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89036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蓄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具备电流切断装置的蓄电装置。



背景技术:

在蓄电装置的技术领域中,正在推进当蓄电装置过充电、或在内部产生短路时切断在端子间(正极端子与负极端子)流动的电流的电流切断装置的开发。电流切断装置配置于端子与集电极耳(正极集电极耳或者负极集电极耳)之间。日本特开2012-38529号公报公开有将连接于集电极耳的通电板与连接于端子的变形板接合的电流切断装置。若蓄电装置的外壳内的压力上升而超过规定值,则电流切断装置工作,变形板从通电板远离。其结果,将端子与通电板之间的电流切断。

在日本特开2012-38529号公报的蓄电装置中,在形成于外壳的端子壁的开口固定有端子。在端子与端子壁之间配置有绝缘性的密封部件以及绝缘部件。密封部件与端子以及端子壁抵接,对两者之间进行密封。绝缘部件在比密封部件更靠外壳内部侧与密封部件隔开间隔地配置。因此,在密封部件与绝缘部件之间形成有空间。该空间中,端子与端子壁直接对置。此处,存在外壳内的电解液在绝缘部件与端子以及/或者绝缘部件与端子壁之间的间隙传递而浸入该空间的情况。在电流切断装置工作后,若在该空间装满电解液的状态下在端子与端子壁之间外加高电压,则存在由于装满该空间的电解液使端子与端子壁短路的可能性。特别是,对于将多个蓄电装置串联连接的蓄电装置模块而言,若一个电流切断装置工作,则在端子与端子壁之间外加极高的电压,因此端子与端子壁短路的可能性进一步变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说明书中,提供抑制端子与端子壁短路的技术。

本说明书公开的蓄电装置具备:外壳、端子以及电流切断装置。外壳能够收纳具备正极电极以及负极电极的电极组装体和电解液。端子经由形成于外壳的端子壁的开口与外壳的内外连通。电流切断装置被收纳于外壳内,并具有将端子与正极电极、或者端子与负极电极电连接并且可将端子与正极电极或者负极电极从导通状态切换为非导通状态的导电性部件。端子具有:插通于开口的柱状部、和配置于柱状部的一端并位于外壳的内部的基底部。基底部在俯视端子壁的状态下比开口大,并且与导电性部件电连接。在端子与端子壁之间配置有绝缘性的第一密封部件,该第一密封部件具有通过与端子以及端子壁二者抵接而对端子与端子壁之间进行密封的第一密封部分,第一密封部件在柱状部的周围环绕一周。在端子与端子壁之间的空间中的比第一密封部分更靠外壳内部侧的第一空间配置有在柱状部的周围环绕一周的绝缘性的第一绝缘部件。在第一空间,在从第一空间的外壳外部侧的端面直至外壳内部侧的端面配置有第一密封部件与第一绝缘部件中的至少一方。

在上述的蓄电装置中,通过第一密封部件的第一密封部分,将端子与端子壁之间密封。因此,可抑制外壳内的电解液向比第一密封部分更靠外壳外部的空间漏出。另外,上述的蓄电装置中,在端子与端子壁之间的空间中的比第一密封部分更靠外壳内部侧的第一空间,通过配置有第一密封部件与第一绝缘部件中的至少一方而不会使端子与端子壁直接对置。因此,即使在电流切断装置工作后在端子与端子壁之间外加高电压,也能够抑制端子与端子壁短路。此外,“外壳内部侧”表示在将外壳的外侧与内侧连通的空间中从外壳的外侧朝向内侧的方向,“外壳外部侧”表示在将外壳的外侧与内侧连通的空间中从外壳的内侧朝向外侧的方向。因此,在端子壁与端子之间的空间(连通外壳的内外的空间)在外壳内与端子壁平行地延伸的情况下,从端子壁的开口分离的方向成为“外壳内部侧”,靠近开口的方向成为“外壳外部侧”。另外,“对置”表示两个部件隔开间隔地相互相向的状态,“抵接”表示两个部件接触的状态。

另外,本说明书公开的蓄电装置具备外壳、端子以及电流切断装置。外壳能够收纳具备正极电极以及负极电极的电极组装体、以及电解液。端子经由形成于外壳的端子壁的开口与外壳的内外连通。电流切断装置被收纳于外壳内,并具有将端子与正极电极、或者端子与负极电极电连接、并且能将端子与正极电极或者负极电极从导通状态切换为非导通状态的导电性部件。端子具有:插通于开口的柱状部、和配置于柱状部的一端并位于外壳的内部的基底部。基底部在俯视端子壁的状态下比开口大并且与导电性部件电连接。在端子与端子壁之间配置有绝缘性的第二密封部件,该第二密封部件具有通过与端子以及端子壁二者抵接而对端子与端子壁之间进行密封的第三密封部分。第二密封部件在柱状部的周围环绕一周。在端子与端子壁之间的空间中的比第三密封部分更靠外壳内部侧的第二空间配置有在柱状部的周围环绕一周的绝缘性的第二绝缘部件。在第二绝缘部件与端子壁或者端子对置的空间配置有绝缘性的第三密封部件,该第三密封部件具有通过与第二绝缘部件以及端子壁或者端子二者抵接来对第二绝缘部件与端子壁或者端子之间进行密封并在柱状部的周围环绕一周的第四密封部分。在第二空间,从第二空间的外壳外部侧的端面直至外壳内部侧的端面配置有第二密封部件、第三密封部件、第二绝缘部件中的至少任一个。

在上述的蓄电装置中,在比端子与端子壁之间的空间中的第三密封部分更靠外壳内部侧的第二空间,通过配置有第二密封部件、第三密封部件、第二绝缘部件的任一个而不使端子与端子壁直接对置,从而能够抑制端子与端子壁短路。另外,在上述的蓄电装置中,第三密封部件的第四密封部分在比第二密封部件的第三密封部分更靠外壳内部侧,对端子壁以及端子中的一方与第二绝缘部件之间密封。因此,可抑制外壳内的电解液向比第四密封部分更靠外壳外部侧漏出。因此,在第二空间中的比第四密封部分更靠外壳外部侧的空间,能抑制端子与端子壁经由电解液接触,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端子与端子壁短路。另外,即使电解液在第二绝缘部件与端子或者端子壁之间等通过而向比第二绝缘部件更靠外壳外部侧漏出,也可通过第二密封部件的第三密封部分抑制电解液向比第三密封部分更靠外壳外部的空间漏出。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的详细情况以及进一步的改进通过用于实施发明的方式以及实施例详细地进行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蓄电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2是构成图1的负极端子的铆接端子附近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构成实施例2的蓄电装置的负极端子的铆接端子附近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构成实施例3的蓄电装置的负极端子的铆接端子附近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实施例4的蓄电装置的负极端子附近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实施例5的蓄电装置的负极端子附近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实施例6的蓄电装置的负极端子附近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记载所要说明的实施例的主要的特征。此外,以下记载的技术要素是分别独立的技术要素,且通过单独或各种组合发挥技术的有用性,不限定于申请时权利要求记载的组合。

本说明书公开的蓄电装置中,第一密封部件也可以具有第二密封部分,该第二密封部分通过在端子壁与端子中的一方与第一绝缘部件对置的空间,跟端子壁以及端子中的一方和第一绝缘部件二者抵接来对端子壁与端子的一方与第一绝缘部件之间进行密封。根据该结构,通过第二密封部分将端子壁以及端子中的一方与第一绝缘部件之间密封,因此能够抑制在第一绝缘部件与端子壁之间向外壳外部侧流动的电解液,跟在第一绝缘部件与端子之间向外壳外部侧流动的电解液接触。因此,能够抑制第一空间中端子与端子壁经由电解液而接触,能够进一步抑制端子与端子壁的短路。

在本说明书公开的蓄电装置中,除了特征1之外,也可以在第二密封部分所占据的范围中,在第一绝缘部件、端子壁、端子中的至少一个形成有向第一密封部件侧突出的第一突起。第一突起也可以与第一密封部件抵接。根据该结构,第二密封部分的密封力在供第一突起抵接的部分增大。因此,与未形成有第一突起的结构比较,能够进一步抑制电解液向比第二密封部分更靠外壳外部侧流出。另外,第二密封部分通过第一突起被局部压缩。因此,与第二密封部分整体被压缩的结构比较,能够减少将端子固定于端子壁时的第二密封部分的排斥力。根据该结构,能够增大端子壁与端子中的一方与第一绝缘部件之间的密封力,并且比较容易地将端子固定于端子壁。

在本说明书公开的蓄电装置中,也可以在俯视端子壁时第一密封部分所占据的范围中的端子与端子壁重叠的范围,且在端子或者端子壁的一方形成有朝向端子或者端子壁的另一方延伸的第二突起。第二突起也可以与第一密封部件抵接。根据该结构,第一密封部分的密封力在供第二突起抵接的部分增大。因此,与未形成有第二突起的结构比较,能够进一步抑制电解液向外壳外部的空间漏出。另外,第一密封部分通过第二突起被局部地压缩,由此与第一密封部分整体被压缩的结构比较,能够减少将端子固定于端子壁时的第一密封部分的排斥力。根据该结构,能够增大端子与端子壁之间的密封力,并且能够比较容易地将端子固定于端子壁。

在本说明书公开的蓄电装置中,除了特征3之外,第一密封部件也可以具有第二密封部分,该第二密封部分通过在第一绝缘部件与端子壁或者端子对置的空间,跟第一绝缘部件、以及端子壁或者端子二者抵接来对第一绝缘部件与端子壁或者端子之间进行密封。也可以在第二密封部分所占据的范围,且在第一绝缘部件、端子壁、端子中的至少一个形成有向第一密封部件侧突出的第一突起。第一突起也可以与第一密封部件抵接。第一密封部件在跟第一突起与第二突起中的靠近端子的柱状部的一方的突起抵接的部分处的压缩率,大于第一密封部件在与从柱状部分离的另一方的突起抵接的部分处的压缩率。将端子固定于端子壁时的第一密封部件的排斥力在端子固定时的第一密封部件的压缩率相同的情况下,随着靠近柱状部而变小。因此,能够抑制端子固定时的第一密封部件的排斥力的增大,并且使靠近柱状部的突起的部分的密封力增大。

在本说明书公开的蓄电装置中,端子也可以具有固定部,该固定部连接于柱状部的与连接有基底部的一侧的相反侧,并位于外壳的外部并且从柱状部的相反侧向与轴线垂直方向外侧弯曲而将端子固定于端子壁。第一密封部分或者第三密封部分也可以位于在俯视端子壁的状态下端子与端子壁重叠的范围并且固定部所占据的范围。根据该结构,将端子固定于端子壁时固定部带给端子壁的负载的方向与用于对端子与端子壁进行密封的压缩力的方向相同,第一密封部分或者第三密封部分能够将端子与端子壁之间稳固地密封。

在本说明书公开的蓄电装置中,端子也可以通过位于外壳的外部的螺母被紧固固定于端子壁。第一密封部分或者第三密封部分也可以位于在俯视端子壁的状态下端子与端子壁重叠的范围并且螺母所占据的范围。根据该结构,将端子紧固固定于端子壁时螺母带给端子壁的紧固力的方向与用于对端子与端子壁进行密封的压缩力的方向相同,第一密封部分或者第三密封部分能够将端子与端子壁之间稳固地密封。

另外,本说明书公开具备多个上述的蓄电装置,并将这多个蓄电装置串联连接的蓄电装置模块。该蓄电装置模块中,构成为在构成蓄电装置模块的各蓄电装置的第一空间或者第二空间,端子与端子壁不会直接对置。因此,在电流切断装置工作后,即使在端子与端子壁之间外加高电压也能够抑制端子与端子壁短路。

实施例1

参照图1~图2对实施例1的蓄电装置100进行说明。蓄电装置100是作为二次电池的一种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如图1所示,蓄电装置100具备外壳1、电极组装体3、铆接端子5、7以及电流切断装置30。外壳1是金属制,且大致长方体形状。在外壳1的内部收纳有电极组装体3和电流切断装置30。电极组装体3具备负极电极和正极电极。负极集电极耳43固定于负极电极,正极集电极耳45固定于正极电极。在外壳1的内部注入电解液。此外,铆接端子5相当于“端子”的一个例子。

在外壳1形成有开口11、13。以下,外壳1中,将形成有开口11、13的壁特别地称为外壳上壁9。即,相对于电极组装体3,外壳上壁9所处的一侧是上侧,相对于电极组装体3,外壳上壁9所处的一侧的相反侧是下侧。铆接端子5经由开口11与外壳1的内外相通,铆接端子7经由开口13与外壳1的内外相通。铆接端子5的下端位于外壳1的内部,与电流切断装置30(后述)连接。电流切断装置30经由连接端子23以及负极导线25与负极集电极耳43连接。负极导线25通过绝缘片材27与外壳上壁9绝缘。另一方面,铆接端子7的下端位于外壳1的内部,经由正极导线41与正极集电极耳45连接。正极导线41通过绝缘片材29与外壳上壁9绝缘。此外,外壳上壁9相当于“端子壁”的一个例子。

在外壳上壁9的上表面配置有树脂制的垫片62、63。垫片62具有:比外壳上壁9更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66、和沿着外壳上壁9延伸的平板部68。突出部66配置于外壳上壁9的中央侧,平板部68配置于外壳上壁9的开口11侧。在垫片62的上表面,外部端子60沿着垫片62的上表面的形状配置。螺栓64的头部配置于形成于突出部66的有底孔62a。螺栓64的轴部通过外部端子60的开口向上方突出。铆接端子5、外部端子60以及螺栓64相互电连接,构成负极端子。垫片63、外部端子61以及螺栓65的结构与上述的垫片62、外部端子60以及螺栓64的结构相同。铆接端子7、外部端子61以及螺栓65相互电连接,构成正极端子。

此处,参照图2对铆接端子5进行说明。图2示出图1的双点划线部200a的放大图。铆接端子5具有圆筒部14、基底部15以及固定部16。圆筒部14成为圆筒形状,插通于开口11。在圆筒部14沿轴向(上下方向)形成有贯通孔14a。因此,贯通孔14a内保持为大气压。基底部15形成为环状,配置于圆筒部14的下端。即,基底部15位于外壳1的内部。基底部15的上表面与圆筒部14的轴向大致正交。基底部15的外径大于开口11的直径。圆筒部14与基底部15以同心圆状配置。在基底部15的下表面中央形成有凹处15a。凹处15a的中心与贯通孔14a连通,凹处15a内保持为大气压。固定部16以环状形成,配置于圆筒部14的上端。即,固定部16位于外壳1的外部。铆接端子5通过固定部16固定于外壳上壁9。在铆接端子5固定于外壳上壁9前,固定部16沿圆筒部14的轴向延伸。即,圆筒部14与固定部16构成沿轴向延伸的一个圆筒状的部分(以下,将该部分称为圆筒部分)。此外,圆筒部14相当于“柱状部”的一个例子。

在将铆接端子5固定于外壳上壁9时,在绝缘部件36(后述)、板材40(后述)以及密封部件19(后述)的各开口插通圆筒部分而将这些部件配置于基底部15的上表面。而且,将圆筒部分从外壳1的内部插通于开口11、垫片62的开口以及外部端子60的开口。其后,使圆筒部分的上部(向外壳1的外部突出的部分)向与轴线垂直方向外侧弯曲扩张。由此,该圆筒部分与外部端子60的上表面抵接,铆接端子5铆接固定于外壳上壁9。该圆筒部分(即圆筒部分中的弯曲的部分)相当于固定部16。通过将铆接端子5固定于外壳上壁9,密封部件19、绝缘部件36、垫片62以及外部端子60被夹持于铆接端子5与外壳上壁9之间。此时,外壳上壁9、基底部15以及固定部16相互大致平行。通过垫片62,可确保外部端子60与外壳上壁9的绝缘性。

接下来,参照图2,对配置于铆接端子5与外壳上壁9之间的部件进行说明。图2的箭头A示出从外壳1的外侧朝向内侧的方向。以下,将箭头A表示的方向称为“外壳内部侧”,将与箭头A表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称为“外壳外部侧”。这在其他实施例以及变形例也相同。在铆接端子5与外壳上壁9之间配置有环状的绝缘性的密封部件19。密封部件19环绕圆筒部14的周围。密封部件19使用全氟烷氧基烷烃(PFA)。密封部件19具有厚壁部19a和薄壁部19b。厚壁部19a在密封位置S1(图2用粗线示出。以下,其他密封位置也相同用粗线示出)中,与外壳上壁9、圆筒部14以及基底部15抵接。具体而言,厚壁部19a通过外壳上壁9与圆筒部14、以及外壳上壁9与基底部15被压缩,通过压缩时的排斥力对外壳上壁9与铆接端子5之间进行密封。对于密封位置S1所占据的范围中的俯视外壳上壁9时外壳上壁9与基底部15重叠的范围而言,在基底部15的上表面形成有向上方(即外壳上壁9侧)延伸的突起17。突起17环绕圆筒部14的周围。突起17与厚壁部19a抵接,与外壳上壁9(严格来说是外壳上壁9的与突起17对置的部分)共同对厚壁部19a进行压缩。外壳上壁9与突起17的间隔小于除去突起17的密封位置S1的外壳上壁9与铆接端子5的间隔。因此,突起17所抵接的部分的厚壁部19a的压缩率高于除去突起17的密封位置S1的厚壁部19a的压缩率。本实施例中,在突起17所抵接的部分中,厚壁部19a被压缩约50%。密封部件19由绝缘材料形成,因此维持外壳上壁9与铆接端子5的绝缘性。在密封部件19的外壳内部侧的端部形成有比厚壁部19a厚度薄的薄壁部19b。薄壁部19b的上表面与外壳上壁9抵接,下表面与后述的绝缘部件36的薄壁部36a抵接。此外,密封部件19的材料不局限于上述,只要是具有密封性、绝缘性以及耐电解液性的材料(例如,乙烯-丙烯-二烯橡胶(EPDM)等乙烯-丙烯系橡胶(EPM))即可。此外,密封部件19相当于“第一密封部件”的一个例子,厚壁部19a相当于“第一密封部分”的一个例子,突起17相当于“第二突起”的一个例子。

在比厚壁部19a更靠外壳内部侧配置有环状的绝缘部件36。绝缘部件36使用聚苯硫醚(PPS)。绝缘部件36环绕圆筒部14的周围。在绝缘部件36的外壳外部侧的端部形成有上下方向的厚度薄的薄壁部36a。薄壁部36a的下表面与基底部15抵接,薄壁部36a的上下方向的厚度小于外壳上壁9与铆接端子5的间隔。在外壳上壁9与薄壁部36a对置的空间配置有密封部件19的薄壁部19b。薄壁部19b在密封位置S2与外壳上壁9以及薄壁部36a二者抵接。薄壁部19b在密封位置S2被外壳上壁9与薄壁部36a压缩,通过压缩时的排斥力对外壳上壁9与薄壁部36a之间进行密封。在密封位置S2所占据的范围中,在薄壁部36a的上表面形成有向上方(即薄壁部19b侧)延伸的突起37。突起37环绕圆筒部14的周围。突起37与薄壁部19b抵接,与外壳上壁9(严格来说是外壳上壁9的与突起37对置的部分)对薄壁部19b进行压缩。外壳上壁9与突起37的间隔小于除去突起37的密封位置S2的外壳上壁9与薄壁部36a的间隔。因此,突起37所抵接的部分的薄壁部19b的压缩率高于除去突起37的密封位置S2的薄壁部19b的压缩率。本实施例中,在突起37所抵接的部分中,薄壁部19b被压缩约30%。即,由位于比突起37更靠外壳外部侧(更详细而言,圆筒部14侧)的突起17引起的厚壁部19a的压缩率(约50%)大于由突起37引起的薄壁部19b的压缩率(约30%)。此外,绝缘部件36相当于“第一绝缘部件”的一个例子,与薄壁部36a抵接的部分的薄壁部19b相当于“第二密封部分”的一个例子,突起37相当于“第一突起”的一个例子。

在绝缘部件36中的比薄壁部36a更靠外壳内部侧形成有上下方向的厚度较厚的厚壁部36b。厚壁部36b与外壳上壁9和基底部15二者抵接。通过厚壁部36b,决定外壳上壁9与基底部15之间的间隔。即,厚壁部36b发挥隔离物的作用。薄壁部19b与薄壁部36a遍及整周上,沿与轴线垂直方向仅以长度w1抵接。换言之,密封位置S2的与轴线垂直方向的长度遍及整周上为w1。另一方面,在厚壁部19a的外壳内部侧的端面与薄壁部36a的外壳外部侧的端面之间,与轴线垂直方向的长度成为w2的间隙以环绕圆筒部14的周围的方式形成。另外,在薄壁部19b的外壳内部侧的端面与厚壁部36b的外壳外部侧的端面之间,以环绕圆筒部14的周围的方式形成与轴线垂直方向的长度成为w3的间隙。w1与w2间成为w1>w2的关系,w1与w3间成为w1>w3的关系。另外,w1>w2+w3的关系成立。

在绝缘部件36中的比厚壁部36b进一步靠外壳内部侧形成有上下方向的厚度薄的薄壁部36c。薄壁部36c使基底部15的上表面朝向外壳内部侧延伸后向下方弯曲,覆盖基底部15的外周面,并且延伸至与断裂板34(后述)大致相同的高度。绝缘部件36(严格来说薄壁部36c)的下端面与绝缘部件39抵接。绝缘部件39由PPS形成。绝缘部件39遍及整周上覆盖断裂板34的下表面的外周部。在绝缘部件36、39的外周面配置有环状的金属制的板材40,板材40通过铆接而固定于绝缘部件36、39。由此,基底部15、变形板32(后述)以及断裂板34(后述)在上下方向上被夹持固定。通过绝缘部件36、39,维持板材40与基底部15、变形板32以及断裂板34的绝缘性。此外,绝缘部件36的材料不局限于上述,也可以使用具有绝缘性和耐电解液性、并且在负载支承所需的强度特性方面上比较优越的材料(例如聚醚醚酮(PEEK))。

若使外壳上壁9与基底部15对置的空间中的、在俯视外壳上壁9时与固定部16重叠的范围的空间成为空间18,则空间18环绕圆筒部14的周围。密封位置S1的外壳内部侧的一部分以及密封位置S2位于空间18。另外,突起17、37位于空间18。

若使外壳上壁9与铆接端子5之间的空间中的比密封部件19的厚壁部19a更靠外壳内部侧的空间成为空间20,则空间20具有环绕圆筒部14的周围的圆筒形状。空间20的内周面20a位于密封部件19的厚壁部19a与薄壁部19b的边界,空间20的外周面20b位于基底部15的外周面的位置。在空间20,且在平面方向(即与圆筒部14的轴向大致正交的平面方向)的全体(即从空间20的内周面20a至外周面20b),配置有密封部件19的薄壁部19b与绝缘部件36的至少一方。此外,空间20相当于“第一空间”的一个例子,内周面20a相当于“外壳外部侧的端面”的一个例子,外周面20b相当于“外壳内部侧的端面”的一个例子。

接下来,对电流切断装置30进行说明。电流切断装置30具备:金属制的变形板32、和金属制的断裂板34。变形板32的外周部与基底部15的下表面的外周部连接,基底部15的凹处15a的下端被变形板32覆盖。凹处15a内保持为大气压,因此在变形板32的上表面作用大气压。如上述那样,基底部15、变形板32以及断裂板34经由环状的绝缘部件36、39,通过板材40被夹持固定。变形板32是圆形的导电性的隔膜,并向下方成为凸部。变形板32的中央部与断裂板34连接。断裂板34是圆形的板材,位于变形板32的下方。在断裂板34连接有连接端子23。在断裂板34的下表面的中央部形成有槽部34a。在槽部34a的内侧将断裂板34与变形板32的中央部连接。断裂板34在形成有槽部34a的位置处的机械强度低于断裂板34在槽部34a以外的位置的机械强度。在断裂板34形成有通气孔34b,变形板32与断裂板34之间的空间46与外壳1内的空间连通。另外,在变形板32的外周部与断裂板34的外周部之间配置有环状的绝缘部件38。

电流切断装置30具有:以串联的方式将连接端子23、断裂板34、变形板32以及铆接端子5连接的通电路径。因此,电极组装体3与铆接端子5经由电流切断装置30的通电路径电连接。

此处,对电流切断装置30的切断动作进行说明。在上述的蓄电装置100中,铆接端子5与铆接端子7之间成为能够通电的状态。若外壳1内的压力上升,则经由通气孔34b作用于变形板32的下表面的压力上升。另一方面,在变形板32的上表面作用大气压。因此,若外壳1的内压上升,达到比第一规定值大的第二规定值,则变形板32翻转,变化为向上方凸出的状态。于是,与变形板32的中央部连接的断裂板34以机械上脆弱的槽部34a为起点而断裂。由此,将连接断裂板34与变形板32的通电路径切断,从而将电极组装体3与铆接端子5之间的通电切断。此时,变形板32从连接端子23绝缘,并且断裂板34从铆接端子5绝缘。

对实施例1的蓄电装置100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对于上述的蓄电装置100而言,铆接端子5与外壳上壁9之间的空间通过密封部件19的厚壁部19a在密封位置S1被密封。因此,可抑制外壳1内的电解液向比厚壁部19a更靠外壳外部的空间漏出。另外,在空间20且在平面方向的全体配置有密封部件19的薄壁部19b与绝缘部件36的至少一方。因此,空间20中铆接端子5与外壳上壁9不直接对置。因此,即使在空间20存在电解液的状态下在铆接端子5与外壳上壁9之间外加高电压,也能够抑制铆接端子5与外壳上壁9短路。

特别是在本实施例中,外壳上壁9与绝缘部件36的薄壁部36a之间的空间通过密封部件19的薄壁部19b在密封位置S2被密封。因此,能够抑制在外壳上壁9与绝缘部件36的厚壁部36b之间的很小间隙中传递而向外壳外部侧流动的电解液,与在绝缘部件36与基底部15之间的很小的间隙中传递而向外壳外部侧流动的电解液接触。因此,能够抑制在空间20中铆接端子5与外壳上壁9经由电解液接触,能够进一步抑制铆接端子5与外壳上壁9的短路。

另外,本实施例中,在薄壁部36a的上表面,在密封位置S2占据的范围形成有突起37,突起37与薄壁部19b抵接。因此,薄壁部19b的密封力在突起37所抵接的部分增大,能够进一步抑制电解液在薄壁部19b与外壳上壁9以及/或者薄壁部19b与薄壁部36a之间传递而向外壳外部侧流出。另外,突起37所抵接的部分中的薄壁部19b的压缩率高于除去突起37的密封位置S2的薄壁部19b的压缩率。即,密封位置S2的薄壁部19b的压缩率在与突起37抵接的部分局部较高。因此,与薄壁部19b遍及密封位置S2的全体而被压缩至与抵接于突起37的部分的压缩率相同程度的结构比较,能够减少将铆接端子5固定于外壳上壁9时的薄壁部19b的排斥力。根据该结构,能够提高外壳上壁9与薄壁部36a之间的密封力,并且能够比较容易地将铆接端子5铆接固定于外壳上壁9。

另外,本实施例中,在密封位置S1占据的范围中的外壳上壁9与基底部15对置的范围中,在基底部15形成有突起17,突起17与厚壁部19a抵接。因此,厚壁部19a的密封力在突起17所抵接的部分增大,从而能够抑制电解液向外壳外部的空间漏出。另外,厚壁部19a在突起17所抵接的部分的压缩率高于厚壁部19a在除去突起17的密封位置S1的压缩率。即,密封位置S1的厚壁部19a的压缩率在与突起17抵接的部分局部变高。因此,与厚壁部19a遍及密封位置S1的全体而被压缩直至与同突起17抵接的部分的压缩率相同程度的结构比较,能够减少将铆接端子5固定于外壳上壁9时的厚壁部19a的排斥力。根据该结构,能够提高外壳上壁9与铆接端子5之间的密封力,并且能够将铆接端子5比较容易地铆接固定于外壳上壁9。

另外,一般,将铆接端子5铆接固定于外壳上壁9时的密封部件19的排斥力在铆接固定时的密封部件19的压缩率相同的情况下,随着靠近圆筒部14而变小。本实施例中,由位于比突起37更靠圆筒部14侧的突起17引起的厚壁部19a的压缩率高于由突起37引起的薄壁部19b的压缩率。因此,能够使基于突起17的厚壁部19a的密封力比基于突起37的薄壁部19b的密封力增大,并且能够抑制铆接固定时的密封部件19的排斥力增大。另外,本实施例中,以更高的压缩率对密封部件19进行压缩的突起17位于比突起37更靠外壳外部侧,因此电解液的漏出遍及两个阶段被抑制。因此,能够提高电解液的漏出抑制效果。

另外,本实施例中,密封位置S1的外壳内部侧的一部分位于空间18。即,密封位置S1的外壳内部侧的一部分是在俯视外壳上壁9的状态下铆接端子5与外壳上壁9重叠的范围,并且位于固定部16占据的范围。因此,固定部16带给外壳上壁9的负载的方向与用于对铆接端子5与外壳上壁9进行密封的压缩力的方向相同,从而能够在密封位置S1的外壳内部侧的一部分对铆接端子5与外壳上壁9之间稳固地进行密封。特别是在本实施例中,密封位置S2也位于空间18。因此,在密封位置S2中,也能够对外壳上壁9与绝缘部件36的薄壁部36a之间稳固地进行密封。并且,突起17、37也位于空间18。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大与突起17、37抵接的部分的密封部件19的密封力。

此外,对于具备多个蓄电装置100的蓄电装置模块而言,各蓄电装置100串联连接,串联连接直至得到所希望的电压。由此,能够构成高输出且大容量的蓄电装置模块。对于这样的蓄电装置模块而言,在各蓄电装置100中,容易在铆接端子5与外壳上壁9之间外加高电压。因此,通过在构成蓄电装置模块的各蓄电装置100中采用本实施例的结构,能够有效地减少短路的可能性。

实施例2

接下来,参照图3对实施例2进行说明。以下,仅对与实施例1不同的点进行说明,对与实施例1相同的结构省略其详细的说明。其他的实施例以及变形例也相同。图3的双点划线部300a与图1的双点划线部200a相当。在圆筒部14与外壳上壁9之间、以及固定部16与外壳上壁9之间配置有密封部件119。密封部件119在密封位置S5,同圆筒部14以及固定部16与外壳上壁9抵接,对它们之间进行密封。对于在对密封位置S5占据的范围中的外壳上壁9进行俯视时固定部16与外壳上壁9重叠的范围而言,在外壳上壁9的上表面形成有向上方(即固定部16侧)延伸并且环绕圆筒部14的周围的突起10。突起10与固定部16共同对密封部件119进行压缩。若使外壳上壁9与固定部16对置的空间成为空间118,则密封位置S5的外壳外部侧的一部分(更具体而言,突起10)位于空间118。此外,密封部件119相当于“第一密封部件”的一个例子,位于密封部件119中的圆筒部14以及固定部16与外壳上壁9之间的部分的密封部件119相当于“第一密封部分”的一个例子,突起10相当于“第二突起”的一个例子。

在比密封部件119更靠外壳内部侧配置有绝缘部件136。在绝缘部件136的外壳外部侧的端部形成有薄壁部136a。薄壁部136a沿与轴线垂直方向仅以w4的长度与密封部件119抵接。另一方面,在密封部件119与绝缘部件136之间,与轴线垂直方向的长度为w5的间隙遍及周向形成。在w4与w5间w4>w5的关系成立。若使铆接端子5与外壳上壁9之间的空间中的比密封位置S5更靠外壳内部侧的空间成为空间120,则在空间120且在平面方向的全体配置有密封部件119与绝缘部件136的至少一方。此外,绝缘部件136相当于“第一绝缘部件”的一个例子,空间120相当于“第一空间”的一个例子。

根据该结构,空间120中铆接端子5与外壳上壁9不会直接对置,因此能够抑制两者短路。另外,通过形成突起10,能够增大密封部件119对铆接端子5与外壳上壁9之间进行密封的密封力,能够进一步抑制电解液向外壳外部的空间漏出。另外,通过利用突起10将密封部件119局部地进行压缩,与在密封位置S5的全体对密封部件119进行压缩的结构比较,能够提高密封力,并且能够比较容易地将铆接端子5铆接固定于外壳上壁9。另外,密封位置S5的外壳外部侧的一部分位于空间118,因此能够在密封位置S5的外壳外部侧的一部分对铆接端子5与外壳上壁9之间稳固地进行密封。特别是在本实施例中突起10位于空间118,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大与突起10抵接的部分的密封部件119的密封力。

实施例3

接下来,参照图4对实施例3进行说明。图4的双点划线部400a相当于图1的双点划线部200a。该蓄电装置中,电流切断装置的结构与实施例1不同,其他的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电流切断装置70具备金属制的第一变形板75、金属制的断裂板73以及金属制的第二变形板71。基底部15、第一变形板75、断裂板73以及第二变形板71通过绝缘性的绝缘部件36、78被支承。在绝缘部件36、78的外周面铆接有金属制的板材79。由此,基底部15、第一变形板75、断裂板73以及第二变形板71在上下方向上被夹持。

第二变形板71配置于断裂板73的下方,其中央部向下方突出。在第二变形板71的上表面的外周部配置有绝缘部件81。另外,在第二变形板71的上表面中央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83。断裂板73的中央部73b(槽部73a所围起的部分)位于突出部83的上方。在第二变形板71的下表面作用外壳1内的空间的压力。在第二变形板71的上表面作用第二变形板71与断裂板73之间的空间86的压力(后述)。空间86从外壳1内的空间密封。

断裂板73配置于第二变形板71与第一变形板75之间。断裂板73通过槽部73a,被区分为槽部73a围起的中央部73b、和位于槽部73a的外周侧的外周部73c。中央部73b的板厚较薄,外周部73c的板厚较厚。在断裂板73形成有通气孔73d。空间86经由通气孔73d同第一变形板75与断裂板73之间的空间88连通。

第一变形板75配置于断裂板73的上方。第一变形板75具有与实施例1的变形板32大致相同的结构。在第一变形板75与断裂板73之间配置有绝缘部件85。在第一变形板75的上表面与基底部15的下表面之间形成有空间87。空间87保持为大气压。在断裂板73与基底部15的外周部之间配置有密封部件89,对基底部15与断裂板73的间隙进行密封。

电流切断装置70具有以串联的方式将连接端子23、断裂板73、第一变形板75以及铆接端子5连接的通电路径。因此,电极组装体3与铆接端子5经由电流切断装置70的通电路径电连接。

此处,对电流切断装置70的切断动作进行说明。上述的蓄电装置中铆接端子5与铆接端子7之间成为能够通电的状态。若外壳1的内压上升,则作用于第二变形板71的下表面的压力上升。另一方面,在第二变形板71的上表面作用从外壳1内的空间密封的空间86的压力。因此,若外壳1内的压力超过第三规定值,则第二变形板71翻转,从向下方凸出的状态变化为向上方凸出的状态。此时,空间86内的空气通过通气孔73d向空间88移动,空间88内的压力上升。另外,若第二变形板71翻转,则第二变形板71的突出部83与断裂板73的中央部73b碰撞,断裂板73在槽部73a断裂。由此,第一变形板75翻转,第一变形板75以及断裂板73的中央部73b向上方进行位移。因此,连接断裂板73与第一变形板75的通电路径被切断,从而将电极组装体3与铆接端子5之间的导通切断。此时,第一变形板75从连接端子23绝缘,并且断裂板73从铆接端子5绝缘。本实施例中,即使电流切断装置70工作后,也在空间20的全体配置有密封部件19的一部分以及绝缘部件36。根据该结构,能够起到与实施例1的蓄电装置100相同的作用效果。此外,上述的电流切断装置70也可以安装于其他的实施例以及变形例的蓄电装置。

实施例4

接下来,参照图5对实施例4进行说明。图5的双点划线部500a相当于图1的双点划线部200a。该蓄电装置中,负极端子205的结构与实施例1不同。负极端子205具有圆筒部214和基底部215。在将负极端子205固定于外壳上壁9时,在将圆筒部214插通于绝缘部件36、板材40以及密封部件19的各开口的状态下,将圆筒部214从外壳1的内部插通于外壳上壁9的开口11。而且,使环状的绝缘部件22从外壳1的外部安装于圆筒部214,并与外壳上壁9抵接。其后,从外壳1的外部将螺母21紧固于圆筒部214。由此,负极端子205固定于外壳上壁9,并且密封部件19以及绝缘部件36在外壳上壁9与基底部215之间被夹持。在负极端子205沿轴向(上下方向)形成有贯通孔214a。母线螺栓47安装于贯通孔214a。在母线螺栓47的头部与负极端子205之间配置有母线49。若母线螺栓47安装于贯通孔214a,则母线49通过母线螺栓47的头部与负极端子205被夹持。此外,负极端子205相当于“端子”的一个例子。

在密封位置S1占据的范围中的外壳上壁9与基底部215对置的范围中,在基底部215的上表面形成有突起217。突起217具有与实施例1的突起17大致相同的结构。若使外壳上壁9与基底部215对置的空间中的俯视外壳上壁9时与螺母21重叠的范围的空间成为空间218,则密封位置S1的外壳内部侧的一部分以及密封位置S2位于空间218。突起217、37位于空间218。若使负极端子205与外壳上壁9之间的空间中的比厚壁部19a更靠外壳内部侧的空间成为空间220,则在空间220且在平面方向的全体配置有薄壁部19b与绝缘部件36的至少一方。根据该结构,也能够起到与实施例1的蓄电装置100相同的作用效果。另外,本实施例中,密封位置S1的一部分位于空间218。由此,螺母21带给外壳上壁9的紧固力的方向与用于对外壳上壁9与基底部215进行密封的压缩力的方向相同,从而能够在密封位置S1的一部分对外壳上壁9与基底部215之间稳固地进行密封。特别是在本实施例中,密封位置S2也位于空间218,因此能够对外壳上壁9与绝缘部件36之间稳固地进行密封。并且,突起217、37也位于空间218,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大与突起217、37抵接的部分的密封部件19的密封力。此外,突起217相当于“第二突起”的一个例子,空间220相当于“第一空间”的一个例子。

实施例5

接下来,参照图6对实施例5进行说明。图6的双点划线部600a相当于图1的双点划线部200a。本实施例中,取代密封部件19,配置有环绕圆筒部14的周围的两个密封部件319、321。密封部件319由PFA形成,密封部件321由聚四氟乙烯(PTFE)形成。密封部件319在密封位置S6对外壳上壁9与铆接端子5之间进行密封。在密封位置S6占据的范围中的俯视外壳上壁9时外壳上壁9与基底部15重叠的范围且在基底部15的上表面形成有突起17。密封部件319通过突起17被压缩约50%。在比密封部件319更靠外壳内部侧且在基底部15的上表面配置有绝缘部件36。绝缘部件36的薄壁部36a与密封部件319抵接。在外壳上壁9与薄壁部36a对置的空间,配置有在密封位置S7对外壳上壁9与薄壁部36a之间进行密封的密封部件321。对于密封位置S7占据的范围而言,在薄壁部36a的上表面形成有突起37。密封部件321通过突起37被压缩约30%。此外,密封部件319相当于“第二密封部件”的一个例子,密封部件321相当于“第三密封部件”并且“第四密封部分”的一个例子,绝缘部件36相当于“第二绝缘部件”的一个例子。

若使外壳上壁9与基底部15对置的空间中的俯视外壳上壁9时与固定部16重叠的空间成为空间318,则密封位置S6的外壳内部侧的一部分以及密封位置S7位于空间318。突起17、37位于空间318。另外,若使铆接端子5与外壳上壁9之间的空间中的比密封位置S6更靠外壳内部侧的空间成为空间320,则在空间320且在平面方向的全体配置有密封部件321与绝缘部件36的至少一方。根据该结构,能够起到与实施例1的蓄电装置100相同的作用效果。另外,本实施例中,突起17所抵接的密封部件(即密封部件319)与突起37所抵接的密封部件(即密封部件321)不同。因此,能够分别利用不同的材料形成密封部件319、321,能够容易地调整密封部件319、321的各压缩率。此外,空间32相当于“第二空间”的一个例子。

实施例6

接下来,参照图7对实施例6进行说明。图7的双点划线部700a相当于图1的双点划线部200a。实施例6的蓄电装置在取代突起17而形成有突起410的点上与实施例2的蓄电装置不同。即,本实施例中,在密封位置S1占据的范围中的俯视外壳上壁9时外壳上壁9与基底部15重叠的范围中,在外壳上壁9的下表面形成有向下方延伸的突起410。突起410环绕圆筒部14的周围。突起410与厚壁部19a抵接,与基底部15(严格来说与突起410对置的部分的基底部15)共同对厚壁部19a进行压缩。突起410所抵接的部分的厚壁部19a的压缩率高于除去突起410的密封位置S1的厚壁部19a的压缩率。本实施例中,在突起410所抵接的部分中,厚壁部19a被压缩约50%。另外,如实施例1所述那样,对于密封位置S2占据的范围而言,在薄壁部36a的上表面形成有向上方延伸的突起37。本实施例中,在突起37所抵接的部分中,薄壁部19b被压缩约30%。即,由位于比突起37更靠外壳外部侧(即圆筒部14侧)的突起17引起的厚壁部19a的压缩率(约50%)高于由突起37引起的薄壁部19b的压缩率(约30%)。根据该结构,能够起到与实施例1相同的作用效果。另外,将突起410不是形成于基底部15侧而是形成于外壳上壁9侧,由此能够更容易地将突起410配置于“密封位置S1占据的范围中的俯视外壳上壁9时外壳上壁9与基底部15重叠的范围”。

以上,对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的实施例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只不过是例示,本说明书公开的蓄电装置包括对上述的实施例进行各种变形、变更的方式。例如,只要是在空间20配置有密封部件19与绝缘部件36的至少一方的结构,外壳上壁9与绝缘部件36(严格来说薄壁部36a)之间也可以不被密封。

另外,也可以不形成突起17、37,也可以是仅形成突起17或者突起37的任一方的结构。另外,突起37不局限于形成于绝缘部件36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形成于外壳上壁9以及/或者铆接端子5、7。外壳上壁9以及铆接端子5、7是刚性高的金属制,因此即使在这些部件形成突起37,也能够将密封部件19适当地压缩。另外,突起17、37也可以分别形成多个。另外,由突起17、37引起的的密封部件19的压缩率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例所举例的比例。例如,由位于圆筒部14侧的突起(即突起17)引起的厚壁部19a的压缩率也可以被调整为约30%~约80%的范围,由位于从圆筒部14分离的位置的突起(即突起37)引起的薄壁部19b的压缩率也可以被调整为约0%~约50%的范围。另外,也可以相比由位于圆筒部14侧的突起引起的厚壁部19a的压缩率,而由位于从圆筒部14分离的位置的突起引起的薄壁部19b的压缩率更大。

另外,密封部件19的薄壁部19b不局限于对外壳上壁9与绝缘部件36的薄壁部36a之间进行密封的结构,也可以是对基底部15与薄壁部36a之间进行密封的结构。另外,密封部件321也可以是对基底部15与薄壁部36a之间进行密封的结构。

另外,实施例3中,绝缘部件81也可以不配置。另外,也可以在第一变形板75形成将空间87与空间88连通的连通孔,将空间86、88维持为大气压。

另外,实施例5中,也可以在密封部件319的外壳内部侧的端部形成薄壁部319a。薄壁部319a也可以配置于外壳上壁9与绝缘部件36的薄壁部36a之间,对两者之间进行密封。该情况下,在空间320配置有薄壁部319a、密封部件319以及绝缘部件36的至少任一个,能够对空间320中外壳上壁9与基底部15直接对置进行抑制。

另外,电流切断装置30也可以设置于铆接端子7侧,也可以设置于铆接端子5与铆接端子7二者。在铆接端子7侧设置有电流切断装置30的情况下,在铆接端子7与外壳上壁9之间如上述的实施例的结构那样配置有密封部件以及绝缘部件。另外,上述的实施例中,通过变形板32翻转将与断裂板34的导通切断。然而,变形板32的变形的方式不局限于翻转。例如,也可以是变形板32的中央部向上方挠曲从而使断裂板34以槽部34a为起点断裂,从而将变形板32与断裂板34的导通切断结构。变形板32只要将变形板32与断裂板34的导通切断也可以任意变形。第二变形板75也相同。

另外,上述的实施例中,密封部件19配置于圆筒部14与外壳上壁9(严格来说开口11)之间的空间,但不局限于该结构。例如,密封部件19也可以仅配置于外壳上壁9与基底部15对置的空间。该情况下,优选将对圆筒部14与开口11之间进行密封的其它的密封部件(以下称为密封部件419)配置于圆筒部14与开口11之间。密封部件419抑制水分、灰尘等从外壳的外部进入外壳内,并且发挥在开口11内保持圆筒部14的作用。这样,密封部件19在与密封部件419独立的情况下,只要是在空间20的平面方向全体配置有薄壁部19b的结构,也可以不在密封部件19的外壳内部侧配置第一绝缘部件。另外,该情况下,也可以在密封部件419与密封部件19之间的空间配置作为隔离物发挥功能的绝缘部件。

另外,密封部件19的薄壁部19b与绝缘部件36的薄壁部36a抵接的部分在位于外壳上壁9与基底部15之间的情况下,该抵接部分也可以位于比空间18更靠径向外侧。即,突起37也可以位于比空间18更靠径向外侧。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例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只不过是例示,不限定权利要求范围。权利要求的范围所记载的技术包括将以上例示的具体例进行各种变形、变更的技术。另外,本说明书或者附图所说明的技术要素通过单独或各种组合发挥技术的有用性,不限定于申请时权利要求记载的组合。另外,本说明书或者附图所例示的技术能够同时实现多个,通过实现其中的一个目的本身具有技术的有用性。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一种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外壳,其能够收纳具备正极电极以及负极电极的电极组装体、以及电解液;

端子,其经由形成于所述外壳的端子壁的开口与所述外壳的内外连通;以及

电流切断装置,其被收纳于所述外壳内,具有将所述端子与所述正极电极、或者所述端子与所述负极电极电连接并且能够将所述端子与所述正极电极或者所述负极电极从导通状态切换为非导通状态的导电性部件,

所述端子具有:插通于所述开口的柱状部、和配置于所述柱状部的一端并位于所述外壳的内部的基底部,

在俯视所述端子壁的状态下所述基底部比所述开口大并且与所述导电性部件电连接,

在所述端子与所述端子壁之间配置有绝缘性的第一密封部件,该第一密封部件具有通过与所述端子以及所述端子壁二者抵接而对所述端子与所述端子壁之间进行密封的第一密封部分,

所述第一密封部件在所述柱状部的周围环绕一周,

在所述端子与所述端子壁之间的空间中的比所述第一密封部分更靠外壳内部侧的第一空间配置有在所述柱状部的周围环绕一周的绝缘性的第一绝缘部件,

在所述第一空间,从所述第一空间的外壳外部侧的端面直至外壳内部侧的端面配置有所述第一密封部件与所述第一绝缘部件中的至少一方。

2.(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密封部件具有第二密封部分,该第二密封部分通过在所述端子壁以及所述端子中的一方与所述第一绝缘部件沿俯视所述端子壁的第一方向对置的空间中,跟所述端子壁以及所述端子中的一方、和所述第一绝缘部件二者抵接,而对所述端子壁以及所述端子中的一方与所述第一绝缘部件之间进行密封。

3.(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密封部分所占据的范围中,在所述第一绝缘部件、所述端子壁、所述端子中的至少一个形成有沿所述第一方向朝向所述第一密封部件侧突出的第一突起,

所述第一突起与所述第一密封部件抵接。

4.(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绝缘部件、所述端子壁、所述端子中的至少一个具有与所述第二密封部分面接触的第一接触面,

所述第一接触面具有所述第一突起、相比所述第一突起位于外壳外部侧的第一外部侧平面部、相比所述第一突起位于外壳内部侧并且与所述第一外部侧平面部位于同一平面上的第一内部侧平面部,

所述第一突起相比所述第一外部侧平面部以及所述第一内部侧平面部沿所述第一方向朝向所述第二密封部分突出。

5.(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俯视所述端子壁时,在所述第一密封部分所占据的范围中的所述端子与所述端子壁重叠的重复范围中,在所述端子或者所述端子壁中的一方形成有沿着俯视所述端子壁的第一方向朝向所述端子或者所述端子壁中的另一方突出的第二突起,

所述第二突起与所述第一密封部件抵接。

6.(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和所述端子壁中的至少一个具有与所述重复范围中的所述第一密封部分面接触的第二接触面,

所述第二接触面具有所述第二突起、相比所述第二突起位于外壳外部侧的第二外部侧平面部、相比所述第二突起位于外壳内部侧并且与所述第二外部侧平面部位于同一平面上的第二内部侧平面部,

所述第二突起相比所述第二外部侧平面部以及所述第二内部侧平面部沿所述第一方向朝向所述重复范围中的所述第一密封部分突出。

7.(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密封部件具有第二密封部分,该第二密封部分通过在所述端子壁以及所述端子中的一方与所述第一绝缘部件沿俯视所述端子壁的第一方向对置的空间中,与所述端子壁以及所述端子中的一方、和所述第一绝缘部件二者抵接,而对所述端子壁以及所述端子中的一方与所述第一绝缘部件之间进行密封,

在所述第二密封部分所占据的范围中,在所述第一绝缘部件、所述端子壁、所述端子中的至少一个形成有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朝向所述第一密封部件侧突出的第一突起,

所述第一突起与所述第一密封部件抵接,

所述第一密封部件在与所述第一突起以及所述第二突起中的靠近所述端子的所述柱状部的一方的突起抵接的部分处的压缩率,大于所述第一密封部件在与离开所述柱状部的另一方的突起抵接的部分处的压缩率。

8.(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密封部分通过在所述端子壁与所述第一绝缘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对置的空间中,跟所述端子壁和所述第一绝缘部件二者抵接,而对所述端子壁与所述第一绝缘部件之间进行密封。

9.(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密封部分所占据的范围中,在所述第一绝缘部件形成有向所述第一密封部件侧突出的第一突起,

所述第一突起与所述第一密封部件抵接,

在俯视所述端子壁时,在所述第一密封部分所占据的范围中的所述端子与所述端子壁重叠的重复范围中,在所述端子壁形成有沿所述第一方向朝向所述端子突出的第二突起,

所述第二突起与所述第一密封部件抵接。

10.(追加)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具有固定部,该固定部配置于所述柱状部的配置有所述基底部的一侧的相反侧,位于所述外壳的外部并且从所述柱状部的所述相反侧向与轴线垂直的方向上的外侧弯曲而将所述端子固定于所述端子壁,

所述第一密封部分位于在俯视所述端子壁的状态下所述端子与所述端子壁重叠的范围并且所述固定部所占据的范围。

11.(追加)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通过位于所述外壳的外部的螺母被紧固固定于所述端子壁,

所述第一密封部分位于在俯视所述端子壁的状态下所述端子与所述端子壁重叠的范围并且所述螺母所占据的范围。

12.(追加)一种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外壳,其能够收纳具备正极电极以及负极电极的电极组装体、以及电解液;

端子,其经由形成于所述外壳的端子壁的开口与所述外壳的内外连通;以及

电流切断装置,其被收纳于所述外壳内,具有将所述端子与所述正极电极、或者所述端子与所述负极电极电连接并且能够将所述端子与所述正极电极或者所述负极电极从导通状态切换为非导通状态的导电性部件,

所述端子具有:插通于所述开口的柱状部、和配置于所述柱状部的一端并位于所述外壳的内部的基底部,

在俯视所述端子壁的状态下所述基底部比所述开口大并且与所述导电性部件电连接,

在所述端子与所述端子壁之间配置有绝缘性的第二密封部件,该第二密封部件具有通过与所述端子以及所述端子壁二者抵接而对所述端子与所述端子壁之间进行密封的第三密封部分,

所述第二密封部件在所述柱状部的周围环绕一周,

在所述端子与所述端子壁之间的空间中的比所述第三密封部分更靠外壳内部侧的第二空间配置有在所述柱状部的周围环绕一周的绝缘性的第二绝缘部件,

在所述端子壁以及所述端子中的一方与所述第二绝缘部件沿俯视所述端子壁的第一方向对置的空间配置有绝缘性的第三密封部件,该第三密封部件具有第四密封部分,该第四密封部分通过与所述端子壁以及所述端子中的一方、和所述第二绝缘部件二者抵接,而对所述端子壁以及所述端子中的一方与所述第二绝缘部件之间进行密封,并且在所述柱状部的周围环绕一周,

在所述第二空间,从所述第二空间的外壳外部侧的端面直至外壳内部侧的端面配置有所述第二密封部件、所述第三密封部件、所述第二绝缘部件中的至少任一个。

13.(追加)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具有固定部,该固定部配置于所述柱状部的与配置有所述基底部的一侧的相反侧,位于所述外壳的外部并且从所述柱状部的所述相反侧向与轴线垂直的方向上的外侧弯曲而将所述端子固定于所述端子壁,

所述第三密封部分位于在俯视所述端子壁的状态下所述端子与所述端子壁重叠的范围并且所述固定部所占据的范围。

14.(追加)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通过位于所述外壳的外部的螺母被紧固固定于所述端子壁,

所述第三密封部分位于在俯视所述端子壁的状态下所述端子与所述端子壁重叠的范围并且所述螺母所占据的范围。

15.(追加)一种蓄电装置模块,其特征在于,

具备多个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并将这多个蓄电装置串联连接。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