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线连接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08719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排线连接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挠性平型线缆组合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具有二条不同的软性排线以达到跳线功能的排线连接模块。
背景技术
软性排线(Flexible Flat Cable, FFC)为一种讯号传输用组件,本身具有可任意 挠曲、高讯号传输能力等优点,因此被广泛的应用在许多电子产品中,软性排线与连接器搭配使用,以将讯号由一端传递至另外一端,达到讯号传递的目的。一般软性排线分为三层结构,由上而下依序为上绝缘层、导线层及下绝缘层的层叠方式,导线层内数条扁平铜线平行排列分离设置,并部份外露于软性排线前后两端以形成导接点,当软性排线连接于两系统间时,软性排线前端上的数个导接点与其中一系统的连接器电性接触,而每一导接点所接收到的讯号会传递至软性排线后端上所相对应的导接点上,且向另一系统的连接器传递,以形成一对一的讯号传递。然而,一般的软性排线在电性传递时,只能借内部平行排列的扁平铜线将电路讯号由一端传递至另一端,却无法利用改变软性排线内部的电路布局达成跳线的需求,因此软性排线仅具有导通的功能,但却无法提供跳线的功效。所以就有业者开发出将软性排线连接一小块电路板,借由电路板上的电路设计来达到软性排线跳线的目的,但是此种作法仍有制作成本较高、重工不易及无法实时修改跳线设计的问题。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排线连接模块,降低制作成本、易于重工及可实时修改跳线设计。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排线连接模块,包括—连接装置,该连接装置具有一开口、平行排列的数个组装孔及一加压部,该些组装孔与该开口相互连通;一软性排线,该软性排线末端设有数个第一接点并置入该开口中;及一传输线缆,该传输线缆末端形成数条独立线,各该独立线末端设有一第二接点,该些独立线分别组装于该些组装孔中,使该第一接点与该第二接点形成重叠接触,并借由该加压部形成固定,该些独立线可选择变换组装于该些组装孔的顺序以实现跳线。至少一该独立线弯折延伸至另一该独立线的位置,另一该独立线弯折延伸至该独立线的位置,该独立线横跨于另一该独立线以形成交叉结构,使得该独立线末端的该第二接点与另一该独立线末端的该第二接点的位置互换。该独立线横跨于另一该独立线所形成的该交叉结构位于该连接装置外。该传输线缆为另一该软性排线,且另一该软性排线末端以切割分线的方法形成该些独立线。该连接装置包括一本体部及一盖体部,该本体部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该开口及该些组装孔,该些第一接点与该些第二接点于该本体部内搭接,该盖体部上设有该加压部,该盖体部卡合于该本体部且该加压部抵压于该些第二接点与该些第一接点。该本体部设有一孔洞以露出该些第二接点,该盖体部的数个该加压部可穿过该孔洞而抵压于该些第二接点,并使得该些第二接点接触该些第一接点。该连接装置包括一本体部及一盖体部,该本体部的前端设有该开口,该本体部的后端设有一收纳部,该盖体部枢设于该本体部,该盖体部设有贯穿其前后两端的该些组装孔,当该盖体部卡合于该本体部时,该盖体部位于该 收纳部,且该些组装孔连通对应于该开口,该些第一接点搭接于该些第二接点,该盖体部的该加压部抵压于该些第二接点与该些第一接点。该盖体部设有数条抵压臂,该些独立线末端的该些第二接点延伸至该些抵压臂上,当该盖体部卡合于该本体部时,该些第二接点与该些第一接点被夹持于该些抵压臂与该本体部之间,该些抵压臂使得该些第二接点稳固地接触于该些第一接点。该些抵压臂自该些组装孔的开孔处朝该本体部的该开口延伸,该抵压臂上设有该加压部,该第二接点延伸至该抵压臂的该加压部上。该软性排线末端两外侧各设有一凸耳,该盖体部的前端两侧各设有一止挡部,该止挡部的前端设有一止退部,该止退部与该止挡部之间形成一定位槽,当该盖体部卡合于该本体部时,该凸耳位于该定位槽内,以将该软性排线末端定位于该连接装置,该软性排线的该凸耳与该盖体部的该止挡部及该止退部外露于该本体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排线连接模块,其是利用连接装置将二条不同的软性排线同时固定且电性接触于连接装置内,由于其中一条软性排线末端的接点可变换位置,如此即可形成跳线连接形态,以解决现有连接电路板软性排线的制作成本较高、重工不易及无法实时修改跳线设计的问题。为了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以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
,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详细描述,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附图中,图I为本实用新型排线连接模块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I中排线连接模块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I中排线连接模块沿AA线段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排线连接模块的立体示意图;图5为图4中排线连接模块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6为图4中排线连接模块沿BB线段的剖面示意图;图7为图6中排线连接模块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其效果,以下结合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及其附图进行详细描述。请参阅图I至3所示的一较佳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排线连接模块1,其包括有连接装置2、软性排线3及传输线缆4。连接装置2包括一本体部21及一盖体部22,本体部21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一开口 211及平行排列的数个组装孔212,该些组装孔212与开口 211相互连通以贯穿本体部21的前后两端。在本体部21的中段部份还设有一孔洞213,此孔洞213垂直向下延伸并连通于该些组装孔212与开口 211。盖体部22上设有加压部221及位于加压部221两侧的卡合部222,此加压部221可通过孔洞213,卡合部222可干涉卡合于本体部21上,如此可将 盖体部22组装固定于本体部21上。软性排线3末端设有数个第一接点31,该些第一接点31是置入于开口 211中并且可经由孔洞213外露于本体部21。传输线缆4末端形成数个独立线41,各独立线41末端设有一第二接点42,该些独立线41分别组装于该些组装孔212中,并且也可经由孔洞213露出第二接点42,如此操作者可经由孔洞213观察在本体部21内搭接的第一接点31与第二接点42是否已形成重叠接触。接着将盖体部22组装固定于本体部21上,此时盖体部22的数个加压部221可穿过孔洞213而抵压于该些第二接点42,并使得该些第二接点42紧密接触于该些第一接点31。由于加压部221抵压该些第二接点42与第一接点31于本体部21内,使得软性排线3末端与传输线缆4末端的数条独立线41形成固定于连接装置2上。在本实施例中,传输线缆4为另一条软性排线,其末端以切割分线的方法形成数条独立线41,然不限于此,数条同轴线缆亦可应用于本实用新型中,其中一独立线41弯折延伸至另一独立线41的位置,另一独立线41弯折延伸至此独立线41的位置,且此独立线41横跨于另一独立线41以形成交叉结构43,使得此独立线41末端的第二接点42与另一独立线41末端的第二接点42的位置互换,之后再将独立线41与另一独立线41插入于不同的组装孔212内,即可达到选择变换独立线41组装于组装孔212的顺序而达到跳线的目的,而组装后的传输线缆4的交叉结构43位于连接装置2外。请参阅图4至6所示的另一较佳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另一种排线连接模块5,其包含有连接装置6、软性排线7及传输线缆8。连接装置6包括一本体部61及一盖体部62,其中本体部61的前端设有一开口611,本体部61的后端设有一收纳部612,位于本体部61中段的两侧各设有一缺口 613,且在收纳部612上设有二扣合部614。盖体部62枢设于本体部61,其中盖体部62设有贯穿其前后两端的平行排列的数个组装孔621及数条抵压臂622,抵压臂622自组装孔621的开孔处朝本体部61的开口 611延伸,且抵压臂622上设有一加压部623,盖体部62的前端两侧各设有一止挡部624,该止挡部624的前端设有一止退部625,且止退部625与止挡部624之间形成一定位槽626。软性排线7末端设有数个第一接点71,该些第一接点71是置入于开口 611中,且软性排线7末端两外侧各设有一凸耳72,此凸耳72在软性排线7插入开口 611后被止挡部624与止退部625限位于定位槽626内,如此以将软性排线7末端定位于连接装置6内。传输线缆8末端形成数条独立线81,各独立线81末端设有一第二接点82,该些独立线81分别组装于该些组装孔621中,且独立线81末端的第二接点82延伸至抵压臂622及加压部623上,在本实施例中,二独立线81在插设于组装孔621前互相交叉以对换其组装于组装孔621的顺序而达到跳线的目的。当关闭盖体部62使其卡合于本体部61上的扣合部614时,盖体部62位于收纳部612内,且该些组装孔621连通对应于开口 611,此时第一接点71刚好重叠搭接于第二接点82,第二接点82与第一接点71被夹持于抵压臂622与本体部61之间,且抵压臂622上的加压部623可抵压于第二接点82与第一接点72,使得第二接点82稳固地接触于第一接点71。此外,软性排线7的凸耳72与盖体 部62的止挡部624及止退部625外露于本体部61,如此可使得操作者可轻易观察软性排线7与盖体部62之间是否已形成正确的干涉定位。当开启盖体部62使其相对于本体部61旋转以远离于收纳部612时,盖体部62的定位槽626会向下旋转移动至本体部61的缺口 613内,以让盖体部62能够顺利旋转而不会被本体部61所阻挡,此时盖体部62的定位槽626远离于软性排线7的凸耳72,软性排线7末端的第一接点71与传输线缆8末端的数条独立线81的第二接点82之间的固定接触亦随之解除,因此软性排线7可轻易地从本体部61的开口 611内退出,而传输线缆8末端的独立线81亦可从组装孔621中抽离出来,如此可方便操作者更改跳线的布局或更换其它的线缆与排线等重工制程。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排线连接模块,其是利用连接装置将二条不同的软性排线同时固定且电性接触于连接装置内,由于其中一条软性排线末端的接点可变换位置,如此即可形成跳线连接形态,以解决现有连接电路板软性排线的制作成本较高、重工不易及无法实时修改跳线设计的问题。以上所述,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构思作出其他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而所有这些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排线连接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连接装置,该连接装置具有一开口、平行排列的数个组装孔及一加压部,该些组装孔与该开口相互连通; 一软性排线,该软性排线末端设有数个第一接点并置入该开口中;及 一传输线缆,该传输线缆末端形成数条独立线,各该独立线末端设有一第二接点,该些独立线分别组装于该些组装孔中,使该第一接点与该第二接点形成重叠接触,并借由该加压部形成固定,该些独立线可选择变换组装于该些组装孔的顺序以实现跳线。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排线连接模块,其特征在于,至少一该独立线弯折延伸至另一该独立线的位置,另一该独立线弯折延伸至该独立线的位置,该独立线横跨于另一该独立线以形成交叉结构,使得该独立线末端的该第二接点与另一该独立线末端的该第二接点的 位置互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线连接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独立线横跨于另一该独立线所形成的该交叉结构位于该连接装置外。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排线连接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传输线缆为另一该软性排线,且另一该软性排线末端以切割分线的方法形成该些独立线。
5.如权利要求I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排线连接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连接装置包括一本体部及一盖体部,该本体部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该开口及该些组装孔,该些第一接点与该些第二接点于该本体部内搭接,该盖体部上设有该加压部,该盖体部卡合于该本体部且该加压部抵压于该些第二接点与该些第一接点。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排线连接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本体部设有一孔洞以露出该些第二接点,该盖体部的数个该加压部可穿过该孔洞而抵压于该些第二接点,并使得该些第二接点接触该些第一接点。
7.如权利要求I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排线连接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连接装置包括一本体部及一盖体部,该本体部的前端设有该开口,该本体部的后端设有一收纳部,该盖体部枢设于该本体部,该盖体部设有贯穿其前后两端的该些组装孔,当该盖体部卡合于该本体部时,该盖体部位于该收纳部,且该些组装孔连通对应于该开口,该些第一接点搭接于该些第二接点,该盖体部的该加压部抵压于该些第二接点与该些第一接点。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排线连接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盖体部设有数条抵压臂,该些独立线末端的该些第二接点延伸至该些抵压臂上,当该盖体部卡合于该本体部时,该些第二接点与该些第一接点被夹持于该些抵压臂与该本体部之间,该些抵压臂使得该些第二接点稳固地接触于该些第一接点。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排线连接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些抵压臂自该些组装孔的开孔处朝该本体部的该开口延伸,该抵压臂上设有该加压部,该第二接点延伸至该抵压臂的该加压部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排线连接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软性排线末端两外侧各设有一凸耳,该盖体部的前端两侧各设有一止挡部,该止挡部的前端设有一止退部,该止退部与该止挡部之间形成一定位槽,当该盖体部卡合于该本体部时,该凸耳位于该定位槽内,以将该软性排线末端定位于该连接装置,该软性排线的该凸耳与该盖体部的该止挡部及该止退部外露于该本体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排线连接模块,其包括连接装置、软性排线及传输线缆,其中连接装置具有一开口、平行排列的数个组装孔及一加压部,该些组装孔与开口相互连通。软性排线末端设有数个第一接点并置入开口中,传输线缆末端形成数条独立线,各独立线末端设有一第二接点,该些独立线分别组装于该些组装孔中,使第一接点与第二接点形成重叠接触,并借由加压部形成固定,该些独立线可选择变换组装于该些组装孔的顺序,以达到跳线的目的。
文档编号H01R12/78GK202434730SQ20112053339
公开日2012年9月12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19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19日
发明者王文伦 申请人:禾昌兴业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