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线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97434阅读:594来源:国知局
电线连接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电气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线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在建筑电气的线路铺设过程中,常需要将不同的电线连接在一起,目前大多数时候人们只是将不同的线路拧在一起,然后再用绝缘胶带缠绕数圈,该连接方式虽然较为方便,但其连接强度难以保证。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电线连接结构,以用于不同电线间的连接,并可保证连接强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电线连接结构,其包括形成有凹槽的壳体,在所述壳体的两个相对端设有与所述凹槽连通的进线口,还包括设于所述凹槽中的将由所述进线口插入的电线挤压于凹槽底端面上的压紧机构,靠近于所述压紧机构的两端分别设置的第一绕线柱,以及扣合于所述壳体上、以对凹槽的开口进行封闭的盖板。

进一步的,在所述凹槽内靠近于两侧端的进线口设置有第二绕线柱。

进一步的,所述压紧机构包括设于所述凹槽内的并排布置的两个定位块,在两个定位块的两个相对的端面上对应设有卡槽,还包括嵌装在两个定位块之间的压紧块,在所述压紧块的两个相对端面上设有与所述卡槽卡接配合的卡头。

进一步的,在所述压紧块正对于凹槽底端面的端面上形成有圆弧槽。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线连接结构通过压紧机构将由两侧进线口插入的电线挤压在凹槽中,从而可实现不同电线之间的连接,而通过第一绕线柱的设置,可将由各侧进线口插入的电线先在第一绕线柱上缠绕一下,而后再由压紧机构压紧,由此通过第一绕线柱与压紧机构的配合作用,可使电线被稳定的固定在凹槽内,以能够保证电线连接的强度。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线连接结构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压紧块与定位块的配合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2-凹槽,3-进线口,4-定位块,5-压紧块,6-卡槽,7-卡头,8-圆弧槽,9-第一绕线柱,10-第二绕线柱。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电线连接结构,由图1结合图2所示,其包括形成有凹槽2的壳体1,在壳体1的两个相对端设置有与凹槽2连通的进线口3,还包括设置在凹槽2中的可将由进线口3插入的电线挤压于凹槽2的底端面上的压紧机构,且靠近于压紧机构的两端也分别设置有第一绕线柱9,在壳体1上也扣合有可对凹槽2的开口进行封闭图中未示出的盖板。

本实施例中如图1中所示,在凹槽2内靠近于两侧端的进线口3处还设置有第二绕线柱10。而前述的压紧机构则包括设置在凹槽2内的并排布置的两个定位块4,在两个定位块4的两个相对的端面上对应设有卡槽6,压紧机构还包括嵌装在两个定位块4之间的压紧块5,在压紧块5的两个相对端面上则设置有可与定位块4上的卡槽6卡接配合的卡头7。此外,如图2中所示,本实施例中在压紧块5正对于凹槽2底端面的端面上也进一步形成有圆弧槽8。

本实施例的电线连接结构在使用时,电线由两侧端的进线口3插入凹槽2内,电线先在第二绕线柱10上缠绕一圈,以进行第一次定位,然后再将电线置于两定位块4之间,并在第一绕线柱9上缠绕一圈,以进行第二次定位,最后将由两侧端进线口3插入的电线缠绕一下置于两侧的定位块4之间,并将压紧块5卡置在两侧定位块4中即可。其中,为便于电线在第一绕线柱9及第二绕线柱10上的定位,本实施例中也在第一绕线柱9和第二绕线柱10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内凹的绕线槽。

本实施例的电线连接结构通过压紧机构将由两侧进线口3插入的电线挤压在凹槽2中,可实现不同电线之间的连接,而通过第一绕线柱9和第二绕线柱10的设置,可将由各侧进线口3插入的电线先在第一绕线柱9及第二绕线柱10上缠绕一下,而后再由压紧机构压紧,由此通过第一绕线柱9、第二绕线柱10与压紧机构的配合作用,可使电线被稳定的固定在凹槽2内,从而可保证电线连接的强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