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酸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48337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加酸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加酸壶,包括壶体和导流件,所述壶体的顶部具有加酸口、底部具有出酸嘴,所述导流件底端位于壶体底端外部、顶端经出酸嘴向上延伸至壶体内,所述导流件的侧部具有若干棱条,所述棱条的延伸方向与导流件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导流件位于相邻棱条之间的部分形成凹槽Ⅰ,所述棱条的外表面具有卡台Ⅰ,所述导流件与出酸嘴配合时卡台Ⅰ的顶面抵于出酸嘴底端端面,所述导流件和壶体相对固定。使用过程中导流管无须反复拨插,加酸效果好,可减少操作工人工作量和节约加酸时间,提高了加酸效率和电池质量,而且比较环保。
【专利说明】加酸壶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造铅酸蓄电池用的加酸壶。

【背景技术】
[0002]加酸壶是电池加酸内化成过程中需要用到的装置,现有的加酸壶在加酸过程中需要插一根导流管以便于电池内的气体从导流管中排出以及便于加酸壶内的酸液沿导流管的外壁进入电池内部。现有的导流管多为直管式结构,其使用过程为:电池从加酸壶底部的出酸口把酸加好后,把导流管从加酸壶的顶部的加酸口插入加酸壶内,穿过出酸口直到插到电池内,使用充电过程中产生的气体顺导流管排出,同时酸液顺着导流管下流到电池内,待整个充电过程结束,再把导流管拔出,而为了化成效果良好,在充电过程中会把导流管拔出,对加酸壶内进行抽取负压以利于电池内空气排出和酸下移,然后再把导流管插上。上述导流管在使用过程中每抽一次负压就要拔出导流管一次,反复插管、拔管动作需要大量劳动力,使生产效率不能提高,同时每次拔出导流管都会把酸液带出,酸液溅出在地上;而且,由于现有的导流管均为直管式结构,其顶部正对加酸壶顶部的加酸口,沿导流管排出的酸雾直接从加酸壶顶部的出气口排出,造成环境的污染,危害到操作工人的健康,而为避免这种情况,还需要在加酸壶顶部的出气口处设置过滤件将酸雾凝成液滴以减小排出的酸雾量。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加酸壶,使用过程中导流管无须反复拨插,加酸效果好,可减少操作工人工作量和节约加酸时间,提高了加酸效率和电池质量,而且比较环保。
[0004]为解决上述现有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方案:加酸壶,包括壶体和导流件,所述壶体的顶部具有加酸口、底部具有出酸嘴,所述导流件底端位于壶体底端外部、顶端经出酸嘴向上延伸至壶体内,所述导流件的侧部具有若干棱条,所述棱条的延伸方向与导流件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导流件位于相邻棱条之间的部分形成凹槽I,所述棱条的外表面具有卡台I,所述导流件与出酸嘴配合时卡台I的顶面抵于出酸嘴底端端面,所述导流件和壶体相对固定。
[0005]作为优选,所述出酸嘴外套设有橡胶套,所述导流件和壶体之间通过卡台I的外表面与橡胶套的内壁面之间过盈配合实现二者的相对固定。通过橡胶套与流件和壶体相对固定,结构简单,制造相对容易。
[0006]作为优选,所述出酸嘴外套设有橡胶套,所述橡胶套内侧壁设有绕橡胶套的内侧壁一周的卡台II,所述导流件通过卡台I夹于卡台II的上表面和出酸嘴底端端面之间实现与壶体相对固定。通过橡胶套与流件和壶体相对固定,结构简单,制造相对容易。
[0007]作为优选,所述导流件位于壶体的部分在向上延伸的过程中向一侧折弯,所述导流件的顶端位于加酸口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范围外。避免导流件的顶端处在正对加酸口的位置,一方面,可避免加酸时酸液从加酸口加入后滴在导流件的顶端并沿凹槽I下移而导致凹槽I被酸液占据而影响电池内气体的导出,另一方面,电池内的酸雾沿导流件上升至导流件的顶端后竖直上升,由于导流件的顶端位于加酸口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范围外,酸雾上升会碰到壶体的内顶面,部分在内顶面处发生凝聚形成液滴,不会冒出加酸口外。
[0008]作为优选,所述导流件的顶端延伸至靠近壶体的内顶面处。酸雾脱离导流件后到壶体的内顶面行程短,酸雾向四周扩散较少。
[0009]作为优选,所述凹槽I和棱条的数量均为四条,所述导流件的截面呈十字型结构。设计成十字型结构,相比较三棱形型结构和五棱形结构,出酸嘴处凹槽I的面积更加合理,有利于酸液进入和酸雾上升,可大为提高电池的化成质量。
[0010]作为优选,所述壶体底部的横截面面积自上而下逐渐变小。壶体底部呈倒锥型结构,更有利于酸液下移。
[0011]作为优选,所述加酸壶为由若干壶体组成的连体式结构,所述壶体的底部具有支撑条。设计成连体式结构,制造方便、节省材料,结构紧凑,一次可对多个电池加酸,支撑条用于支撑加酸壶。
[0012]有益效果:
[0013]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加酸壶,使用过程中导流管无须反复拨插,加酸效果好,可减少操作工人工作量和节约加酸时间,提高了加酸效率和电池质量,而且比较环保。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剖视图;
[0015]图2为本发明导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图2的仰视图;
[0017]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轴测图;
[0018]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实施例一:
[0020]如图1至4所示,加酸壶,包括壶体I和导流件4,壶体I的顶部具有加酸口 2、底部具有出酸嘴3,导流件4底端位于壶体I底端外部、顶端经出酸嘴3向上延伸至壶体I内,导流件4的侧部具有若干棱条42,棱条42的延伸方向与导流件4的延伸方向一致,导流件4位于相邻棱条42之间的部分形成凹槽I 41,棱条42的外表面具有卡台I 43,导流件4与出酸嘴3配合时卡台I 43的顶面431抵于出酸嘴3底端端面,导流件4和壶体I相对固定。出酸嘴3外套设有橡胶套5,导流件4和壶体I之间通过卡台I 43的外表面432与橡胶套5的内壁面之间过盈配合实现二者的相对固定。导流件4的顶端延伸至靠近壶体I的内顶面处。导流件4位于壶体I的部分在向上延伸的过程中向一侧折弯,导流件4的顶端位于加酸口 2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范围外。优选凹槽I 41和棱条42的数量均为四条,导流件4的截面呈十字型结构。壶体I底部的横截面面积自上而下逐渐变小。加酸壶为由6个壶体I并成一列组成的连体式结构,壶体I的底部具有支撑条6,壶体I由壶身和壶盖组成,壶身、出酸嘴和支撑条6制造时一体成型,壶身顶部敞口,壶盖单独成型后盖于壶身顶部。在壶盖的顶部位于加酸口 2上方还具有顶部开孔的罩体7,酸雾从加酸口 2出去时在罩体7还可进一步液化。如图3中,在导流件4的横截面中,棱条在出酸嘴3中的部分与其他部分相t匕,宽度较宽、厚度较厚,外端端面与出酸嘴3间隙配合,可防止出酸嘴3晃动,棱条在出酸嘴3中的部分的截面大体上为矩形,棱条在出酸嘴3中的部分的外端处可逐渐变薄,端部变薄有利于酸液下移。
[0021]实施例二:
[0022]如图5所示,结构基本与实施例一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出酸嘴3外套设有橡胶套5,橡胶套5内侧壁设有绕橡胶套5的内侧壁一周的卡台II 51,导流件4通过卡台I 43夹于卡台II 51的上表面和出酸嘴3底端端面之间实现与壶体I相对固定。
【权利要求】
1.加酸壶,包括壶体(I)和导流件(4),所述壶体(I)的顶部具有加酸口(2)、底部具有出酸嘴(3),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件(4)底端位于壶体(I)底端外部、顶端经出酸嘴(3)向上延伸至壶体(I)内,所述导流件(4)的侧部具有若干棱条(42),所述棱条(42)的延伸方向与导流件(4)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导流件(4)位于相邻棱条(42)之间的部分形成凹槽I (41),所述棱条(42)的外表面具有卡台I (43),所述导流件(4)与出酸嘴(3)配合时卡台I (43)的顶面(431)抵于出酸嘴(3)底端端面,所述导流件(4)和壶体(I)相对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酸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酸嘴(3)外套设有橡胶套(5),所述导流件(4)和壶体(I)之间通过卡台I (43)的外表面(432)与橡胶套(5)的内壁面之间过盈配合实现二者的相对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酸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酸嘴(3)外套设有橡胶套(5),所述橡胶套(5)内侧壁设有绕橡胶套(5)的内侧壁一周的卡台II (51),所述导流件(4)通过卡台I (43)夹于卡台II (51)的上表面和出酸嘴(3)底端端面之间实现与壶体(I)相对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加酸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件(4)位于壶体(I)的部分在向上延伸的过程中向一侧折弯,所述导流件(4)的顶端位于加酸口(2)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范围外。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酸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件(4)的顶端延伸至靠近壶体(I)的内顶面处。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加酸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I(41)和棱条(42)的数量均为四条,所述导流件(4)的截面呈十字型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加酸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壶体(I)底部的横截面面积自上而下逐渐变小。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加酸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酸壶为由若干壶体(I)组成的连体式结构,所述壶体(I)的底部具有支撑条(6)。
【文档编号】H01M2/36GK104078645SQ201410196363
【公开日】2014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9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9日
【发明者】周利强 申请人:长兴添辰模具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