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接头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105966阅读:1237来源:国知局
线束接头及其制造方法与制造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束接头及其制造方法,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包括通过利用铆钉的压缩模具在端子板主体上一体形成接地弹簧的端子板的线束接头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线束(Wire Harness)是指向汽车或各种电气装置通电的电线装置,其中,传递汽车燃料泵的操作信号的线束接头连接在汽车内装置,或者利用相互连接多个线束的线束接头来连接。

此时,包括在所述线束接头且通过将电线连接在端子来通电的端子板(tab plate),在剥去导线前端侧的护皮(sheath)并露出导体后,将导体连接在所述端子板的端子接入部。

现有技术中利用了如下的导线连接方法:在两端突出而以U字型形成的端子接入部上放置导线并通过挤压来将导线的导体放置后,通过电焊等方式将从外部露出的其余的部分连接在导线。

但是,如上所述的现有方法存在以下问题:不仅多个导线的导体无法均匀地连接在端子接入部,而且导线导体的一部分有可能从端子连接电源的外部露出,因此无法获得理想的导电状态。

而且,在包括于所述线束接头的端子板上形成用于接地的接地弹簧(ground spring)时,过去是先形成端子板主体后,通过电焊等方式在所述端子板主体上形成接地弹簧。

作为与此相关的现有技术文献,在韩国公开实用新型公报第1998-020681号(“接地弹簧固定结构”,公开日:1998年7月15日)公开了一种接地弹簧固定结构,所述接地弹簧固定结构将在阴极射线的外周面产生的静电引导(接地)至底盘架。

但是,上述的现有的方法,由于通过电焊方式在端子板主体上形成尺寸非常小的接地弹簧,不仅端子板的制造时间增加,而且接地弹簧容易从端子板主体脱落,因此包括所述接地弹簧的线束接头有可能产生误操作或者无法获得理想的导电状态。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束接头及其制造方法,所述线束接头的制造方法通过利用铆钉的压缩模具将端子板主体和接地弹簧一体形成,因此不仅缩短在端子板形成接地弹簧的制造时间,而且防止接地弹簧容易从端子板主体脱离,从而能够获得理想的导电状态,因此可防止包括端子板的线束接头发生误操作。

(二)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线束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接头包括端子板和以包围所述端子板的方式形成的接头主体,所述端子板包括:端子板主体,包括以形成在中央的连接部为基准形成一对的第一端子板主体和第二端子板主体;电源接入部,包括第一电源接入部和第二电源接入部,所述第一电源接入部和所述第二电源接入部形成在所述端子板主体的上部两端,且分别包括用于供给电源的电源线可接入的具有空心的中空部;端子接入部,包括第一端子接入部和第二端子接入部,所述第一端子接入部和所述第二端子接入部形成在所述端子板主体的下部两端,并且与导线的导体的端子连接;接地弹簧,在所述端子板主体上与所述端子板主体平行地突出形成。

尤其,本发明的线束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接入部包括在所述中空部的内周面突出形成的突起部。

而且,本发明的线束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接入部包括:导线放置部,其与所述端子板主体垂直地形成,且放置导线的导体; 导线固定部,在所述导线放置部的两端突出形成以包围导线的导体。

而且,本发明的线束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接入部,在所述导线放置部放置导线的导体,并通过压接方式固定导线的导体,所述压接方式为通过向内侧方向挤压使所述导线固定部相接。

而且,本发明的线束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接入部包括:端子连接部,其形成在所述端子板主体的两端下部;线圈,其一端与所述端子连接部垂直地连接,另一端与导线的导体连接。

而且,本发明的线束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接入部的所述线圈的另一端还包括可连接所述导线的导体的导线接入部。

本发明的线束接头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端子板形成步骤,包括分别形成所述端子板主体和接地弹簧的单元形成步骤和通过压缩模具将所述接地弹簧一体形成于在所述单元形成步骤中形成的所述端子板主体的单元一体化步骤;导线接入步骤,将导线的导体和在所述端子板形成步骤中形成的端子板连接;以及接头完成步骤,在所述导线接入步骤中连接导线的导体的端子板上形成所述接头主体来完成线束接头。

尤其,本发明的线束接头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板形成步骤通过利用铆钉的压缩模具将所述接地弹簧一体形成于端子板主体。

而且,本发明的线束接头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完成步骤通过注射方式形成所述接头主体。

而且,本发明的线束接头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完成步骤包括:第一接头完成步骤,通过注射方式在所述端子板中除连接部以外的部分形成接头主体;第二接头完成步骤,在去除所述连接部后,通过注射方式在去除所述连接部的部分形成接头主体。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线束接头及其制造方法通过利用铆钉的压缩模具将端 子板主体和接地弹簧形成一体,因此不仅缩短在端子板形成接地弹簧的制造时间,而且防止接地弹簧容易从端子板主体脱离,从而获得理想的导电状态,因此可防止包括端子板的线束接头发生误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线束接头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线束接头的端子板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线束接头的端子板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形成在线束接头的端子板的电源接入部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线束接头的端子板的另一个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线束接头的端子板的另一个主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线束接头的制造方法的图。

附图说明标记

1000:线束接头

100:端子板 110:端子板主体

111:第一端子板主体 112:第二端子板主体

113:连接部

120:电源接入部

121:第一电源接入部 122:第二电源接入部

125:中空部 126:突起部

130:端子接入部

131:第一端子接入部 132:第二端子接入部

135:导线放置部 136:导线固定部

137:端子连接部 138:线圈

139:导线连接部

140:接地弹簧

200:接头主体

S1000:线束接头的制造方法

S100:端子板形成步骤

S110:单元形成步骤

S120:单元一体化步骤

S200:导线接入步骤

S300:接头完成步骤

S310:第一接头完成步骤

S320:第二接头完成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线束接头及其制造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线束接头的立体图,图2至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线束接头的端子板的立体图和主视图。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线束接头1000包括由可通电的材料形成的端子板100和包围所述端子板100而形成的接头主体200。

下面对所述端子板100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如图2至图3所示,所述端子板100包括端子板主体110、电源接入部120、端子接入部130及接地弹簧140。

所述端子板主体110包括以形成在中央部分的连接部113为基准形成一对的第一端子板主体111和第二端子板主体112,所述连接部113是为了容易制造包括第一端子板主体111和第二端子板主体112的端子板主体110而形成的,所述连接部113的位置和形状并不限定于图中所示出的位置和形状,也可以有多种位置和形状的实施例,并且在所述端子板100上形成所述接头主体100时可去除。

所述电源接入部120是用于向所述端子板100供给电源的结构,包括第一电源接入部121和第二电源接入部122,所述第一电源接入部和第二电源接入部形成在所述端子板主体110的上部两端,且分别 包括供给电源的电源线可接入的具有空心的中空部125。

此时,如图4所示,所述电源接入部120中空部125的内周面包括突出形成的突起部126。

所述突起部126是用于防止所述电源接入部120与电源线之间产生间隙的结构,所述突起部126由与所述电源接入部120和包括所述电源接入部120的端子板100可通电的相同的材质形成。

下面对所述电源接入部120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当主要由钢材形成的电源线与所述电源接入部120的中空部125连接时,为了容易地连接所述电源线,所述电源接入部120的中空部125形成为与所述电源线的直径相同或者稍微大于所述电源线的直径。

但是,当所述中空部125与所述电源线的直径相同时,不仅很难将所述电源线连接到所述中空部125,而且因勉强的连接操作而有可能对电源线和中空部125造成损坏。

另外,当所述中空部125大于所述电源线的直径时,虽然容易将所述电源线连接到所述中空部125,但是电源线与中空部125之间产生间隙,因此难以获得理想的导电状态。

因此,本发明的线束接头1000所包括的端子板100的电源接入部120包括形成于中空部125的突起部126,因此可以使所述中空部125的直径大于所述电源线的直径,以便将电源线容易地连接到所述中空部125,而且在连接的过程中,所述突起部126被挤压而填补所述电源线与中空部125之间的间隙,从而能够获得理想的导电状态。

如图2至图3所示,所述端子接入部130包括第一端子接入部131和第二端子接入部132,所述第一端子接入部和第二端子接入部形成在所述端子板主体110的下部两端,并且与导线的导体的端子连接。

所述端子接入部130与所述端子板主体110垂直地形成,并且包括放置导线1(wire)的导体的导线放置部135和在所述导线放置部 135的两端突出形成而将导线1的导体包围的导线固定部136。

此时,所述端子接入部130,在所述导线放置部135放置导线1的导体后,通过向内侧方向挤压使所述导线固定部136相接,由此固定和连接导线1的导体。

即,本发明的线束接头1000所包括的端子板100的端子接入部130放置导线1的导体,并通过向内侧方向挤压来固定的压接(crimping)方式固定和连接导线1的导体,因此,与现有的电焊等方式相比,导线1的导体能够均匀地连接在所述端子接入部130。

与此同时,能够防止导线1的导体的一部分脱离至所述端子接入部130的外部。

所述接地弹簧140是在所述端子板主体110平行地突出形成,以便接地,所述接地弹簧140的形状和形成位置并不限定于图中所示出的形状和位置,可采用用于接地的多种形状和形成位置的实施例。

如图5至图6是表示另一个实施例的包括端子接入部130的端子板100的立体图和主视图。

如图5至图6所示,所述端子接入部130可包括端子接入部137和线圈138,所述端子接入部137形成在所述端子板主体110的两端的下部,所述线圈138的一端与所述端子接入部137垂直连接,另一端与导线1的导体连接并通电。

所述线圈138的一端与所述端子接入部137可通过焊接方式、挤压方式等各种方式进行连接。

所述线圈138的另一端还可包括与所述导线1的导体可连接地形成的导线接入部139。

所述导线接入部139可以采用包括包围所述导线1的导体而固定和连接的接入装置的方法,或者包围导体而固定的缠带方式(taping method),只要能够将导线1的导体固定并连接在所述线圈138的另一端,则不限于上述的方式,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实施例。

上述的端子接入部130是最大限度地抑制噪音的产生的实施例,是在需要最大限度地抑制噪音的产生的线束接头1000的情况下形成的实施例,但并不限定于此。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线束接头的制造方法(S1000)的图。

如图7所示,本发明的线束接头的制造方法(S1000)包括端子板形成步骤(S100)、导线接入步骤(S200)及接头完成步骤(S300)。

所述端子板形成步骤(S100)包括:单元形成步骤(S110),形成所述端子板主体110和所述接地弹簧140;单元一体化步骤(S120),在所述单元形成步骤(S110)中形成的所述端子板主体110上,通过压缩模具一体形成所述接地弹簧140。

即,本发明的线束接头的制造方法(S1000)的端子板形成步骤(S100)是通过一个复合模具形成,并且分别形成所述端子板主体110和接地弹簧140,并且通过压缩模具将接地弹簧140一体形成于所述端子板主体110。

此时,所述端子板形成步骤(S100)的单元一体化步骤(S120),通过利用铆钉(rivet)的压缩模具将所述接地弹簧140一体形成在所述端子板主体110。

也就是说,与现有的形成所述端子板主体后通过电焊等方式形成接地弹簧的方式不同,通过压缩模具将所述端子板主体110和接地弹簧140一体形成,从而与现有方式相比,能够缩短制造时间。

而且,由于通过压缩模具将所述端子板主体110和接地弹簧140一体形成,因此与现有的焊接方式相比,能够防止所述接地弹簧140容易从所述端子板主体110脱离,从而能够防止线束接头的误操作。

所述导线接入步骤(S200),在所述端子板形成步骤(S100)中端子板主体110和接地弹簧140一体形成的端子板100的端子接入部130上固定和连接导线1的导体,所述接头完成步骤(S300)为,在所述导线接入步骤(S200)中连接导线1的导体的端子板100上形成 所述接头主体200来完成线束接头1000的步骤。

此时,所述接头完成步骤(S300),通过注射方式形成接头主体200,并且所述接头完成步骤(S300)可包括:第一接头完成步骤(S310),先注射所述端子板100的一部分;第二接头完成步骤(S320),在去除所述端子板100的连接部后,注射其余的部分。

即,所述第一端子板主体111和所述第二端子板主体112应被分离以具有不同的通电特性,除了为容易制造端子板主体110而设置的连接部113以外的部分,通过第一接头完成步骤部分注射,并且,通过所述第一接头完成步骤固定第一端子板主体111和第二端子板主体112后,可通过第二接头完成步骤132去除连接部113并通过注射方式形成接头主体200。

但是,所述第一接头完成步骤(S310)和所述第二接头完成步骤(S320)可以有各种不同实施例,而且,去除所述连接部113的顺序也并没有限定,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