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77430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按键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关于一种按键,尤指一种利用磁吸力以作为键帽复位所需的驱动力的按键。



背景技术:

就目前个人电脑的使用习惯而言,键盘为不可或缺的输入设备之一,用以输入文字、符号或数字。不仅如此,举凡日常生活所接触的消费性电子产品或是工业界使用的大型加工设备,皆需设有按键作为输入装置,以操作上述的电子产品与加工设备。一般而言,习知的按键将一圆顶橡胶件设置于键帽与底板之间,藉此当键帽被使用者按压后,圆顶橡胶件可驱动键帽复位。然而,上述弹性件会导致按键需要较大的高度空间,因此不利于键盘薄型化的应用。

除此之外,习知的按键另利用升降支撑机构以于按压及回复的过程中平衡键帽。然而,习知的键盘的特定倍数键(例如输入键(Enter))的键帽除了主帽体的设计外,另有延伸于主帽体的延伸帽体的设计,由于延伸帽体由主帽体的边缘延伸而出,因此习知的按键的升降支撑机构无法同时抵接于主帽体以及延伸于主帽体的延伸帽体,因此习知的按键的升降支撑机构无法在键帽按压及回复的过程中对主帽体以及延伸帽体提供支撑,导致键帽按压及回复的过程中不平稳。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磁吸力以作为键帽复位所需的驱动力以及能于倍数键在按压及回复的过程中保持平稳的按键,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按键包含底板、键帽、支撑机构以及磁吸元件,该键帽具有主帽体及延伸帽体,该主帽体具有第一侧边及相对该第一侧边的第二侧边,该延伸帽体由该第二侧边朝远离该第一侧边的方向延伸,该支撑机构设置于该底板及该键帽之间,该支撑机构包含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以及第三支撑件,该第一支撑件枢接于该底板且连接该主帽体邻接该第一侧边处,该第一支撑件具有第一延伸臂;该第二支撑件枢接于该底板且连接该主帽体邻接该第二侧边处,该第二支撑件具有第二延伸臂;该第三支撑件具有第三延伸臂,该第三支撑件枢接于该底板且连接该延伸帽体,该第二延伸臂与该第三延伸臂分别耦接于该第一支延伸臂,使该第一支撑件、该第二支撑件与该第三支撑件连动,该磁吸元件设置于该底板,该磁吸元件磁吸该第一延伸臂、该第二延伸臂与该第三延伸臂的至少其中之一。

可选地,该磁吸元件对应该第一延伸臂,当键帽被外力按压后释放时,该磁吸元件磁吸该第一延伸臂,使该第一延伸臂往该磁吸元件靠近,进而使该第一支撑件、该第二支撑件及该第三支撑件带动该键帽远离该底板。

可选地,该第一延伸臂具有两个第一卡合部,该第二延伸臂具有第二卡合部,该第二卡合部以可活动的方式卡合于该两个第一卡合部的其中之一,使该第二延伸臂耦接于该第一延伸臂,该第三延伸臂具有第三卡合部,该第三卡合部以可活动的方式卡合于该两个第一卡合部的其中另一,使该第三延伸臂耦接于该第一延伸臂。

可选地,该两个第一卡合部分别为突起,该第二卡合部与第三卡合部分别为卡槽,两个该突起于该第一支撑件、该第二支撑件与该第三支撑件相对该底板枢转时分别卡入或脱离于两个该卡槽。

可选地,两个该卡槽的至少其中之一为穿孔,且该按键另包含:发光元件,其对应设置于该穿孔处,该发光元件所发出的光线经由该穿孔发出。

可选地,该底板具有至少一第一枢接部、至少一第二枢接部及至少一第三枢接部,该第一支撑件具有第一上端缘及第一下端缘,该第一上端缘可活动地连接于该键帽邻近该第一侧边处,该第一下端缘枢接于该至少一第一枢接部,该第一延伸臂突出于该第一下端缘,该第二支撑件具有第二上端缘及第二下端缘,该第二上端缘可活动地连接于该键帽邻近该第二侧边处,该第二下端缘枢接于该至少一第二枢接部,该第二延伸臂突出于该第二下端缘,该第三支撑件具有第三上端缘及第三下端缘,该第三上端缘可活动地连接于该键帽的该延伸帽体,该第三下端缘枢接于该至少一第三枢接部,该第三延伸臂突出于该第三下端缘。

可选地,该至少一第一枢接部包含两个第一卡勾及两个第一卡合柱,该两个第一卡勾分别可活动地卡合该第一支撑件的该第一下端缘,该两个第一卡合柱分别可活动地穿设该第一支撑件的该第一下端缘。

可选地,该第一支撑件另具有两个第一卡合翼部及两个第一卡合槽,该两个第一卡合翼部分别突出于该第一支撑件的相对两侧且可活动地卡合于该两个第一卡勾,该两个第一卡合槽形成于该第一支撑件上且可活动地套设于该两个第一卡合柱。

可选地,该至少一第二枢接部包含两个第二卡勾及两个第二卡合柱,该两个第二卡勾分别可活动地卡合该第二支撑件的该第二下端缘,该两个第二卡合柱分别可活动地穿设该第二支撑件的该第二下端缘。

可选地,该第二支撑件另具有两个第二卡合翼部及两个第二卡合槽,该两个第二卡合翼部分别突出于该第二支撑件的相对两侧且可活动地卡合于该两个第二卡勾的其中之一,该两个第二卡勾的其中另一可活动地卡合该第二下端缘,该两个第二卡合槽形成于该第二支撑件上且可活动地套设于该两第二卡合柱。

可选地,该至少一第三枢接部包含两个第三卡勾及两个第三卡合柱,该两个第三卡勾分别可活动地卡合该第三支撑件的该第三下端缘,该两个第三卡合柱分别可活动地穿设该第三支撑件的该第三下端缘。

可选地,该第三支撑件另具有两个第三卡合翼部及两个第三卡合槽,该两个第三卡合翼部分别突出于该第三支撑件的相对两侧且可活动地卡合于该两第三卡勾,该两个第三卡合槽形成于该第三支撑件上且可活动地套设于该两个第三卡合柱。

可选地,该第一支撑件、该第二支撑件及该第三支撑件分别由导磁性材料所组成。

可选地,该底板由导磁性材料所组成。

可选地,还包含:第一电路板,其设置于该底板面向该键帽的一侧,该第一电路板具有开关;以及触发臂,其突出于该第一支撑件且对应该开关,该触发臂于该键帽被按压时随该第一支撑件朝该底板靠近而触发该开关,该触发臂于该键帽未受压时随该第一支撑件朝该底板远离而离开该开关。

可选地,还包含:第二电路板,其设置于该底板相对该第一电路板的另一侧;以及发光元件,其设置于该第二电路板上并用以发出光线。

可选地,该底板上形成有对应该发光元件的底板破孔,该发光元件设置于该底板破孔内,该第一电路板上形成有电路板破孔,该电路板破孔对齐该底板破孔,使该发光元件所发出的该光线穿过该第一电路板。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按键以磁吸元件所产生的磁力作为键帽回复的动力机制,以省略习知按键中的弹性件的配置,从而有效地缩减按键整体所需占用的空间。此外,本发明的支撑机构包含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与第三支撑件,以分别抵接键帽的主帽体的相对两侧及延伸帽体。藉此,本发明的支撑机构便可在键帽按压及回复的过程中,利用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与第三支撑件对主帽体以及延伸帽体提供支撑,进而在键帽按压及回复的过程中保持平稳。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按键的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按键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按键的内部机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按键的俯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按键处于未被按压状态且沿图4所示剖面线A-A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按键处于未被按压状态且沿图4所示剖面线B-B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按键处于未被按压状态且沿图4所示剖面线C-C的剖面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按键处于按压状态且沿图4所示剖面线B-B的剖面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按键处于按压状态且沿图4所示剖面线C-C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请参阅图1至图3,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按键1000的外观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按键1000的爆炸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按键1000的内部机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3所示,按键1000包含底板1、键帽2、支撑机构3、磁吸元件4、第一电路板5、触发臂6、第二电路板7、发光元件8以及框架9,键帽2设置于底板1上方,支撑机构3设置于底板1及键帽2之间,磁吸元件4设置于底板1,第一电路板5设置于底板1面向键帽2的一侧且具有开关50,触发臂6对应第一电路板5的开关50,第二电路板7设置于底板1相对第一电路板5的另一侧,即第一电路板5与第二电路板7分别设置于底板1的相对两侧,发光元件8设置于第二电路板7上并用以发出光线,框架9安装于第一电路板5上。

进一步地,底板1上形成有对应发光元件8的底板破孔13,发光元件8设置于底板破孔13内,第一电路板5上形成有电路板破孔51,电路板破孔51对齐底板破孔13。藉此,发光元件8所发出的该光线便可透过底板破孔13与电路板破孔51穿过底板1与第一电路板5,使该光线能自第一电路板5透出而朝键帽2投射。此外,底板1具有第一卡固结构14与第二卡固结构15,第一卡固结构14与第二卡固结构15分别用以卡固磁吸元件4的相对两侧,使磁吸元件4能固定于底板1上。于此实施例中,按键1000可为特定倍数键(例如输入键(Enter)),因此按键1000的键帽2具有主帽体20及延伸于主帽体20的延伸帽体21,主帽体20具有第一侧边201及相对第一侧边201的第二侧边202,其中延伸帽体21由第二侧边202朝远离第一侧边201的方向延伸(如图4所示)。

如图1至图4所示,支撑机构3包含第一支撑件30、第二支撑件31以及第三支撑件32,第一支撑件30枢接于底板1且连接主帽体20邻接第一侧边201处,第一支撑件30具有第一延伸臂301,第二支撑件31枢接于底板1且连接主帽体20邻接第二侧边202处,第二支撑件31具有第二延伸臂310,第三支撑件32具有第三延伸臂320,第三支撑件32枢接于底板1且连接延伸帽体21。

请参阅图1至图5,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按键1000的俯视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按键1000处于未被按压状态且沿图4所示剖面线A-A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至图5所示,底板1具有至少一第一枢接部10、至少一第二枢接部11及至少一第三枢接部12,第一支撑件30具有第一上端缘302及第一下端缘303,第一上端缘302可活动地连接于键帽2邻近第一侧边201处,第一下端缘303枢接于第一枢接部10,第一延伸臂301突出于第一下端缘303,第二支撑件31具有第二上端缘311及第二下端缘312,第二上端缘311可活动地连接于键帽2邻近第二侧边202处,第二下端缘312枢接于第二枢接部11,第二延伸臂310突出于第二下端缘312,第三支撑件32具有第三上端缘321及第三下端缘322,第三上端缘321可活动地连接于键帽2的延伸帽体21,第三下端缘322枢接于第三枢接部12,第三延伸臂320突出于第三下端缘322。

进一步地,底板1的至少一第一枢接部10包含两个第一卡勾101及两个第一卡合柱102,第一支撑件30另具有两个第一卡合翼部304及两个第一卡合槽305,两个第一卡合翼部304分别突出于第一支撑件30的相对两侧且可活动地卡合于两个第一卡勾101,使两个第一卡勾101分别可活动地卡合第一支撑件30的第一下端缘303,两个第一卡合槽305形成于第一支撑件30上且可活动地套设于两个第一卡合柱102,使两个第一卡合柱102分别可活动地穿设第一支撑件30的第一下端缘303。藉此,第一支撑件30的第一下端缘303便可枢接于底板1的第一枢接部10,使第一支撑件30能相对底板1枢转。

同理,底板1的至少一第二枢接部11包含两个第二卡勾110及两个第二卡合柱111,第二支撑件31另具有两个第二卡合翼部313及两个第二卡合槽314,两个第二卡合翼部313分别突出于第二支撑件31的相对两侧且可活动地卡合于两个第二卡勾110的其中之一,两个第二卡勾110的其中另一可活动地卡合第二下端缘312,使两个第二卡勾110分别可活动地卡合第二支撑件31的第二下端缘312,两个第二卡合槽314形成于第二支撑件31上且可活动地套设于两个第二卡合柱111,使两个第二卡合柱111分别可活动地穿设第二支撑件31的第二下端缘312。藉此,第二支撑件31的第二下端缘312便可枢接于底板1的第二枢接部11,使第二支撑件31能相对底板1枢转。

相似地,底板1的至少一第三枢接部12包含两个第三卡勾120及两个第三卡合柱121,第三支撑件32另具有两个第三卡合翼部323及两个第三卡合槽324,两个第三卡合翼部323分别突出于第三支撑件32的相对两侧且可活动地卡合于两个第三卡勾120,使两个第三卡勾120分别可活动地卡合第三支撑件32的第三下端缘322,两个第三卡合槽324形成于第三支撑件32上且可活动地套设于两个第三卡合柱121,使两个第三卡合柱121分别可活动地穿设第三支撑件32的第三下端缘322。藉此,第三支撑件32的第三下端缘322便可枢接于底板1的第三枢接部12,使第三支撑件32能相对底板1枢转。

如图3以及图5所示,框架9形成有复数个卡持槽90以及容置开口91,卡持槽90连通于容置开口91。当框架9组装于第一电路板5上时,容置开口91可用以容置键帽2、支撑机构3与磁吸元件4。此外,键帽2具有复数个卡合肋22,复数个卡合肋22分别突出于主帽体20的边缘与延伸帽体21的边缘,各卡合肋22对应且可活动地设置于复数个卡持槽90的其中之一内,藉此键帽2便可通过卡持槽90与容置开口91相对底板1上下运动。当键帽2于复位的过程中,卡持槽90的槽壁可用以止挡各卡合肋22,使键帽2位于如图5所示的一未被按压位置。

如图2以及图3所示,第一支撑件30的第一延伸臂301具有两个第一卡合部3010,第二支撑件31的第二延伸臂310具有第二卡合部3101,第二卡合部3101以可活动的方式卡合于两个第一卡合部3010的其中之一,使第二延伸臂310耦接于第一延伸臂301,第三支撑件32的第三延伸臂320具有第三卡合部3201,第三卡合部3201以可活动的方式卡合于两个第一卡合部3010的其中另一,使第三延伸臂320耦接于第一延伸臂301。如此一来,第二延伸臂310与第三延伸臂320便可分别耦接于第一支延伸臂301,使第一支撑件30、第二支撑件31与第三支撑件32连动。

于此实施例中,第一延伸臂301的两个第一卡合部3010可分别为突起,第二延伸臂310的第二卡合部3101与第三延伸臂320的第三卡合部3201可分别为卡槽。当该第一支撑件30、第二支撑件31与第三支撑件32相对底板1枢转时,所述的两个突起分别卡入或脱离于所述的两个卡槽,以使第二延伸臂310与第三延伸臂320分别耦接于第一延伸臂301。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的两个卡槽的至少其中之一为穿孔,而发光元件8设置于对应所述的穿孔处,使发光元件8所发出的光线可经由穿孔发出,进而朝键帽2投射。于此实施例中,第三卡合部3201(即卡槽)为所述的穿孔,且发光元件8对应第三卡合部3201,但本发明不受此限。

请参阅图4以及图6至图9,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按键1000处于未被按压状态且沿图4所示剖面线B-B的剖面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按键1000处于未被按压状态且沿图4所示剖面线C-C的剖面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按键1000处于按压状态且沿图4所示剖面线B-B的剖面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按键1000处于按压状态且沿图4所示剖面线C-C的剖面示意图。如图4以及图6至图9所示,当键帽2处于如图6与图7所示的未被按压的位置时,磁吸元件4磁吸支撑机构3的第一支撑件30的第一延伸臂301,使第一支撑件30保持在如图6与图7所示的未被按压的位置,而由于第一支撑件30、第二支撑件31与第三支撑件32藉由第二延伸臂310第三延伸臂320分别耦接于第一延伸臂301,因此第二支撑件31与第三支撑件32亦被第一支撑件30限制而保持在如图6与图7所示的未被按压的位置,藉此无论是键帽2的主帽体20或是延伸帽体21均可位于如图6与图7所示的未被按压的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于此实施例中,磁吸元件4对应第一支撑件30的第一延伸臂301,因此于此实施例中,磁吸元件4经由第一支撑件30而限制第二支撑件31与第三支撑件32保持在如图6与图7所示的未被按压的位置,而本发明亦可将磁吸元件4设置于对应第二支撑件31的第二延伸臂310处或是对应第三支撑件32的第三延伸臂320处,即本发明可根据实际需求而将磁吸元件4设置于对应第一延伸臂301处、对应第二延伸臂310处或对应第三延伸臂320处,使磁吸元件4可用以磁吸第一延伸臂301、第二延伸臂310与第三延伸臂320的至少其中之一,并藉由支撑机构3的第一支撑件30、第二支撑件31与第三支撑件32彼此连动的机构设计,使键帽2的主帽体20与延伸帽体21位于如图6与图7所示的未被按压的位置。

进一步地,当键帽2被一外力按压时,键帽2朝底板1靠近,此时键帽2会带动支撑机构3作动,且第一支撑件30、第二支撑件31与第三支撑件32会连动并带动键帽2的主帽体20与延伸帽体21。也就是说,由于本发明按键1000的支撑机构3的第一支撑件30、第二支撑件31与第三支撑件32彼此连动的机构设计,使得不论使用者按压的位置是落于键帽2的主帽体20处或是延伸帽体21处,支撑机构3均能将主帽体20与延伸帽体21保持同一水平高度,进而使键帽2能平稳地往底板1由图6与图7所示的未按压位置移动至如图8与图9所示的按压位置,使突出于第一支撑件30的触发臂6随第一支撑件30朝底板1靠近而触发第一电路板5的开关50。

进一步地,当键帽2被一外力按压后释放时,磁吸元件4磁吸第一支撑件30的第一延伸臂301,使第一延伸臂301往磁吸元件4靠近,藉此第一支撑件30便可由如图8与图9所示的位置复位至如图6与图7所示的位置,且由于第一支撑件30、第二支撑件31与第三支撑件32彼此连动的机构设计,第一支撑件30亦同时带动第二支撑件31与第三支撑件32由如图8与图9所示的位置复位至如图6与图7所示的位置。于此过程中,第一支撑件30的第一上端缘302推抵键帽2的主帽体20的第一侧边201,第二支撑件31的第二上端缘311推抵键帽2的主帽体20的第二侧边202,且第三支撑件32的第三上端缘321推抵键帽2的延伸帽体21,进而带动键帽2平稳地远离底板1,使突出于第一支撑件30的触发臂6随第一支撑件30朝底板1远离而离开第一电路板5的开关50。于此实施例中,支撑机构3的第一支撑件30、第二支撑件31与第三支撑件32可分别由导磁性材料(例如金属)所组成,以受磁吸元件4作用。另外,底板1亦可由导磁性材料(例如金属)所组成,但本发明不受此限。

相较于先前技术,本发明的按键以磁吸元件所产生的磁力作为键帽回复的动力机制,以省略习知按键中的弹性件的配置,从而有效地缩减按键整体所需占用的空间。此外,本发明的支撑机构包含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与第三支撑件,以分别抵接键帽的主帽体的相对两侧及延伸帽体。藉此,本发明的支撑机构便可在键帽按压及回复的过程中,利用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与第三支撑件对主帽体以及延伸帽体提供支撑,进而在键帽按压及回复的过程中保持平稳。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