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宽频板状天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22369阅读:1143来源:国知局
一种宽频板状天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宽频板状天线。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天线在移动通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在收发信机和电磁波传播空间之间实现有效地能量传递,通过对天线进行不同设计,改变其辐射特性,可以控制电磁能的空间分布,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网络质量,特别是对于作为从3G向4G过渡的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移动通信技术而言,天线的作用更加显著。

目前,移动通信的数字通讯系统DCS(Data Communication System)的频率范围为1710~1880MHz、小灵通无线市话PHS(Personal Handy-phone System)的频率范围为1850~1990MHz、通用移动通讯系统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的频率范围为1920~2170MHz、3G的频率范围为1880~2200MHz、无线局域网WAL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的频率范围为2400~2500MHz;而传统的板状天线一般只能定向覆盖在范围为1710~2170MHz的高频段或者范围为800~960MHz的低频段。

随着3G、LTE、WALN等新技术标准的广泛运用,传统的板状天线普遍存在全向覆盖性差、覆盖频率窄、网络传输慢、产品内部工艺差、三阶性能失真大、抗干扰性差、占用空间大等诸多问题,传统的板状天线已经无法满足目前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的要求。

因此,如何对现有的板状天线提出改进方案以解决现有的技术问题,已经成为行业内广大技术人员普遍关心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宽频板状天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宽频板状天线,它包括外罩和封装于外罩内的辐射体,所述辐射体包括一具有双面印刷结构的印刷线路板;所述辐射体还包括封装于外罩内且围绕印刷线路板分布的振子围板,所述印刷线路板包括一380-2700MHz的宽频电路区和一贯穿外罩分布并与宽频电路区相连的馈线。

其中,优选方案为:所述振子围板包括前振子板、后振子板、左振子板和右振子板;

所述前振子板包括垂直于外罩的底面分布且位于印刷线路板的前侧的前挡振子以及由前挡振子的底边沿作90°弯折后形成且贴附并紧固于外罩的底面内侧的前固定板;

所述后振子板包括贴附并紧固在外罩的底面内侧且位于印刷线路板的后侧的后固定板以及由后固定板的前边沿向上作锐角角度的弯折后所形成的后挡振子;

所述左振子板包括贴附并紧固在外罩的底面内侧的左固定板以及由左固定板的左边沿向上作锐角角度的弯折后所形成的左挡振子,所述右振子板与左振子板的结构相同,且所述左振子板与右振子板以印刷线路板的中心线为界呈镜像分布。

其中,优选方案为:所述前振子板、后振子板、左振子板和右振子板均由厚度为1.0mm且表面经过抛光亮化处理的铝板弯折成型。

其中,优选方案为:所述印刷线路板通过若干根支撑柱架设于外罩的底面内侧,所述振子围板通过若干颗拉钉固定于外罩的底面内侧且围绕印刷线路板分布。

其中,优选方案为:所述印刷线路板采用的板材的厚度≤1.5mm、介电常数为4.4、印刷电路的厚度≤0.035mm。

其中,优选方案为:所述印刷线路板包括设置于印刷线路板的本体的正反面的印刷电路部分以及位于印刷电路部分的区域外且经过抗氧化处理的镀铜部分,所述印刷电路部分包含宽频电路区。

其中,优选方案为:所述馈线为50-3规格的半柔同轴电缆。

其中,优选方案为:所述宽频电路区的极化方向在垂直方向,且所述宽频电路区与振子围板共同构成了天线的单极化结构。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通过振子围板的配合可在印刷线路板上形成一个380-2700MHz的宽频电路区,从而可扩展天线的频段范围、提高其增益效果,以使天线的传输距离更远;同时,利用振子围板影响驻波极化的作用来调节驻波性能,使天线的覆盖频率范围扩大,实现天线的宽频化效果;其结构简单且占用空间小、传输速度快、抗干扰性强、三阶性能失真小,能够更好的满足用户的实际使用需要,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市场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印刷线路板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印刷线路板的反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振子围板的结构布局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宽频板状天线,它包括由顶罩11和底板12拼装而成的外罩10以及封装于外罩10内的辐射体;其中,辐射体包括一具有双面印刷结构的印刷线路板20和封装于外罩10内且围绕印刷线路板20分布的振子围板30,在印刷线路板20上设置有一380-2700MHz的宽频电路区21和一贯穿外罩10分布并与宽频电路区21相连的馈线40。以此,通过振子围板30配合可在印刷线路板20上形成一个380-2700MHz的宽频电路区21,从而可扩展天线的频段范围、提高其增益效果,以使天线的传输距离更远;同时,利用振子围板30影响驻波极化的作用来调节驻波性能,使天线的覆盖频率范围扩大,实现天线的宽频化效果。

为增强振子围板30的性能,同时最大限度地优化整个天线的结构,本实施例的振子围板30包括分别设置于印刷线路板20的前后左右侧的前振子板、后振子板、左振子板和右振子板;其中,前振子板包括垂直于外罩10的底面(具体为底板12,以下所称的外罩10的底面均可以理解为是底板12)分布且位于印刷线路板20的前侧的前挡振子311以及由前挡振子311的底边沿作90°弯折后形成且贴附并紧固于外罩10的底面内侧的前固定板312;后振子板包括贴附并紧固在外罩10的底面内侧且位于印刷线路板20的后侧的后固定板321以及由后固定板321的前边沿向上作锐角角度的弯折后所形成的后挡振子322(可以理解为:后挡振子322是朝印刷线路板20的后边沿方向倾斜的并逐渐靠近印刷线路板20);左振子板包括贴附并紧固在外罩10的底面内侧的左固定板331以及由左固定板331的左边沿向上作锐角角度的弯折后所形成的左挡振子332(可以理解为:左挡振子332是朝印刷线路板20的左边沿的反方向倾斜的并逐渐远离印刷线路板20),右振子板与左振子板的结构相同,且左振子板与右振子板以印刷线路板20的中心线为界呈镜像分布。

作为一个优选方案,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振子围板30调节驻波性能的效果,本实施例的前振子板、后振子板、左振子板和右振子板均由厚度为1.0mm且表面经过抛光亮化处理的铝板弯折成型;当然,此种方式仅为其中一个比较优选的实施例,其并不限于此。另外,为减小整个天线的尺寸,同时发挥天线的最大性能,本实施例的各个组成部件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搭配设置,如底板12的规格尺寸为297.6mm*202.6mm*1.2mm(长*宽*厚)、顶罩11的规格尺寸为300mm*205mm*65mm(长*宽*高)时,其搭配的印刷线路板20的规格尺寸优选为155mm*130mm(长*宽)、前挡振子311的规格尺寸优选为143mm*50mm*1mm(宽*高*厚)、后挡振子322的规格尺寸优选为130mm*8.5mm*1mm(宽*高*厚)、左挡振子332以及右挡振子的规格尺寸优选为132mm*8.5mm*1mm(宽*高*厚);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格设计实施举例说明但并不限于此。

为保证辐射体的性能,同时增强整个天线的结构紧凑性以及各部件装配后的牢固性,本实施例的印刷线路板20通过若干根支撑柱50架设于外罩10的底面内侧,而振子围板30则通过若干颗拉钉60(当然,其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诸如铆钉、螺栓、螺钉等等五金连接件)固定于外罩10的底面内侧且围绕印刷线路板20分布。

为保证天线网络传输的速度,增强天线整体的抗干扰性,并缩小天线的体积以便减小占用空间,本实施例的印刷线路板20采用的板材的厚度≤1.5mm、介电常数为4.4、印刷电路的厚度≤0.035mm。

同时,为便于相关部件的电性连接并保证天线的使用效果,本实施例的印刷线路板20包括设置于印刷线路板20的本体的正反面的印刷电路部分a以及位于印刷电路部分a的区域外且经过抗氧化处理的镀铜部分b,印刷电路部分a包含宽频电路区21。

为保证天线的传输速度,本实施例的馈线40采用50-3规格的半柔同轴电缆;当然,馈线40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其他线缆。

为最大限度地扩大整个天线的频率范围,实现宽频化的效果,本实施例的宽频电路区21的极化方向在垂直方向,且宽频电路区21与振子围板30共同构成了天线的单极化结构。

基于此,本实施例的天线通过形成的380-2700MHz的宽频电路区21以及对宽频电路区21的极化方向的设置,同时配合振子围板30所产生的作用,可使得整个天线具有频率范围广、传输速度快、抗干扰性强、三阶互调能通过2W-150dBc,三阶性能失真小等特点;同时整个天线因结构的合理搭配,具有体积小、占用空间小等特点;其可适用于办公室、住宅小区、车站、广场等公共场所,且能够适应LTE场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