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器和绕线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62420发布日期:2018-07-04 08:24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变压器和绕线管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变压器和绕线管。



背景技术:

以往,在构成变压器的由绝缘性树脂等形成的附带端子的绕线管中,在各端子之间分别设置有用于从绕线芯引出电线的槽。当在附带端子的绕线管进行自动绕组的情况下,附带端子的绕线管的中心附近的端子被设定为缠绕卷绕始端的电线的缠绕端子(日文:カラゲ端子)。当这样在附带端子的绕线管进行绕组后,组装铁芯,从而构成变压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8-06441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09-306759号公报

此处,在向附带端子的绕线管进行电线的自动绕组的情况下,在从缠绕端子向绕线芯内引入电线时,为了使电线从支点起直线地布线,需要使电线尽可能地通过与缠绕端子邻接的引入槽。另外,在自动绕组的情况下,难以利用管等覆盖电线而实现绝缘,为了防止卷绕始端与外层的电线的接触,需要将卷绕始端的电线向绕线芯附近引入。因此,自动绕组的卷绕始端的端子需要位于附带端子的绕线管的中心附近,从而成为变压器、基板设计的方面的较大的制约。即,在变压器中,存在在进行自动绕组时,无法自由地设定附带端子的绕线管的卷绕始端的端子位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公开技术是鉴于上述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进行自动绕组时,能够自由地设定附带端子的绕线管的卷绕始端的端子位置的变压器和绕线管。

对于本申请的公开技术而言,例如,变压器具有:绕线管,该绕线管在绕线芯卷绕电线,并在设置于绕线芯的两端的缘部中的一个缘部上的从对置的两个周向部位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部分别设置有多个端子;以及铁芯,该铁芯配置为包围绕线管的外周。延伸设置部包含通过在多个端子之间分别从延伸设置部的外周侧朝向绕线芯侧的切入部而设置的槽部和被槽部隔开的多个端子基部。将多个端子基部中的设置有距绕线芯的距离最大的第一端子的第一端子基部和与第一端子基部邻接的第二端子基部隔开的第一槽部的切入部的深度,与其他的槽部相比,最深,第一端子基部具有斜坡部,该斜坡部使缠绕于在第一端子基部设置的第一端子并引入至绕线芯的电线向绕线芯侧滑动而经由第一槽部的切入部的最深部。

根据公开技术,例如,在变压器中,在进行自动绕组时,能够自由地设定附带端子的绕线管的卷绕始端的端子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右上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压器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压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压器的五面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压器的图3中的a-a'剖面的剖视图。

图5是从左上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绕线管的立体图。

图6是从左下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绕线管的立体图。

图7是从右下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绕线管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绕线管的五面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绕线管的图8的(a)中由附图标记b表示的部分的详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绕线管的图8的(c)中由附图标记c表示的部分的详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绕线管的图10中的d-d'剖面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绕线管的仰视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绕线管的仰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变压器;2、2a、2b…绕线管;2a…绕组;3a…下部铁芯;31a、31b…背部;32a、32b…外脚;33a、33b…中脚;3b…上部铁芯;4…铁芯固定带;21…绕线芯;22…下部凸缘;22a…下部初级侧限制部;22b…下部次级侧限制部;22a-1、22a-1'…初级侧第一端子基部;22a-2、22a-2'…初级侧第二端子基部;22a-3、22a-3'…初级侧第三端子基部;22a-4、22a-4'…初级侧第四端子基部;22b-1、22b-1'…次级侧第一端子基部;22b-2、22b-2'…次级侧第二端子基部;22b-3、22b-3'…次级侧第三端子基部;22b-4、22b-4'…次级侧第四端子基部;23a-1、23a-1'…初级侧第一端子;23a-2、23a-2'…初级侧第二端子;23a-3、23a-3'…初级侧第三端子;23a-4、23a-4'…初级侧第四端子;23b-1、23b-1'…次级侧第一端子;23b-2、23b-2'…次级侧第二端子;23b-3、23b-3'…次级侧第三端子;23b-4、23b-4'…次级侧第四端子;24a-1…初级侧第一槽部;24a-2…初级侧第二槽部;24a-3…初级侧第三槽部;24b-1…次级侧第一槽部;24b-2…次级侧第二槽部;24b-3…次级侧第三槽部;25-1…凹陷部;25-2…斜坡(slope)部;25-2a…第一倾斜部;25-2b…第二倾斜部;25-3…引导槽部;25-4…延伸设置面部;25-4r…倒角部;26…上部凸缘;26a…上部初级侧限制部;26b…上部次级侧限制部;27…绕线管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申请公开的技术所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的实施方式表示在照明设备用变压器、扼流线圈中使用的、纵式管脚(peen)安装类型的变压器所应用的公开技术的例子,但只不过为一个例子,不限定于此,公开技术能够在变压器中普遍广泛地应用。另外,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能够在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当地组合。

此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等记载只不过表示相对的位置。

[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压器)

图1是从右上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压器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压器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压器的五面视图。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压器的图3中的a-a'剖面的剖视图。图5是从左上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绕线管的立体图。图6是从左下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绕线管的立体图。图7是从右下方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绕线管的立体图。

为了便于说明,如图1、图2所示的箭头那样,规定变压器1(以及后述的绕线管2)的“上”、“下”、“左”、“右”、“前”、“后”。

此外,图3的(a)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压器1的主视图。图3的(b)是变压器1的俯视图。图3的(c)是变压器1的仰视图。图3的(d)是变压器1的左视图。图3的(e)是变压器1的右视图。变压器1的后视图与变压器1的主视图左右对称,因此省略。

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压器1具有绕线管2、绕组2a、下部铁芯3a、上部铁芯3b、铁芯固定带4。绕线管2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等形成。绕组2a为由铜等材料制成的具有导电性的电线。下部铁芯3a和上部铁芯3b由具有较高的磁导率的磁性材料等形成。铁芯固定带4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等形成。

另外,如图2~图7所示,绕线管2具有:绕线芯21、下部凸缘22、下部初级侧限制部22a、初级侧第一端子基部22a-1、初级侧第二端子基部22a-2、初级侧第三端子基部22a-3、初级侧第四端子基部22a-4、初级侧第一端子23a-1、初级侧第二端子23a-2、初级侧第三端子23a-3、初级侧第四端子23a-4、下部次级侧限制部22b、次级侧第一端子基部22b-1、次级侧第二端子基部22b-2、次级侧第三端子基部22b-3、次级侧第四端子基部22b-4、次级侧第一端子23b-1、次级侧第二端子23b-2、次级侧第三端子23b-3、次级侧第四端子23b-4。初级侧为p绕组侧,次级侧为s绕组侧。

绕线芯21呈中空的圆筒状,卷绕有绕组2a。绕线芯21的中空部分为绕线管孔27,供后述的下部铁芯3a的中脚33a和上部铁芯3b的中脚33b插入。

下部凸缘22相当于绕线管2的相对于绕线芯21而言的两端的缘部中的一者。初级侧第一端子基部22a-1~初级侧第四端子基部22a-4从下部凸缘22的周向部分延伸设置。在初级侧第一端子基部22a-1~初级侧第四端子基部22a-4分别设置有初级侧第一端子23a-1~初级侧第四端子23a-4。

下部初级侧限制部22a和下部次级侧限制部22b均相对于下部凸缘22垂直地设置。下部初级侧限制部22a和下部次级侧限制部22b设置为对置,并限制下部铁芯3a的装配于它们之间的间隙中的背部31a在该间隙中移动。

另外,次级侧第一端子基部22b-1从下部凸缘22的周向部分延伸设置,隔着下部凸缘22与初级侧第一端子基部22a-1对称。次级侧第二端子基部22b-2从下部凸缘22的周向部分延伸设置,隔着下部凸缘22与初级侧第二端子基部22a-2对称。次级侧第三端子基部22b-3从下部凸缘22的周向部分延伸设置,隔着下部凸缘22与初级侧第三端子基部22a-3对称。次级侧第四端子基部22b-4从下部凸缘22的周向部分延伸设置,隔着下部凸缘22与初级侧第四端子基部22a-4对称。在次级侧第一端子基部22b-1~次级侧第四端子基部22b-4分别设置有次级侧第一端子23b-1~次级侧第四端子23b-4。

上部凸缘26相当于绕线管2的相对于绕线芯21而言的两端的缘部中另一者。上部凸缘26具有上部初级侧限制部26a和上部次级侧限制部26b。上部初级侧限制部26a和上部次级侧限制部26b均相对于上部凸缘26垂直地设置。上部初级侧限制部26a和上部次级侧限制部26b设置为对置,并限制上部铁芯3b的装配于它们之间的间隙中的背部31b在该间隙中移动。

下部铁芯3a和上部铁芯3b为一对e字形状的铁芯。下部铁芯3a具有背部31a、外脚32a、中脚33a。上部铁芯3b具有背部31b、外脚32b、中脚33b。下部铁芯3a为中脚33a的宽度尺寸小于外脚32a的宽度尺寸的铁芯。相同地,上部铁芯3b也为中脚33b的宽度尺寸小于外脚32b的宽度尺寸的铁芯。下部铁芯3a的中脚33a的宽度尺寸小于外脚32a的宽度尺寸,上部铁芯3b的中脚33b的宽度尺寸小于外脚32b的宽度尺寸,从而后述的绕线管2的初级侧第一槽部24a-1和次级侧第一槽部24b-1(参照图8的(c))成为较深地切入至绕线芯21附近的形状。

在绕线管2卷绕有绕组2a,在绕组2a的外周卷绕有绝缘带等覆盖部件(未图示),从而形成线圈。变压器1以如下方式构成:沿着图2的x-x轴,向卷绕有绕组2a的绕线管2的绕线管孔27插入下部铁芯3a的中脚33a和上部铁芯3b的中脚33b,在将下部铁芯3a和上部铁芯3b对置配置并使外脚32a与外脚32b接触、中脚33a与中脚33b接触的状态下,在下部铁芯3a和上部铁芯3b的四周卷绕铁芯固定带4。

(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绕线管的详情)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绕线管的五面视图。图8的(a)是绕线管2的主视图。图8的(b)是绕线管2的俯视图。图8的(c)是绕线管2的仰视图。图8的(d)是绕线管2的左视图。图8的(e)是绕线管2的右视图。绕线管2的后视图与绕线管2的主视图左右对称,因此省略。

如图8的的(a)、(c)~(e)所示,绕线管2具有在下部凸缘22延伸设置的、初级侧第一端子基部22a-1、初级侧第二端子基部22a-2、初级侧第三端子基部22a-3、初级侧第四端子基部22a-4。初级侧第一端子基部22a-1、初级侧第二端子基部22a-2、初级侧第三端子基部22a-3、初级侧第四端子基部22a-4为延伸设置部的一个例子。初级侧第一端子基部22a-1具有朝向筒状的绕线芯21的筒轴方向延伸的初级侧第一端子23a-1。初级侧第二端子基部22a-2具有朝向绕线芯21的筒轴方向延伸的初级侧第二端子23a-2。初级侧第三端子基部22a-3具有朝向绕线芯21的筒轴方向延伸的初级侧第三端子23a-3。初级侧第四端子基部22a-4具有朝向绕线芯21的筒轴方向延伸的初级侧第四端子23a-4。

如图8的(c)所示,绕线管2在初级侧第一端子基部22a-1与初级侧第二端子基部22a-2之间具有作为从外侧朝向下部初级侧限制部22a切入的形状的初级侧第一槽部24a-1。另外,绕线管2在初级侧第二端子基部22a-2与初级侧第三端子基部22a-3之间具有作为从外侧朝向下部初级侧限制部22a切入的形状的初级侧第二槽部24a-2。另外,绕线管2在初级侧第三端子基部22a-3与初级侧第四端子基部22a-4之间具有作为从外侧朝向下部初级侧限制部22a切入的形状的初级侧第三槽部24a-3。

初级侧第一槽部24a-1为用于将缠绕于初级侧第一端子23a-1的卷绕始端的电线(初级侧线圈的引出线的卷绕始端部分)引入至绕线管2的绕线芯21的中心附近的槽。另外,初级侧第三槽部24a-3为用于将缠绕于初级侧第四端子23a-4的卷绕终端的电线(初级侧线圈的引出线的卷绕终端部分)从绕线管2的绕线芯21的绕组2a中的初级绕组的最外周以不与初级绕组接触的状态引出的槽。因此,如图8的(c)所示,初级侧第一槽部24a-1的切入部的距离d1、初级侧第二槽部24a-2的切入部的距离d2、初级侧第三槽部24a-3的切入部的距离d3中,距离d1最长,且d3最短。将初级侧第一槽部24a-1以距离d1切入至绕线芯21附近,从而能够避免卷绕始端的电线与绕组2a中的初级绕组接触。另外,将初级侧第三槽部24a-3向绕线芯21方向切入距离d3,从而能够避免卷绕终端的电线c与绕组2a中的初级绕组接触。

如图8的(c)所示,与初级侧第三端子基部22a-3的前侧顶端位置相比,在俯视时,初级侧第四端子基部22a-4的前侧顶端位置(外端面)向后侧偏置δh。即,在卷绕终端的引出槽的左右的初级侧第三端子基部22a-3和初级侧第四端子基部22a-4间设置台阶差,从而能够更加缩短从绕线芯21至初级侧第四端子23a-4的沿面距离和空间距离,因此容易从绕线芯21引出卷绕终端的电线c。

另外,相同地,如图8的(c)所示,绕线管2具有在绕线芯21的下部延伸设置的、次级侧第一端子基部22b-1、次级侧第二端子基部22b-2、次级侧第三端子基部22b-3、次级侧第四端子基部22b-4。次级侧第一端子基部22b-1、次级侧第二端子基部22b-2、次级侧第三端子基部22b-3、次级侧第四端子基部22b-4为延伸设置部的一个例子。次级侧第一端子基部22b-1具有朝向筒状的绕线芯21的筒轴方向延伸的次级侧第一端子23b-1。次级侧第二端子基部22b-2具有朝向绕线芯21的筒轴方向延伸的次级侧第二端子23b-2。次级侧第三端子基部22b-3具有朝向绕线芯21的筒轴方向延伸的次级侧第三端子23b-3。次级侧第四端子基部22b-4具有朝向绕线芯21的筒轴方向延伸的次级侧第四端子23b-4。

另外,如图8的(c)所示,绕线管2在次级侧第一端子基部22b-1与次级侧第二端子基部22b-2之间具有作为从外侧朝向下部次级侧限制部22b切入的形状的次级侧第一槽部24b-1。另外,绕线管2在次级侧第二端子基部22b-2与次级侧第三端子基部22b-3之间具有作为从外侧朝向下部次级侧限制部22b切入的形状的次级侧第二槽部24b-2。另外,绕线管2在次级侧第三端子基部22b-3与次级侧第四端子基部22b-4之间具有作为从外侧朝向下部次级侧限制部22b切入的形状的次级侧第三槽部24b-3。

此处,如图8的(c)所示,包含初级侧第一端子基部22a-1~初级侧第四端子基部22a-4、初级侧第一端子23a-1~初级侧第四端子23a-4、初级侧第一槽部24a-1~初级侧第三槽部24a-3、次级侧第一端子基部22b-1~次级侧第四端子基部22b-4、次级侧第一端子23b-1~次级侧第四端子23b-4、次级侧第一槽部24b-1~次级侧第三槽部24b-3的绕线管2的下部的各要素的位置和形状关于y-y轴线对称。

次级侧第一槽部24b-1为用于将缠绕于次级侧第一端子23b-1的卷绕始端的电线(次级侧线圈的引出线的卷绕始端部分)引入至绕线管2的绕组2a的初级绕组的最外周附近的槽。另外,次级侧第三槽部24b-3为用于将缠绕于次级侧第四端子23b-4的卷绕终端的电线(次级侧线圈的引出线的卷绕终端部分)从绕线管2的绕线芯21的绕组2a中的次级绕组的最外周以不与次级绕组接触的状态引出的槽。次级侧第一槽部24b-1的切入部的距离与上述的距离d1相同,次级侧第二槽部24b-2的切入部的距离与上述的距离d2相同,次级侧第三槽部24b-3的切入部的距离与上述的d3相同。将次级侧第一槽部24b-1以距离d1切入至绕线芯21附近,从而能够避免卷绕始端的电线c与绕组2a中的次级绕组接触。另外,将次级侧第三槽部24b-3向绕线芯21方向切入距离d3,从而能够避免卷绕终端的电线c与绕组2a中的次级绕组接触。

另外,与次级侧第三端子基部22b-3的后侧顶端位置相比,次级侧第四端子基部22b-4的后侧顶端位置向后侧偏置,偏置量与初级侧第三端子基部22a-3和初级侧第四端子基部22a-4的前侧顶端位置的偏置量δh相同。即,在卷绕终端的引出槽左右的次级侧第三端子基部22b-3和次级侧第四端子基部22b-4间设置台阶差,从而容易从绕线芯21引出卷绕终端的电线c。

(初级侧第一端子基部四周的详情)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绕线管的图8的(a)中由附图标记b表示的部分的详图。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绕线管的图8的(c)中由附图标记c表示的部分的详图。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绕线管的图10中的d-d'剖面的剖视图。在图9~图11中,以初级侧第一端子基部22a-1为代表进行说明,但次级侧第一端子基部22b-1也相同。

如图9所示,初级侧第一端子基部22a-1在靠电线c的向初级侧第一端子23a-1开始卷绕的引入侧的端面s1具有凹陷部25-1。换句话说,在初级侧第一端子基部22a-1的位于卷绕始端的电线c的切断位置附近的树脂形状上设置有凹陷部25-1。例如,在切断缠绕于初级侧第一端子23a-1的卷绕始端的电线c时,切断器具的顶端进入凹陷部25-1,从而如图9所示的位置p那样,能够在更加接近初级侧第一端子23a-1的位置切断电线c。因此,能够将电线c的切断端部收纳得比绕线管2的端面s1靠内侧,即靠初级侧第一端子23a-1侧。

另外,如图9、图10以及图11所示,初级侧第一端子基部22a-1在初级侧第一端子23a-1与初级侧第一槽部24a-1之间具有斜坡部25-2。在图9那样的绕线管2的主视图来看,斜坡部25-2具有第一倾斜部25-2a,该第一倾斜部25-2a使在上下方向上的到绕线芯21的距离伴随着从初级侧第一端子23a-1到达初级侧第一槽部24a-1缩短。另外,在图11所示的d-d'剖面来看,斜坡部25-2具有第二倾斜部25-2b,该第二倾斜部25-2b使在上下方向上的到绕线芯21和下部凸缘22的距离伴随着从初级侧第一端子23a-1趋向初级侧第一端子基部22a-1的正面侧的端面s2缩短。凭借斜坡部25-2,在初级侧第一槽部24a-1的切入部的最深部附近,使卷绕始端的电线c与绕线芯21之间的高低差成为规定量以下。

另外,如图10和图11所示,初级侧第一端子基部22a-1在斜坡部25-2与下部初级侧限制部22a之间,并且在从初级侧第一端子23a-1到初级侧第一槽部24a-1的区间具有引导槽部25-3。另外,如图10和图11所示,初级侧第一端子基部22a-1在斜坡部25-2与引导槽部25-3之间具有从斜坡部25-2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面部25-4。

另外,如图10所示,延伸设置面部25-4具有对靠引导槽部25-3和初级侧第一槽部24a-1侧的角部或边缘进行倒角处理而得到的倒角部25-4r。此外,不局限于倒角部25-4r,也可以对靠引导槽部25-3和初级侧第一槽部24a-1侧的角部或边缘进行圆角处理(倒圆角处理)。

在将缠绕于初级侧第一端子23a-1的电线c交付于绕线芯21时,从初级侧第一端子23a-1延伸的电线c沿着斜坡部25-2的第一倾斜部25-2a、第二倾斜部25-2b以及倒角部25-4r滑动,从而容易通过初级侧第一槽部24a-1的切入部的最深部,并且容易收纳于引导槽部25-3。电线c在收纳于引导槽部25-3时,因倒角部25-4r而不会钩住角部、边缘地被顺利地收纳。另外,能够抑制收纳于引导槽部25-3的电线c向引导槽部25-3外移动。

根据以上的实施方式,在进行绕线管的自动绕组时,能够将附带端子的绕线管的卷绕始端的端子位置设定于绕线管中心附近,并且例如也能够设定于离绕线管中心最远的位置,因此能够缓和能够适用自动绕组的变压器的设计上制约,从而更多种的变压器能够应对自动绕组。因此,能够实现制造工时的减少,而减少制造成本。另外,在制造变压器时,能够将较多的变压器形成自动绕组的应用对象,因此能够使变压器的品质稳定并且提高。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实施方式中,如图8的(c)所示,包含初级侧第一端子基部22a-1~初级侧第四端子基部22a-4、初级侧第一端子23a-1~初级侧第四端子23a-4、初级侧第一槽部24a-1~初级侧第三槽部24a-3、次级侧第一端子基部22b-1~次级侧第四端子基部22b-4、次级侧第一端子23b-1~次级侧第四端子23b-4、次级侧第一槽部24b-1~次级侧第三槽部24b-3的绕线管2的下部的各要素的位置和形状关于y-y轴线对称。但是,这些绕线管2的下部的要素的位置和形状不局限于关于图8的(c)所示的y-y轴线对称的位置和形状,也可以为关于绕线管孔27的筒的中心o(参照图8的(c))为点对称的位置和形状。

具体而言,也可以是,如图12所示,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绕线管2a中,代替次级侧第一端子基部22b-1、次级侧第二端子基部22b-2、次级侧第三端子基部22b-3、次级侧第四端子基部22b-4、次级侧第一端子23b-1、次级侧第二端子23b-2、次级侧第三端子23b-3、次级侧第四端子23b-4,具有次级侧第一端子基部22b-1'、次级侧第二端子基部22b-2'、次级侧第三端子基部22b-3'、次级侧第四端子基部22b-4'、次级侧第一端子23b-1'、次级侧第二端子23b-2'、次级侧第三端子23b-3'、次级侧第四端子23b-4'。

另外,也可以是,如图13所示,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绕线管2b中,代替初级侧第一端子基部22a-1、初级侧第二端子基部22a-2、初级侧第三端子基部22a-3、初级侧第四端子基部22a-4、初级侧第一端子23a-1、初级侧第二端子23a-2、初级侧第三端子23a-3、初级侧第四端子23a-4,具有初级侧第一端子基部22a-1'、初级侧第二端子基部22a-2'、初级侧第三端子基部22a-3'、初级侧第四端子基部22a-4'、初级侧第一端子23a-1'、初级侧第二端子23a-2'、初级侧第三端子23a-3'、初级侧第四端子23a-4'。

如上,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绕线管2a或者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绕线管2b为,绕线管2b的卷绕始端的端子的位置和形状为关于绕线管2b的绕线芯的中心呈点对称的位置和形状,从而当在进行自动绕组的装置上安装绕线管2b时,即使不考虑绕线管2b的方向,也能够将绕线管正确地安装于装置,因此能够提高自动绕组的效率。

或者,作为其他的变形例,也可以为,将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初级侧第一端子基部22a-1~初级侧第四端子基部22a-4、初级侧第一端子23a-1~初级侧第四端子23a-4、初级侧第一槽部24a-1~初级侧第三槽部24a-3的构成要素组和次级侧第一端子基部22b-1~次级侧第四端子基部22b-4、次级侧第一端子23b-1~次级侧第四端子23b-4、次级侧第一槽部24b-1~次级侧第三槽部24b-3的构成要素组中的任意一个构成要素组,形成为与现有技术(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08-064411号公报的图2)相同的构成要素组的绕线管。与现有技术相同的构成要素组,例如是如日本特开平08-064411号公报的图2所示的那样,包含从下部的缘部(凸缘)向绕线芯的外侧突出的大致长方体、设置于大致长方体的下表面的多个端子以及设置于端子之间的切槽的构成要素组。

上述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压器1和绕线管2、2a、2b的各部分也可以根据设计而适当地统一或者分散。另外,将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及它们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变压器1和绕线管2、2a、2b的各部分适当地组合、置换、省略而构成的变压器也包含于公开技术所涉及的变压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