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挂式插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76835阅读:481来源:国知局
悬挂式插座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通常涉及悬挂式插座,更详细而言,涉及悬挂于悬挂构造体的悬挂式插座。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一种悬挂式插座,其具有:绳体,其自固定于顶棚的支承体垂下;壳体,其升降自如地设置于绳体的顶端(例如,参照文献1[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第2007-193995号])。

文献1记载的(顶棚)悬挂式插座具有:电线(电源卷绕电线);插座主体(插座部),插头插拔自如地与其相连接。电线除两端部以外的部位形成为螺旋状。电线的一端部收纳在支承体内,电线的另一端部被导入壳体内。插座主体在壳体(主体)内与电线的端部相连接。

对于文献1所记载的悬挂式插座而言,大致圆筒形状的头部自壳体的上表面中央突出,绳体通过贯通头部的孔向壳体外拉出。电线通过设置于头部的根部分的孔被导入壳体内。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对于文献1所记载的悬挂式插座而言,电线中的未形成为螺旋状的端部通过设置于头部的根部分的孔,从斜上方被导入壳体内。因此,由于自电线向壳体作用张力,或者电线中的形成为螺旋状的部分与头部干涉,从而存在壳体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的情况。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事由而做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壳体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的悬挂式插座。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悬挂式插座具有壳体、插座主体以及电线。所述壳体悬挂于悬挂构造体。所述插座主体具有形成有供插销插入的插入孔的连接面。所述插座主体以使所述连接面自形成于所述壳体的开口部暴露出来的方式,将至少一部分收纳于所述壳体。所述电线具有:卷线部、第1连接端以及第2连接端。所述卷线部形成为以沿着铅垂方向的直线为中心轴线的线圈状。第1连接端与所述卷线部的上端部相连且与电源电连接。第2连接端与所述卷线部的下端部相连且与所述插座主体电连接。所述电线自形成于所述壳体的上端部的导入口被导入所述壳体内,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第2连接端与所述插座主体相连接。所述壳体具有卷线收纳空间,该卷线收纳空间利用所述导入口与所述壳体的外部空间相连,且用于收纳所述卷线部的所述下端部。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具有能够抑制壳体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悬挂式插座中将盖拆下后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2是从上述的悬挂式插座的斜前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3是从上述的悬挂式插座的斜后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4是上述悬挂式插座的主视图。

图5是从上述的悬挂式插座的斜前方观察到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从上述的悬挂式插座的斜后方观察到的分解立体图。

图7a是将在上述的悬挂式插座中将盖和电线拆下后的状态的主要部件放大后的立体图。图7b是将在上述的悬挂式插座中将盖拆下后的状态的主要部件放大后的立体图。

图8是将上述的悬挂式插座的盖拆下后的状态的其他主要部件的剖视图。

图9a是在上述的悬挂式插座中自座身将止挡件拆下后的状态的座身和止挡件的放大图。图9b是在上述的悬挂式插座中将止挡件安装于座身的状态的座身和止挡件的放大图。

图10是上述的悬挂式插座所使用的止挡件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2插座主体、3电线、4绳体、5卷盘、7止挡件、8保持部、9悬挂构造体、10悬挂式插座、11座身、12盖、13内部空间、21外壳、23连接面、31第1连接端、32第2连接端、33卷线部、61解除按钮、62卷绕弹簧、71固定部、72弹性部、82突起部、101导入口、102绳孔、103开口部、106夹持部、131卷线收纳空间、132插座收纳空间、133中转空间、135(中转空间的)入口、136(中转空间的)出口、231插入孔、331(卷线部的)下端部、541凹陷部、711平板部、712第1脚片、713第2脚片、714凹部、715接触片、731第1限制片、732第2限制片、831第1接触部、832第2接触部、814加强肋(第4加强肋)、815加强肋(第5加强肋)、p1导入路径、z1中心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1)概要

如图2~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悬挂式插座10具有:壳体1,其悬挂在建筑物的顶棚等悬挂构造体9(参照图4);以及插座主体2。

本实施方式的悬挂式插座10具有通过使电子设备的插头与插座主体2相连接以向电子设备供给电力的插座(outlet)的功能。在这里,作为悬挂式插座10的插座主体2,例示出带有接地电极的交流100v用、且能够同时与两个插头相连接的两插孔型的插座。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悬挂构造体9是建筑物的顶棚,且例示出在悬挂于顶棚的状态下使用的室内用的悬挂式插座10。使用悬挂式插座10的建筑物例如可以是工厂、学校、店铺以及医院等非住宅,也可以是独栋楼房住宅和一栋多户住宅等。

悬挂式插座10还具有用于将系统电源(商用电源)等电源与插座主体2电连接的电线3。电线3的一端(第1连接端31)例如与设置于悬挂构造体9的埋入式插座等的供电部电连接。电线3的另一端(第2连接端32)与插座主体2电连接。由此,能够自电源向插座主体2供电。电线3的大部分位于壳体1外,只有下端部从形成于壳体1的上端部的导入口101被导入到壳体1内。而且,详细情况在后面描述,电线3是至少一部分形成为线圈状的所谓的卷绕电线,且电线3构成为能够与壳体1和悬挂构造体9之间的距离相对应地沿着铅垂线伸缩。

此外,悬挂式插座10还具有:绳体4,其用于将壳体1悬挂于悬挂构造体9;卷盘5,其供绳体4卷绕。卷盘5收纳在壳体1内。绳体4从形成于壳体1的上表面的绳孔102向壳体1外拉出。绳体4中的被拉到壳体1外的前端部在壳体1外固定于悬挂构造体9。由此,作用于壳体1的荷重经由绳体4作用于悬挂构造体9,从而使壳体1悬挂于悬挂构造体9。而且,壳体1和悬挂构造体9之间的沿着铅垂线的距离由绳体4的从壳体1中被拉出的量决定,因此,利用卷盘5执行绳体4的卷曲、释放,能够使壳体1沿着铅垂线移动(升降)。详细情况在后面描述,卷盘5能够利用棘轮机构以只能进行绳体4的释放的方式限制旋转的方向,因此,只要拉伸绳体4就可从壳体1拉出绳体4。而且,当在拉出了绳体4的状态下操作解除按钮61时,棘轮机构的限制被解除,利用自卷绕弹簧62作用于卷盘5的复原力,使得卷盘5朝向卷绕绳体4的方向旋转。

如此构成的悬挂式插座10在悬挂于悬挂构造体9的状态下,可使壳体1升降,由此,能够调节壳体1的高度。也就是说,使用者通过用手握着壳体1并朝向下方拉拽壳体1,能够使壳体1下降,通过操作解除按钮61能够使壳体1上升。因此,使用者例如能够实施如下使用方法:在不使用悬挂式插座10时(不使用时),使壳体1上升至悬挂构造体9附近,仅在使用悬挂式插座10时(使用时),使壳体1下降至所希望的高度。悬挂式插座10例如能够应用于向电动工具、照明器具以及清扫设备等各种电子设备供给电力。

(2)详细

(2.1)整体结构

以下,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悬挂式插座10。

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悬挂式插座10除了壳体1、插座主体2、电线3、绳体4以及卷盘5以外,还具有解除按钮61、卷绕弹簧62、止挡件7以及凸缘部90。在这里,壳体1是由座身11和盖12这两个部件组合而成的。在图1中,表示将盖12拆下后的状态的悬挂式插座10。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作为悬挂构造体9的建筑物的顶棚安装了悬挂式插座10的状态下,将相对于水平面垂直的(正交)方向作为“上下方向”,将下方(铅垂方向)作为“下方”进行说明。此外,将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即壳体1的座身11和盖12进行组合的方向作为“前后方向”,将从座身11观察时的盖12侧作为“前方”进行说明。而且,将与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这两者正交的方向作为“左右方向”,将从正面观察悬挂式插座10时的右方作为“右方”、将左方作为“左方”进行说明。表示附图中的“上下方向”、“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的箭头只不过是为了进行说明而标记出来的,不代表实体。但是,这些方向并不旨在限定悬挂式插座10的使用方向。

如图4所示,凸缘部90例如使用专用的安装配件固定于悬挂构造体9。由此,在凸缘部90保持着电线3和绳体4的上端部的状态下,将悬挂式插座10安装于悬挂构造体9。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凸缘部90形成为大致半球状,电线3和绳体4从凸缘部90的下表面的中央部向下方拉出。在凸缘部90的内侧,作为电线3的上端的第1连接端31与埋入式插座等的供电部电连接。即、悬挂式插座10在凸缘部90中进行与悬挂构造体9的机械结合和与电源(系统电源等)的电连接这两种结合。

壳体1是合成树脂制,用于收纳插座主体2等。作为一例,壳体1是abs树脂制。壳体1是前后方向扁平的形状,且是上下方向比左右方向长的“纵长”的形状。而且,壳体1是随着靠近上端,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的尺寸变小那样的顶端变细的形状。在这里,壳体1采用从下端部至上端部无台阶连接而成的形状,即所谓的“一次运动成型”(日文:ワンモーションフォルム)。具体而言,壳体1的外周面以从下端至上下方向的中间部位的部分朝外凸出的方式缓缓弯曲,以从上下方向的中间部位至上端的部分朝内凸出的方式缓缓弯曲。而且,从上方观察,壳体1的整个外周面是无台阶连接而成的弯曲面。利用这样的形状,例如,通过握住壳体1的上部,即使是手比较小的使用者也可以容易地握住壳体1,从而容易地进行壳体1的升降操作。壳体1的表面由压褶加工(压花加工)而成的凹凸面构成。这里所说的“压褶加工”是在壳体1成型时,在壳体1的表面施加细小的凹凸的褶皱模样(咬花)的加工。

此外,如上所述,壳体1是将座身11和盖12在前后方向组合而成的结构。如图5和图6所示,座身11的前表面敞开,盖12的后表面敞开。座身11和盖12以将彼此的开口对合在一起的方式,在前后方向上结合在一起。由此,在座身11和盖12之间形成有用于收纳插座主体2等的内部空间13(参照图1)。座身11在前表面的开口的内周缘具有多个(这里是六个)结合孔111(参照图5)。盖12具有自后表面的开口的内周缘向后方突出的多个(在这里是六个)结合爪121(参照图6)。在结合爪121钩挂于结合孔111的状态下,通过使多根(这里是三根)结合螺钉14穿过座身11紧固于盖12,而将盖12与座身11相结合。

在这里,如图1所示,壳体1的内部空间13被划分为卷线收纳空间131、插座收纳空间132、中转空间133以及卷绕空间134这四个空间。换言之,壳体1具有卷线收纳空间131、插座收纳空间132、中转空间133以及卷绕空间134。卷线收纳空间131是用于收纳后述电线3的卷线部33的一部分(下端部331)的空间。插座收纳空间132是用于收纳插座主体2的空间。中转空间133是位于卷线收纳空间131和插座收纳空间132之间的空间。卷绕空间134是收纳卷盘5、卷绕弹簧62、止挡件7等用于卷绕绳体4的机构的空间。卷线收纳空间131、中转空间133以及卷绕空间134的详细情况在后面描述。

这四个空间(131~134)大致在壳体1内从上方起依照卷线收纳空间131、中转空间133、卷绕空间134以及插座收纳空间132的顺序排列。具体而言,中转空间133位于卷线收纳空间131的左下方。卷绕空间134位于卷线收纳空间131的下方和中转空间133的下方。插座收纳空间132位于卷绕空间134的下方。当关注电线3的通路时,卷线收纳空间131通过中转空间133和卷绕空间134,与插座收纳空间132相连。这四个空间只不过是根据功能将壳体1的内部空间13划分出的空间,在这四个空间的交界(在图1中由点划线表示)不存在将空间进行物理分离那样的分隔壁等。但是,这四个空间中的至少两个空间也可以利用分隔壁等进行物理分离。

在壳体1的上端部形成有用于将电线3导入壳体1内的导入口101。导入口101以在与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贯穿座身11的方式形成于座身11的上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入口101在与上下方向交叉的前后方向贯穿座身11。导入口101将卷线收纳空间131和壳体1的外部空间相连。由此,电线3以从壳体1的后表面沿着前后方向贯穿壳体1的方式,被导入壳体1内的卷线收纳空间131。在这里,为了可从上方容易地将电线3插入导入口101,导入口101向上方敞开。而且,导入口101并未形成于座身11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而是形成于座身11的靠近右端部的位置。详细情况在“(2.2)电线的走线构造”一栏中说明,由此,在将电线3的卷线部33从导入口101导入到壳体1内的状态下,卷线部33的中心轴线z1穿过壳体1的上表面的大致中央部。此外,盖12在上端部的与导入口101相对的位置,具有从后表面的开口的内周缘向后方突出的突片123。突片123的下表面形成为r(英文r)形状。由此,即使例如在电线3插入到导入口101的状态下向上方拉拽电线3,电线3与突片123的下表面接触,抑制盖12向电线3的勒入。

在壳体1的上表面形成有用于将绳体4向壳体1外拉出的绳孔102。绳孔102以沿着上下方向贯穿壳体1的上壁的方式形成于壳体1的上表面的中央部。由此,绳体4以从壳体1的上表面沿着上下方向贯穿壳体1的方式被拉到壳体1外。在这里,为了可从前方容易地将绳体4插入绳孔102,绳孔102形成在座身11和盖12的交界线上。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分别形成于座身11和盖12的、从上方观察为半圆状的一对孔对合,从而构成圆形状的一个绳孔102。绳体4在壳体1内的走线在后面描述。

此外,在壳体1的下表面形成有使插座主体2暴露出来的开口部103。开口部103是沿着上下方向贯穿壳体1的下壁的孔,且形成为左右方向较长的矩形形状。在壳体1内的开口部103的四周,设置有用于保持插座主体2的一对保持构造112、122。保持构造112设置于座身11,保持构造122设置于盖12。保持构造112、122夹着开口部103在前后方向上相面对。

此外,壳体1还具有自座身11的后表面突出的一对钩子104。一对钩子104是用于钩挂从电子设备的插头延伸出来的电源线的构造。由此,悬挂式插座10在插座主体2与插头相连接的状态下,能够利用钩子104承受由于电源线等的自重而朝下地对插头施加的荷重。

而且,在壳体1的前表面形成有用于收纳解除按钮61的按钮用凹陷部124。按钮用凹陷部124位于盖12的前表面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在按钮用凹陷部124的底面形成有供后述的解除按钮61的压棒611通过的操作孔125。操作孔125沿着前后方向贯穿盖12。

插座主体2具有合成树脂制的长方体状的外壳21和收纳在外壳21内的刀承部件等内置部件。外壳21的下表面构成用于连接插头的连接面23。连接面23形成有供插头的插销(或者销)插入的插入孔231。插座主体2具有通过使插头旋转来实施插头的插销(或者销)的防脱落的锁定结构。

插座主体2以使连接面23从形成于壳体1的开口部103暴露出来的方式,将至少一部分收纳于壳体1。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座主体2以使连接面23稍微自壳体1的下表面突出的方式保持于壳体1,插座主体2的大部分收纳于壳体1。插座主体2以被座身11的保持构造112和盖12的保持构造122从前后方向的两侧夹持的方式保持在开口部103内。

而且,插座主体2具有用于与电线3连接的端子部。在这里,端子部是通过将电线3的第2连接端32从形成于外壳21的上表面的端子孔211插入从而将电线3连接的插入式的速结端子。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电源线和接地线(地线)共三根电线与插座主体2相连接。

电线3具有第1连接端31(参照图4)、第2连接端32以及卷线部33。第1连接端31与卷线部33的上端部332(参照图4)相连,并与电源电连接。第1连接端31收纳在凸缘部90内。第2连接端32与卷线部33的下端部331相连,并与插座主体2电连接。第2连接端32收纳在壳体1内。该第1连接端31和第2连接端32借助卷线部33电连接。

卷线部33形成为以沿着上下方向(铅垂方向)的直线(铅垂轴)为中心轴线z1的线圈状。在这里,附图中的中心轴线z1只不过是为了说明而标记的,是不代表实体的假想线。即、卷线部33构成为,使电线3的一部分形成为以中心轴线z1为中心的螺旋(helix)状。这里所说的螺旋指的是,一边旋转一边沿着与旋转面正交的中心轴线z1朝向一个方向上升那样的曲线。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卷线部33是从上方朝向下方去从上方观察为顺时针回旋的螺旋状。卷线部33具有与拉伸弹簧同样的弹性,可沿着中心轴线z1伸长。也就是说,卷线部33是所谓的卷绕电线,可沿着中心轴线z1伸缩。卷线部33在未伸长的状态下(紧密接触时),形成为以中心轴线z1为中心的圆筒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线3例如由乙烯平行电线(vff)等的、将多根芯线(一对电源线和接地线)以固定的间隔平行排列,并且利用乙烯等绝缘覆盖层覆盖多根芯线而成的扁平型电线构成。该种电线3的截面形状为扁平状。而且,以在卷线部33的径向(半径方向)扁平的方式形成电线3。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线3是芯线由多根导线构成的绞合线。

在本实施方式中,绳体4是合成树脂制的绞合线。绳体4的一端在壳体1内固定于卷盘5,在绕着卷盘5卷绕之后从卷盘5导出。在壳体1内,在绳孔102的右下方的位置配置有圆筒状的导辊107,自卷盘5导出的绳体4被导辊107向上方弯曲。被导辊107向上方弯曲的绳体4,穿过绳孔102向壳体1外拉出,前端部在壳体1外固定于悬挂构造体9。如图1所示,绳体4在壳体1外位于卷线部33的中心轴线z1上。对于悬挂式插座10而言,通过使卷盘5旋转来改变绳体4的卷绕量,进而改变绳体4自壳体1的拉出量,从而改变从悬挂构造体9至壳体1之间的距离。绳体4整体的长度根据假想使用悬挂式插座10的场所进行适当设定,例如,绳体4整体的长度设定为与使用悬挂式插座10的建筑物的自悬挂构造体9(顶棚)至地面的距离为相同的长度,或者比该距离短的长度。

卷盘5用于实施绳体4的卷绕和释放。卷盘5是合成树脂制,作为一例,是abs树脂制。如图5、图6所示,卷盘5具有:第1卷筒51,其是圆筒状,绕第1卷筒51卷绕有绳体4;第1凸缘52,其从第1卷筒51的前端缘沿着径向突出;以及第2凸缘53,其从第1卷筒51的后端缘沿着径向突出。即、卷盘5形成为所谓的线轴状。第1凸缘52形成有挂绳槽521,绳体4的一端钩挂在挂绳槽521而被固定。此外,在第2凸缘53的外缘设置有向后方突出的第2卷筒54。第2卷筒54是比第1卷筒51直径大的圆筒状,且形成为与第1卷筒51同心状。在第2卷筒54的周部以沿着径向凹陷的方式形成有至少一个(这里是四个)凹陷部541。

此外,卷盘5在前后方向的、比中央靠前侧且比第1凸缘52靠后方的位置具有前壁55。在前壁55的前表面和后表面设置有与第1卷筒51为同心状的旋转轴551(参照图6、图8)。此外,在前壁55的前表面,与旋转轴551同心状地设置有圆筒状的第3卷筒552。旋转轴551可旋转地插入设置于座身11的轴孔,另一方面,在第3卷筒552的内部插入有设置于盖12的中空的筒体127。由此,从前方观察,卷盘5可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地保持于壳体1。

而且,在前壁55的后表面设置有弹簧保持框56。弹簧保持框56是直径比第1卷筒51小的圆筒状,且在第1卷筒51和第2卷筒54的内部设置为与第1卷筒51和第2卷筒54非同心状。弹簧保持框56形成有插入槽561,卷绕弹簧62的一端被插入插入槽561。

卷绕弹簧62是所谓的盘簧,是将具有弹性的金属板卷成漩涡(spiral)状而构成的。从前方观察,卷绕弹簧62是从内侧朝向外侧逆时针回旋的漩涡状。这里所说的漩涡指的是在同一平面上,随着回旋而自中心远离的曲线。卷绕弹簧62将外侧的端部插入弹簧保持框56的插入槽561而被保持,将内侧的端部在设置于座身11的保持筒116内进行卷绕从而被保持在保持筒116内。卷绕弹簧62向卷盘5施加卷绕绳体4的方向(从前方观察为顺时针的方向)的弹性力。

止挡件7是用于限制卷盘5的旋转的部件,是对具有弹性的金属板例如实施冲压和弯折加工而形成的。止挡件7在壳体1内配置于卷盘5的下方。止挡件7以短边方向沿着前后方向、且长边方向相对于水平面向右上方倾斜规定角度θa的方式保持于保持部8。保持部8设置于壳体1。

如图10所示,止挡件7具有固定部71、弹性部72以及限制部73。固定部71、弹性部72以及限制部73在止挡件7的长度方向按照该顺序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左向右,依次排列固定部71、弹性部72以及限制部73。

固定部71是止挡件7中保持于保持部8的部分。固定部71具有:平板状的平板部711;第1脚片712和第2脚片713,其从平板部711的止挡件7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向平板部711的厚度方向的一方侧(图1的右下方)突出,从前方观察,固定部71形成为倒u字状。另一方面,如图8所示,保持部8具有设置于座身11的保持框81。保持框81形成为包围固定部71的框状。保持框81具有以长度方向相对于水平面向右上方倾斜规定角度θa的方式设置的长条的矩形框状的部分。而且,在保持框81内形成有通过使上壁的中央部向上方凹陷而形成的长方体状的空间(第1退避空间)和通过使下壁的中央部向下方凹陷而形成的长方体状的空间(第2退避空间)。保持框81与平板部711的上表面的左端部、平板部711的上表面的右端部、第1脚片712的顶端以及第2脚片713的顶端接触,从四个方向保持固定部71。由此,固定部71在相对于水平面向右上方倾斜了规定角度θa的状态下保持于保持框81。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框81具有第1退避空间和第2退避空间,但保持框81也可以不具有第1退避空间和第2退避空间。

如图10所示,弹性部72与固定部71相连接。弹性部72由悬臂梁状的板簧构成,将固定部71侧的端部作为固定端从而使弹性部72能够在厚度方向上弹性变形。在弹性部72未弹性变形的状态下,弹性部72的上表面与固定部71的平板部711的上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

限制部73与弹性部72相连接,位于相对于弹性部72与固定部71相反的一侧。限制部73具有第1限制片731、第2限制片732以及连接片733。第2限制片732与弹性部72相连接,是相对于弹性部72倾斜的平板状。连接片733与第2限制片732相连接,是与弹性部72平行的平板状。第1限制片731与连接片733相连接,是相对于连接片733倾斜的平板状。

如图1、图8所示,在止挡件7将弹性部72的固定部71侧的端部作为固定端,以使限制部73向下方位移的方式使弹性部72弹性变形的状态下,第1限制片731和第2限制片732位于卷盘5的凹陷部541内。以下,将该状态的止挡件7的位置称为“限制位置”。在限制位置处,通过使第1限制片731与凹陷部541的右侧的侧面接触,从而限制卷盘5向卷绕绳体4的方向(图1的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在限制位置处,弹性部72的限制部73侧的端部与第2卷筒54的切线方向大致平行。

此外,止挡件7设置有从弹性部72和限制部73的交界部分向右下方(弹性部72发生弹性变形的方向)延伸的钩片74。从前方观察,钩片74形成为j字状,且具有向解除按钮61的压棒611的后端钩挂的形状。当压棒611向后方位移时,钩片74被压棒611向后下方按压。此时,通过使设置于钩片74的矩形的支承板与座身11的设置于支承板的后方的倒u字状的肋接触,从而限制钩片74向后方移动。其结果是,钩片74向下方位移。当钩片74被压棒611按压而向下方位移时,弹性部72向下方发生弹性变形,使得第1限制片731和第2限制片732自凹陷部541脱离。以下,将第1限制片731和第2限制片732自凹陷部541脱离的状态下的止挡件7的位置称为“解除位置”。在解除位置处,第1限制片731位于凹陷部541外,因此,允许卷盘5向卷绕绳体4的方向旋转。因此,绳体4在卷绕弹簧62的复原力的作用下卷绕于卷盘5。

解除按钮61根据使用者的操作,使止挡件7在限制位置和解除位置之间位移。解除按钮61是合成树脂制,在一个例子中是聚缩醛共聚物制。解除按钮61是扁平的长方体状,可沿着前后方向移动地收纳在壳体1的按钮用凹陷部124内。解除按钮61具有棒状的压棒611,该压棒611的后端部形成为顶端变细的形状。当使用者对解除按钮61实施按压操作时,压棒611向后方移动,并且向下方按压止挡件7的钩片74。由此,止挡件7从限制位置向解除位置位移。此外,在按钮用凹陷部124内配置有复位弹簧612,当使用者的手离开解除按钮61时,利用复位弹簧612的复原力使解除按钮61向前方移动。由此,自压棒611向钩片74施加的力消失,止挡件7利用弹性部72的复原力从解除位置向限制位置位移。

(2.2)电线的走线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1、图7a以及图7b,更详细地说明从导入口101向壳体1内导入的电线3的走线结构。图7a、图7b是将拆下了盖12的状态的主要部件放大后的立体图。

电线3从形成于壳体1的上端部的导入口101被导入到壳体1内。在壳体1内,电线3的第2连接端32与插座主体2相连接。在这里,壳体1具有利用导入口101与壳体1的外部空间相连的卷线收纳空间131。如上所述,卷线收纳空间131是用于收纳电线3中的卷线部33的下端部331的空间。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悬挂式插座10中,电线3以至少卷线部33的下端部331收纳在壳体1内的方式,从导入口101被导入壳体1内。

卷线部33的下端部331是卷线部33的一部分,具有在中心轴线z1的周围回旋那样的形状。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铅垂方向正交的平面(水平面)内,形成有在卷线部33的中心轴线z1的周围回旋的形状的导入路径p1,电线3通过该导入路径p1而被导入壳体1内。导入路径p1是电线3的通路,将卷线收纳空间131和壳体1的外部空间相连。而且,导入口101形成在导入路径p1上。由此,如箭头a1所示,以使电线3在中心轴线z1的周围回旋的方式,将电线3沿着导入路径p1从壳体1的后表面导入壳体1内。因此,壳体1能够维持着卷线部33的形状地将卷线部33的下端部331收纳于卷线收纳空间131。在本实施方式中,未利用分隔壁等将导入路径p1自周围的空间物理分离开。但是,也可以利用分隔壁等将导入路径p1自周围的空间物理分隔开。图7a的导入路径p1只不过是在说明上明确电线3的通路,并不代表实体。同样,图7b的箭头a1只不过是概念地表示电线3从导入口101导入到壳体1内的情况,并不代表实体。

在这里,卷线部33的下端部331虽说是卷线部33的一部分,但因为收纳在壳体1内,所以也成为受到了壳体1的内部空间13的宽窄等影响的形状。因此,卷线部33的下端部331既可以是与卷线部33的下端部331以外的部位为同一螺旋状,也可以是例如与卷线部33的下端部331以外的部位不同直径等的、螺旋状稍微崩溃的形状。

具体而言,壳体1具有引导面105,该引导面105从座身11的导入口101的左侧缘向后方突出,并且以越靠后方导入口101的左右方向的宽度越宽的方式弯曲。由此,相对于导入口101而言在壳体1的外侧形成有导入路径p1,该导入路径p1以沿着引导面105在中心轴线z1的四周回旋的方式弯曲。

此外,壳体1具有夹持部106,该夹持部106通过在卷线收纳空间131中夹持卷线部33的下端部331的一部分,从而保持卷线部33的下端部331。在本实施方式中,夹持部106由位于导入路径p1的前后方向的两侧的第1夹持片113和第2夹持片126(参照图6)构成。第1夹持片113设置于座身11,第2夹持片126设置于盖12。第1夹持片113和第2夹持片126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导入口101和中心轴线z1之间。而且,第1夹持片113的顶端部(前端部)从座身11的前表面(开口面)向前方突出。与此相对,第2夹持片126的顶端部(后端部)位于未从盖12的后表面(开口面)突出的位置、即比盖12的后表面靠前方的位置。由此,被夹持部106所保持的卷线部33的下端部331以从导入口101沿着盖12的内表面在中心轴线z1的内周面绕大圈的方式,在卷线收纳空间131走线。因此,在相对于导入口101的壳体1的内侧(也就是卷线收纳空间131)形成有导入路径p1,该导入路径p1以通过夹持部106且在中心轴线z1四周回旋的方式弯曲。

但是,如上所述,卷线收纳空间131通过中转空间133和卷绕空间134,与插座收纳空间132相连。而且,中转空间133具有与卷线收纳空间131相连的入口135和与插座收纳空间132相连的出口136。在本实施方式中,入口135与卷线收纳空间131直接相连,出口136借助卷绕空间134与插座收纳空间132相连。在本实施方式中,中转空间133位于比中心轴线z1靠左方的位置,入口135位于中心轴线z1的左方。在这里,入口135由形成于壳体1的一对入口凸起114之间的空间构成。出口136由形成于壳体1的一对出口凸起115之间的空间构成。一对入口凸起114和一对出口凸起115均与夹持部106一样,通过夹持电线3的一部分来保持电线3。

一对入口凸起114位于卷线收纳空间131的左方。一对入口凸起114在上下方向并排配置。由此,中转空间133的入口135以使电线3沿着与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通过的方式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入口凸起114的相对的方向相对于上下方向不平行,上侧的入口凸起114位于下侧的入口凸起114的左上方。因此,通过中转空间133的入口135的电线3从卷线收纳空间131朝向左下方通过一对入口凸起114之间。

另一方面,一对出口凸起115位于一对入口凸起114的下方。一对出口凸起115在左右方向上并排配置。由此,中转空间133的出口136以使电线3沿着上下方向通过的方式构成。因此,通过中转空间133的出口136的电线3从中转空间133朝向下方通过一对出口凸起115之间。因此,在中转空间133的入口135和出口136之间,电线3的延长方向从“左下方”变换为“下方”。

而且,一对出口凸起115的间隔设定为比一对入口凸起114的间隔小。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线3由截面形状为扁平形状的平型电线构成。一对入口凸起114的间隔设定为与电线3的截面形状的长边尺寸为相同程度。一对出口凸起115的间隔设定为与电线3的截面形状的短边尺寸为相同程度。由此,在中转空间133的入口135处,电线3的厚度方向(电线3的截面形状的短边方向)是沿着前后方向的方向。另一方面,在中转空间133的出口136处,电线3的厚度方向(电线3的截面形状的短边方向)是沿着左右方向的方向。即、中转空间133的入口135处的电线3的厚度方向和中转空间133的出口136处的电线3的厚度方向彼此交叉。换言之,在中转空间133的入口135和出口136之间,使电线3保持着扭转的状态。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入口凸起114和一对出口凸起115均设置于座身11。但是,一对入口凸起114的顶端部(前端部)从座身11的前表面(开口面)向前方突出。与此相对,一对出口凸起115的顶端部(前端部)以未从座身11的前表面(开口面)突出的方式,位于与座身11的前表面(开口面)大致同一平面。由此,在中转空间133的入口135处,一对入口凸起114能够在盖12内保持电线3。另一方面,在中转空间133的出口136处,一对出口凸起115能够在座身11内保持电线3。

自中转空间133的出口136向卷绕空间134导入的电线3,通过卷盘5的左右方向的至少一侧,走线至插座收纳空间132。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线3被卷绕空间134分成两股,通过卷盘5的左右方向的两侧,走线至插座收纳空间132。作为一例,一方的电源线和接地线通过卷盘5的左侧,另一方的电源线通过卷盘5的右侧,走线至插座收纳空间132。在插座收纳空间132内,作为电线3的顶端部(下端部)的第2连接端32与插座主体2电连接。

(2.3)卷绕机构

接下来,参照图1和图8,更详细地说明使用卷盘5的绳体4的卷绕机构和卷绕机构的动作。图8是拆下了本实施方式的悬挂式插座10的盖12的状态的主要部件的剖视图。

如图8所示,卷盘5以沿着前后方向的轴(具体而言,是旋转轴551)为中心可旋转地保持在壳体1内。

此外,如上所述,在卷盘5的内部配置有卷绕弹簧62,卷盘5承受来自卷绕弹簧62的从前方观察为顺时针方向(图8所示的假想的箭头b1的方向;以下称为“第一方向”)的弹性力。

另一方面,绳体4的一端钩挂于卷盘5的挂绳槽521而被固定,绳体4从前方观察逆时针地绕第1卷筒51进行卷绕,从第1卷筒51的右上部分沿着第1卷筒51的切线向左上方导出(参照图1)。自卷盘5导出的绳体4,通过绳孔102向壳体1外拉出,其顶端部被固定于悬挂构造体9。因此,卷盘5承受来自绳体4的、由作用于绳体4所支承的物体(壳体1等)的载荷产生的、从前方观察为逆时针方向(图8所示的假想的箭头b2的方向;以下称为“第二方向”)的力。

此外,在壳体1内配置有止挡件7。在止挡件7的限制位置,限制部73位于凹陷部541内。限制部73的第1限制片731和第2限制片732在凹陷部541内,分别面向凹陷部541的右侧侧面和左侧侧面。

在来自绳体4的第二方向的力比卷绕弹簧62产生的第一方向的力小的情况下,卷盘5欲向第一方向(图8的箭头b1的方向)旋转。此时,如图8所示,凹陷部541的右侧侧面与第1限制片731接触,自卷盘5向第1限制片731施加第一方向的力。同时,作为该力的反作用力,自第1限制片731向卷盘5施加第二方向的力。

在这里,如图8、图10所示,止挡件7的第1限制片731和连接片733之间的第1规定角度θ1设定为不足90°。此外,凹陷部541的右侧侧面与凹陷部541的底面之间的角度为锐角。因此,在要使卷盘5向第一方向旋转时的、自卷盘5(凹陷部541的右侧侧面)施加于第1限制片731的力,成为比卷盘5(第2卷筒54)的切线方向向上的力。因此,即使自卷盘5施加于第1限制片731的力变大,但该力是使第1限制片731朝向上方(向卷盘5的中心侧)位移的力,所以不会使限制部73从凹陷部541脱离。其结果是,在来自绳体4的力比来自卷绕弹簧62的力小的情况下,对于卷盘5而言,由卷绕弹簧62产生的第一方向的力与由绳体4和第1限制片731产生的第二方向的力处于平衡。由此,卷盘5不旋转地保持壳体1的铅垂方向的位置。

另一方面,在来自绳体4的第二方向的力比由卷绕弹簧62产生的第一方向的力大的情况下,卷盘5欲向第二方向(图8的箭头b2的方向)旋转。此时,凹陷部541的左侧的侧面与第2限制片732接触,自卷盘5向第2限制片732施加第二方向的力。同时,作为该力的反作用力,自第2限制片732向卷盘5施加第一方向的力。

在这里,固定部71以弹性部72的限制部73侧的端部与第2卷筒54的切线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式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规定角度θa。此外,如图8、图10所示,止挡件7的第2限制片732和弹性部72的限制部73侧的端部之间的第2规定角度θ2设定为比90°大的值。而且,凹陷部541的左侧侧面和凹陷部541的底面之间的角度为钝角。因此,卷盘5要向第二方向旋转时的、自卷盘5(凹陷部541的左侧侧面)施加于第2限制片732的力是比卷盘5(第2卷筒54)的切线方向朝下的力。因此,当自卷盘5施加于第2限制片732的力变大时,由于该力是使第2限制片732向下方(卷盘5的径向的向外方向)位移的力,所以,限制部73向下方位移而自凹陷部541脱离。因此,在使用者向下方拉拽壳体1,使自绳体4施加于卷盘5的第二方向的力变大时,第2限制片732自凹陷部541脱离,且卷盘5向第二方向(释放绳体4的方向)旋转。

如此一来,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悬挂式插座10而言,在止挡件7位于限制位置时,禁止卷盘5沿第一方向旋转并且允许卷盘5沿第二方向旋转。总之,本实施方式的悬挂式插座10的卷盘5在棘轮机构的作用下,其旋转的方向被限制为只可进行沿第二方向(释放绳体4的方向)的旋转。

此外,使用者实施按压解除按钮61的操作,当止挡件7位移至解除位置时,限制部73自凹陷部541脱离。此时,卷盘5不会受到来自止挡件7的力,允许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这两个方向的旋转。因此,使用者既能够利用卷绕弹簧62的复原力将绳体4卷绕在壳体1内,使壳体1上升,也能够通过克服卷绕弹簧62的复原力向下方拉壳体1,从而自卷盘5释放绳体4,使壳体1下降。使用者只需将手离开解除按钮61,就能够使止挡件7回复到限制位置,使限制部73位于卷盘5的凹陷部541内,从而使限制部73再次限制卷盘5的旋转。

然而,如上所述,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悬挂式插座10而言,在止挡件7设置有第2限制片732。第2限制片732具有如下功能:限制卷盘5向释放绳体4的方向旋转以及承受卷盘5向释放绳体4的方向旋转的旋转力而使第2限制片732向凹陷部541外位移。以下,更详细地说明该第2限制片732。

在自绳体4施加于卷盘5的第二方向的力比自卷绕弹簧62施加于卷盘5的第一方向的力大时,作为这些力的合力的第二方向的力施加于第2限制片732。对于该合力中的、欲使第2限制片732自凹陷部541脱离的方向的成分(第2卷筒54的法线方向的力)而言,第2限制片732相对于第2卷筒54的切线方向的角度越接近90°,该成分就越小。即、第2限制片732相对于第2卷筒54的切线方向的角度越接近90°,限制部73就越难以自凹陷部541脱离。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第2限制片732具有限制卷盘5向释放绳体4的方向旋转的功能的方式,将第2限制片732相对于第2卷筒54的切线方向的角度设定为接近90°的角度。

在这里,如图8所示,止挡件7以在限制位置使弹性部72的限制部73侧的端部与第2卷筒54的切线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式,使固定部71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规定角度θa。此外,将第2限制片732和弹性部72的限制部73侧的端部之间的角度设定为第2规定角度θ2。即,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止挡件7而言,第2限制片732在限制位置相对于第2卷筒54的切线方向倾斜大致第2规定角度θ2。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规定角度θ2的大小设定为比90°大且接近90°的角度。

在一具体例中,规定角度θa是15°,第2规定角度θ2是110°。由此,当卷盘5要沿第二方向旋转时,第2限制片732能够抑制该旋转。即、即使在超过卷绕弹簧62的复原力的载荷施加于壳体1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止挡件7支承该载荷。

(2.4)保护构造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止挡件7设置有第2限制片732,即使施加于壳体1的载荷超过卷绕弹簧62的复原力,也能够利用第2限制片732抑制卷盘5向释放绳体4的方向旋转。特别是,如果增大止挡件7的宽度(前后方向的宽度)而使弹性部72的弹性力变大,则能够利用第2限制片732支承更大的载荷。但是,此时由施加于壳体1的载荷产生的力经由第2限制片732施加于固定部71和保持部8。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悬挂式插座10还具有保护构造,该保护构造用于承受经由第2限制片732施加于固定部71和保持部8的力。以下,参照图8、图9a、图9b以及图10说明该保护构造。

如上所述,止挡件7是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压和弯折加工而形成的。而且,如图9a、图9b所示,在由金属板构成的固定部71(更详细地说是平板部711)的外周缘的一部分形成有凹部714。此外,在座身11的保持框81的内部设置有突起部82。突起部82具有与止挡件7的凹部714相对应的形状,且被压入凹部714。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部82从前方观察为从左上延伸至右下的肋。这样一来,通过将突起部82嵌入凹部714,能够抑制限制部73以固定部71为中心的前后方向的位移。

此外,如图9a、图9b所示,接触片715设置于固定部71。接触片715自凹部714的端缘,向固定部71的厚度方向突出,并且自止挡件7的长度方向的一方与突起部82接触。具体而言,接触片715自凹部714的左侧的端缘向右下方突出,并且与突起部82的左侧的侧面接触。当第2限制片732受到来自卷盘5的第二方向的力时,止挡件7被卷盘5向右上方拉拽,因此,自止挡件7的凹部714的左侧的端缘的部分向突起部82施加朝向右上方的力。在本实施方式中,止挡件7具有接触片715,因此,能够借助接触片715来分散自凹部714的端缘的部分施加于突起部82的力。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片715是将止挡件7的凹部714的端缘的部分弯折而形成的,凹部714的端缘的部分与接触片715之间的交界形成为r形状。由此,与凹部714的端缘的部分和接触片715之间的交界未形成r形状的情况相比,凹部714的端缘部分嵌入突起部82的可能性变低。

此外,如图9a、图9b以及图10所示,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悬挂式插座10而言,对第1脚片712的顶端和第2脚片713的顶端实施倒角。特别是,对靠近限制部73一侧的第1脚片712的顶端实施倒角。因此,自卷盘5向第2限制片732施加第二方向的力,即使止挡件7被卷盘5向右上方拉拽,脚片712、713的顶端嵌入保持框81的可能性也较低。这些脚片712、713的顶端既可以形成为r形状,也可以形成为c形状。

此外,如图8所示,保持框81具有第1接触部831和第2接触部832。第1接触部831和第2接触部832分别与止挡件7的平板部711的、止挡件7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相面对,且与平板部711面接触。由此,能够抑制在与前后方向垂直的面内(与图8的纸面平行的面内)的固定部71的旋转,此外,能够抑制固定部71的、绕止挡件7的长度方向的倾斜。具体而言,第1接触部831与平板部711的上表面的右端部面接触,第2接触部832与平板部711的上表面的左端部面接触。为了使第1接触部831和第2接触部832与平板部711之间的接触面积变大,将第1接触部831和第2接触部832之间的间隔设定为比第1脚片712和第2脚片713之间的间隔小。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1接触部831和第2接触部832之间的间隔设定为第1脚片712和第2脚片713之间的间隔的1/2左右。

而且,如图8所示,在保持框81的外周部设置有第1加强肋811~第7加强肋817。第1加强肋811从保持框81的外周部的上表面朝向与上表面正交的方向(左上方)突出。第2加强肋812自保持框81的外周部的左表面向左上方突出。第3加强肋813自保持框81的外周部的右表面向右上方突出。第4加强肋814自保持框81的外周部的左表面向左下方突出。第5加强肋815自保持框81的外周部的右表面向右下方突出。第6加强肋816和第7817自保持框81的外周部的下表面向与下表面正交的方向(右下方)突出。

特别是,在保持框81的、与第1脚片712的顶端接触的部分的外周部设置有第5加强肋815。此外,在保持框81的、与第2脚片713的顶端接触的部分的外周部设置有第4加强肋814。由此,即使第2限制片732受到来自卷盘5的第二方向的力,止挡件7被卷盘5向右上方拉拽,也能够利用第4加强肋814和第5加强肋815来防止保持框81的变形等。

本实施方式的悬挂式插座10通过具有上述的保护构造,从而即使在自卷盘5向第2限制片732施加了力时,也能够抑制固定部71的错位等。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悬挂式插座10通过具有上述的保护构造,从而能够更牢固地保持用于承受卷绕弹簧62的复原力的止挡件7。因此,能够增加卷绕弹簧62的板厚来提高卷绕弹簧62的复原力,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并不期望的壳体的下降。

(3)优点

如上所述,第1技术方案的悬挂式插座10具有壳体1、插座主体2以及电线3。壳体1悬挂于悬挂构造体9。插座主体2具有连接面23,该连接面23形成有供插销插入的插入孔231。以使连接面23自形成于壳体1的开口部103暴露出来的方式将插座主体2的至少一部分收纳于壳体1。电线3具有卷线部33、第1连接端31以及第2连接端32。卷线部33形成为以沿着铅垂方向的直线为中心轴线z1的线圈状。第1连接端31与卷线部33的上端部332相连且与电源电连接。第2连接端32与卷线部33的下端部331相连且与插座主体2电连接。电线3自形成于壳体1的上端部的导入口101被导入壳体1内,在壳体1内第2连接端32与插座主体2相连接。壳体1具有卷线收纳空间131,其利用导入口101与壳体1的外部空间相连,且该卷线收纳空间用于收纳卷线部33的下端部331。

采用该结构,电线3自形成于壳体1的上端部的导入口101被导入壳体1内,电线3中的卷线部33的下端部331收纳于壳体1内的卷线收纳空间131。因此,即使例如自电线3向壳体1作用张力,张力的作用方向是沿着卷线部33的中心轴线z1的方向,能够抑制壳体1相对应铅垂方向的倾斜。而且,由于是将卷线部33的下端部331收纳在壳体1内的结构,因此卷线部33和壳体1难以产生干涉,也能够抑制由卷线部33和壳体1的干涉引起的、壳体1相对于铅垂方向的倾斜。其结果是,能够提供能够抑制壳体1相对于铅垂方向的倾斜的悬挂式插座10。

对于第2技术方案的悬挂式插座10而言,在第1技术方案中,导入口101形成在将卷线收纳空间131和壳体1的外部空间相连的导入路径p1上。导入路径p1是在与铅垂方向正交的平面内在卷线部33的中心轴线z1的周围回旋的形状。采用该结构,电线3在与铅垂方向正交的平面内沿着在卷线部33的中心轴线z1的周围回旋的导入路径p1,从导入口101被导入壳体1内。因此,在导入口101处,卷线部33的形状(螺旋状)难以崩溃,且能够将自电线3作用于壳体1的载荷抑制得较小。但是,该结构并非悬挂式插座10所必须的结构,导入路径p1也可以适当地省略。

对于第3技术方案的悬挂式插座10而言,在第1或者第2技术方案中,壳体1还具有夹持部106,该夹持部106通过在卷线收纳空间131夹持卷线部33的下端部331的一部分来保持卷线部33的下端部331。采用该结构,利用卷线收纳空间131保持卷线部33的下端部331,因此,夹持部106具有防止电线3自壳体1脱离的功能。而且,卷线部33的下端部331被保持,因此,例如即使自电线3对壳体1作用张力,也能够抑制壳体1内的卷线部33的下端部331的移动。但是,该结构并非悬挂式插座10所必须的结构,夹持部106也可以适当地省略。

对于第4技术方案的悬挂式插座10而言,在第1~3技术方案中的任一种技术方案中,卷线部33中位于壳体1外的部分能够与壳体1和悬挂构造体9之间的距离相应地沿着卷线部33的中心轴线z1伸缩。采用该结构,通过卷线部33的伸缩,能够在壳体1和悬挂构造体9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之际防止电线3的松弛等。但是,该结构并非悬挂式插座10所必须的结构,卷线部33也可以不伸缩。

对于第5技术方案的悬挂式插座10而言,在第1~4技术方案中的任一种技术方案中,壳体1还具有用于收纳插座主体2的插座收纳空间132和位于卷线收纳空间131和插座收纳空间132之间的中转空间133。在该情况下,中转空间133具有与卷线收纳空间131相连的入口135和与插座收纳空间132相连的出口136。在该情况下,中转空间133的入口135以供电线3沿着与铅垂方向交叉的方向通过的方式构成,中转空间133的出口136以供电线3沿着铅垂方向通过的方式构成。采用该结构,在中转空间133的入口135和出口136之间改变电线3的延长方向,因此,能够比较牢靠地防止电线3相对于壳体1脱离。但是,该结构并非悬挂式插座10所必须的结构,中转空间133也可以适当地省略。

对于第6技术方案的悬挂式插座10而言,在第5技术方案中,电线3的截面形状为扁平形状,中转空间133的入口135处的电线3的厚度方向与中转空间133的出口136处的电线3的厚度方向彼此交叉。采用该结构,在中转空间133的入口135和出口136之间,电线3保持着扭转的状态,因此,能够更牢靠地防止电线3相对于壳体1脱离。但是,该结构并非悬挂式插座10所必须的结构,电线3的截面形状也可以是扁平形状。

对于第7技术方案的悬挂式插座10而言,在第1~6的技术方案中的任一种技术方案中,还具有绳体4和卷盘5,其中该绳体4自形成于壳体1的上表面的绳孔102向壳体1外被拉出,且在壳体1外固定于悬挂构造体9。卷盘5收纳在壳体1内,用于卷绕绳体4。绳体4在壳体1外位于卷线部33的中心轴线z1上。采用该结构,在壳体1相对于悬挂构造体9悬挂起来的状态下,保持壳体1的绳体4位于卷线部33的中心轴线z1上,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壳体1相对于铅垂方向的倾斜。但是,该结构并非悬挂式插座10所必须的结构,绳体4和卷盘5也可以适当地省略。

然而,文献1[日本国公开特许公报第2007-193995号]中记载的(顶棚)悬挂式插座具有通过改变绳体的长度来使壳体(主体)升降的升降机构。升降机构具有:卷盘(卷绕盘),其通过旋转来卷绕绳体;止挡件(止挡件弹簧),其用于限制卷盘的旋转;凸轮轴等,其用于解除止挡件对卷盘的限制且使壳体上升。卷盘被卷绕弹簧(盘簧)施力而向卷绕绳体的方向旋转。

对于文献1中记载的悬挂式插座而言,在卷盘的下卷筒的外周大致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凹陷部(卡定凹陷部),止挡件与包含凹陷部的下卷筒外周面弹性接触。在卷盘朝向释放绳体的方向旋转时,止挡件未卡定于凹陷部,卷盘进行旋转。另一方面,在卷盘朝向卷绕绳体的方向旋转时,止挡件顶端嵌入到凹陷部内,限制卷盘的旋转。

在文献1记载的悬挂式插座中,悬挂于壳体的物体(与插座主体连接的电子设备的插头和电线)的重量向卷盘施加使卷盘朝向释放绳体的方向旋转的力。对于文献1记载的悬挂式插座而言,利用卷绕弹簧的复原力来防止卷盘朝向释放绳体的方向的旋转。因此,当超过卷绕弹簧的复原力所能支承的重量的物体悬挂于壳体时,存在卷盘朝向释放绳体的方向旋转,使得壳体下降到比预想的位置靠下方的位置的可能性。根据上述情况,抑制壳体的不期望的下降成为课题。这样的课题利用第8~15的技术方案来解决。

即、对于第8技术方案的悬挂式插座10而言,在第1~7技术方案中的任一项技术方案中,具有绳体4、卷盘5、卷绕弹簧62、止挡件7以及解除按钮61。绳体4通过形成于壳体1的绳孔102向壳体1外被拉出。绳体4在壳体1外固定于悬挂构造体9。卷盘5是用于卷绕绳体4的结构。卷盘5以可向卷绕绳体4的方向和释放绳体4的方向旋转的方式收纳在壳体1内。卷绕弹簧62向卷盘5施加使其向卷绕绳体4的方向旋转的方向的弹性力。止挡件7收纳在壳体1内。止挡件7能够位移至限制卷盘5的旋转的限制位置,也能够位移至允许卷盘5的旋转的解除位置。解除按钮61使止挡件7在限制位置和解除位置之间位移。卷盘5在卷盘5的周部至少具有一个沿着径向凹陷的凹陷部541。止挡件7具有第1限制片731和第2限制片732,在止挡件7处于限制位置时,该第1限制片731和第2限制片732位于卷盘5的凹陷部541内。第1限制片731具有在限制位置限制卷盘5向卷绕绳体4的方向旋转的功能。第2限制片732具有在限制位置限制卷盘5向释放绳体4的方向旋转的功能以及承受卷盘5向释放绳体4的方向旋转的旋转力且使第2限制片732向凹陷部541外位移的功能。

采用该结构,通过在止挡件7设置第2限制片732,即使卷盘5自绳体4受到超过卷绕弹簧62的复原力的力,也能够抑制卷盘5向释放绳体4的方向的旋转。即、即使在超过卷绕弹簧62的复原力的重量的物体悬挂于壳体1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止挡件7抑制卷盘5向释放绳体4的方向的旋转。即、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壳体1的不期望的下降的悬挂式插座10。

在这里,对于第8技术方案的悬挂式插座10而言,第1~7技术方案中的任一个技术方案都并非必须的结构。即、在第8技术方案的悬挂式插座10中,只要电线3与电源和插座主体2电连接即可,电线3并非必须具有卷线部33、第1连接端31以及第2连接端32。此外,电线3从形成于壳体1的上端部的导入口101被导入壳体1内,且在壳体1内使第2连接端32与插座主体2相连接也并非是第8技术方案的悬挂式插座10所必须的结构。而且,壳体1具有卷线收纳空间131也并非是第8技术方案的悬挂式插座10所必须的结构。

对于第9技术方案的悬挂式插座10而言,在第8技术方案中,止挡件7形成为长条状。在该情况下,止挡件7还具有板簧状的弹性部72和固定部71,固定部71借助弹性部72与第1限制片731和第2限制片732相连。在该情况下,壳体1具有保持部8,该保持部8以使止挡件7在限制位置时,第1限制片731和第2限制片732位于卷盘5的凹陷部541内的方式保持固定部71。采用该结构,能够提供一种可利用简单的结构抑制壳体的不期望的下降的悬挂式插座10。但是,该结构并非悬挂式插座10必须的结构,止挡件7也可以是其他的形状。

对于第10技术方案的悬挂式插座10而言,在第9技术方案中,固定部71由金属板构成,在固定部71的外周缘的一部分设置有凹部714,在壳体1的内表面设置有用于嵌入凹部714的突起部82。采用该结构,能够抑制固定部71的错位。但是,该结构并非悬挂式插座10所必须的结构,凹部714和突起部82也可以适当地省略。

对于第11技术方案的悬挂式插座10而言,在第10技术方案中,止挡件7还具有接触片715,该接触片715从凹部714的端缘向固定部71的厚度方向突出且与突起部82接触。采用该结构,能够利用接触片715使自止挡件7的凹部714的端缘的部分施加于突起部82的力分散。但是,该结构并非悬挂式插座10所必须的结构,接触片715也可以适当地省略。

对于第12技术方案的悬挂式插座10而言,在第9~11技术方案中的任一种技术方案中,固定部71具有:平板状的平板部711;第1脚片712和第2脚片713,其从平板部711中的止挡件7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向厚度方向的一方侧突出。在该情况下,保持部8具有形成为包围固定部71的框状的保持框81。在该情况下,保持框81具有分别与平板部711的止挡件7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相对的第1接触部831和第2接触部832。在该情况下,第1接触部831和第2接触部832之间的间隔比第1脚片712和第2脚片713之间的间隔窄,且第1接触部831和第2接触部832与平板部711面接触。采用该结构,能够抑制固定部71的错位。但是,该结构并非悬挂式插座10所必须的结构,固定部71和保持部8也可以形成为与上述形状不同的形状。

对于第13技术方案的悬挂式插座10而言,在第12技术方案中,对第1脚片712的顶端和第2脚片713的顶端中的至少一者实施了倒角。采用该结构,能够保护保持框81的与脚片712、713的顶端接触的部分。但是,该结构并非悬挂式插座10所必须的结构,第1脚片712、第2脚片713的顶端也可以不倒角。

对于第14技术方案的悬挂式插座10而言,在第12或13技术方案中,保持框81在与第1脚片712的顶端接触的部分和与第2脚片713的顶端接触的部分中的至少一者的外周部设置有加强肋(814、815)。采用该结构,能够保护保持框81的与脚片712、713的顶端接触的部分。但是,该结构并非悬挂式插座10所必须的结构,加强肋(814、815)也可以适当地省略。

对于第15技术方案的悬挂式插座10而言,在第8~14技术方案中的任一种技术方案中,电线3具有卷线部33、第1连接端31以及第2连接端32。卷线部33形成为以沿着铅垂方向的直线为中心轴线z1的线圈状。第1连接端31与卷线部33的上端部相连且与电源电连接。第2连接端32与卷线部33的下端部相连且与插座主体2电连接。在该情况下,电线3从形成于壳体1的上端部的导入口101被导入壳体1内,在壳体1内第2连接端32与插座主体2相连接。采用该结构,电线3通过卷线部33进行伸缩,由此,在壳体1和悬挂构造体9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之际,能够防止电线3的松弛等。但是,该结构并非悬挂式插座10所必须的结构,电线3也可以不具有卷线部33。

(4)变形例

上述实施方式的悬挂式插座10只不过是本发明的一个例子,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即使是上述实施方式以外的情况,只要是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就可根据设计等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以下,例举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悬挂式插座10不限于室内用,也可以是在建筑物的外部使用的室外用插座(outlet)。此外,悬挂式插座10例如除了插座以外,还可以具有用于接通、断开通电的开关、人体感应传感器以及时间和通电状态的显示功能和过载电流切断功能等。而且,悬挂式插座10的插座主体2也可以不具有防止插头脱离的锁定机构。此外,插座主体2并不限于带接地电极,也可以没有接地电极,例如也可以是交流200v用或者直流用的插座。插座主体2并不限于两个插口型的插座,例如也可以是一个插口型或者三个插口型的插座。插座主体2并不限于a类型的插座,例如也可以如b类型、c类型那样,是可与具有销形状的插销的插头相连接的插座。

此外,供悬挂式插座10悬挂的悬挂构造体9并不限于建筑物的顶棚,例如也可以是建筑物的梁等构造体,也可以是固定于顶棚的配线管道等构造体。

此外,电线3并不限于乙烯平行电线(vff)等的扁平型电线,例如也可以是圆形电线等,也可以不利用一个绝缘覆盖层将多个芯线(一对电源线和接地线)一体化。而且,电线3也可以是芯线由一根导体构成的单线。

此外,中转空间133的出口136只要是以供电线3沿着上下方向通过的方式构成即可,电线3通过出口136的方向可以相对于上下方向稍微倾斜。因此,一对出口凸起115的相对方向也可以相对于左右方向不平行。而且,中转空间133的入口135只要是以供电线3沿着与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通过的方式构成即可,例如一对入口凸起114的相对方向也可以相对于上下方向平行。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