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外壳、连接器与连接器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56468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外壳、连接器与连接器模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连接器外壳与连接器模组,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能够增加连接器强度且提供扩充卡良好固定效果的连接器外壳及连接器模组。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主机板由多层介电层与多层线路层交替叠合而成,其上还会配置多个电子元件与插槽,由于线路分布的位置不均,在主机板制造过程中,主机板的不同部位可能会平均热膨胀系数不同而使得主机板略有弯曲。此外,主机板也可能会受到配置在其上的电子元件或配件的抓附力(例如是中央处理单元的风扇对主机板的扣合力)而弯曲。图1a与图1b分别是公知的连接器配置在主机板上的示意图。请参阅图1a与图1b,由于主机板2弯曲,配置在主机板2上的公知连接器4也会随着主机板2略微变形,而不利于后续扩充卡(未绘示)插入。

此外,近年来,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电脑主机内的扩充装置的效能不断攀升。以存储器模组为例,其在高效能运作时会发出大量的热,为了提升散热的效果,目前,高阶的存储器模组可能会在其中一侧配置风扇,以将存储器模组上的晶片所产生的热量以对流的方式快速地带走。然而,由于此类的存储器模组较重,当存储器模组插置于主机板上的连接器时,可能会使得连接器的壳体裂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外壳,其可使连接器不易翘曲或裂开。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模组,其具有较佳的结构强度。

本发明的一种连接器外壳,适于罩设于一连接器。连接器包括一连接器顶面、相连的四连接器侧面及至少一固定构件。固定构件凸出于其中一个连接器侧面且位在连接器侧面上远离于连接器顶面处。固定构件包括一基部与位在基 部上的一顶板,顶板与该基部呈一t字柱。固定构件透过基部连接于连接器侧面。连接器外壳包括一外壳顶面以及四外壳侧面。其中一个外壳侧面包括远离外壳顶面的一缺口,其中缺口在外壳侧面上的位置对应于固定构件在连接器侧面上的位置,且缺口的宽度接近基部的宽度。当连接器外壳组装至连接器时,连接器外壳的四外壳侧面分别紧靠于连接器的四连接器侧面,外壳侧面的缺口套设于固定构件的基部,且缺口旁的壁面接近或紧靠于基部。

本发明的一种连接器模组,包括一连接器及一连接器外壳。连接器包括一连接器顶面、相连的四连接器侧面及至少一固定构件。固定构件凸出于其中一个连接器侧面且位在连接器侧面上远离于连接器顶面处。固定构件包括一基部与位在基部上的一顶板,顶板与基部呈一t字柱。固定构件透过基部连接于连接器侧面。连接器外壳包括一外壳顶面以及四外壳侧面。其中一个外壳侧面包括远离外壳顶面的一缺口,其中缺口在外壳侧面上的位置对应于固定构件在连接器侧面上的位置,且缺口的宽度接近基部的宽度。当连接器外壳组装至连接器时,连接器外壳的四外壳侧面分别紧靠于连接器的四连接器侧面,外壳侧面的缺口套设于固定构件的基部,且缺口旁的壁面接近或紧靠于基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连接器包括两个固定构件,两固定构件位在对应的连接器侧面上靠近左右两端处,且其中一个外壳侧面包括两个缺口,两缺口位在外壳侧面上靠近左右两端处。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四外壳侧面由至少一金属片弯折而成,且至少一金属片的两端在其中一个较短的外壳侧面接合。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连接器的其中一个较长的连接器侧面包括一凹陷部,连接器外壳的其中一个较长的外壳侧面包括一悬臂,悬臂往凹陷部偏折而抵靠于凹陷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连接器外壳更包括至少一连接脚,从其中一个外壳侧面往远离外壳顶面的方向延伸,其中连接器外壳适于藉由连接脚连接至一主机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连接脚为接地脚,且连接脚具有一粗糙面、一弯折部或一破孔,粗糙面包括一喷砂面或包括多个规则或不规则的条纹或凸点。

本发明的一种连接器,包括一连接器顶面、相连的四连接器侧面及至少一 固定构件。至少两个连接器侧面连接至连接器顶面。固定构件凸出于其中一个连接器侧面且位在连接器侧面上远离于连接器顶面处。固定构件包括一基部与位在基部上的一顶板,顶板与基部呈一t字柱,固定构件透过基部连接于连接器侧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连接器包括两个固定构件,两固定构件位在对应的连接器侧面上靠近左右两端处。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连接器的其中一个较长的连接器侧面包括一凹陷部。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连接器外壳除了四个外壳侧面紧贴于四个连接器侧面,外壳顶面紧贴连接器顶面,而使连接器模组具有较佳的强度之外。连接器还透过t字柱形状的固定构件凸出于连接器侧面,连接器外壳的外壳侧面在对应于固定构件的位置上具有缺口,且缺口的宽度接近固定构件的基部的宽度。因此,当连接器外壳组装至连接器时,外壳侧面的缺口套设于固定构件的基部,而使得外壳侧面能够被限位在固定构件的顶板与连接器侧面之间,而避免外壳侧面轻易地被拉离连接器侧面。此外,由于外壳侧面在缺口旁的相对两壁面接近或紧靠于位在连接器侧面上的基部的两侧,此外壳侧面的两侧相对于中央处不能轻易地上弯或下弯。因此,连接器外壳可以提升连接器抗弯曲的能力,若连接器模组固定在主机板上时,连接器模组还能够减缓主机板弯曲的状况。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a与图1b分别是公知的连接器配置在主机板上的示意图。

图2与图3分别是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连接器模组的不同视角的示意图。

图4是图2的连接器模组的连接器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是图4的其他视角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是图2的连接器模组的连接器外壳的示意图。

图9是图8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与图11分别是图2与图3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2:主机板

4:公知连接器

10:连接器模组

20:连接器

22:连接器顶面

24:连接器侧面

25:凹陷部

26:固定构件

27:基部

28:顶板

100:连接器外壳

110:外壳顶面

120:外壳侧面

122:缺口

124:悬臂

126:肋部

130:连接脚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以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目的、方案及功效,但并非作为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图2与图3分别是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连接器模组的不同视角的示意图。请参阅图2与图3,本实施例的连接器模组10包括一连接器20及一连接器外壳100。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器20以一存储器模组连接器为例,但连接器20的种类并不以此为限制。连接器外壳100罩设于连接器20,而使连接器模组10具有较佳的结构强度。此外,本实施例的连接器模组10还透过特 殊的机构配置来使得连接器外壳100可以紧贴于连接器20,且能够使连接器20不易弯曲,若装设于主机板上,还能够降低主机板(未绘示)弯曲的程度。下面将对此进行详细地介绍。

图4是图2的连接器模组的连接器的示意图。图5是图4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6是图4的其他视角的示意图。图7是图6的局部放大示意图。请参阅图4至图7,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器20包括一连接器顶面22、相连的四连接器侧面24及至少一个固定构件26。连接器顶面22包括一连接器插槽。连接器插槽可供一存储器模组(未绘示)可拆卸地插置,以使存储器模组与一主机板(未绘示)电性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其中两个相对且较长的连接器侧面24连接于连接器顶面22,四个连接器侧面24围绕出封闭的长方形。至少一个固定构件26凸出于其中一个连接器侧面24且位在连接器侧面24上远离于连接器顶面22处。更明确地说,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器20包括八个固定构件26,这八个固定构件26配置在两个较长的连接器侧面24上(一个较长的连接器侧面24上有四个固定构件26),且位在连接器侧面24上远离于连接器顶面22处(也就是比较靠近下方的位置)。

如图7所示,各固定构件26包括一基部27与位在基部27上的一顶板28。顶板28的宽度大于基部27的宽度,而使得顶板28与基部27呈一t字柱的形式。固定构件26透过基部26连接于连接器侧面24,且顶板28的延伸方向平行于对应的连接器侧面24的延伸方向。如图4与图6所示,在各较长的连接器侧面24上,其中两个固定构件26会位在连接器侧面24上靠近左右两端处,其他两个固定构件26则平均地分布在靠近左右两端的固定构件26之间。需说明的是,虽然在本实施例中,在各较长的连接器侧面24上的固定构件26的数量以四个为例,但固定构件26的数量并不以此为限制。在其他实施例中,若固定构件26的数量只有两个,则较佳地,这两个固定构件26会位在连接器侧面24上靠近左右两端处。当然,这两个固定构件26也可以位在靠近中央处。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构26件的数量也可以只有一个。

图8是图2的连接器模组的连接器外壳的示意图。图9是图8的局部放大示意图。请参阅图8与图9,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器外壳100包括一外壳顶面110以及四外壳侧面120。外壳顶面110罩覆于连接器顶面22,且包括对应于 连接器插槽的一开槽。更详细地说,在本实施例中,外壳顶面110只有覆盖到连接器顶面22上靠近较长的两连接器侧面24的局部区域,因此,外壳顶面110的开槽的宽度会大于连接器顶面22的连接器插槽的宽度,而使得一部分的连接器顶面22仍会外露于外壳顶面110。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外壳顶面110也可以覆盖到整个连接器顶面22,而仅露出连接器插槽,外壳顶面110的形式并不以此为限制。

四外壳侧面120罩覆于四连接器侧面24,这四个外壳侧面120相连而形成封闭的长方形,其中相对的两个较长的外壳侧面120连接于外壳顶面110。在本实施例中,四外壳侧面120由至少一金属片弯折而成,且至少一金属片的两端在其中一个较短的外壳侧面120接合。在本实施例中,整个连接器外壳100是由一个金属片弯折而成,如图8与图9所示,金属片的两端在其中一个较短的外壳侧面120(也就是图面上位在左侧的外壳侧面120)接合。更详细地说,金属片的两端的轮廓分别包括了形状相互对应的凸部与凹部,在两端拼接在一起之后,可以透过压合、烧焊或是铆接等方式将两端固定。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器外壳100也可以由两个金属片共同弯折而成,两金属片的两端可以分别在两个较短的外壳侧面120接合。

经实验可知,若将公知连接器2的插槽两侧较长的连接器侧面往远离彼此的方向拉去,公知连接器2可承受的平均拉力约为55.98公斤重。若连接器模组的连接器外壳只有相对两个较长的外壳侧面,而无较短的两个外壳侧面,也就是说,连接器外壳的外壳侧面并不是彼此连接封闭的状态,则此连接器模组可承受的平均拉力约为63.9公斤重。而本实施例的连接器外壳100的四个外壳侧面120相连而形成封闭的长方形,连接器模组10可承受的平均拉力约为97.425公斤重。由此可知,连接器外壳100的四个外壳侧面120相连的配置可明显地提升连接器模组10的抗拉开能力,而较不易裂开。

此外,至少其中一个外壳侧面120包括远离外壳顶面110的至少一个缺口122。在本实施例中,两个较长的外壳侧面120都包括有多个缺口122。更精确地说,各个较长的外壳侧面120包括有四个缺口122,缺口122的数量对应于固定构件26的数量,且缺口122在外壳侧面120上的位置对应于固定构件26在连接器侧面24上的位置。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其中两个缺口122会位在外壳侧面120上靠近左右两端处,另外两个缺口122则会平均地分布在 靠近左右两端的这两个缺口122之间。同样地,由于缺口122的数量与位置会对应于固定构件26的数量与位置,因此,缺口122的数量与位置并不以此为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其中两个固定构件26会位在连接器侧面24上靠近左右两端处,且其中两个缺口122会位在外壳侧面120上靠近左右两端处的配置,可以使较长的外壳侧面120较不容易被外掀而分离于连接器侧面24。

图10与图11分别是图2与图3的局部放大示意图。请同时参阅图2、图3、图10与图11,当连接器外壳100组装至连接器20时,连接器外壳100的外壳顶面110抵靠于连接器20的连接器顶面22,连接器外壳100的四外壳侧面120分别紧靠于连接器20的四连接器侧面24,而使连接器外壳100对连接器20提供保护。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缺口122的宽度接近基部27的宽度,当连接器外壳100组装至连接器20时,外壳侧面120在靠近缺口122两侧的部位会滑入顶板28与基部27所形成的t字柱两侧的两凹槽,而嵌合至固定构件26。因此,外壳侧面120的缺口122会套设于固定构件26的基部27,外壳侧面120会被限位在固定构件26的顶板28与连接器侧面24之间,而避免外壳侧面120轻易地被拉离连接器侧面24。

另外,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由于缺口122的宽度接近基部27的宽度,外壳侧面120在缺口122旁的相对两壁面紧靠于位在连接器侧面24上的基部27的两侧,而使得外壳侧面120的两侧不能相对于中央处轻易地上弯或下弯,也就是说,外壳侧面120的两侧不容易如图1a与图1b所示地上弯或下弯。因此,本实施例的连接器外壳100可以提升连接器20抗弯曲的能力。若连接器模组10固定在主机板上时,连接器模组10由于不易被弯曲,即便之后将例如是中央处理单元的风扇等配件(未绘示)扣在主机板上,由于连接器模组10的位置靠近于风扇的位置,主机板也较不会因风扇的扣合力道太强而过度弯曲。换句话说,本实施例的连接器模组10还能够减缓主机板弯曲的状况。

需说明的是,实际制程上多少会有公差,为了使连接器外壳100可以顺利组装至连接器20,缺口122的宽度还是会比基部27的宽度略大,而让使基部27能位在缺口122内,因此,外壳侧面120在缺口122旁的相对两壁面可能 会与位在连接器侧面24上的基部27的两侧未完全贴合,但外壳侧面120在缺口122旁的相对两壁面仍会相当接近基部27的两侧,以在外壳侧面120的两侧相对于中央处受到上弯力或下弯力时,外壳侧面120在缺口122旁的相对两壁面会受基部27的两侧的限位,而不会有明显的变形。

此外,连接器20的其中一个较长的连接器侧面24包括一凹陷部25,连接器外壳100的其中一个较长的外壳侧面120包括一悬臂124。在本实施例中,各较长的连接器侧面24在靠近左右两端处包括两凹陷部25(图4),各较长的外壳侧面120在靠近左右两端处包括两悬臂124(图8)。悬臂124往凹陷部25偏折而抵靠于凹陷部25。在本实施例中,位在两侧的悬臂124是朝向中央的方向延伸,组装时两悬臂124可先不弯折,待连接器外壳100装在连接器20上时,再透过敲打的方式将悬臂124弯折而伸入凹陷部25内。悬臂124相对于旁边的外壳侧面120可以是倾斜或是垂直的,角度上并不限制。

在其他实施例中,悬臂124也可以是朝图面的上方延伸,在此状况下,悬臂124在组装之前相对于旁边的外壳侧面120可以是弯折的,在组装过程中被连接器侧面24顶出,直到组装定位之后,悬臂124会滑入凹陷部25。悬臂124的延伸方向与弯折角度并不被限制,只要能使连接器外壳100固定于连接器20即可。

藉由上述配置,在本实施例中,当连接器外壳100装设于连接器20上时,四个外壳侧面120抵靠四个连接器侧面24可以使连接器外壳100与连接器20之间不会有前后左右的移动。外壳侧面120的缺口122会套设于固定构件26的基部27,外壳侧面120还会被限位在固定构件26的顶板28与连接器侧面24之间,而避免外壳侧面120轻易地被拉离连接器侧面24,以强化外壳侧面120抵靠四个连接器侧面24的稳固性。外壳顶面110抵靠连接器顶面22可使连接器外壳100不会轻易地相对于连接器20向下移动。两悬臂124在图面上的上端抵靠于凹陷部25的上壁面,而使连接器外壳100不会轻易地向上脱离于连接器10。

另外,连接器外壳100包括至少一连接脚130,延伸自其中一个外壳侧面120。详细地说,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器外壳100包括了四个连接脚130,这四个连接脚130两两成对,分别自相对的两个外壳侧面120往远离于外壳顶面110的方向延伸。本实施例的连接器外壳100藉由这些连接脚130连接且固定 至主机板。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连接器外壳100透过连接脚130能够与连接器20的针脚一起固定至主机板(例如是透过将连接脚130与连接器20的针脚插入主机板上对应的孔洞,再填入焊料的方式),而使连接器外壳100能够更稳固地套设在连接器20上。当然,连接脚130的数量与位置并不以此为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脚130具有一粗糙面,其可增加焊料的附着性。在本实施例中,粗糙面上具有多个菱形凸起,使得表面不平整而形成粗糙,此粗糙面可以透过冲压的方式形成。但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连接脚130上刮出规则或是不规则的条纹来形成粗糙面。或者,也可以透过在连接脚130上喷砂的方式来形成粗糙面。连接脚130上的粗糙面的样式以及形成方式并不以上述为限制。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透过其他的方式增加连接脚130固定于主机板上的连接强度。举例而言,连接脚130上可透过冲压等方式形成未冲断的弯折部或是冲断的破孔。当连接脚130要固定于主机板时,部分的焊料会位在弯折部凹入的位置或是破孔内,而增加连接脚130固定于主机板上的连接强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这些连接脚130为接地脚,也就是说,当连接脚130固定至主机板时,连接脚130会接触到主机板的接地线,而达到接地的功能。也就是说,连接器外壳100的连接脚130除了有固定的功能之外,还可以对连接器20提供防护电磁干扰的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在连接器20上设置连接器外壳100而造成主机板上空间减少,连接器外壳100的厚度会受到限制。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器外壳100的厚度约为0.15公厘。然而,如此薄的金属板通常具有较差的刚性,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器外壳100的外壳侧面120存在特别的设计,以使厚度较小的连接器外壳100仍然能够具有足够的强度来保护连接器20。

更进一步地说,在本实施例中,在较长的这两个外壳侧面120中,各外壳侧面120包括多个不连续的凸出的肋部126。由于金属在经过弯折冲压之后会提升其刚性,本实施例的连接器外壳100藉由弯折的肋部126能够更进一步地增加整体的结构强度。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肋部126也可以是凹陷的。此外,虽然在本实施例中,长度较大的外壳侧面120各具有多个不连续的肋部 126,但在其他实施例中,各外壳侧面120上也可以具有一个较长的肋部126,肋部126的形式、数量、位置均不以图面为限制。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连接器外壳除了四个外壳侧面紧贴于四个连接器侧面,外壳顶面紧贴连接器顶面,而使连接器模组具有较佳的强度之外。连接器还透过t字柱形状的固定构件凸出于连接器侧面,连接器外壳的外壳侧面在对应于固定构件的位置上具有缺口,且缺口的宽度接近固定构件的基部的宽度。因此,当连接器外壳组装至连接器时,外壳侧面的缺口套设于固定构件的基部,而使得外壳侧面能够被限位在固定构件的顶板与连接器侧面之间,而避免外壳侧面轻易地被拉离连接器侧面。此外,由于外壳侧面在缺口旁的相对两壁面接近或紧靠于位在连接器侧面上的基部的两侧,此外壳侧面的两侧相对于中央处不能轻易地上弯或下弯。因此,连接器外壳可以提升连接器抗弯曲的能力,若连接器模组固定在主机板上时,连接器模组还能够减缓主机板弯曲的状况。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