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05152阅读:493来源:国知局
电磁继电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小型电磁继电器,其电磁系统一端通过设置在电磁铁外侧的磁轭铁固定设置在基座上,另一端悬空与动衔铁组件配合,通过动衔铁组件一端设置的动触头与基座上的静触头配合。

由于磁轭铁为冲压件零件,本身的角度离散性较大,导致动/静触头的对齐效果差,因此在电磁继电器的调校时,需操作员手动调整电磁系统高度,迫使衔铁组件上的动触点与基座上的静触点对齐;再者,电磁继电器的装配误差,也会影响电磁系统定位的准确性,并直接影响电磁继电器的超行程;其次是,在电磁继电器的使用过程中,受外力震动,使电磁系统偏离工作位置。

因此,电磁继电器在使用时会出现诸如:电磁系统与静触点间距小(导致超行程过小)、电磁系统与静触点间距大(导致超行程过大)、电磁系统与基座不平行(电磁系统倾斜导致衔铁组件倾斜并影响产品同步性)、电磁系统下垂(导致触点无法对齐)、电磁系统上仰(导致触点无法对齐)等问题,影响了产品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另外,现有大多数小型电磁继电器未设置隔弧板,或者仅设置隔弧板而没有相应的灭弧结构,灭弧效果不好,导致不同电极之间易发生短路并加剧了触点的损耗,影响电器使用的安全性和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安装简便、性能稳定、安全性高且使用寿命长的电磁继电器。

一种电磁继电器,其包括基座1、动触头110、设置在基座1上的静触头组100以及设置在基座1上部与其固定连接的电磁系统2,电磁系统2驱动动触头110动作与静触头组100配合;

所述基座1和电磁系统2之间设置与基座1和电磁系统2相连的灭弧限位装置3,所述灭弧限位装置3包括挡板,所述挡板包括设置在相邻静触头组100之间的隔弧板30以及与隔弧板30相连的限位板31,隔弧板30的侧面上设置与静触头组100对应的灭弧结构301,限位板31与电磁系统2的连接处设置用于定位电磁系统2的限位结构。

优选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隔弧板30和限位板31连接处的台阶结构,台阶结构包括设置在隔弧板30上的竖直面302以及设置在限位板31上的水平面311,竖直面302和水平面311垂直相交;所述限位板31的与水平面311垂直相交的侧面上设置限位筋312;

所述电磁系统2包括轴向平行设置在基座1上方的电磁铁20,电磁铁20包括设置在限位板31上侧的第一法兰201,第一法兰201卡接在竖直面302和限位筋312之间。

优选的,所述第一法兰201下部设置限位槽202,第一法兰201通过限位槽202卡接在竖直面302和限位筋312之间。

优选的,相邻挡板之间靠近限位板31的限位筋312处设置加强板32,其下部设置第一定位销41;所述隔弧板30远离限位板31的一端设置第二定位销42;

所述基座1上位于静触头组100两侧分别设置与第一定位销41配合使用的第一定位孔11,以及与第二定位销42配合使用的第二定位孔12。

优选的,所述加强板32靠近限位板31的侧面与隔弧板30的竖直面302平齐。

优选的,所述限位板31的限位筋312的横截面为直角梯形,其上端面与限位板的水平面311平齐。

优选的,所述电磁系统2包括与电磁铁20一端固定连接的磁轭铁21以及与磁轭铁21配合使用的动衔铁组件22;所述磁轭铁21上部设置弹簧连接件,下部与基座1固定连接;所述弹簧连接件通过回位弹簧23与动衔铁组件22的一端相连,动衔铁组件22的另一端与动触头110相连。

优选的,所述灭弧结构301包括设置在隔弧板30侧壁上凸起的多个灭弧条,多个灭弧条并排间隔设置且与静触头组100的静触头平行。

优选的,还包括与基座1通过卡扣连接的罩壳;所述基座1上设置用于电磁铁20接线的第一接线片和用于连接外部线路的第二接线片。

优选的,所述灭弧条端部的宽度小于底部的宽度。

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继电器,在灭弧限位装置的限位板与电磁系统的连接处设置用于定位电磁系统的限位结构,电磁系统一端与基座固定相连,另一端通过限位结构与灭弧限位装置相连,使电磁系统的定位更简便,同时防止电磁系统因外力发生位置偏移,使动/静触头配合更精准,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继电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所述挡板的隔弧板的侧面上设置与静触头组对应的灭弧结构,提高相邻静触头组之间的绝缘性并减缓了触头触点的损耗,增强了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继电器的安全性且延长了其使用寿命。此外,相邻挡板之间设置加强板,加强板下部设置第一定位销,挡板的隔弧板远离限位板的一端设置第二定位销,所述基座上位于静触头组两侧分别设置与第一定位销配合使用的第一定位孔以及与第二定位销配合使用的第二定位孔,实现灭弧限位装置和基座的插拔配合,一则使得灭弧限位装置与基座的配合更加快捷、简便,再者,降低了基座的生产难度,并且在实际使用中,防止灭弧限位装置受热变形后影响触头的正常动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磁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磁继电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灭弧限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灭弧限位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灭弧限位装置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基座与静触头组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基座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电磁铁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电磁铁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以上附图中标记为:1基座、11、第一定位孔、12第二定位孔、2电磁系统、20电磁铁、201第一法兰、202限位槽、3灭弧限位装置、30隔弧板、301灭弧结构、302竖直面、31限位板、311水平面、312限位筋、32加强板、41第一定位销、42第二定位销、100静触头组、110动触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至9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继电器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继电器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继电器,其包括基座1、动触头110、设置在基座1上的静触头组100以及设置在基座1上部与其固定连接的电磁系统2,电磁系统2驱动动触头110动作与静触头组100配合;所述基座1和电磁系统2之间设置与基座1和电磁系统2相连的灭弧限位装置3,所述灭弧限位装置3包括挡板,挡板包括设置在相邻静触头组100之间的隔弧板30以及与隔弧板30相连的限位板31,隔弧板30的侧面上设置与静触头组100对应的灭弧结构301,限位板31与电磁系统2的连接处设置用于定位电磁系统2的限位结构。

目前,大多数小型电磁继电器的电磁系统,一端固定在电磁继电器的基座上,另一端悬空在基座上方与设置在基座上的静触头配合,但由于零部件散差、装配误差或者外力震动,导致电磁系统定位不精准,出现诸如:电磁系统与静触点间距小(导致超行程过小)、电磁系统与静触点间距大(导致超行程过大)、电磁系统的电磁铁轴向与基座不平行(电磁系统倾斜导致衔铁组件倾斜并影响产品同步性)、电磁系统下垂(导致触点无法对齐)、电磁系统上仰(导致触点无法对齐)等问题,不利于产品装配、调试以及后续使用,影响产品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继电器,所述电磁系统2一端与基座1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灭弧限位装置3的限位板31与基座1相连,且灭弧限位装置3的限位板31与电磁系统2的连接处设置限位结构,从根本上避免了电磁系统2处于悬空状态,在电磁继电器装配时即可实现电磁系统2的精准定位,也不会因外力震动而使电磁系统2偏离工作位置,保证了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继电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另外,所述灭弧限位装置3的隔弧板30的侧面上设置与静触头组100对应的灭弧结构301,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继电器的灭弧性能并减缓了触头触点的损耗,进一步增强了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继电器的安全性且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以下将结合附图以及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继电器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2所示,所述电磁继电器,其包括基座1、设置在基座1上的静触头组100以及设置在基座1上部与其固定连接的电磁系统2,所述基座1和电磁系统2之间设置与基座1和电磁系统2相连的灭弧限位装置3,所述电磁系统2驱动动触头110动作与静触头组100配合,所述静触头组100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静触头,动触头110设置在两个相对设置的静触头之间。

如图3-5所示,所述灭弧限位装置3包括挡板,相邻挡板之间靠近限位板31的限位筋312处设置加强板32;所述挡板包括设置在相邻静触头组100之间的隔弧板30以及与隔弧板30相连的限位板31,隔弧板30的高度高于限位板31的高度,隔弧板30的侧面设置与静触头组100对应的灭弧结构301,优选的,所述灭弧结构301包括设置在隔弧板30侧壁上凸起的多个灭弧条,多个灭弧条并排间隔设置且与静触头组100的静触头基本平行,进一步,灭弧条端部的宽度小于底部的宽度,灭弧条之间形成斜面便于将电弧引入熄灭。本实施例中,隔弧板30的两侧均设有灭弧条,每一组灭弧结构301包括至少3条平行设置的灭弧条。

所述挡板的限位板31与电磁系统2的连接处设有限位结构,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隔弧板30和限位板31连接处的台阶结构,台阶结构包括设置在隔弧板30上的竖直面302以及设置在限位板31上的水平面311,竖直面302与水平面311垂直相交;所述限位板31的与水平面311垂直相交的侧面上设置限位筋312,限位筋312轴向平行于隔弧板30的竖直面302;如图8-9所示,所述电磁铁20包括设置在限位板31上侧的第一法兰201,第一法兰201卡接在竖直面302和限位筋312之间。

如上所述,所述隔弧板30的竖直面302、限位板31的水平面311和电磁铁20的第一法兰201共同构成了设置在挡板的限位板31与电磁系统2连接处的限位结构。

如图3-5和9所示,所述限位结构的一个优选实施例:

所述灭弧限位装置3与基座1固定连接,所述限位板31的限位筋312的上端面与限位板31的水平面311平齐,隔弧板30的竖直面302与限位板31的水平面311垂直相交;所述电磁铁20的第一法兰201下部设置与限位隔板31对应匹配的限位槽202,电磁铁20的第一法兰201通过限位槽202卡接在竖直面302和限位筋312之间。所述隔弧板30的竖直面302限制电磁系统2翘起,限位板30的水平面311和限位筋限制电磁系统2下垂,限位板30限制电磁系统2摆动,限位结构从X\Y\Z三个方向上对电磁系统进行精准定位,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继电器的性能更加稳定可靠。

所述限位结构的变化形式,所述限位板31的限位筋312顶端高于限位板31的水平面311,使得隔弧板30的竖直面302与限位板31的限位筋312之间形成卡槽,电磁铁20的第一法兰201下部设置与限位板31上的卡槽对应的限位槽201,实现灭弧限位装置3的挡板与电磁铁20的第一法兰201的卡接。或者,电磁铁20的第一法兰201下部不设限位槽201,直接卡置在限位板31上的卡槽中。

作为上述限位结构的一种改进,如图3-4所示,相邻挡板的隔弧板30之间位于限位筋312一侧设置加强板32,加强板32上部右侧面与隔弧板30的竖直面302平齐,增强了限位结构对于电磁系统2的定位效果,同时使灭弧限位装置3更加稳定牢固。

优选的,所述灭弧限位装置3与基座1采用分体结构:

如图3-5所示,设置在相邻挡板之间的加强板32下部设置第一定位销41,隔弧板30远离限位板31的一端设置第二定位销42;如图6所示,所述基座1上在静触头组100两侧分别设置与第一定位销41配合使用的第一定位孔11,以及与第二定位销42配合使用的第二定位孔12。所述灭弧限位装置3和基座1通过限位销和限位孔配合固定,安装简便,快捷;再者,所述灭弧限位装置3和基座1采用分体结构,降低各零部件的复杂程度,降低了生产难度,提高了产品合格率,并且在实际使用中,若灭弧限位装置3因受热变形而影响触头动作,则可以更换灭弧限位装置3以保证触头动作的流畅和准确性。

优选的,所述加强板32的下部厚度逐渐加大,如图4所示,加强板32的右侧面下部为弧形结构,加强板32下部宽度较大,使相邻挡板的连接更加稳固,而且使得设置在加强板32下部的第一定位销41更加结实耐用。

当然,所述灭弧限位装置3和基座1也可以采用一体式结构,但是与分体式结构相比,基座1的复杂程度较高,增大了生产难度,同时是产品合格率下降,而且在使用中若灭弧限位装置3因受热变形,影响触头动作,无法更换灭弧限位装置3,该电磁继电器即报废。

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继电器中,所述基座1上共设有4组静触头组100,每组静触头组100包括一组相对设置的静触头,所述灭弧限位装置3相应设有三块挡板,分隔4组静触头组100,电磁铁20的第一法兰201设有与挡板对应的三个限位槽202。当然,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所述基座1上设置的静触头组100的数目可以增加或者减少,所述灭弧装置3的挡板数目和电磁铁20的第一法兰201的限位槽202数目也需要进行相应改变。

如图2所示,所述电磁系统2包括轴向平行设置在基座1上方的电磁铁20、设置在电磁铁20外侧与电磁铁20一端固定连接的磁轭铁21以及与磁轭铁21配合使用的动衔铁组件22;所述磁轭铁21,上部设置弹簧连接件,下部与基座1固定连接;所述弹簧连接件通过回位弹簧23与动衔铁组件22的一端相连,动衔铁组件22另一端与动触头110相连,动触头110设置在一组相对设置的静触头之间。

如图1、2、6所示,所述基座1上设置安装孔,安装孔中设置用于电磁铁20接线的第一接线片和用于连接外部线路的第二接线片。

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继电器还包括与基座1通过卡扣连接的罩壳。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