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角弯式压接结构的直角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27369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一种直角弯式压接结构的直角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直角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一般直角连接器外壳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整体外壳,缺点在于加工麻烦,材料浪费;还有一种是分体式端部压接型外壳,缺点在于整体强度较差。两种外壳都存在一种问题,即由于结构限制只能使用直插孔或插针焊接形成直角弯式内导体,无法使用整体直角插孔或插针形成内导体。

若采用普通焊接电缆方法将两段内导体焊接形成直角弯式内导体,则该内导体处在外壳直角弯曲部分是最容易影响直角连接器电性能的位置,任何操作误差都会非常直接地影响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直角弯式压接结构的直角连接器,能使用整体直角弯式内导体。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直角弯式压接结构的直角连接器,包括外部壳体、弯折内导体3和后盖4,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内导体3为整体直角弯曲结构;所述外部壳体由外壳1和前外壳2压接而成;所述外壳1的轴向开设有压接孔11供前外壳2的尾部21压接其中,所述前外壳2尾部21的外圆与所述压接孔11的内孔相配合;所述外壳1的底部设有与所述压接孔11连通的外壳侧孔12;所述前外壳2轴向开设通孔20,所述前外壳2的尾部21开设有侧孔23与所述外壳1底部的侧孔12相配合,所述前外壳侧孔23与前外壳通孔20连通;所述前外壳2的尾部21还开设有一导向槽22与所述前外壳通孔20连通;所述前外壳2尾部21压接入所述外壳1之后,所有尾部孔隙使用所述后盖4进行密封。

进一步的,所述后盖4为与所述前外壳2的尾部通孔20及所述导向槽22对应的“钥孔形”结构,所述后盖4凸起41部分配合所述前外壳2以导向槽22定位通过压接进行密封。

本发明带来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具有结构新颖,紧凑,装配简便、性能优良的优点。本发明在装配连接器外壳时,可事先装入整体直角插孔或插针,前外壳与外壳整体压接,电性能面整体连续,在保证电性能的同时,保证了连接器整体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外壳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前外壳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后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外壳和弯折内导体预先装配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右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外壳; 2、前外壳; 3、弯折内导体;

4、后盖; 11、压接孔; 12、外壳侧孔;

13、让位槽 20、前外壳通孔 21、前外壳尾部;

22、导向槽; 23、前外壳侧孔; 41、后盖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技术特征、发明目的与技术效果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直角弯式压接结构的直角连接器的外部壳体由如图1所示的外壳1和由图2所示的前外壳2构成,如图1所示,沿所述外壳1的轴向开设有压接孔11;在所述外壳1的底部径向开设有与该压接孔连通的外壳侧孔12。

如图2所示,本发明中所述前外壳2的轴向开设有前外壳通孔20;前外壳2尾部21的外圆与外壳1的压接孔11内孔相配合,该前外壳尾部21压接于所述外壳1的压接孔11内;前外壳2的尾部21轴向开设有导向槽22;所述前外壳2的底部设有前外壳侧孔23,前外壳2与外壳1压接后,前外壳侧孔23与外壳侧孔12的位置相对应,并同心,前外壳侧孔23与前外壳通孔20、前外壳侧孔23与导向槽22均连通。

前外壳2的尾部21,其作用是与外壳1的压接孔11紧压;导向槽22,作用是保证在前外壳2的尾部穿入外壳1的压接孔11中时,弯折内导体3可以顺利通过,同时起到安装导向的作用。

如图3所示,本发明的后盖为“钥孔形”结构,后盖4的外圆装入前外壳2的前外壳通孔20内,后盖凸起41配合前外壳2导向槽22定位进行密封。

如图4所示,为弯折内导体3预先装入外壳1的示意图,弯折内导体3从外壳1的压接孔11,放入外壳1内,如果外壳1的前外壳侧孔23较小,弯折内导体1较长,则可在外壳1上开一个让位槽13,可防止装配干涉导致弯折内导体3尺寸弯曲变形的情况。

如图5及图6所示,在装配过程中,为满足外壳侧孔12和前外壳侧孔23一致同心,必须采用相应的夹具进行定位压接,先是外壳1装到定位夹具上,再通过前外壳的导向槽22,对准定位夹具装入,这样外壳1的侧孔和前外壳2的侧孔将保持同心,最后进行后盖4的压接,后盖4为特殊“钥孔形”型结构,贴合压接后的前外壳尾部21所有外露孔隙,保证射频信号不泄露,后盖凸起41的部分配合前外壳2的导向槽22进行定位压接,压接完成后要求连接器尾部背面齐平一致,本发明在装配连接器外壳时,可事先装入直角插孔或插针,前外壳与外壳整体压接,电性能面整体连续,在保证电性能的同时,保证了连接器整体的强度。

综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的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及修饰,皆应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