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耐火云母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58563阅读:362来源:国知局
一种散热耐火云母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云母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散热耐火云母带。



背景技术:

耐火云母带由云母、补强材料和有机硅粘结剂及添加剂三大材料组成,是由玻璃织物或塑料薄膜与粉云母或合成云母,经耐高温树脂胶浸渍粘合制成的电气绝缘材料,其标称厚度从 0.05mm 至 0.18mm,以带状、成张或成卷柔软状态供货。其中云母纸是由片云母或粉云母用水胀法工艺制成。根据组成成分的不同,云母纸有白云母、金云母和氟金云母(即为合成云母)三类。玻璃纤维布采用无碱 玻璃丝织成,具有较强的柔软度和抗张力,在电线电缆中起着一定的补强和强化作用。有机硅粘合剂是一种胶状物质,由硅粉和其他有机物化合而成,经溶剂稀释后,对云母纸和玻璃布带产生良好的渗透性,利于云母纸和玻璃布的粘合。在火焰温度下,有机硅粘合剂中的有机物连同部分硅粉通过分解和挥发,最后形成烧结状硅粉。但因含碳量极低,有机硅粘合剂即使在高温作用后,其残留物仍具有较高的电气绝缘性能,从而达到绝缘效果。

云母纸的抗潮性较差,在潮湿的环境里,很容易吸水变质,现有技术中有一些专利在云母纸的上方添加了一层薄膜,但是薄膜经过长时间的高温使用之后容易降解,使得线缆的整体寿命降低,而且现有技术中采用的PE、PET等材质的薄膜耐热性差,云母纸一侧的高热由于薄膜的包覆散发更慢。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云母带结构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疏水且散热快的散热耐火云母带。

为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散热耐火云母带,包括云母纸和设置在云母纸至少一侧的第一补强材料层,云母纸和第一补强材料层之间通过第一有机硅树脂层粘接,所述第一补强材料层为疏水微孔膜层。

为了保证云母带具有优良的拉伸强度,优选的技术方案为,疏水微孔膜层一侧通过第二有机硅树脂层粘接设置有第二补强材料层,所述第二补强材料层为选自无碱玻璃布、陶瓷纤维布、聚芳酰胺纤维纸、疏水微孔膜层、聚酯无纺布、涤玻混织布中的一种。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疏水微孔膜层为聚四氟乙烯微孔膜或疏水聚酰亚胺微孔膜。聚四氟乙烯微孔膜表面光滑且疏水性良好,将硅橡胶粘合剂涂覆在聚酰亚胺微孔膜表面,固化后得到疏水聚酰亚胺微孔膜与第一有机硅树脂层之间的粘接牢固。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涤玻混织布由经纱涤纶长丝和纬纱玻纤纱编织而成。涤玻混织布经向涤纶长丝的柔软度优于纬纱玻纤纱,相同规格的涤波混织布与无碱玻璃布相比,前者的柔软度更适用于电缆的包覆。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云母纸为白云母纸、金云母纸和氟金云母纸中的一种。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

该散热耐火云母带层状结构合理,通过采用疏水微孔膜层作为补强材质层,补强材质层中的微孔有助于增加云母带的散热效率,而且疏水的材质可避免云母纸吸水变质;疏水微孔膜层表面经处理后与第一有机硅胶树脂层之间的粘接界面面积较大,不易剥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散热耐火云母带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云母纸;2、疏水微孔膜层;3、第一有机硅树脂层;4、第二有机硅树脂层;5、涤玻混织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实施例1的散热耐火云母带,包括云母纸1和设置在云母纸1至少一侧的第一补强材料层,云母纸1和第一补强材料层之间通过第一有机硅树脂层3粘接,第一补强材料层为疏水微孔膜层2。

疏水微孔膜层2为聚四氟乙烯微孔膜。聚四氟乙烯微孔膜表面光滑且疏水性良好,表面经处理后与有机硅树脂层粘接紧密。

云母纸1为白云母纸。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疏水微孔膜层2一侧通过第二有机硅树脂层4粘接设置有第二补强材料层,第二补强材料层同样为疏水微孔膜层2。

云母纸外的两层疏水微孔膜层2均为疏水聚酰亚胺微孔膜。亲水的聚酰亚胺微孔膜的疏水处理方法为: 将硅橡胶粘合剂涂覆在聚酰亚胺微孔膜表面,固化后得到疏水聚酰亚胺微孔膜与第一有机硅树脂层之间的粘接牢固。

云母纸1为金云母纸。

实施例3

如图3所示,实施例3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第二补强材料层为涤玻混织布5。

第二补强材料层的涤玻混织布5还可以采用无碱玻璃布、陶瓷纤维布、聚芳酰胺纤维纸、聚酯无纺布代替。

涤玻混织布5由经纱涤纶长丝和纬纱玻纤纱编织而成。涤玻混织布经向涤纶长丝的柔软度优于纬纱玻纤纱,相同规格的涤波混织布与无碱玻璃布相比,前者的柔软度更适用于电缆的包覆。

云母纸1为氟金云母纸。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