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防水线束及其加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709060阅读:912来源:国知局
车用防水线束及其加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用防水线束及其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车辆上的电源和各种电气零件通过线束来实现电路物理连接。线束遍布全车,是车辆电路的网络主体,负责整车各个电器零件之间的信息加工传递工作。在车辆的日常使用过程中,车辆接触到水的情况很多,比如雨雪天行车、驶过过水路面、城市内涝、洗车等,这对车辆的防水性能带来了严峻的考验。而车辆线束作为车辆的神经网络,承载这电流和信号的传输任务,所以线束防水一旦失效,轻者造成电器功能失效,严重的会引起短路造成车辆起火等灾难。所以车辆线束的防水性能设计在车辆整车电器系统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

要实现线束的全面防水,车辆线束的防水不仅需要考虑线束外防水,而且还需要考虑线束内防水。线束外防水属于线束的横向防水,其目的是防止水汽由线束剖面方向进入到线束内部。由于线束内部的导线或信号线自身外部已经包覆有绝缘密封层,因此对于线束外防水的防水性能要求相对宽松。现有技术中已经存在大量线束外防水的技术手段。线束内防水属于线束的纵向防水,其目的是防止水汽通过导线之间的间隙,并沿着线束延伸方向由线束的一端渗入到线束的另一端。线束内防水可以用在线束进入车辆内部某个需要严格防水的密闭空间(如电器中控部分)的开口处,以防止外部水汽由线束内的间隙进入到该密闭空间中,而造成该密闭空间内所存在的裸露的导线接头或其他电气接头出现氧化生锈,而引起接触不良甚至短路的情况。因此对于线束的防水性能要求极高。然而,目前车辆制造领域对于线束内防水关注不足,现有技术中几乎没有关于线束内防水的技术手段出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车辆制造领域对于线束防水考虑不足的问题,提供一种车用防水线束及其加工方法。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车用防水线束的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让防溢薄膜平铺放置,并将线束本体水平放置在防溢薄膜上,且使得线束本体的导线完全散开;

步骤2、将防水堵胶加热使其变为液态,并将液态的防水堵胶缓慢地滴入到线束本体上,使得防水堵胶包覆在线束本体的每条导线的外侧表面上;

步骤3、将防溢薄膜连同其上的线束本体一并嵌入到模具的凹槽内;

步骤4、将处于模具的凹槽之外的防溢薄膜向内折叠,并使防溢薄膜完全包覆在线束本体及其防水堵胶的外侧;

步骤5、将模具合模,通过合模挤压使得防水堵胶能够完全渗入并填充到线束本体的导线与导线之间的间隙处;

步骤6、待防水堵胶冷却固化后打开模具,即可获得所需的车用防水线束。

作为另一种方案,所述步骤6还进一步包括,在打开模具后需要将防水堵胶外侧的防溢薄膜剥离后,才能获得所需的车用防水线束。

上述两种方案中,防水堵胶的熔点低于防溢薄膜的熔点。

上述两种方案中,防水堵胶的熔点为80℃~130℃。

上述两种方案中,防溢薄膜的熔点为大于130℃。

采用方案一所述加工方法制成的一种车用防水线束,包括线束本体,该线束本体包括2条以上的导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本体的外侧包覆有防水堵胶,且该防水堵胶渗入并填充在线束本体的导线与导线之间的间隙处;此外,防水堵胶的外侧包覆有防溢薄膜。

上述方案中,防水堵胶为线束本体使用温度范围内不可塑的树脂或热熔胶。

采用方案二所述加工方法制成的一种车用防水线束,包括线束本体,该线束本体包括2条以上的导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本体的外侧包覆有防水堵胶,且该防水堵胶渗入并填充在线束本体的导线与导线之间的间隙处。

上述方案中,防水堵胶为线束本体使用温度范围内不可塑的树脂或热熔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特点:

1、让防溢薄膜在入模之前承接防水堵胶,使得线束本体的导线能够不受空间限制地散开,滴入的液态的防水堵胶能够更好地附着在每条导线的表面,使得防水堵胶能够更好地填充在导线与导线之间的间隙处,从而大大提高了线束的内防水性能;

2、将处于模具的凹槽之外的防溢薄膜向内折叠,并使防溢薄膜完全包覆在线束本体及其防水堵胶的外侧,能够有效防止防水堵胶在合模挤压的过程中从模具的间隙处溢出,从而保证所生产出的线束外表面的光滑性,使所生产出的线束在使用时能够更好地与需要严格防水的密闭空间的开口的内表面完全贴合,进一步增加了线束的防水性;

3、防水堵胶不仅填充在线束本体的导线与导线之间的间隙处,而且包覆在线束本体的外侧,使得所生产出的线束不仅能够实现外防水性能,也能够实现内防水性能;

4、防水堵胶在线束本体使用温度范围之上为液态,使得防水堵胶能够更好地渗入到线束本体的导线与导线之间的间隙中;而防水堵胶在线束本体使用温度范围之内为固态,能保证车辆运行时的高温和振动环境下仍可有效确保线束的有效防水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车用防水线束的主视图。

图2为一种车用防水线束的剖视图。

图3为一种车用防水线束的主视图。

图4为一种车用防水线束的剖视图。

图中标号:1、线束本体;2、防水堵胶;3、防溢薄膜。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车用防水线束的加工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让防溢薄膜3平铺放置,并将线束本体1水平放置在防溢薄膜3上,并使得线束本体1的导线水平摊开;

步骤2、将防水堵胶2加热使其变为液态,并将液态的防水堵胶2缓慢地滴入到线束本体1上,使得防水堵胶2包覆在线束本体1的每条导线的外侧表面上。

步骤3、将防溢薄膜3连同其上的线束本体1一并嵌入到模具的凹槽内。

步骤4、将处于模具的凹槽之外的防溢薄膜3向内折叠,并使防溢薄膜3完全包覆在线束本体1及其防水堵胶2的外侧。

步骤5、将模具合模,通过合模挤压使得防水堵胶2能够完全渗入并填充到线束本体1的导线与导线之间的间隙处。

步骤6、待防水堵胶2冷却固化后打开模具,即可获得所需的车用防水线束。

上述防水堵胶2为线束本体1使用温度范围内是不可塑的树脂或热熔胶。防水堵胶2在线束本体1使用温度范围之上为液态,使得在线束的加工过程中,防水堵胶2能够更好地渗入到线束本体1的导线与导线之间的间隙中,让防水堵胶2能够更好地与导线相接触。而防水堵胶2在线束本体1使用温度范围之内为固态,使得在线束的工作过程中,防水堵胶2能够保持固体的形态,这样能够有效确保线束的有效防水性能,特别是车辆运行时的高温和振动环境下仍可有效确保线束的有效防水性能。在本实施例中,防水堵胶2的熔点为80℃~130℃。

为了防止防溢薄膜3被加热后的防水堵胶2融化,防溢薄膜3的熔点应远高于防水堵胶2的熔点。即防溢薄膜3的熔点为大于130℃。防溢薄膜3的作用为:

(1)在入模之前承接防水堵胶2。在入模之前预先将线束本体1平摊在防溢薄膜3上,并在线束本体1上滴防水堵胶2的方式,即便是线束本体1所含的导线非常多,线束本体1也能够在平铺放置的防溢薄膜3上散开,而不会集中在一起,这样滴入的液态的防水堵胶2能够更好地附着在每条导线的表面,在合模的过程中,两条相邻导线表面的防水堵胶2能够使这两条导线更为紧密地贴合在一起,防水堵胶2能够更好地填充在导线与导线之间的间隙处,以大大提高线束的内防水性能。如果采用直接将防溢薄膜3放入模具凹槽内,再将线束本体1放入后再滴入防水堵胶2的加工方式来说,线束本体1收到模具的凹槽的空间限制,线束本体1的导线无法在凹槽内完全散开,当导线与导线之间贴合过为紧密时,两条导线之间存在的极小的间隙会形成毛细血管效应,而使得粘稠的液态防水堵胶2无法进入两者的间隙处,所生产出的线束的防水性能不佳。

(2)提高合模过程的密封性。将处于模具的凹槽之外的防溢薄膜3向内折叠,并使防溢薄膜3完全包覆在线束本体1及其防水堵胶2的外侧,能够有效防止防水堵胶2在合模挤压的过程中从模具的间隙(如模具的动模和定模之间的间隙)处溢出,从而保证所得车用防水线束的外表面的光滑性,以使防水堵胶2的外表面更好地与车辆内部某个需要严格防水的密闭空间(如车辆内外交界处)的开口的内表面完全贴合,防止水汽从线束与开口之间的缝隙出流入,进一步增加了线束的防水性。

(3)进一步增强所得线束的外防水性能。由于防溢薄膜3能够包裹在防水堵胶2的外侧包覆有防溢薄膜3。防水堵胶2的外侧包覆有防溢薄膜3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线束的外防水性能,而且能够更好地保持线束与密闭空间的开口的配合度,同时也能够防止线束所处工作环境的异常高温所导致的防水堵胶2变形的情况。

采用上述方法所生产的一种车用防水线束,如图1和2所示,包括线束本体1、防水堵胶2和防溢薄膜3。

所述线束本体1即为现有车辆上所使用的线束,该线束本体1包括2条以上的导线,其中该导线为电线和/或信号线。

所述防水堵胶2包覆在线束本体1的外侧,且该防水堵胶2渗入并填充在线束本体1的导线与导线之间的间隙处。由于防水堵胶2包覆在线束本体1的外侧,该防水堵胶2能够将线束本体1的外侧径向包裹,以防止水汽由线束剖面方向进入到线束内部,因而能够达到线束外防水的目的。由于防水堵胶2填充在线束本体1的导线与导线之间的间隙处,该防水堵胶2能够将整个线束的导线紧密地粘连在一起,以防止水汽从导线与导线之间的间隙处,沿着线束延伸方向由线束本体1的一端渗入到线束本体1的另一端,因而能够达到线束内防水的目的。防水堵胶2的长度小于线束本体1的长度,即防水堵胶2仅设置在线束延伸方向的其中一段上。如防水堵胶2设置在线束进入车辆内部某个需要严格防水的密闭空间(如车辆内外交界处)的开口处的一段上。由于防水堵胶2太长会影响线束活动的灵活性,防水堵胶2太短又起不到防水的效果,因此在实际设计时,防水堵胶2的长度一般略长于线束外密封连接口的长度。防水堵胶2的剖面形状与所适用的密闭空间的开口形状相配合。如密闭空间的开口为圆孔时,防水堵胶2的剖面形状为圆形。如密闭空间的开口为方孔时,防水堵胶2的剖面形状为方形。

所述防水堵胶2的外侧包覆有防溢薄膜3。防水堵胶2的外侧包覆有防溢薄膜3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线束的外防水性能,而且能够更好地保持线束与密闭空间的开口的配合度,同时也能够防止线束所处工作环境的异常高温所导致的防水堵胶2变形的情况。

实施例2:

另一种车用防水线束的加工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让防溢薄膜3平铺放置,并将线束本体1水平放置在防溢薄膜3上,并使得线束本体1的导线水平摊开;

步骤2、将防水堵胶2加热使其变为液态,并将液态的防水堵胶2缓慢地滴入到线束本体1上,使得防水堵胶2包覆在线束本体1的每条导线的外侧表面上;

步骤3、将防溢薄膜3连同其上的线束本体1一并嵌入到模具的凹槽内;

步骤4、将处于模具的凹槽之外的防溢薄膜3向内折叠,并使防溢薄膜3完全包覆在线束本体1及其防水堵胶2的外侧;

步骤5、将模具合模,通过合模挤压使得防水堵胶2能够完全渗入并填充到线束本体1的导线与导线之间的间隙处;

步骤6、待防水堵胶2冷却固化后打开模具,并将防水堵胶2外侧的防溢薄膜3剥离后,即可获得所需的车用防水线束。

上述防水堵胶2为线束本体1使用温度范围内是不可塑的树脂或热熔胶。防水堵胶2在线束本体1使用温度范围之上为液态,使得在线束的加工过程中,防水堵胶2能够更好地渗入到线束本体1的导线与导线之间的间隙中,让防水堵胶2能够更好地与导线相接触。而防水堵胶2在线束本体1使用温度范围之内为固态,使得在线束的工作过程中,防水堵胶2能够保持固体的形态,这样能够有效确保线束的有效防水性能,特别是车辆运行时的高温和振动环境下仍可有效确保线束的有效防水性能。在本实施例中,防水堵胶2的熔点为80℃~130℃。

为了防止防溢薄膜3被加热后的防水堵胶2融化,防溢薄膜3的熔点应远高于防水堵胶2的熔点。即防溢薄膜3的熔点为大于130℃。防溢薄膜3的作用为:

(1)在入模之前承接防水堵胶2。在入模之前预先将线束本体1平摊在防溢薄膜3,并在线束本体1上滴防水堵胶2的方式,即便是线束本体1所含的导线非常多,线束本体1也能够在平铺放置的防溢薄膜3上散开,而不会集中在一起,这样滴入的液态的防水堵胶2能够更好地附着在每条导线的表面,在合模的过程中,两条相邻导线表面的防水堵胶2能够使这两条导线更为紧密地贴合在一起,防水堵胶2能够更好地填充在导线与导线之间的间隙处,以大大提高线束的内防水性能。如果采用直接将防溢薄膜3放入模具凹槽内,再将线束本体1放入后再滴入防水堵胶2的加工方式来说,线束本体1收到模具的凹槽的空间限制,线束本体1的导线无法在凹槽内完全散开,当导线与导线之间贴合过为紧密时,两条导线之间存在的极小的间隙会形成毛细血管效应,而使得粘稠的液态防水堵胶2无法进入两者的间隙处,所生产出的线束的防水性能不佳。

(2)提高合模过程的密封性。将处于模具的凹槽之外的防溢薄膜3向内折叠,并使防溢薄膜3完全包覆在线束本体1及其防水堵胶2的外侧,能够有效防止防水堵胶2在合模挤压的过程中从模具的间隙(如模具的动模和定模之间的间隙)处溢出,从而保证所得车用防水线束的外表面的光滑性,以使防水堵胶2的外表面更好地与车辆内部某个需要严格防水的密闭空间(如车辆内外交界处)的开口的内表面完全贴合,防止水汽从线束与开口之间的缝隙出流入,进一步增加了线束的防水性。

采用上述方法所生产的一种车用防水线束,如图3和4所示,包括线束本体1和防水堵胶2。所述线束本体1即为现有车辆上所使用的线束,该线束本体1包括2条以上的导线,其中该导线为电线和/或信号线。所述防水堵胶2包覆在线束本体1的外侧,且该防水堵胶2渗入并填充在线束本体1的导线与导线之间的间隙处。由于防水堵胶2包覆在线束本体1的外侧,该防水堵胶2能够将线束本体1的外侧径向包裹,以防止水汽由线束剖面方向进入到线束内部,因而能够达到线束外防水的目的。由于防水堵胶2填充在线束本体1的导线与导线之间的间隙处,该防水堵胶2能够将整个线束的导线紧密地粘连在一起,以防止水汽从导线与导线之间的间隙处,沿着线束延伸方向由线束本体1的一端渗入到线束本体1的另一端,因而能够达到线束内防水的目的。

防水堵胶2的长度小于线束本体1的长度,即防水堵胶2仅设置在线束延伸方向的其中一段上。如防水堵胶2设置在线束进入车辆内部某个需要严格防水的密闭空间(如车辆内外交界处)的开口处的一段上。由于防水堵胶2太长会影响线束活动的灵活性,防水堵胶2太短又起不到防水的效果,因此在实际设计时,防水堵胶2的长度一般略长于线束外密封连接口的长度。防水堵胶2的剖面形状与所适用的密闭空间的开口形状相配合。如密闭空间的开口为圆孔时,防水堵胶2的剖面形状为圆形。如密闭空间的开口为方孔时,防水堵胶2的剖面形状为方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