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单体成组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94968阅读:9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单体成组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驱动乘用车的电池技术,涉及一种车身地板下方布置动力电池单体的成组结构,具体涉及一种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单体成组结构。
背景技术
纯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由于重量大、体积大、温度高等特点,多布置在车身地板下方。众多、散乱的电池单体的排布,电池包结构、车身地板结构和电池固定点结构的设计都是行业内所面临的技术难题。由于电池布置在地板下方,乘坐空间和离地间隙很难同时兼顾,电池包空间多得不到充分利用,电池单体成组过于多样化,成本较高。以往技术中,电池模组多为上下层叠式堆积,能量密度低,电池固定也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单体成组结构,实现提高电池能量密度,统一电池模组,简化电池固定方式,便于电池安装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单体成组结构,包括电池包,电池包包括相互对应配合的下壳体和上壳体,用于保护电池包内的电池模组,下壳体前部设置有水平放置的第一电池模组,下壳体后部设置有竖直平放的第二电池模组,第一电池模组和第二电池模组之间设置有电池管控单元,上壳体和下壳体通过自攻螺钉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池模组和第二电池模组大小相同,电池单体数量相同。第一电池模组和第二电池模组布置结构相同,电池block在电池模组内排布统一,固定结构设计统一,电池模组固定支架设计 统一,固定牢靠,装拆方便,节省了电池模组模具成本和模组固定支架成本。所述第一电池模组和第二电池模组由多个电池block串联而成,电池block由三个电池单体并联构成,满足了该并联结构。由于汽车电压控制于260V至370V,每个电池模组不得超过28个电池block的限定要求,否则电池管控单元受到损坏,一般26个电池block可满足需求。所述第一电池模组通过第一固定支架固定于下壳体,第二电池模组通过第二固定支架固定于下壳体,第一固定支架和第二固定支架分别与下壳体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第一电池模组和第二电池模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第一固定支架和第二固定支架相配合的通孔。与固定支架配合的螺栓穿过通孔,有效且简单的将电池模组固定于下壳体上。所述下壳体的底面为矩形,下壳体的底面边缘连接有阶梯状的侧壁,下壳体的侧壁形状与第一电池模组和第二电池模组的放置位置相对应。侧壁上边沿设置有翻边,上壳体的上表面呈阶梯状且与第一电池模组和第二电池模组对应配合,上壳体的侧壁与下壳体的侧壁对应配合,上壳体的下边沿设置有与下壳体侧壁上边沿对应配合的翻边。上下壳体通过侧壁与翻边的配合,有效保护电池模组。所述电池包设置于车身底板下方,第一模电池组位于前座椅坐垫下方的前地板凸包内,第二电池模组位于后座椅坐垫下方的中地板凸包内,电池管控单元位于后座脚踏下方的脚踏凸包内。第二电池模组竖直平放,利用了电动车取消燃油箱和排气管后的后排座椅坐垫下方的中地板凸包空间;第一电池模组水平放置,利用了前排座椅下方的前地板凸包本来的空间。设计地板时可保证凸包与电池包宽度相同。本实用新型所用的电池模组大小相同,排列有条理,电池模组统一化,便于生产。电池模组内电池摆放整齐统一,电池模组均由多个电池block串联而成,具备了电池能量密度高,线束设计简单、用量少。电池block由三个电池单体并联构成,满足了该并联结构。电池模组通过与其配合的固定支架固定于下壳体,结构简单,固定支架成本低,电池安装拆卸方便。下壳体和上壳体相互配合,有效保护电池模组。本实用新型有效利用车身地板结构,横置平放的第一模组位于前座椅下方的前地板凸包内,横置竖放的第二模组位于后座椅下方的中地板凸包内,电池管控单元位于后座脚踏下方的脚踏凸包内,充分利用已有空间,匹配地板结构设计。

图1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组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2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单体成组结构示意图图3电池模组及管控单元在电池包下壳体内布置和固定示意图图4电池包安装完成后结构示意图图5车身地板布置示意图图6电池模组在车身地板下方安装位置结构示意图其中,1-电池包,2-前地板凸包,3-中地板凸包,4-脚踏凸包,11-下壳体,12-第一电池模组,13-第二电池模组,14-电池管控单元,15-第一固定支架,16-第二固定支架,17-上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单体成组结构,包括电池包1,电池包I包括相互对应配合下壳体11和上壳体17,下壳体11前部设置有水平放置的第一电池模组12,下壳体11后部设置有竖直平放的第二电池模组13,第一电池模组12和第二电池模组13之间设置有电池管控单元14,上壳体17和下壳体11通过自攻螺钉固定连接。第一电池模组12和第二电池模组13大小相同,电池单体数量相同。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电池模组12通过第一固定支架15固定于下壳体11,第二电池模组13通过第二固定支架16固定于下壳体11,第一固定支架15和第二固定支架16分别与下壳体1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第一电池模组12和第二电池模组13两端分别设置有与第一固定支架15和第二固定支架16相配合的通孔。上述技术方案中,下壳体11的底面为矩形,下壳体11的底面边缘连接有阶梯状的侧壁,侧壁上边沿设置有翻边,上壳体17的上表面呈阶梯状且与第一电池模组12和第二电池模组13对应配合,上壳体17的侧壁与下壳体11的侧壁对应配合,上壳体17的下边沿设置有与下壳体11侧壁上边沿对应配合的翻边。上述技术方案中,电池包I设置于车内地板的下方,第一电池模组12位于前座椅坐垫下方的前地板凸包2内,第二电池模组13位于后座椅坐垫下方的中地板凸包3内,电池管控单元14位于后座脚踏下方的脚踏凸包4内。如图所示,制作电池模组时,将26个电池block串联起来,其中每个电池block由三个电池单体并联而成,保证电池模组的电池在260V至370V之间。安装时,首先将第一电池模组12水平放置于下壳体11内的指定位置,将第二电池模组13竖直平放于下壳体11的指定位置,将电池管控单元14放置于下壳体11的指定位置。再分别将第一固定支架15和第二固定支架16置于第一电池模组12和第二电池模组13的上表面其相互配合。将固定支架的螺栓穿过电池模组内的通孔并与下壳体11相连接,通过固定支架将电池模组固定于下壳体11上。然后将上壳体17覆于下壳体11上,保证两者相互配合并通过自攻螺钉固定连接两者边缘。安装完成后,将电池包I置于车内地板下的指定位置,保证第一电池模组12于前座椅坐垫下方的前地板凸包2内,第二电池模组13位于后座椅坐垫下方的中底板凸包3内,电池管控单元14位于后座脚踏下方的脚踏凸包4内。设计制作时,可充分考虑车内地板的结构来决定电池包I各部件的尺寸大小。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本说明书中未作 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权利要求1.一种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单体成组结构,包括电池包(1),其特征在于电池包(I)包括相互对应配合下壳体(11)和上壳体(17),下壳体(11)前部设置有水平放置的第一电池模组(12),下壳体(11)后部设置有竖直平放的第二电池模组(13),第一电池模组(12)和第二电池模组(13)之间设置有电池管控单元(14),上壳体(17)和下壳体(11)通过自攻螺钉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单体成组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电池模组(12)和第二电池模组(13)大小相同,电池单体数量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单体成组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电池模组(12)通过第一固定支架(15)固定于下壳体(11),第二电池模组(13)通过第二固定支架(16)固定于下壳体(11),第一固定支架(15)和第二固定支架(16)分别与下壳体(1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第一电池模组(12)和第二电池模组(13)两端分别设置有与第一固定支架(15)和第二固定支架(16)相配合的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单体成组结构,其特征在于下壳体(11)的底面为矩形,下壳体(11)的底面边缘连接有阶梯状的侧壁,侧壁上边沿设置有翻边,上壳体(17)的上表面呈阶梯状且与第一电池模组(12)和第二电池模组(13)对应配合,上壳体(17)的侧壁与下壳体(11)的侧壁对应配合,上壳体(17)的侧壁下边沿设置有与下壳体(11)侧壁上边沿对应配合的翻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单体成组结构,其特征在于电池包(I)设置于车身地板下方,第一电池模组(12)位于前座椅坐垫下方的前地板凸包(2)内,第二电池模组(13)位于后座椅坐垫下方的中底板凸包(3)内,电池管控单元(14)位于后座脚踏下方的脚踏凸包(4 )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单体成组结构,包括电池包,电池包包括下壳体和上壳体,下壳体前部设置有水平放置的第一电池模组,下壳体后部设置有竖直平放的第二电池模组,第一模组和第二模组之间设置有电池管控单元,第一电池模组和第二电池模组大小相同,电池单体数量相同。第一模电池组位于前座椅坐垫下方的前地板凸包内,第二电池模组位于后座椅坐垫下方的中地板凸包内,电池管控单元位于后座脚踏下方的脚踏凸包内。本实用新型所用的电池模组大小相同,排列有条理,电池模组统一化,具备了电池能量密度高,线束设计简单、用量少。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已有空间,匹配地板结构设计。
文档编号H01M2/10GK203150637SQ20132006511
公开日2013年8月21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24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24日
发明者李仲奎, 黎睿, 周星亮, 陈健 申请人:东风汽车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