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铜带级联转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93629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座,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模块单元化的可任意级联的铜带级联转换器。



背景技术:

插座是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电路接线可插入的座,通过它可插入各种接线,便于与其他电路接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追求生活的简便与舒适,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各种电器化产品应运而生,插座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为了应对人们不同的使用需求,现有的插座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具有双位国标五孔插孔、四位国标五孔插孔、四位国标五孔插孔加四位国标两孔插孔等等。插座产品生产时,需针对不同类型产品生产不同类型的铜带,工艺重复繁琐、增加了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不同插座产品生产时通用性不好的问题,提供一种铜带级联转换器,通过级联实现产品多样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铜带级联转换器,包括L极铜带和N极铜带,所述L极铜带具有L极主体以及自所述L极主体延伸的L极插套,所述N极铜带具有N极主体以及自所述N极主体延伸的N极插套,其中,还包括铜带连接结构,所述铜带连接结构设置在相邻两个铜带级联转换器的L极主体以及N极主体之间,相邻的铜带级联转换器的L极主体以及N极主体分别通过所述铜带连接结构同极连接。

上述的铜带级联转换器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E极铜带,所述E极铜带包括E极主体以及自所述E极主体延伸的E极插套,所述铜带连接结构设置在相邻两个铜带级联转换器的E极主体之间。

上述的铜带级联转换器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铜带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相对应,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固定夹,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包括插入体。

上述的铜带级联转换器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固定夹上的限位凹部,所述第二连接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插入体上的限位凸部。

上述的铜带级联转换器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固定夹上的限位凸部,所述第二连接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插入体上的限位凹部。

上述的铜带级联转换器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夹包括平板夹体和与所述平板夹体相连接的弯折夹体,所述插入体与相连接的所述L极主体、N极主体或E极主体之间具有限位台阶。

上述的铜带级联转换器的一实施例中,于相邻的铜带级联转换器相连接时,所述平板夹体通过所述限位台阶限位,且所述平板夹体与相邻的铜带级联转换器的所述L极主体、N极主体或E极主体平齐。

上述的铜带级联转换器的一实施例中,所述N极主体位于所述L极主体和E极主体之间,所述L极主体和所述E极主体相平行,所述L极主体与所述N极主体相垂直。

上述的铜带级联转换器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中间件,所述N极主体和所述第一/第二N极插套之间分别具有与所述中间件进行卡接的连接加强部。

上述的铜带级联转换器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加强部一体成型于所述N极主体的两侧,且所述连接加强部与所述N极主体呈U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功效在于,本实用新型的铜带级联转换器采用模块单元化形式,可根据需要任意级联组装,结构简单、操作简便。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铜带级联转换器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两个铜带级联转换器未级联);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铜带级联转换器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两个铜带级联转换器级联);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铜带级联转换器的铜带连接结构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未插接);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铜带级联转换器的铜带连接结构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已插接);

图5为实用新型的铜带级联转换器的铜带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 铜带级联转换器

100 L极铜带

110 L极主体

120 第一L极插套

130 第二L极插套

200 N极铜带

210 N极主体

220 第一N极插套

230 第二N极插套

240 连接加强部

300 E极铜带

310 E极主体

320 E极插套

400、410、420、430 铜带连接结构

411 第一连接结构

411a 固定夹

411a1 平板夹体

411a2 弯折夹体

412 第二连接结构

412a 插入体

411b 限位凹部

412b 限位凸部

412c 限位台阶

D1 第一宽度

D2 第二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以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方案及功效,但并非作为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铜带级联转换器采用模块单元化设置,各模块之间根据需要互相级联,以形成各种需要的插孔位数。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铜带级联转换器10包括L极铜带100和N极铜带200,其还可包括E极铜带300。

L极铜带100具有L极主体110以及自L极主体110延伸的第一L极插套120和第二L极插套130,N极铜带200具有N极主体210以及自N极主体210延伸的第一N极插套220和第二N极插套230,E极铜带300具有E极主体310以及自E极主体310延伸的E极插套320。本实施例中,第一L极插套120和第二L极插套130、第一N极插套220和第二N极插套230以及E极插套320构成一组国标五孔插套。

其中,本实用新型的铜带级联转换器10还包括铜带连接结构400,铜带连接结构400分别连接在相邻的两个铜带级联转换器之间,如图1和图2所示,铜带连接结构400连接在相邻的铜带级联转换器10、10a的L极铜带100、100a的L极主体110、110a之间、N极铜带200、200a的N极主体210、210a之间以及E极铜带300、300a的E极主体310、310a之间。铜带级联转换器10的L极主体110、N极主体210以及E极主体310分别通过铜带连接结构400与相邻的铜带级联转换器10a的L极主体110a、N极主体210a以及E极主体310a相连,以形成级联转换器产品,为转换器产品多样化提供了简便的组装方式。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铜带级联转换器10、10a分别采用单个国标五孔插套为一个模块单元的形式,两个具有单个国标五孔插套的铜带级联转换器10、10a级联形成一个具有双位国标五孔插套的转换器产品。

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采用一个国标两孔插套、国标三孔插套、德标插套等为一个模块单元的形式,根据产品需要,将所需要的模块单元进行级联形成所需要的产品形式。

另,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多个国标两孔插套、国标三孔插套、德标插套等为一个模块单元的形式,根据产品需要,将所需要的模块单元进行级联形成所需要的产品形式。

例如,形成一个具有五位国标五孔插套的转换器产品,可采用五个具有单个国标五孔插套的铜带级联转换器依次级联形成,或采用两个具有两个国标五孔插套与一个具有单个国标五孔插套的铜带级联转换器依次级联形成,或采用一个具有两个国标五孔插套与一个具有三个国标五孔插套的铜带级联转换器级联形成。本实用新型级联形式多样,方便灵活。

如图1所示,铜带级联转换器10、10a的各同极铜带之间分别通过铜带连接结构400相互级联。铜带连接结构400为导电体,例如,铜带连接结构400可采用与的铜带主体相同的材质,或者与铜带主体一体制成。铜带连接结构400包括连接在L极铜带110、110a之间的铜带连接结构410、连接在N极铜带210、210a之间的铜带连接结构420和连接在E极铜带310、310a之间的铜带连接结构430。

铜带连接结构410、420、430结构相同,均包括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分别连接在铜带级联转换器10、10a相同极铜带的主体之间。以下仅以L极铜带的级联为例。

如图1和3所示,铜带连接结构410包括第一连接结构411和第二连接结构412,第一连接结构411与铜带级联转换器10a的L极主体110a相连。第一连接结构411为母插头端,包括固定夹411a,固定夹411a采用蛇形撕裂弹片。第二连接结构412与铜带级联转换器10的L极主体110相连。第二连接结构412为公插头端,包括插入体412a。

如图2和图4所示,插接连接时,第二连接结构412的插入体412a插入第一连接结构411的固定夹411a中,固定夹411a夹紧插入体412a以将相邻的铜带级联转换器10的L极主体110以及铜带级联转换器10a的L极主体110a相连接。

第一连接结构411还包括设置在固定夹411a上的限位凹部411b,第二连接结构412还包括设置在插入体412a上的限位凸部412b,第一连接结构411的限位凹部411b与第二连接结构412上的限位凸部412b相互卡接限位。本实施例中,限位凹部411b例如采用圆形孔洞,限位凸部412b例如采用可限位于圆形孔洞之中的凸点。

当然,限位凹部与限位凸部的设置位置也可以互换,即限位凹部设置于插入体上,限位凸部设置于固定夹上。

固定夹411a包括平板夹体411a1和与平板夹体411a1相连接的弯折夹体411a2,平板夹体411a1与弯折夹体411a2之间构成夹持插入体412a的夹持空间。平板夹体411a1例如由L极主体110a一体延伸形成。

插入体412a与相连接的L极主体110之间具有限位台阶412c。如图4所示,当铜带级联转换器10、10a相连接时,平板夹体411a1的顶部通过限位台阶412c限位,平板夹体411a1的侧壁与铜带级联转换器10的L极主体110的侧壁平齐。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铜带级联转换器10的铜带结构如下:N极铜带200的N极主体210位于L极铜带100的L极主体110和E极铜带300的E极主体310之间,L极主体110和E极主体310相平行,L极主体110与N极主体210相垂直。

N极铜带200的N极主体210和第一N极插套220、第二N极插套230之间分别具有连接加强部240,其中,连接加强部240一体成型于N极主体210的两侧,且连接加强部240与N极主体210整体呈U型,连接加强部240更可嵌入中间件中,如此,连接加强部240与支撑结构相互卡接,以进一步加强结构强度。

连接加强部240于N极主体210延伸的方向具有第一宽度D1,第一N极插套220、第二N极插套230于N极主体210延伸的方向具有第二宽度D2,第一宽度D1大于第二宽度D2。连接加强部240的设置增加了N极铜带200整体的抗弯型,具有避免变形的效果。

其中,连接加强部240具有加强壁,加强壁与N极主体相垂直。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