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96809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外壳体,特别是指一种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数字影音时代的来临,各种相关的3C影音产品的硬设备亦不断地开发升级,而为了连接不同硬设备,对于相关电连接器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个人计算机或笔记型计算机的主机板以及显示卡等,都会搭载供连接高阶影音装置的电连接器。供连接高阶影音装置的电连接器一般称为高阶显示端口(display port),包括mini DP电连接器、HDMI (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电连接器、DVI (Digital VisualInterface)电连接器等。请参阅图1,具有多高阶显示端口的显示卡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显示卡I’具有一框架11’,框架11’上挖设有两个mini DP接孔111’、一个HDMI接孔112’以及两个DVI接孔113’,且mini DP电连接器12’、HDMI电连接器13’与DVI电连接器14’则由其所对应的接孔露出于框架11’之外。继续地参阅图2,显示卡的框架的立体图,并且请同时参阅图3,mini DP电连接器的外壳体的立体图。如图2与图3所示,对于显示卡I’而言,为了公端的mini DP电连接器插拔上的稳固,会于框架11’的接孔111’的上方挖设一个凹口 1111’。然而,当组装制造该显示卡I’时,必须将mini DP电连接器12’的外壳体121’的前开口 1212’嵌入接孔111’之中,并使得外壳体121’的前开口 1212’周围的突点1211’紧密接触显示卡I’的框架11’,这样的作法是为了使得mini DP电连接器12’的外壳体121’能够透过框架11’而接地,进而使得mini DP电连接器12’能够维持信号传输的高质量。然而,如图3所示,当外壳体121’嵌入接孔111’之时,恰好长臂弯曲状的突点1211’会卡入接孔111’上方的凹口 1111’之中,反而使得外壳体121’的突点1211’无法完全紧密地接触显示卡I’的框·架11’,导致外壳体121’接地不完全,影响mini DP电连接器12’的信号传输质量。此外,对于框架11’没有设置凹口 1111’的部分显示卡而言,图3所示mini DP电连接器12’的外壳体121’的长臂弯曲状的突点1211’仍旧会产生其它问题。明白的说,当外壳体121’嵌入接孔111’之时,长臂弯曲状的突点1211’与显示卡I’框架11’的内表面之间会产生一推挤作用力,该推挤作用力会推挤mini DP电连接器12’,而使其后退。在此推挤作用力的长期作用下,恐怕会影响mini DP电连接器12’与显示卡I’主电路板之间的焊接稳定性。因此,有鉴于现有的显示卡的框架与高阶显示端口电连接器的配合上具有严重的缺陷与不足,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人极力加以研究创作,终于研发完成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0008]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将一接触弹片结合至一电连接器的外部铁壳,如此,通过该接触弹片能够使得电连接器的外部铁壳紧密地接触于外部接地框架,使得电连接器能够透过外部接地框架而确实地接地,进而使得电连接器能够维持信号传输的高质量。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将一接触弹片结合至一电连接器的外部铁壳,其中,该接触弹片经由特殊的结构设计而能够以外加的方式结合至电连接器的外部铁壳之上,不需要改变原有的电连接器的外部铁壳的设计,并且可适用于各种电连接器,例如E-SATA电连接器、E-SATA电连接器、DP (display port)电连接器、USB电连接器等。因此,为了达成本实用新型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人提出一种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包括:一中空包覆体,包括—第一壁面,其前端设有一第一凸起结构;一第二壁面,相对于该第一壁面,且其前端设有一第二凸起结构;一第三壁面,邻接于该第二壁面与该第一壁面之间;及一第四壁面,邻接于该第一壁面与该第二壁面之间;以及
一接触弹片,结合于该中空包覆体,并包括相互连接一第一弹片与一第二弹片,其中,该第一弹片具有:至少一第一卡槽部,设于该第一弹片的内表面;及至少一第二卡槽部,相对于该第一卡槽部设于该第一弹片的内表面。如上所述的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其中,该第三壁面的前端设有一第三凸起结构,且该第四壁面的前端设有一第四凸起结构。如上所述的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其中,该第一弹片还包括:至少一第一挡止部,设于第一弹片的内表面的一侧;以及至少一第二挡止部,设于第一弹片的内表面的另一侧。如上所述的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其中,该第一弹片与该第二弹片之间至少具有一弹性弯折部。如上所述的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其中,该中空包覆体与该接触弹片均为金属材质。如上所述的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其中,多个第一扣合件分别设于该第一壁面与该第二壁面的内表面。如上所述的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其中,至少一第二扣合件设于该第三壁面与该第四壁面的内表面。如上所述的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其中,该中空包覆体还包括至少两个固定端子,分别自中空包覆体的两侧端底部延伸而出。如上所述的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其中,该中空包覆体还包括一第五壁面,同时邻接该第一壁面、该第二壁面、该第三壁面与该第四壁面。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包括:一中空包覆体,包括—第一壁面,其前端设有一第一凸起结构;一第二壁面,相对于该第一壁面,且其前端设有一第二凸起结构;一第三壁面,邻接于该第二壁面与该第一壁面之间,且其前端设有一第三凸起结构;及一第四壁面,邻接于该第一壁面与该第二壁面之间,且其前端设有一第四凸起结构;以及一接触弹片,结合于该中空包覆体,并包括相互连接一第一弹片与一第二弹片,其中,该第一弹片具有:至少一第一卡槽部,设于该第一弹片的内表面;及至少两个第二卡槽部,相对于该第一卡槽部而设于该第一弹片的内表面,且该两个第二卡槽部彼此相对。如上所述的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其中,该第一弹片还包括:至少一第一挡止 部,设于第一弹片的内表面的底边;以及至少一第二挡止部,相对于该第一挡止部而设于第一弹片的内表面的底边。如上所述的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其中,该第一弹片与该第二弹片之间至少具有一弹性弯折部。如上所述的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其中,该中空包覆体与该接触弹片皆为金属材质。如上所述的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其中,多个第一扣合件分别设于该第一壁面与该第二壁面的内表面。如上所述的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其中,至少一第二扣合件设于该第三壁面与该第四壁面的内表面。如上所述的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其中,该中空包覆体还包括至少两个固定端子,分别自中空包覆体的两侧端底部延伸而出。如上所述的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其中,该中空包覆体还包括一第五壁面,同时邻接该第一壁面、该第二壁面、该第三壁面与该第四壁面。相较于现有的高画质电连接器,本实用新型的改良的电连接器结构具有下列的优
占-
^ \\\.[0049]1.本实用新型将一接触弹片结合至一电连接器的外部铁壳之上,以通过该接触弹片使得电连接器的外部铁壳紧密地接触于外部接地框架,使得电连接器能够透过外部接地框架而确实地接地,进而使得电连接器能够维持信号传输的高质量。2.此外,该接触弹片经由特殊的结构设计而能够以外加的方式结合至电连接器的外部铁壳之上,不需要改变原有的电连接器的外部铁壳的设计,并且可适用于各种电连接器,例如E-SATA电连接器、E-SATA电连接器、DP (display port)电连接器、USB电连接器
坐寸ο

[0051]图1为现有的一种具有多高阶显示端口的显示卡的立体图;图2为现有的显示卡的框架的立体图;图3为现有的mini DP连接器的外壳体的立体图;图4A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的第一立体图;图4B为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的第二立体图;图5为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的一中空包覆体的立体图;图6为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的一接触弹片的立体图;图7 Ca) 一7 (C)为接触弹片结合至中空包覆体的分解动作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部分分解图;以及图9为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一接触弹片的立体图。图中主要符号说明:I’:显示卡11’:框架lll’:miniDP 接孔112’:HDMI 接孔
·[0064]113’ HDVI 接孔12’:mini DP 电连接器13’ =HDMI电连接器14’ =HDVI电连接器121,:外壳体1111,:凹口1211’:突点1212’:前开口I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10:中空包覆体11:第一壁面12:第二壁面13:第三壁面14:第四壁面15:第五壁面20:接触弹片21:第一弹片22:第二弹片101:前开口102:固定端子111:凸起结构110:第一扣合件121:第二凸起结构130:第二扣合件131:第三凸起结构141:第四凸起结构210:第一相对开口211:第一卡槽部212:第二卡槽部213:第一挡止部214:第二挡止部215:弹性弯折部220:第二相对开口20a:接触弹片21a:第一弹片22a:第二弹片210a:第一相对开口211a:第--^槽部212a:第二卡槽部213a:第一挡止部214a:第二挡止部215a:弹性弯折部220a:第二相对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描述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一种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以下将配合图式,详尽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请同时参阅图4A与图4B,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的第一立体图与第二立体图。如图4A与图4B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I主要包括:一中空包覆体10与一接触弹片20,其中,中空包覆体10与接触弹片20皆为金属材质,且该接触弹片20结合于该中空包覆体10的一前开口 101。请继续参阅图4A与图4B,并请同时参阅图5与图6,分别为中空包覆体与接触弹片的立体图。如图所不,中空包覆体10包括:一第一壁面11、一第二壁面12、一第三壁面
13、一第四壁面14,其中,第一壁面11的前端设有一第一凸起结构111,第二壁面12则相对于该第一壁面11且其前端设有一第二凸起结构121。此外,第三壁面13邻接于该第二壁面12与该第一壁面11之间,且第三壁面13的前端设有一第三凸起结构131 ;第四壁面14则邻接于该第一壁面11与该第二壁面12之间,且第四壁面14的前端设有一第四凸起结构141。承上述,接触弹片20包括相互连接一第一弹片21与一第二弹片22,其中,第一弹片21具有相对于该开口 102的一第一相对开口 210,且同样地第二弹片22亦具有一第二相对开口 220 ;且,第一弹片21与第二弹片22的两侧衔接处各具有一弹性弯折部215。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弹片21具有:两个第一卡槽部211、两个第二卡槽部212、一第一挡止部213以及一第二挡止部214。如图6所不,该两个第 ^槽部211设于该第一弹片21的内表面并位于该第一相对开口 210的上缘;并且,相对地,该两个第二卡槽部212设于该第一弹片21的内表面并位于该第一相对开口 210的下缘。 再者,该第一挡止部213设于第一弹片21的内表面并位于该第一相对开口 210的一侧边,且该第二挡止部214则设于第一弹片21的内表面并位于该第一相对开口 210的另一侧边。请参阅图7,接触弹片结合至该中空包覆体的分解动作示意图。如图7的图(a)所示,结合时,将接触弹片20由中空包覆体10的第三壁面13向其第四壁面14滑动,通过将
该第一凸起结构111滑入该第--^槽部211之内并将第二凸起结构121滑入该第二卡槽
部212之内,如图7的图(b)所示,即可使得该接触弹片20与该中空包覆体10相互结合。此外,如图7的图(c)所示,当该第一凸起结构111与该第二凸起结构121分别滑入该第一卡槽部211与该第二凸起结构121时,该第一挡止部213会受到该第三凸起结构131的抵顶而迫使该接触弹片20停止滑动,且扳动该第二挡止部214可使得第二挡止部214抵住该第四壁面14,并同时扣住该第四凸起结构141,通过此方式限制接触弹片20产生位移。另外,必须补充说明的是,与一般现有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相同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I中,如图4A与图4B所示,该中空包覆体10还包括两个固定端子102,该两个固定端子102分别自中空包覆体10的两侧端底部延伸而出,用以于电连接器壳体被结合至一 PCB板时,勾住该PCB板,进而使得中空包覆体10可固定于PCB板上。于实务上,该固定端子102的实施态样可为青蛙端子、DIP端子、SMT端子或鱼叉端子。再者,多个第一扣合件110分别设于该第一壁面11与该第二壁面12的内表面,且两个第二扣合件130分别设于该第三壁面13与该第四壁面14的内表面;这些扣合件用以于该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I结合一外部插入的电连接器时,扣合该外部插入的电连接器的外壳,以稳固两个电连接器的连接关系。另外,该中空包覆体10还包括一第五壁面15,该第五壁面15同时邻接该第一壁面U、该第二壁面12、该第三壁面13、与该第四壁面14,使得该中空包覆体10成为仅具有一前开口 101的中空包覆体。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I还包括一第二实施例,请参阅图8,本实用新型的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部分分解图。如图8所示,该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I的第二实施例主要包括:一中空包覆体10与一接触弹片20a,其中,第二实施例的中空包覆体10的结构与组成完全相同于前述实施例的中空包覆体10,故于此不再重复说明。请继续参阅图8,并请同时参阅图9,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接触弹片的立体图。如图9所示,接触弹片20a包括相互连接一第一弹片21a与一第二弹片22a,其中,第一弹片21a具有相对于该前开口 101的一第一相对开口 210a,且同样地第二弹片22a亦具有一第二相对开口 220a ;且,第一弹片21a与第二弹片22a的两侧衔接处各具有一弹性弯折部215a。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弹片21a具有:第一^^槽部211a、两个第二卡槽部212a、一第一挡止部213a以及一第二挡止部214a。此外,该第一卡槽部211a设于该第一弹片21a的内表面并位于该第一相对开口 210a的上缘;并且,该两个第二卡槽部212a设于该第一弹片21a的内表面并分别位于该第一相对开口 210a的两侧缘。再者,该第一挡止部213a设于第一弹片21a的内表面的底边,且该第二挡止部214a相对于该第一挡止部213a而设于第一弹片21a的内表面的底边。在该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I的第二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结合接触弹片20a与中空包覆体10时,将接触弹片20a由中空包覆体10的第一壁面11向其第二壁面12滑动,通过此方式将该第一凸起结构111滑入该第一卡槽部211a之内并将该第三凸起结构131与该第四凸起结构141滑入该二第二卡槽部212a之内,可使得该接触弹片20a与该中空包覆体10相互结合。并且,进一步地,当该第一凸起结构Illa滑入该第一卡槽部211a之内且该第三凸起结构131与该第四凸起结构141滑入该二第二卡槽部212a之内时,第一卡槽部211a会受到第一凸起结构111的抵顶而迫使该接触弹片20a停止滑动,且扳动该第一挡止部213a与该第二挡止部 214a可使得第一挡止部213a与第二挡止部214a抵扣住该第二壁面12,通过此方式限制接触弹片20a产生位移。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中空包覆体,包括 一第一壁面,其前端设有一第一凸起结构; 一第二壁面,相对于该第一壁面,且其前端设有一第二凸起结构; 一第三壁面,邻接于该第二壁面与该第一壁面之间 '及 一第四壁面,邻接于该第一壁面与该第二壁面之间; 以及 一接触弹片,结合于该中空包覆体,并包括相互连接一第一弹片与一第二弹片,其中,该第一弹片具有: 至少一第一卡槽部,设于该第一弹片的内表面;及 至少一第二卡槽部,相对于该第一卡槽部设于该第一弹片的内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三壁面的前端设有一第三凸起结构,且该第四壁面的前端设有一第四凸起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弹片还包括: 至少一第一挡止部,设于第一弹片的内表面的一侧;以及 至少一第二挡止部,设于第一弹片的内表面的另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弹片与该第二弹片之间至少具有一弹性弯折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中空包覆体与该接触弹片均为金属材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多个第一扣合件分别设于该第一壁面与该第二壁面的内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至少一第二扣合件设于该第三壁面与该第四壁面的内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中空包覆体还包括至少两个固定端子,分别自中空包覆体的两侧端底部延伸而出。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中空包覆体还包括一第五壁面,同时邻接该第一壁面、该第二壁面、该第三壁面与该第四壁面。
10.一种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包括: 一中空包覆体,包括 一第一壁面,其前端设有一第一凸起结构; 一第二壁面,相对于该第一壁面,且其前端设有一第二凸起结构; 一第三壁面,邻接于该第二壁面与该第一壁面之间,且其前端设有一第三凸起结构 '及 一第四壁面,邻接于该第一壁面与该第二壁面之间,且其前端设有一第四凸起结构;以及 一接触弹片,结合于该中空包覆体,并包括相互连接一第一弹片与一第二弹片,其中,该第一弹片具有: 至少一第一卡槽部,设于该第一弹片的内表面;及至少两个第二卡槽部,相对于该第一卡槽部而设于该第一弹片的内表面,且该两个第二卡槽部彼此相对。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弹片还包括: 至少一第一挡止部,设于第一弹片的内表面的底边;以及 至少一第二挡止部,相对于该第一挡止部而设于第一弹片的内表面的底边。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弹片与该第二弹片之间至少具有一弹性弯折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中空包覆体与该接触弹片皆为金属材质。
14.根据权利要 求10所述的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多个第一扣合件分别设于该第一壁面与该第二壁面的内表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至少一第二扣合件设于该第三壁面与该第四壁面的内表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中空包覆体还包括至少两个固定端子,分别自中空包覆体的两侧端底部延伸而出。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中空包覆体还包括一第五壁面,同时邻接该第一壁面、该第二壁面、该第三壁面与该第四壁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改良的电连接器壳体结构,包括一接触弹片与一中空包覆体,其中,该中空包覆体即为一电连接器的外部铁壳,且该接触弹片经由特殊的结构设计而以外加的方式结合至电连接器的外部铁壳之上,不需要改变原有的电连接器的外部铁壳的设计。如此,通过前述的该接触弹片能够使得电连接器的外部铁壳紧密地接触于外部接地框架,使得电连接器能够透过外部接地框架而确实地接地,进而使得电连接器能够维持信号传输的高质量。
文档编号H01R13/24GK203166189SQ20132012732
公开日2013年8月28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19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19日
发明者才佑晋, 李居学, 林文贤 申请人:东莞骅国电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