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部分装配防刮屑并定位精准的磁保持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07429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接触部分装配防刮屑并定位精准的磁保持继电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磁保持继电器,特别是涉及一种接触部分装配防刮屑并定位精准的磁保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现有磁保持继电器的结构由磁路部分、接触部分、推动机构和底座组成。磁路部分一般由两个基本对称的磁路组成,包括静止导磁体部件(即轭铁和铁芯)、可动导磁体部件(即衔铁)和线圈(即线圈架和漆包线),接触部分包括动簧部分、静簧部分,推动机构一般由推动块担当,推动机构连接在可动导磁体部件与动簧部分之间。接触部分为磁保持继电器的执行机构,磁保持继电器线圈通正向脉冲电压,磁路部分工作,推动块推动接触部分的动簧部分使动、静触点接触,继电器动作,并保持合闸状态;线圈通反向脉冲电压,磁路部分工作,推动块推动接触部分的动簧部分使动、静触点断开,继电器复归,并保持拉闸状态。

磁保持继电器主要应用领域为电力计量,主要功能为开关和计量。由于磁保持继电器负载电流大(5A~200A),长期通电发热量大,要求磁保持继电器在合闸操作时能可靠动作,合闸操作后接触部分始终保持可靠接触、导通,拉闸操作时能可靠分断,拉闸操作后接触部分始终保持断路状态。

接触部分通常安装在底座上,接触部分为金属件,底座为塑料件,接触部分安装于底座时通常是将金属件(如静簧片、静簧片引出片、动簧引出片等)的插装部位插装在塑料件(即底座)的插槽中,装配时金属件刮擦塑料件产生塑料屑,一直都是继电器行业的难题,为了减少塑料屑,一般是在金属件插入边倒角,倒角通常是采用压入方式形成,这样,在压入处的周围就会向外鼓出,而往往倒角位置又是插入方向的定位基准,倒角后所形成的向外鼓出势必导致定位基准尺寸不受控制或在模具上需要很大的成本才能实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接触部分装配防刮屑并定位精准的磁保持继电器,通过对接触部分的插装部位与底座插槽相配合结构的改进,既能防止刮屑的产生,又能保证接触部分在底座中的精准定位,从而解决了在较小空间内完成防刮屑与定位的双重设计。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接触部分装配防刮屑并定位精准的磁保持继电器,包括接触部分的金属插装部位和底座的插槽;所述金属插装部位由对应于插槽的深度尺寸不相同的两段构成,当金属插装部位的其中一段与插槽的底壁相适配时,金属插装部位的另一段与底座的插槽的底壁之间形成一个预置的间隙;所述插槽由对应于金属插装部位的厚度尺寸不相同的两段构成,当插槽的其中一段的两侧壁与金属插装部位的厚度的两面相适配时,插槽的另一段的两侧壁与金属插装部位的厚度的两面分别形成一个预置的间隙;所述金属插装部位的其中一段与所述插槽的另一段相配合,所述金属插装部位的另一段与所述插槽的其中一段相配合。

所述接触部分的金属插装部位的另一段由所述接触部分在底边设置缺口后形成。

所述接触部分的金属插装部位的另一段的厚度的两面中的至少一面的底端设有倒角。

所述接触部分的金属插装部位的另一段的厚度的两面的底端均设有倒角。

所述底座的插槽的其中一段的两侧壁中的至少一侧壁的上端设有倒角。

所述底座的插槽的其中一段的两侧壁中的两侧壁的上端均设有倒角。

所述底座的插槽的其中一段由底座的插槽的两侧壁分别增加一沿着插槽深度方向的凸筋后形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将金属插装部位设计成由对应于插槽的深度尺寸不相同的两段构成,当金属插装部位的其中一段与插槽的底壁相适配时,金属插装部位的另一段与底座的插槽的底壁之间形成一个预置的间隙;将插槽设计成由对应于金属插装部位的厚度尺寸不相同的两段构成,当插槽的其中一段的两侧壁与金属插装部位的厚度的两面相适配时,插槽的另一段的两侧壁与金属插装部位的厚度的两面分别形成一个预置的间隙;并且将金属插装部位的其中一段与所述插槽的另一段相配合,将金属插装部位的另一段与所述插槽的其中一段相配合。本实用新型是利用金属插装部位的第一部分(即金属插装部位的另一段)与插槽的第一部分(即插槽的其中一段)相配合,形成宽度方向吻合配合而深度方向有间隙的结构特征,利用金属插装部位的第二部分(即金属插装部位的其中一段)与插槽的第二部分(即插槽的另一段)相配合,形成深度方向吻合配合而厚度方向有间隙的结构特征,从而在金属插装部位与插槽相配合时,在厚度方向和深度方向都有吻合配合的部分以实现有基准情况下的定位,而在存在间隙的部分则能够防止刮屑的产生;本实用新型既能防止刮屑的产生,又能保证接触部分在底座中的精准定位,从而解决了在较小空间内完成防刮屑与定位的双重设计。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接触部分装配防刮屑并定位精准的磁保持继电器不局限于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A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沿图2中B-B线的剖视图;

图4是沿图2中C-C线的剖视图;

图5是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底座的构造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静簧部分的构造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参见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接触部分装配防刮屑并定位精准的磁保持继电器,包括接触部分和底座1,接触部分包括动簧部分2和静簧部分3;所述动簧部分2包括动触点21、动簧片22和动簧引出片23,动簧片22的一端连接动触点21,动簧片22的另一端连接动簧引出片23的一端,动簧引出片的另一端伸到磁保持继电器外,所述静簧部分3包括静触点31、静簧片32和静簧引出片33,静簧片32的一端连接静触点31,静簧片32的另一端连接静簧引出片33的一端,静簧引出片33的另一端伸到磁保持继电器外,所述静触点31设在与动触点21相适配的位置;本实施例采用了二组动簧部分2和静簧部分3。在动簧引出片23、静簧片32和静簧引出片33上分别有金属插装部位与底座的插槽对应相配合,以下用静簧引出片33与底座1的插槽11的配合为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

静簧引出片33的金属插装部位由对应于插槽11的深度尺寸不相同的两段构成,当静簧引出片33的金属插装部位的其中一段331与插槽11的底壁相适配时,静簧引出片33的金属插装部位的另一段332与底座的插槽11的底壁之间形成一个预置的间隙40;所述插槽11由对应于静簧引出片33的金属插装部位的厚度尺寸不相同的两段构成,当插槽11的其中一段111的两侧壁与静簧引出片33的金属插装部位的厚度的两面相适配时,插槽11的另一段112的两侧壁与静簧引出片33的金属插装部位的厚度的两面分别形成一个预置的间隙41;插槽11的两段的深度尺寸是相一致的,静簧引出片33的金属插装部位的两段的厚度尺寸是相一致的;所述静簧引出片33的金属插装部位的其中一段331与所述插槽的另一段112相配合,所述静簧引出片33的金属插装部位的另一段332与所述插槽的其中一段111相配合。

本实施例中,静簧引出片33的金属插装部位的另一段332由所述接触部分在底边设置缺口3321后形成。

本实施例中,静簧引出片33的金属插装部位的另一段332的厚度的两面的底端3321均设有倒角。

本实施例中,底座1的插槽11的其中一段111的两侧壁的上端1111均设有倒角。

本实施例中,底座1的插槽11的其中一段111由底座的插槽的两侧壁分别增加一沿着插槽深度方向的凸筋113后形成。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接触部分装配防刮屑并定位精准的磁保持继电器,采用了将金属插装部位设计成由对应于插槽11的深度尺寸不相同的两段构成,当金属插装部位的其中一段331与插槽11的底壁相适配时,金属插装部位的另一段332与底座的插槽11的底壁之间形成一个预置的间隙40;将插槽11设计成由对应于金属插装部位的厚度尺寸不相同的两段构成,当插槽的其中一段111的两侧壁与金属插装部位的厚度的两面相适配时,插槽11的另一段112的两侧壁与金属插装部位的厚度的两面分别形成一个预置的间隙41;并且将金属插装部位的其中一段331与所述插槽的另一段112相配合,将金属插装部位的另一段332与所述插槽的其中一段111相配合。本实用新型通过金属插装部位的另一段332与插槽的其中一段111相配合,在厚度对应的情况下可以利用金属插装部位的另一段332的底部的倒角结构3321减少刮屑的产生,通过金属插装部位的其中一段331与插槽的另一段112相配合,可以利用厚度的不对应(即产生间隙)避免金属插装部位刮削插槽11的侧壁;本实用新型通过金属插装部位的另一段332与插槽的其中一段111相配合,在厚度对应的情况下可以实现金属件厚度方向的定位,通过金属插装部位的其中一段331与插槽的另一段112相配合,可以利用金属件与插槽的底壁的配合实现金属件Z方向(即插槽深度方向)定位。

本实用新型是利用金属插装部位的第一部分(即金属插装部位的另一段)与插槽的第一部分(即插槽的其中一段)相配合,形成宽度方向吻合配合而深度方向有间隙的结构特征,利用金属插装部位的第二部分(即金属插装部位的其中一段)与插槽的第二部分(即插槽的另一段)相配合,形成深度方向吻合配合而厚度方向有间隙的结构特征,从而在金属插装部位与插槽相配合时,在厚度方向和深度方向都有吻合配合的部分以实现有基准情况下的定位,而在存在间隙的部分则能够防止刮屑的产生;本实用新型既能防止刮屑的产生,又能保证接触部分在底座中的精准定位,从而解决了在较小空间内完成防刮屑与定位的双重设计。

上述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的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