极8D、隔板8C而形成的卷绕电极组8 ;容纳卷绕电极组8的圆筒形状的电池容器1 ;以及 铆接于电池容器1的开口端20并对开口端进行密封的封口体22,轴芯7夹持在向轴向外侧 弹性变形的电池容器1的底面ITE与封口体22之间。当以上述方式将封口体22铆接固定于电池容器1时,轴芯7、正极集电部件5以及 负极集电部件6借助底面ITE的反作用力而在轴向夹持于封口体22和底面ITE之间,卷绕 电极组8在电池容器1内被约束保持。当由于该弹性支承而对圆筒型锂离子二次电池11 施加有冲击或振动时,卷绕电极组8被稳定地支承、固定而不会摆动,能够防止电极及其它 构成要素的破损和短路。另外,由于能够从外部确认电池容器底面ITE的弹性变形,因此,密闭后也能够掌 握保持状况。以上述方式构成的多个圆筒型锂离子二次电池11可以例如容纳于外壳而作为电 源装置使用。图6是表示将二次电池11设置于外壳35的一个例子的图。在模块外壳35 中形成有电池设置孔35H。在该电池设置孔35H,通过小径孔和大径孔设置有阶梯部35D。 如上所述,在圆形平板ITA和圆环平板ITB之间设置有阶差1TD,该阶差ITD嵌合于阶梯部 35D从而二次电池11稳定地支承于外壳35。[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也可以使用如图7的(a)所示那样做成的电池容器51。电池容器51的底面51T 是在圆形部51TS的外周连续设置环状部51TK而形成的,所述圆形部51TS在底面中央部扩 展。图7的(b)是对在使用组装夹具JG将封口体22铆接于电池容器1时变形的电池容器 51的底面进行说明的图。电池夹具JG与图3的(b)所示的夹具JG相同。在将封口体22 铆接固定于电池容器51时,将电池容器51载置于环状凸部JGT,利用夹具JG承受轴向的载 荷,同时将封口体22铆接于电池容器51。通过铆接工序,电池容器51的圆形部51TS变形 而成为底面51TSH。在该变形例1的电池容器51中,在将封口体22铆接固定于电池容器51时,即使 圆形部5IT朝轴向外侧鼓出0. Imm 0. 3mm程度,变形后的圆形部5ITDE也不会从电池容器1的轴向端面突出,容器底面成为大致平坦面。[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也可以使用如图8的(a)所示那样做成的电池容器61。电池容器61的底面61T 通过使底面中央部呈圆顶状凹陷而形成有圆形凹陷部61TD。图8的(b)是对在使用组装夹 具JG将封口体22铆接于电池容器61时发生变形的电池容器61的底面进行说明的图。电 池夹具JG与图3(b)所示的夹具JG相同,如变形例1中说明的那样,将电池容器61载置于 环状凸部JGT,利用夹具JG承受轴向的载荷,同时将封口体22铆接于电池容器61。通过铆 接工序,电池容器61的圆形凹陷部61TD变形而成为底面61TDE。在该变形例2的电池容器61中,在将封口体22铆接固定于电池容器61时,即使 圆形部61TS朝轴向外侧鼓出0. Imm 0. 3mm程度,圆形部61TDE也位于电池容器轴端面的 内侧而不会突出。[第二实施方式]参照图9 图12说明将本发明的二次电池应用于角型扁平二次电池的第二实施 方式。另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以同一标号并省略说明。如图9、图10所示,密闭型电池111具备扁平长方体状的电池容器71,在电池容器 71的内部收纳有卷绕电极组81。形成为扁平长方体状的电池容器71具备扁平长方形状 的侧面71S1、71S2 ;连结这些侧面71S1、71S2的宽幅的侧面71S3、71S4 ;由侧面71S1 71S4 划定的开口部71A;以及电池容器底面71B。进而,开口部71A由上盖72堵住。另外,在上 盖72中贯穿设置有将电解液注入到电池容器71内的注液口 73。如图11所示,卷绕电极组81通过将正极板81E和负极板81D隔着隔板81C卷绕 起来而形成。在卷绕时,按照隔板81C、负极板81D、隔板81C、正极板81E的顺序进行层叠, 并以由一侧看呈截面为长圆状的方式进行卷绕。此时,正极板81E的未涂覆部81A和负极 板81D的未涂覆部81B相互配置在相反侧。并且,在卷绕开始部分和卷绕结束部分仅卷绕 隔板81C2 3圈的程度。构成卷绕电极组81的正极板81E使用铝箔作为正极集电箔,在铝箔的两面大致均 等且大致均勻地涂敷有正极活性物质混合剂,该正极活性物质混合剂含有锰酸锂等含锂过 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在正极活性物质混合剂中,除了正极活性物质之外, 还配合有碳材料等导电材料以及聚偏氟乙烯(以下,简记为PVDF。)等粘接剂(粘接材料)。 在将正极活性物质混合剂涂覆于铝箔上时,利用N-甲基吡咯烷酮(以下,简记为NMP)等分 散溶剂调整粘度。此时,在铝箔的长度方向一侧的侧缘形成未涂覆正极活性物质混合剂的未涂覆部 SlA0即、在未涂覆部81A中,铝箔露出。正极板81E干燥后利用辊压件调整密度。另一方面,负极板81D具有铜箔来作为负极集电箔。在铜箔的两面大致均等且大 致均勻地涂敷有负极活性物质混合剂,该负极活性物质混合剂含有能够可逆地吸留、放出 锂离子的石墨等碳材料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在负极活性物质混合剂中,除了负极活性物质 之外,还配合有乙炔碳黑等导电材料或PVDF等粘接剂。在将负极活性物质混合剂涂覆于铜 箔上时,利用NMP等分散溶剂调整粘度。此时,在铜箔的长度方向一侧的侧缘形成未涂覆负 极活性物质混合剂的未涂覆部81B。即,在未涂覆部81B中,铜箔露出。负极板81D干燥后利用辊压件调整密度。另外,负极板81D的长度设定为比正极板81E的长度长,以免在卷绕正极板81E和负极板81D时, 正极板81E在卷绕最内周和最外周沿卷绕方向从负极板81D伸出。未涂覆部81A、81B与电池容器71的相对的扁平侧面71S1、71S2相对置配置。在 未涂覆部81A、81B中分别连接着导电性的电极组支承部件82,电极组支承部件82由上盖 72支承。S卩,未涂覆部81A、81B分别构成正负极连接部。在上盖72中,从内侧安装螺栓状的连接端子74、75,连接端子74、75分别作为正负 极外部端子发挥功能。连接端子74、75贯通电极组支承部件82和上盖72而在外部利用螺 母76紧固,连接端子74、75和电极组支承部件82牢靠地固定于上盖72。在螺母76、电极组支承部件82以及上盖72之间插入由绝缘性材料做成的衬垫 83,在连接端子74、75的周围构成对电池容器71内部的电解液密封的密封构造。上盖72 焊接固定于电池容器71。在电极组支承部件82分别固定设置有向侧方突出的保持部件84,侧面71S1、71S2 由保持部件84朝向外侧按压,侧面71S1、71S2弹性变形。电极组支承部件82由侧面71S1、71S2的弹性变形排斥力弹性支承,由此,卷绕电 极组81被支承、固定在电池容器71内。侧面71S1、71S2为扁平长方形形状(长条形状), 与宽幅的侧面71S3、71S4相比刚性高,能够产生高的弹性支承力。卷绕电极组81是卷绕有 正极81E、负极81D、隔板81C的比较脆弱的构造,不优选直接施加载荷。因此,将电极组支 承部件82作为强度、刚性高的部件来保护卷绕电极组81。以上说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扁平型二次电池具备层叠正极81E、负极81D、隔板 81C而成的扁平电极组81 ;容纳扁平电极组81的扁平形状的电池容器71 ;紧固于电池容器 71的开口端71A并密封开口端71A的上盖72 ;—端侧由上盖72支承、另一端侧连接于扁平 电极组81的正负极连接部81A、81B而将扁平电极组81支承于上盖72的正负一对电极组 支承部件82 ;以及一对保持部件84,它们分别介于一对电极组支承部件82与电池容器的相 对的侧面71S1、71S2之间,使电池容器71朝外弹性变形而对电极组支承部件82赋予约束 力。根据上述结构,卷绕电极组81由电极组支承部件82支承,进而经由保持部件84 由电池容器71按压,因此,在对密闭型电池111施加有振动的情况下,卷绕电极组81不会 大幅摆动,能够防止电极的破损和短路。另外,保持部件84也可以不固定设置于电极组支承部件82,而是固定设置于电池 容器71的侧面71S1、71S2的内侧。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扁平型二次电池,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同样,起到能够稳 定地保持电极组的效果。[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作为卷绕电极组81,也可以代替卷绕图11的正负极板而形成的结构,而采用例如 图12所示的结构。如图12所示,在层叠式的卷绕电极组91中,矩形的正极板91E和矩形 的负极板91D隔着矩形的隔板91C交替层叠。此时,未涂覆部91A、91B以分别位于卷绕电 极组91的两端面的方式层叠。在该变形例的层叠型电极组91中,也是在未涂覆部91A连接着正极侧的电极支承 部件82,在未涂覆部9IB连接着负极侧的电极支承部件82,这一对电极支承部件82固定于上盖72。保持部件84介于一对电极支承部件82和扁平长方形形状的侧面71S1、71S2之 间,从而侧面71S1、71S2朝外侧弹性变形,电极支承部件82、进而电极组91稳定地支承在电 池容器内。 只要不损害本发明的特征,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任何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密闭型电池,其特征在于,该密闭型电池具备 卷绕电极组,在轴芯的周围卷绕正极、负极、隔板而形成; 圆筒形状的电池容器,容纳上述卷绕电极组;以及封口体,该封口体铆接于上述电池容器的开口端,对上述开口端进行密封, 上述轴芯被夹持在朝轴向外侧弹性变形的上述电池容器的底面与上述封口体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闭型电池,其特征在于, 该密闭型电池还具有正极集电部件,被装配于上述轴芯的一端,与上述卷绕电极组的正极连接;以及 负极集电部件,被装配于上述轴芯的另一端,与上述卷绕电极组的负极连接, 上述封口体配置于上述正极集电部件上方,上述负极集电部件配置于上述电池容器的 底面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密闭型电池,其特征在于,上述负极集电部件经由负极引线焊接于上述电池容器的底面,上述轴芯嵌合固定于上 述负极集电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闭型电池,其特征在于,上述弹性变形后的上述电池容器的底面中央部构成上述电池容器的轴向端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闭型电池,其特征在于,上述弹性变形后的上述电池容器的底面中央部位于自上述电池容器的轴向端面起的 轴向内侧。
6.一种密闭型电池,其特征在于,该密闭型电池具备 扁平电极组,层叠正极、负极、隔板而形成;扁平形状的电池容器,容纳上述扁平电极组; 上盖,被紧固于上述电池容器的开口端,对上述开口端进行密封; 正负一对电极组支承部件,该正负一对电极组支承部件各自的一端侧被支承于上述 上盖,另一端侧与上述扁平电极组的正负极连接部连接而将上述扁平电极组支承于上述上 盖;以及一对保持部件,分别介于上述一对电极组支承部件与上述电池容器的相对的侧面之 间,使上述电池容器朝外侧弹性变形而对上述电极组支承部件施加约束力。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密闭型电池,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池容器通过两个宽幅矩形侧面、两个窄幅矩形侧面、由上述四个侧面形成并供 上述扁平电极组插入的细长开口、以及与上述细长开口相对置的窄幅矩形底面,形成为扁 平长方体,上述保持部件分别介于上述两个窄幅矩形侧面和上述一对电极组支承部件之间,从而 使上述两个窄幅矩形侧面向容器外侧弹性变形。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密闭型电池,能够稳定地保持电极组,并且,在密闭后能够掌握其支承状况。在轴芯(7)的周围卷绕正极(14)、负极(15)、隔板(16)而形成的卷绕电极组(8)容纳于圆筒形状的电池容器(1)。在电池容器(1)的开口端(20)铆接固定有封口体(22)。在铆接固定时,将轴芯(7)朝向电池容器(1)的底面(1T)按压,使底面(1T)朝轴向外侧弹性变形,在该状态下将封口体(22)铆接于电池容器(1)。由此,轴芯(7)夹持在封口体(22)和电池容器底面(1T)之间,借助底面(1T)的弹性排斥力,将卷绕电极组(8)稳定地保持在电池容器内。
文档编号H01M10/34GK102142583SQ20111002112
公开日2011年8月3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19日 优先权日2010年1月28日
发明者中井贤治, 海野昭, 篠原英毅 申请人:日立车辆能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