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05723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旋转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备在机动车等的转向装置中作为气囊系统等的电连接机构使用的旋转连接器,尤其是涉及旋转连接器中的构件互相连结时采用的勾结结构。



背景技术:

旋转连接器的外形是大致环形,包括能够伴随转向操作部件的旋转而旋转的环形的动圈(可动侧壳体)以及设置在动圈下方并能够支撑动圈自由旋转的定圈(固定侧壳体)。通常,定圈由圆筒状的外筒体和从下方支撑外筒体的底面构件构成,并且外筒体与底面构件之间通过多个勾结结构固定在一起。

图1是表示一种现有的旋转连接器中的定圈的分解立体图。图1中的定圈1由大致圆筒状的外筒体2和从下方支撑外筒体的底面构件3构成,外筒体2与底面构件3之间能够通过5个勾结结构4固定在一起。每个勾结结构4由设置在外筒体2上的卡合突起5以及设置在底面构件3上的卡止片6构成。卡止片6具有能够收纳卡合突起5的贯通孔6a,通过将图1中的各个卡合突起5分别卡合于对应的贯通孔6a中,就能够将外筒体2与底面构件3固定在一起。

对于图1中示出的结构而言,当外筒体2和底面构件3仅受到上下方向的力的情况下,卡止片6不容易从卡合突起5脱离。但是如果因底面构件3受力而发生了使卡止片6朝向径向外侧变形的情况,卡止片6就会容易地从卡合突起5脱离。例如,在某种情况下图1中的底面构件3的一部分3a受到了来自箭头A的方向的力,那么底面构件3就会发生弹性变形,由此图1中靠近该一部分3a的两个卡止片6有朝向径向外侧变形的倾向,卡止片6有可能从卡合突起5脱离。因此,以往的旋转连接器的勾结结构存在当构件发生变形时容易脱离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即使构件发生变形,勾结结构也不容易脱离的旋转连接器。

技术方案1的旋转连接器具有固定侧壳体和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所述固定侧壳体连结的可动侧壳体,所述固定侧壳体具有外筒体和底面构件,且所述外筒体通过多个勾结结构固定在所述底面构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勾结结构中的至少一个勾结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外筒体上的第一卡合部以及设置在所述底面构件上的第二卡合部,在所述外筒体和所述底面构件的组装状态下,所述第二卡合部较所述第一卡合部更接近于所述旋转连接器的旋转轴轴心侧。

在技术方案2的旋转连接器中,所述底面构件具有一体成形的环形支撑部和延伸部,所述环形支撑部的上表面支撑所述外筒体的环形底面,所述延伸部位于所述环形支撑部的外侧且与所述环形支撑部的外周的至少一部分相连,所述第二卡合部设于所述环形支撑部的外周中的与所述延伸部相连的连接部分上,以及/或者,所述第二卡合部设于所述环形支撑部的外周中的所述连接部分的周边。

在技术方案3的旋转连接器中,在将所述第二卡合部设于所述连接部分的周边的情况下,与其他勾结结构相比,所述至少一个勾结结构更接近所述连接部分。

在技术方案4的旋转连接器中,在将所述第二卡合部设于所述连接部分的周边的情况下,所述至少一个勾结结构是在所述外周的周向上与所述连接部分相邻的勾结结构。

在技术方案5的旋转连接器中,所述第一卡合部设于与所述第二卡合部对置的、所述外筒体的一部分上。

在技术方案6的旋转连接器中,在所述旋转轴轴心的方向上,所述勾结结构位于所述延伸部的上表面所处平面的下方或上方。

在技术方案7的旋转连接器中,所述第二卡合部具有从所述环形支撑部的外周向所述外筒体的径向外侧突出的突起部,所述第一卡合部具有在所述外筒体的径向上贯通所述第一卡合部的贯通部,所述贯通部在所述组装状态下能够收容所述突起部。

在技术方案8的旋转连接器中,所述第一卡合部具有从该第一卡合部的朝向旋转轴轴心一侧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突起部,所述第二卡合部具有在所述外筒体的径向上贯通所述第二卡合部的贯通部,所述贯通部在所述组装状态下能够收容所述突起部。

在技术方案9的旋转连接器中,所述第一卡合部具有从该第一卡合部的朝向旋转轴轴心一侧向所述外筒体的径向外侧凹陷的凹部,所述第二卡合部具有从环形支撑部的外周向所述外筒体的径向外侧突出的突起部,所述凹部在所述组装状态下能够收容所述突起部。

在技术方案10的旋转连接器中,所述第一卡合部具有从该第一卡合部的朝向旋转轴轴心一侧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突起部,所述第二卡合部具有从环形支撑部的外周向所述外筒体的径向内侧凹陷的凹部,所述凹部在所述组装状态下能够收容所述突起部。

根据技术方案1的旋转连接器,由于设置在底面构件上的第二卡合部较设置在外筒体上的第一卡合部更接近于旋转连接器的旋转轴轴心侧,即使底面构件发生朝向径向外侧的弹性变形,这样的变形也不会导致第一卡合部从第二卡合部脱离,反而会使得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之间的卡合更牢固,从而得到了稳定的勾结结构。

此外,在底面构件具有环形支撑部和延伸部的情况下,如果采用以往的勾结结构,当延伸部受到向下的力而底面构件发生变形时,位于底面构件的环形支撑部的外周中的与延伸部相连的连接部分和/或该连接部分周边的第二卡合部会朝向径向外侧变形,该变形使得第二卡合部很容易从第一卡合部脱离。换言之,此时勾结结构的第二卡合部的变形方向与第二卡合部从第一卡合部脱离的方向是一致的。

根据技术方案2~5的旋转连接器,在延伸部受到向下的力的情况下,即使位于连接部分和/或连接部分周边的第二卡合部朝向径向外侧变形,也不会导致位于连接部分和/或连接部分周边的勾结结构发生脱离。此时勾结结构的第二卡合部的变形方向是使第二卡合部与第一卡合部之间的卡合变得更紧的方向,而不是使两者脱离的方向。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位于环形支撑部的连接部分和/或连接部分周边的勾结结构发生脱离。

根据技术方案6的旋转连接器,勾结结构既可以位于所述延伸部的上表面所处平面的下方,也可以位于所述延伸部的上表面所处平面的上方。而且,在勾结结构位于所述延伸部的上表面所处平面的下方的情况下,在旋转轴轴心的方向(即延伸部的厚度方向)上,勾结结构与延伸部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即使与不设置勾结结构的情况相比,也不需要额外占用延伸部的上表面上方的空间。

根据技术方案7、9的旋转连接器,关于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的具体形状,可以是第一卡合部具有贯通部且第二卡合部具有突起部的组合,也可以是第一卡合部具有凹部且第二卡合部具有突起部的组合。

根据技术方案8、10的旋转连接器,也可以将贯通部/凹陷部、突起部的设置侧交换,第一卡合部具有突起部且第二卡合部具有贯通部或凹陷部的结构也是可以的。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以往的旋转连接器中的固定侧壳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旋转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旋转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旋转连接器的底面构件的组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旋转连接器的第一勾结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沿图4中的M平面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变形例1的第一卡合部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变形例1的第一勾结结构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变形例2的第一勾结结构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变形例2的第一勾结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符号说明

10动圈(可动侧壳体);11上部转子;11a顶板部;11b内筒部;11c锁止凹部;12下部转子;13可动侧连接部;20定圈(固定侧壳体);21底面构件;22外筒体;22a锁止构件插入部;23固定侧连接部;24环形支撑部;25延伸部;25a上表面;30支架;30a环状板部;30b辊;40勾结结构;41卡止片(第一卡合部);41a贯通部;42卡合突起(第二卡合部);43卡合突起(第三卡合部);44卡止片(第四卡合部);44a贯通部;45卡止片(第一卡合部);45a凹部;45b突出部;46卡止片(第一卡合部);46a贯通部;47卡合突起(第二卡合部);50外部锁止构件;K旋转轴轴心;M平面。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2~图6,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旋转连接器的立体图。图3是图2所示的旋转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2、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旋转连接器主要包括:能够伴随外部的转向操作部件(未图示)的旋转而旋转的环形的动圈10,设置在动圈10下方并能够支撑动圈10自由旋转的定圈20。

此外,旋转连接器还具有以转动自如的方式配置在动圈10和定圈20之间的支架30。支架30是合成树脂的成形品,具有转动自如的环状板部30a以及竖立设置于该环状板部30a的可转动的多个辊30b。通过缠绕设置在辊30b的至少一个扁平电缆(未图示)进行定圈20与和方向盘(未图示)连结的动圈10之间的电连接。扁平电缆用于传送气囊系统或电话电路等的电信号,还可以用于传送各种转向开关的电信号。

动圈10包括合成树脂制的上部转子11及下部转子12,下部转子12通过勾结结构而与上部转子11一体化。上部转子11具有与定圈20对置的圆环状的顶板部11a和从该顶板部11a的中央垂下的内筒部11b,内筒部11b的内径设定成转向操作部件的转向轴(未图示)能够插入的尺寸。下部转子12形成为转向轴能够插入的大致圆筒状,并且,通过使下部转子12以滑动自如的方式与定圈20的内周缘卡合,而将动圈10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定圈20连结。

定圈20包括合成树脂制的底面构件21和外筒体22,底面构件21与外筒体22通过多个勾结结构40而连结在一起。而且,根据结构的不同,图2和图3中的勾结结构40分为两种勾结结构。关于底面构件21、外筒体22、勾结结构40的详细结构,后面参照图2~图7来说明。

此外,在顶板部11a上还设有用于传送电信号的可动侧连接部13,在底面构件21和外筒体22的圆周外侧还设有用于传送电信号的固定侧连接部23。未图示的扁平电缆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与装入到固定侧连接部23内的引线块(未图示)电连接,另一端部与装入到可动侧连接部13内的引线块(未图示)电连接。

此外,如图2和图3所示,旋转连接器还具备外部锁止构件50,在顶板部11a上设有锁止凹部11c,在外筒体22上设有锁止构件插入部22a。在锁定状态下,外部锁止构件50被插入锁止构件插入部22a并与锁止凹部11c嵌合。外部锁止构件50的用途是在旋转连接器与转向轴被组装之前(例如旋转连接器单独被运输的阶段)维持旋转连接器处于中立位置。在旋转连接器与转向轴组装之后,外部锁止构件50被卸下。

下面,参照图2~图6,对底面构件21、外筒体22、勾结结构4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旋转连接器的底面构件的组装状态的立体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旋转连接器的第一勾结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沿图4中的M平面的剖视图。

如图3所示,底面构件21具有一体成形的环形支撑部24和延伸部25,环形支撑部24的上表面支撑外筒体22的环形底面,延伸部25位于环形支撑部24的外侧且与环形支撑部24的外周的至少一部分相连。环形支撑部24的外周中的与延伸部25相连的连接部分(即,环形支撑部24与延伸部25的分界面)是环形支撑部24的圆筒状的外周中的一块区域。这里,环形支撑部24的外周是指连结环形支撑部24的上表面外周和下表面外周之间的圆筒状的外侧壁。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旋转轴轴心的方向上来看,延伸部25形成为不规则的形状,与环形支撑部24相连一侧的形状是沿着环形支撑部24的外周的一段圆弧。

此外,固定侧连接部23由与外筒体22一体成形的上半部分和与底面构件21一体成形的下半部分构成,其中与底面构件21一体成形的下半部分也位于环形支撑部24的外侧且与环形支撑部24的外周的至少一部分相连。环形支撑部24的外周中的与固定侧连接部23相连的连接部分(即,环形支撑部24与固定侧连接部23的分界面)是环形支撑部24的圆筒状的外周中的一块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旋转轴轴心的方向上来看,固定侧连接部23的下半部分形成为不规则的形状,与环形支撑部24相连一侧的形状是沿着环形支撑部24的外周的一段圆弧。在本实施方式中,延伸部25与固定侧连接部23在环形支撑部24的外周上邻接配置。

如图4及图5所示,勾结结构40包括设置在外筒体22上的卡止片(第一卡合部)41以及设置在底面构件21上的卡合突起(第二卡合部)42,卡止片41和卡合突起42构成了第一勾结结构。

而且,该第一勾结结构设于环形支撑部24与延伸部25相连的连接部分。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仅设置了一个第一勾结结构,卡合突起42设于环形支撑部24的外周中的与延伸部25相连的连接部分上,卡止片41设于与卡合突起42对置的、外筒体22的一部分上。另外,如图4所示,在环形支撑部24的外周中的与延伸部25相连的连接部分上还设置有锁止构件插入部22a。

具体而言,卡合突起42从环形支撑部24的外周向外筒体22的径向外侧突出,卡止片41形成为大致门形的形状(参照图3),具有在外筒体22的径向上贯通该卡止片41的贯通部41a(参照图5)。在图2及图4所示的组装状态下,贯通部41a能够收容卡合突起42。而且,如图6所示,在外筒体22和底面构件21的组装状态下,卡合突起42较卡止片41更接近于旋转连接器的旋转轴轴心K一侧。换言之,卡合突起42从靠近旋转轴轴心K一侧朝向径向外侧突出而与卡止片41卡合在一起。

如图6所示,在组装状态(卡合状态)下,卡合突起42的下表面与卡止片41的位于贯通部41a的正下方的面(即,卡止片41的与卡合突起42的下表面相对的面)抵接。在该状态下,即使向延伸部25的上表面施加朝向下方的力(图6中虚线的箭头B所示的力)而导致卡合突起42朝向径向外侧变形,此时卡合突起42的变形方向是使卡合突起42与卡止片41之间的卡合变得更紧的方向,而不是使两者脱离的方向。因此,第一勾结结构的卡合突起42与卡止片41难以脱离。

此外,实际上可能使底面构件21发生变形的情况有很多种,并不仅限于此。例如,在搬运或组装旋转连接器的过程中,假如操作者用手仅握持旋转连接器的延伸部25,由于旋转连接器的自重,底面构件21就可能会发生变形。

另外,在旋转轴轴心K的方向(图6中的上下方向)上,卡止片41和卡合突起42均位于延伸部25的上表面25a所处平面的下方。

另一方面,如图3和图4所示,勾结结构40还包括设置在外筒体22上的卡合突起(第三卡合部)43以及设置在底面构件21上的卡止片(第四卡合部)44,卡合突起43和卡止片44构成了第二勾结结构。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勾结结构沿着外筒体22的圆周方向设有多个,而且多个第二勾结结构均设于环形支撑部24的外周中除上述连接部分以外的位置。

卡合突起43从外筒体22的外侧壁向径向外侧突出,卡止片44具有在外筒体22的径向上贯通该卡止片44的贯通部44a,在图2所示的组装状态下贯通部44a能够收容卡合突起43。而且,在外筒体22和底面构件21的组装状态下,卡合突起43较卡止片44更接近于旋转连接器的旋转轴轴心K一侧。换言之,卡合突起43从靠近旋转轴轴心K一侧朝向径向外侧突出而与卡止片44卡合在一起。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旋转连接器,由于设置在底面构件21上的第二卡合部42较设置在外筒体22上的第一卡合部41更接近于旋转连接器的旋转轴轴心K一侧,即使底面构件21发生朝向径向外侧的弹性变形,这样的变形也不会导致第一卡合部41从第二卡合部42脱离,反而会使得第一卡合部41与第二卡合部42之间的卡合更牢固,从而得到了稳定的勾结结构。

此外,在延伸部25受到向下的力的情况下,即使位于连接部分和/或连接部分周边的第二卡合部42朝向径向外侧变形,也不会导致位于连接部分和/或连接部分周边的第一勾结结构发生脱离。此时第一勾结结构的第二卡合部42的变形方向是使第二卡合部42与第一卡合部41之间的卡合变得更紧的方向,而不是使两者脱离的方向。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位于环形支撑部24的与延伸部25相连的连接部分和/或连接部分周边的第一勾结结构发生脱离。

此外,第一勾结结构既可以位于延伸部25的上表面25a所处平面的下方,也可以位于延伸部25的上表面25a所处平面的上方。在第一勾结结构位于延伸部25的上表面25a所处平面的下方的情况下,在旋转轴轴心K的方向(即延伸部25的厚度方向)上,第一勾结结构与延伸部25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即使与不设置勾结结构的情况相比,也不需要额外占用延伸部25的上表面25a上方的空间。

(变形例1)

图7是表示变形例1的第一卡合部的立体图,图7中左侧的图是从斜上方观察第一卡合部的立体图,图7中右侧的图是从斜下方观察第一卡合部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变形例1的第一勾结结构的剖视图。

如图7所示,变形例1与第一实施方式之间的不同点在于,变形例1中的卡止片(第一卡合部)45不具有与卡合突起42卡合的贯通部41a,而是在卡止片45的与卡合突起42相对的一侧(即,朝向旋转轴轴心K的一侧)具有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凹部45a,该凹部45a是长方体的形状,在外筒体22和底面构件21的组装状态下能够收容卡合突起42。换言之,变形例1中的凹部45a没有在径向上贯通卡止片45。

如图8所示,卡止片45的剖面形成为一个倒钩形,卡止片45的位于凹部45a下方的部分形成为一个突出部45b,在组装状态下该突出部45b的上表面与卡合突起42的下表面卡合。

(变形例2)

图9是表示变形例2的第一勾结结构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变形例2的第一勾结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9及图10所示,变形例2与第一实施方式之间的不同点在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勾结结构位于延伸部25的上表面25a所处平面的下方,变形例2中的第一勾结结构位于延伸部25的上表面25a所处平面的上方。

变形例2的第一勾结结构包括设置在外筒体22上的卡止片(第一卡合部)46以及设置在底面构件21上的卡合突起(第二卡合部)47,卡止片46和卡合突起47都位于延伸部25的上表面25a所处平面的上方。而且,在卡止片46上设置有与卡合突起42卡合的贯通部46a。

(其他变形例)

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即,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或其等同的范围内,对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进行各种变更、组合、替换。

本实用新型的宗旨在于,通过将第一勾结结构设置在勾结结构容易发生脱离的部位,能够获得稳定的勾结结构。第一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包含一个第一勾结结构以及多个第二勾结结构的例子,实际上,第一勾结结构和第二勾结结构的数量是可以变更的。例如,可以设置多个第一勾结结构和多个第二勾结结构,也可以设置多个第一勾结结构和一个第二勾结结构,甚至可以仅设置多个第一勾结结构。

此外,第一勾结结构和第二勾结结构的设置位置也是可以变更的。第一实施方式中仅示出了第一勾结结构设于环形支撑部24的与延伸部25相连的连接部分的情况,实际上,第二勾结结构也可以设于环形支撑部24的连接部分上。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连接部分周边也是勾结结构容易脱离的部位,因此所述第一勾结结构还可以设于环形支撑部24的外周中该连接部分的周边的位置。此时,优选与第二勾结结构相比,第一勾结结构设于环形支撑部24的外周中更靠近连接部分的位置。换言之,优选第一勾结结构是在环形支撑部24的外周的周向上与上述连接部分相邻的勾结结构。

此外,第一实施方式中延伸部25和固定侧连接部23在环形支撑部24的外周上被邻接配置,但不仅限于此。而且,延伸部25的形状、厚度也不仅限于此,可以根据需要来变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