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紧凑且易于散热的矩形扁平线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52948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结构紧凑且易于散热的矩形扁平线圈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扁平线圈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结构紧凑且易于散热的矩形扁平线圈。



背景技术:

由扁平导线卷绕成的线圈,相比圆柱状金属导线而言,其具有诸多优势,例如:1、扁平导线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能提供较佳的电流运送量;2、圆柱状金属导线卷绕堆叠成线圈组时,会产生多余的空隙,导致整个线圈的体积较大,局限了线圈体积的进一步小型化,但是,扁平导线在卷绕堆叠成线圈组时,其相邻匝紧密接触,不会产生空隙,有利于减少线圈的整体体积;因此,扁平线圈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是,随着电子产品越来越趋向轻薄小设计,对于所应用到的线圈绕组的散热性能、整体占用体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技术的扁平线圈在散热性能、整体体积等方面难以满足设计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紧凑且易于散热的矩形扁平线圈,其具有结构紧凑合理、制作简单、占用空间小、散热性能好等诸多优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结构紧凑且易于散热的矩形扁平线圈,包括有由扁平线卷绕而成的矩形绕组部;所述扁平线具有铜芯体、绝缘漆层、耐高温阻燃纤维层及自粘着层,所述绝缘漆层涂覆于铜芯体外表面,所述耐高温阻燃纤维层包覆于铜芯体外部且位于绝缘漆层外部,所述自粘着层覆设于耐高温阻燃纤维层的外表面;所述铜芯体的截面呈长方形结构,所述铜芯体的厚度大于其宽度数值;

所述矩形绕组部具有线圈组及连接于线圈组两端的第一末端部、第二末端部,所述第一末端部、第二末端部均左右延伸设置,所述第一末端部、第二末端部的前侧面与线圈组的前侧面之间保持有间距;所述线圈组包括有若干矩形整圈和一个U形半圈,所述矩形整圈自下而上卷绕叠设,所述U形半圈位于最上方;所述矩形整圈具有依次逆时针方向卷绕布置的第一右侧段、第一后侧段、第一左侧段及前侧段;所述第一末端部的左端连接于最下层矩形整圈的第一右侧段前端;所述U形半圈具有依次逆时针方向卷绕布置的第二右侧段、第二后侧段及第二左侧段,所述第二右侧段的前端连接于最上层矩形整圈的前侧段右端;所述第二末端部的右端连接于第二左侧段的前端。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末端部与最下层矩形整圈的右侧段前端之间、所述第二末端部与第二左侧段的前端之间均连接有弧形过渡段,所述弧形过渡段的前端延伸至前侧段有前方。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末端部、第二末端部上被剥离耐高温阻燃纤维层,以及,所述第一末端部、第二末端部的前侧面被进行单面脱漆,以形成露铜面。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铜芯体的厚度为1.35±0.10毫米,所述铜芯体的宽度为0.70±0.05毫米;所述线圈组的宽度为4.95±0.10毫米,所述线圈组的长度为7.00±0.10毫米;所述第一末端部、第二末端部的长度均为2.70±0.20毫米。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末端部的右端连接有向上延伸设置的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与第一末端部一体连接形成L形焊接结构,相应露铜面分别形成于第一末端部及第一弯折部的前侧面;所述第二末端部的左端连接有向下延伸设置的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与第二末端部一体连接形成L形焊接结构,相应露铜面分别形成于第二末端部及第二弯折部的前侧面。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本实用新型中的矩形扁平线圈,其结构设计紧凑合理、制作简单、易于卷绕定位,整体产品占用空间小,适于小型化产品设计;

2、其扁平线的厚度大于宽度,沿上下方向卷绕叠置,形成相对较薄的线圈环形壁结合中空式设计,提高了线圈的散热性和过载能力;以及,第一末端部、第二末端部的焊接结构布置,使得线圈组前侧保留有散热间隙,进一步提高了线圈的散热性能;当然,第一末端部、第二末端部的焊接结构设计,有利于提高线圈的焊接定位稳固性,也简化了焊接制程;

3、扁平线的多层结构设计,使得线圈具有较好的绝缘性能、阻燃性能,同时,耐高温阻燃纤维层对绝缘漆层也起到了保护作用,提高了扁平线的耐磨性和弹性,在卷绕制程中,绝缘漆层不易掉落。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一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一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二的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一中扁平线的截面结构示图。

附图标识说明:

11、铜芯体 12、绝缘漆层

13、耐高温阻燃纤维层 14、自粘着层

21、第一末端部 211、第一弯折部

212、第二弯折部 22、第二末端部

23、线圈组 231、间距

30、弧形过渡段 40、露铜面

40′、露铜面。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两种实施例的具体结构;所述矩形扁平线圈,包括有由扁平线卷绕而成的矩形绕组部。

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扁平线具有铜芯体11、绝缘漆层12、耐高温阻燃纤维层13及自粘着层14,所述绝缘漆层12涂覆于铜芯体11外表面,所述耐高温阻燃纤维层13包覆于铜芯体11外部且位于绝缘漆层12外部,所述自粘着层14覆设于耐高温阻燃纤维层13的外表面;扁平线的多层结构设计,使得线圈具有较好的绝缘性能、阻燃性能,同时,耐高温阻燃纤维层13对绝缘漆层12也起到了保护作用,提高了扁平线的耐磨性和弹性,在卷绕制程中,绝缘漆层不易掉落。通常,所述铜芯体11的截面呈长方形结构,所述铜芯体11的厚度大于其宽度数值,例如:所述铜芯体11的厚度为1.35±0.10毫米,所述铜芯体11的宽度为0.70±0.05毫米。

结合图1和图2所示,所述矩形绕组部具有线圈组23及连接于线圈组23两端的第一末端部21、第二末端部22,此处,所述线圈组23的宽度为4.95±0.10毫米,所述线圈组23的长度为7.00±0.10毫米;所述第一末端部21、第二末端部22的长度均为2.70±0.20毫米。

所述第一末端部21、第二末端部22均左右延伸设置,所述第一末端部21、第二末端部22的前侧面与线圈组23的前侧面之间保持有间距231,所述间距231作为散热间隙,进一步提高了线圈的散热性能;所述线圈组23包括有若干矩形整圈和一个U形半圈,所述矩形整圈自下而上卷绕叠设,所述U形半圈位于最上方;所述矩形整圈具有依次逆时针方向卷绕布置的第一右侧段、第一后侧段、第一左侧段及前侧段;所述第一末端部21的左端连接于最下层矩形整圈的第一右侧段前端;所述U形半圈具有依次逆时针方向卷绕布置的第二右侧段、第二后侧段及第二左侧段,所述第二右侧段的前端连接于最上层矩形整圈的前侧段右端;所述第二末端部22的右端连接于第二左侧段的前端。

所述第一末端部21与最下层矩形整圈的右侧段前端之间、所述第二末端部22与第二左侧段的前端之间均连接有弧形过渡段30,所述弧形过渡段30的前端延伸至前侧段有前方。所述第一末端部21、第二末端部22上被剥离耐高温阻燃纤维层,以及,所述第一末端部21、第二末端部22的前侧面被进行单面脱漆,以形成露铜面40;藉此,第一末端部21、第二末端部22的焊接结构设计,有利于提高线圈的焊接定位稳固性,也简化了焊接制程。

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末端部21的右端连接有向上延伸设置的第一弯折部211,所述第一弯折部211与第一末端部21一体连接形成L形焊接结构,相应露铜面40′分别形成于第一末端部21及第一弯折部211的前侧面;所述第二末端部22的左端连接有向下延伸设置的第二弯折部212,所述第二弯折部212与第二末端部22一体连接形成L形焊接结构,相应露铜面40′分别形成于第二末端部22及第二弯折部212的前侧面。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是结构设计紧凑合理、制作简单、易于卷绕定位,整体产品占用空间小,适于小型化产品设计;其扁平线的厚度大于宽度,沿上下方向卷绕叠置,形成相对较薄的线圈环形壁结合中空式设计,提高了线圈的散热性和过载能力;第一末端部、第二末端部的焊接结构布置,使得线圈组前侧保留有散热间隙,进一步提高了线圈的散热性能;当然,第一末端部、第二末端部的焊接结构设计,有利于提高线圈的焊接定位稳固性,也简化了焊接制程;以及,扁平线的多层结构设计,使得线圈具有较好的绝缘性能、阻燃性能,同时,耐高温阻燃纤维层对绝缘漆层也起到了保护作用,提高了扁平线的耐磨性和弹性,在卷绕制程中,绝缘漆层不易掉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