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93615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源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结构强度高且可防止并联紧固件掉落的端子汇流片的电源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源连接器作为一种习知电连接器,主要用于进行电流的传输。现有的电源连接器通常包括有若干或单独一根电源端子以及用以承载该电源端子以对电源端子周围进行绝缘处理的绝缘座体。若干个电源端子可通过端子汇流片实现并联连接,以提供大电流传输。

于2014年2月1日公开的中国台湾发明专利公开第201405977号公开了一种电源连接器,其采用若干螺钉和螺帽将一端子汇流片及并联紧固件将若干电源端子并联,然而,该端子汇流片具有多方向开放的收容空间以供定位螺帽放入,当端子汇流片的第二侧壁受到外力拉扯时,端子汇流片会向外张开以致定位螺帽掉落或者端子汇流片断裂;在锁附螺丝之前所述定位螺帽有掉出风险,在锁附螺丝之后,需要组装导电片及线缆时,需要将螺丝拆卸且同时存在定位螺帽掉出的风险,且端子汇流片在受到向前或向后的外力拉扯时容易变形甚至开裂。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源连接器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结构强度高且可防止并联紧固件掉落的端子汇流片的电源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源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沿横向方向并排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上的若干电源端子、与所述电源端子电性连接的端子汇流片及并联紧固件,所述并联紧固件将所述端子汇流片与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后侧的一导出端子机械并电性地连接于一体,所述端子汇流片具有与电源端子相配合的主体部、与所述主体部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连接片及自所述连接片上端朝向主体部弯折延伸形成的阻挡部,所述阻挡部具有位于其前部的固定部及至少一抵持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主体部相接合以防止前述连接片向后张开,所述抵持部向前抵压于所述主体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部与抵持部沿电源连接器的横向方向排布。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抵持部自所述阻挡部的前部弯折形成,且具有倾斜设置的弹性部及位于其末端且与主体部相抵接的支撑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抵持部为自阻挡部前部抽引而成的凸起状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体部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结合孔,前述阻挡部的自由末端形成至少一个与结合孔相配合的所述固定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端子汇流片还具有与主体部及连接片下端均一体相连的桥接部,前述主体部包括与电源端子相固定的对接部及自所述对接部一体向下延伸且位于并联紧固件前方的限制部,前述桥接部自连接片下端向前延伸至与限制部下端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制部、桥接部、连接片及阻挡部共同围设形成收纳并联紧固件的收容空间,所述收容空间仅沿电源连接器的横向方向向外开放。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制部具有朝向连接片突伸的定位突部和/或在并联紧固件装入后撕裂形成的弹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部向前插入前述结合孔内并于主体部前方向下弯折以形成反向卡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部呈弯曲状且具有位于其底部的弧状结构,所述弧状结构伸入前述结合孔内,且固定部的前端抵持于结合孔的内壁。

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的端子汇流片可有效防止并联紧固件掉落及端子汇流片变形、断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电源连接器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电源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

图4是图3所示电源连接器的进一步分解图。

图5是图4所示电源连接器的电源端子与端子汇流片及并联紧固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端子汇流片及并联紧固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图6中端子汇流片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的端子汇流片及并联紧固件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图8中端子汇流片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端子汇流片另一视角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图1至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100的第一实施例,所述电源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中的电源端子2和信号端子3、与若干电源端子2电性连接的端子汇流片4、将端子汇流片4与设置于绝缘本体1后侧的导出端子(未图示)机械地并电性地连接在一起的并联紧固件5。

请结合图2至图4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设有基部11及自所述基部11沿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的插接方向向后延伸的延伸部12及位于所述基部11前部的横向两侧的两导柱13,所述导柱13用以导引对接连接器的插接。

所述基部11设有位于前侧以与对接连接器相对接的对接面110、位于后侧的安装面111以及前后贯穿对接面110和安装面111的若干端子收容槽112。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端子收容槽112包括若干电源端子收容槽1121和若干信号端子收容槽1122。所述电源端子收容槽1121沿绝缘本体1的横向排列设置,所述信号端子收容槽1122位于所述电源端子收容槽1121的一侧。每一所述电源端子收容槽1121前部的两侧朝向其内部突设有限位块1123。所述延伸部12包括自所述基部11底部向后延伸的底壁121以及若干自所述安装面111向后延伸的隔板122,所述底壁121与隔板122相连接。

请结合图1至图5所示,所述电源端子2于每一电源端子收容槽1121中成对相对设置,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100共设置有十七对电源端子2,对应分布于十七个电源端子收容槽1121中。本实用新型中将每一电源端子收容槽1121中的一对电源端子2分别称为第一端子21和第二端子22。在每一对所述电源端子2中,所述第一端子21和所述第二端子22设有呈片状相对设置的接触片23和位于接触片23后端且自接触片23相向弯折延伸的支撑部24。一对电源端子2中的一对所述接触片23共同收容于同一所述电源端子收容槽1121内,且每一接触片23设有自上下侧分别向外撕破延伸的抵持片231。所述接触片23前端抵持所述限位块1123后侧,以限制电源端子2向前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中,十七对所述电源端子2分为三种端子组设置,分别为第一电源端子组、第二电源端子组和若干第三电源端子组,该三种端子组中,第一电源端子组中的电源端子2与第二、第三电源端子组中的电源端子2结构设置不相同,当然,也可设置为相同结构;所述第二电源端子组和第三电源端子组中各对电源端子2的结构设置相同,因此,后续仅以两者中的第三电源端子组中各对电源端子2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其中,第一电源端子组和第二电源端子组均包括有四对电源端子2,第三电源端子组包括有三对电源端子2。

请结合图2至图5所示,为增大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100的电流传输,所述第二电源端子组和每个第三电源端子组分别通过一所述端子汇流片4并联连接后与外接导出端子相连接。其中,以第三电源端子组中各对电源端子2的结构举例说明,请参照图5所示,所述第三电源端子组中各电源端子2还设有自支撑部24向后弯折延伸的焊脚25。

请参照图4至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端子汇流片4具有与电源端子2相配合的主体部41、与所述主体部41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连接片42、与主体部41和连接片42下端均一体相连的桥接部43及自所述连接片42上端朝向主体部41弯折延伸形成的阻挡部44。所述主体部41与连接片42之间形成有收纳并联紧固件5的收容空间40,所述收容空间40仅沿电源连接器100的横向方向向外开放。

所述主体部41与所述连接片42沿所述电源连接器100的高度方向相互平行,并且主体部41朝远离所述桥接部43方向延伸的高度大于连接片42的延伸高度。其中所述主体部41包括与电源端子2相固定的对接部411、位于并联紧固件5前方的限制部412及设置于对接部411上的焊接孔413,所述限制部412自对接部411的下端一体向下延伸形成。所述对接部411与所述电源端子2的焊脚25电性连接,所述连接片42用以连接所述导出端子。所述主体部41上设置有若干结合孔414,所述结合孔414设置于对接部411与限制部412的交界处。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结合孔414的数量也可仅为一个。

所述桥接部43自连接片42下端向前延伸至与限制部412下端相连,所述收容空间40由限制部412、桥接部43、连接片42及阻挡部44共同围设形成。所述桥接部43抵靠于所述延伸部12的底壁121上。

所述阻挡部44与桥接部43相互平行且沿电源连接器100的高度方向相对间隔设置。所述阻挡部44具有位于其前部自由末端的至少一固定部441及至少一抵持部442,所述固定部441与所述主体部41相接合以防止前述连接片42向后张开,所述抵持部442向前抵压于所述主体部41。所述固定部441与抵持部442沿电源连接器100的横向方向排布。所述固定部441向前插入所述结合孔414内并于所述主体部41前方向下弯折以形成反向卡扣。所述抵持部442为自所述阻挡部44前部抽引而成的凸起状结构。

所述限制部412具有朝向连接片42突伸的定位突部4121以及在并联紧固件5装入后撕裂形成的弹片4122,由于所述收容空间40仅沿电源连接器100的横向方向向外开放,所述并联紧固件5自收容空间40沿横向方向上的一侧放置于其中,所述定位突部4121于该收容空间40的另一侧将其限制,以防止并联紧固件5过度插入,所述限制部412在并联紧固件5装入后撕裂形成所述弹片4122,所述弹片4122与定位突部4121位于所述并联紧固件5沿横向方向上相对两侧,以将并联紧固件5横向定位于其中,所述阻挡部44向下撕裂形成至少一舌片443,并向下抵持于并联紧固件5的上表面。所述端子汇流片4将并联紧固件5的四个侧面包住,再将端子汇流片4放置于底壁121上并与对应焊脚25焊接。

当电源连接器100受到外部拉扯力作用时,由于连接片42与主体部41及桥接部43均有连接关系,因此作用于连接片42上的外力由整个端子汇流片4来承受,并非单面受力,连接片42不会向外张开,避免了连接片42向外张开造成并联紧固件5掉落及端子汇流片4断裂的风险。同时,当连接片42受到向前的外力时,由于抵持部442向前抵压于所述主体部41,可分散连接片42上承受的压力。另外,在螺丝(未图示)锁附至并联紧固件5及端子汇流片4之前,并联紧固件5的四侧均被端子汇流片包住,其余两侧由定位突部4121及弹片4122限位,也不会有掉落的风险。

将所述第三电源端子组与所述端子汇流片4相连接设置为:第三电源端子组中各电源端子2的焊脚25插入所述端子汇流片4的焊接孔413内,所述对接部411与所述焊脚25通过焊锡焊接在一起而相互电性连接。

第三电源端子组中各电源端子2的所述支撑部24与所述端子汇流片4的主体部41相互平行;并且,在第三电源端子组的每对电源端子2中,第一端子21和第二端子22的支撑部24位于同一平面上且均与所述主体部41相抵持设置。第一端子21和第二端子22的焊脚25自支撑部24相互靠近的一端弯折而成,并且相互平行且呈面抵接设置,由此使得每对电源端子2的焊脚25相互对接后整体呈一字型,可共享一个端子对流片4上的焊接孔413。所述焊脚25垂直于所述主体部41设置,并且收容于所述焊接孔413内。

请参阅图8至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其中电源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电源端子、信号端子及并联紧固件5'结构及组装关系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仅在于:所述端子汇流片4'的所述抵持部442'自阻挡部44'的前部弯折形成,且具有倾斜设置的弹性部4421'及位于其末端且与主体部41'相抵接的支撑部4422'。所述固定部441'呈弯曲状且具有位于其底部的弧状结构4411',所述弧状结构4411'伸入所述结合孔414'内,且固定部441'的前端抵持于结合孔414'的内壁。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