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块化排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76540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一种模块化排插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排插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块化排插。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排插主要为一体化的产品,即集插线板、插头和电源线一体,其中电源线一端与插线板固定连接,电源线的另一端与插头固定连接,且电源线的长度是固定不动的。

长长的电线通常只能缠绕在插线板上或单独缠绕形成一不规则部件,这样的排插不仅体积大、占用的空间大,不便于排插的包装、运输,且包装和运输过程中,可能因为电源线的过度弯折或挤压而导致其损坏或不可用,进而降低其使用寿命。

且当电源线需要延长时,需要拆开插线板进行更换电源线,且此过程中需要专业知识,否则,换线会出现错误而导致排插不可用或引起不良的后果。且由于使用者会因室内布局的改变而需要与之前所用的排插的电源线长度不一致的排插,这样,改变室内布局后,使用者还得重新购置新的排插或更换不同电源线,这往往会造成使用者的生活成本上升,且导致排插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块化排插,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排插的无法拼接拆卸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模块化排插,包括插头、插座以及电源线;

所述插头包括第一壳体、用于连接插座的第一连接口、以及用于连接外部电源的插脚;所述第一连接口和所述插脚分设于所述第一壳体上;

所述插座包括设有容纳腔的第二壳体、插头插座、以及用于连接插头的第二连接口;所述插头插座设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容纳腔内;所述第二壳体对应所述插头插座的位置设有插口;所述第二连接口设于所述第二壳体上;

所述电源线包括电源线本体、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所述第一接头和所述第二接头分别设于所述电源线本体的两端;

所述电源线的第一接头与所述插头的第一连接口相耦合;所述电源线的第二接头与所述插座的第二连接口相耦合。

优选的,所述插脚的数量为两个或三个;所述插脚为扁平状结构、圆柱状结构、或扁平状结构和圆柱状结构组合。

优选的,所述插头插座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插头插座相互独立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容纳腔内;且每一个所述插头插座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口连接。

优选的,每一个所述插头插座均对应设有用于控制其开关的第一按钮,以及指示开关状态的第一指示灯。

优选的,所述第二壳体的容纳腔内还设有usb插座和ac-dc电源模块;所述usb插座、ac-dc电源模块和所述第二连接口依次电联接;所述第二壳体对应所述usb插座的位置设有usb插口;所述第二壳体的容纳腔内还设有通讯模块。

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口和所述插头插座之间设有用于控制其导通或断开的第二按钮,以及指示导通状态或断开状态的第二指示灯。

由上可知,应用本发明可以得到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将模块化排插的插座、插头和电源线进行功能模块化,使其均可根据要求单独设计、加工、生产、运输、销售、购买、更换或维修等,节约了生产成本,包装成本,运输成本,以及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的模块化排插的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模块化排插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插座和插头的第一种实施例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插座和插头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插座和插头的第三种实施例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插座和插头的第四种实施例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插座和插头的第五种实施例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插座和插头的第六种实施例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电源线之间的第一种实施例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见图1,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插头,包括:第一壳体11,用于连接插座2的第一连接口(即电极触点12或电极触头22),以及用于连接外部电源的插脚13;第一连接口和插脚13电联接;第一连接口和插脚13分设于第一壳体11上。本插头1为单一的产品,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加工、生产、运输、销售、购买、更换或维修等,且无需设置电线即可实现导电、结构简单、体积小、占用空间小。且本插头1可更换插座2,提高了本插头1的适用性,这样即使本插头1用于不同地区或国家时,为了适应当地不同标准,将本插头1的形状或结构根据当地的标准进行设计和生产即可。具有良好的适应性、适用范围、实用性和市场前景。

在实施例二中,如图1所示,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插脚13的数量为两个或三个,且优选为金属材质,或为可导电的材质。当插脚13的数量为两个时,该两个插脚13优选呈直线排布于第一壳体11的某一表面上;当插脚13的数量为三个时,该三个插脚13优选呈三角形状或品字形状排布在第一壳体11的某一表面上;且为了适用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插脚13形状或结构标准,插脚13的形状可全为扁平状结构、圆柱状结构、或扁平状结构和圆柱状结构组合,进一步的,插脚13的数量以及在第一壳体11上的排布方式也可根据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插脚13的排布标准进行相关的设计和制造,大大提高了本插头1的实用性、适用性、适用范围和市场竞争力,提高本插头1的市场覆盖面积,增加本插头1的市场份额,提高生产商和销售商经济收入。

在实施例三中,如图1所示,在实施例一或二的基础上,第一壳体11凸起形成第一凸块111;第一连接口为电极触点12;电极触点12设于第一凸块111远离第一壳体11的端面上;第一连接口包括正极电极触头、负极电极触头以及接地电极触头。当然,电极触点12亦可换成电极触头22,且该电极触头22亦可设置在第一凸块111远离第一壳体11的端面上,进一步的,由于电极触头22为圆柱状结构,因此,当电极触头22设置在第一凸块111远离第一壳体11的端面时,第一凸块111围绕电极触头22优选设置一环壁结构(图中未标示),使得电极触头22被该环壁结构围设而隐蔽起来,从而使得电极触头22处于连接状态时不会暴露在外界环境中,提高了电极触头22处的密封性能,避免了外界环境中的灰尘或水进入电极触头22处从而引起的不良后果(如连接件被灰尘封堵导致通电不顺畅,连接件氧化失效,从而影响其寿命,连接件接触水引发的短路、火灾等)。值得说明的是,第一壳体11亦可通过内陷形成第一凹槽;电极触头22(或电极触点12)设于第一凹槽的底面上;此时,第一凹槽的内壁具有围设和遮蔽电极触头22(或电极触点12)的功能,此时第一壳体11无需再设置保护电极触头22(或电极触点12)的结构。

在实施例四中,如图1所示,在实施例一、二或三的基础上,第一壳体11的形状可为扁平状结构、圆柱状结构或棱柱状结构,当然,插脚13和第一连接口优选设置在第一壳体11的不同表面上,如当插脚13设置在第一壳体11的其中一表面时,第一连接口可设置在与上述表面相邻或相对的表面上;且设置插脚13和第一连接口的表面优选为平整的表面。

在实施例五中,如图1所示,一种插座,包括:设有容纳腔(图中未标示)的第二壳体21,插头插座(图中未标示),以及用于连接插头1的第二连接口(即电极触点12或电极触头22);插头插座设于第二壳体21的容纳腔内;第二壳体21对应插头插座的位置设有插口(即二孔插口2111和/或三孔插口2113);第二连接口设于第二壳体21上;且第二连接口与插头插座电联接。本插座2为单一的产品,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加工、生产、运输、销售、购买、更换或维修等,且无需设置电线即可实现导电、结构简单、体积小、占用空间小。且本插座2可更换插头1,提高了本插座2的适用性,这样即使本插座2用于不同地区或国家时,为了适应当地不同标准,将本插座2的形状或结构根据当地的标准进行设计和生产即可。具有良好的适应性、适用范围、实用性和市场前景。

在实施例六中,如图1所示,在实施例五的基础上,插头插座数量为多个;多个插头插座相互独立设置于第二壳体21的容纳腔内;且每一个插头插座分别与第二连接口连接;第二壳体21对应每一个插头插座均设有插口。优选地,每一个插头插座均设有一个控制其开关的第一按钮23以及用于指示每一个插头插座开关状态的第一指示灯24;当第一按钮23控制插头插座处于开启状态(即插头插座和第二连接口处于导通状态)时,此时的第一指示灯24处于开启状态(即第一指示灯24处于发光状态);当第一按钮23控制插头插座处于关闭状态(即插头插座和第二连接口处于断开状态)时,此时的第一指示灯24处于关闭状态(即第一指示灯24处于不发光状态);使用者可通过第一指示灯24所处的状态来判断或控制插头插座的开光状态,便于使用者使用本插座2。进一步优选地,第二连接口和插头插座之间设有用于控制其导通或断开的第二按钮(图中未标示),以及指示导通状态或断开状态的第二指示灯(图中未标示);当第二按钮控制第二连接口和插头插座处于导通状态(即所有的插头插座均与第二连接口处于导通状态)时,第二指示灯处于开启状态(即第二指示灯处于发光状态);当第二按钮控制第二连接口和插头插座处于断开状态(即所有的插头插座均与第二连接口处于断开状态)时,第二指示灯处于关闭状态(即第二指示灯处于不发光状态)。值得说明的是,第一指示灯24可直接设置在第一按钮23上或设置在第二壳体21的其它位置上;第二指示灯可直接设置在第二按钮上或设置在第二壳体21的其它位置上。

在实施例七中,如图1所示,在实施例五或六的基础上,设置在第二壳体21上的插头插座为二孔插头插座、三孔插头插座、五孔插头插座或其组合;此时第二壳体21对应每一个插头插座的位置均对应设有二孔插口2111和/或三孔插口2113。如当插头插座为一个或一个以上(即多个)二孔插头插座时,此时的插座2只适用于二孔插头的用电产品;当插头插座为一个或一个以上(即多个)三孔插头插座时,此时的插座2只适用于三孔插头的用电产品;当插头插座为一个五孔插头插座时,此时的插座2只适用于三孔插头或二孔插头的用电产品;当插头插座为一个以上(即多个)五孔插头插座时,此时的插座2可同时适用于三孔插头和二孔插头的用电产品;当然,插头插座亦可为二孔插头插座、三孔插头插座和五孔插头插座的两两组合或三者共同组合。值得说明的是,当插头插座较少时,与插头插座对应的插口与第二连接口可同时设置在第二壳体21的同一表面上;当插头插座较多时与插头插座对应的插口与第二连接口优选设置在第二壳体21的不同表面上。

在实施例八中,如图1所示,在实施例五、六或七的基础上,第二壳体21凸起形成第二凸块(图中未标示);第二连接口为电极触点12;电极触点12设于第二凸块远离第二壳体21的端面上;第二连接口包括正极电极触头、负极电极触头以及接地电极触头。当然,电极触点12亦可换成电极触头22,且该电极触头22亦可设置在第二凸块远离第二壳体21的端面上,进一步的,由于电极触头22为圆柱状结构,因此,当电极触头22设置在第二凸块远离第二壳体21的端面时,第二凸块围绕电极触头22优选设置一环壁结构(图中未标示),使得电极触头22被该环壁结构围设而隐蔽起来,从而使得电极触头22处于连接状态时不会暴露在外界环境中,提高了电极触头22处的密封性能,避免了外界环境中的灰尘或水进入电极触头22处从而引起的不良后果(如连接件被灰尘封堵导致通电不顺畅,连接件氧化失效,从而影响其寿命,连接件接触水引发的短路、火灾等)。值得说明的是,第二壳体21亦可通过内陷形成第二凹槽2121;电极触头22(或电极触点12)设于第二凹槽2121的底面上;此时,第二凹槽2121的内壁具有围设和遮蔽电极触头22(或电极触点12)的功能,此时第二壳体21无需再设置保护电极触头22(或电极触点12)的结构。

在实施例九中,如图1所示,在实施例五、六、七或八的基础上,第二壳体21的容纳腔内还设有usb插座(图中未标示)和ac-dc电源模块(图中未标示);usb插座与ac-dc电源模块电联接,ac-dc电源模块和第二连接口电联接;第二壳体21对应usb插座的位置设有usb插口2112。第二壳体21上的usb插口2112(或usb插座)的数量与上述的插口(或插头插座)的数量可相同或不同,为了保证本插座2的外观的美感和整洁,便于使用者使用,提高使用者的用户体验,usb插口2112和插口优选设置在第二壳体21的同一表面上。优选地,第二壳体21的容纳腔内还设有通讯模块(图中未标示);使得本插座2在应用于智能化用电产品时,可以通过通讯模块于智能化用电产品建立信息交互,从而实现该智能化用电产品需要充电时,对本插座2的定位、避让,进而实现对其自身进行充电或改变运动方向等功能。因此,本插座2不仅避免了智能化用电产品生产商还要给其智能化用电产品设置专用的电源插座。还提高了使用者的室内环境利用率,以及良好的使用体验,特别是在使用者在使用智能化用电产品之前可能就已经完成了室内装修,为了给智能化用电产品的电源插座腾出安装空间,使用者还需要重新进行电线回路等的布置以及改变室内布局或装修等,给使用者带来很大的不便的情况下。值得说明的是,第二按钮和第二指示灯亦可用作控制第二连接口与usb插座导通与否以及导通与否状态的标示,且每一个usb插座亦可设置用于控制器开关的按钮(图中未标示)以及指示其开关状态的指示灯(图中未标示)。

值得说明的是,为了便于上述实施例中的插座2的组装、维修和维护,第二壳体21的某一表面与第二壳体21的其它表面可拆卸式连接(如第一表面211、第二表面212、第三表面213或第四表面214与第一壳体21的其它的表面可拆卸式连接),且当该表面与第二壳体21处于分离状态时,第二壳体21的容纳腔显露于外界环境。且第二壳体21的容纳腔内的ac-dc电源模块的外表面优选设置有密封导热层,且第二壳体21靠近ac-dc电源模块的位置设有散热口(图中未标示),其散热口可设置为一个或两个,当为两个散热口时,该两个散热口相对设置在ac-dc电源模块的两侧,使得外界空气在该两个散热口形成空气对流,提高散热口的散热性能;此时进一步优选地,为了避免外界的灰尘或水进入插头插座内,因此,此时的ac-dc电源模块与插头插座之间设置一隔板(图中未标示)。当然,第二壳体21亦可优选为散热性能优良的板材制作而成的壳体。

在实施例十中,如图1所示,一种电源线,包括:电源线本体31、第一接头32和第二接头33;第一接头32和第二接头33分别设于电源线本体31的两端。本电源线3为单一的产品,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加工、生产、包装、运输、销售、购买、更换或维修等,结构简单、体积小、占用空间小,生产成本低,包装、运输费用少,具有良好的适应性、适用范围、实用性和市场前景。

在实施例十一中,如图1、2和9所示,在实施例十的基础上,电源线本体31为扁平状结构或圆柱状结构,扁平状的电源线本体31更易于弯折叠加存放,占用空间小,进而便于包装、运输,因此,实际应用中,电源线本体31优选为扁平状结构;第一接头32与第二接头33相耦合;且优选通过电极触头22和电极触点12连接;进一步优选的第一接头32和第二接头33的端部可分别设置相适配的凹槽(图中未标示)或突出部(图中未标示),其电极触头22和电极触点12分别设置在凹槽的底面上或突出部的延展端的端面上。值得指出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当插头1上的第一连接口和插座2上的第二连接口均为电极触头22,则与第一连接口或第二连接口连接的接头(即第一接头32或第二接头33)则为电极触点12;反之亦然;当第一连接口和第二连接口其中一个为电极触头22,而另一个为电极触点12时:(1)第一连接口为电极触头22,第二连接口为电极触点12,则与第一连接口连接的接头为电极触点12,与第二连接口连接的接头为电极触头22;(2)第一连接口为电极触点12,第二连接口为电极触头22,则与第一连接口连接的接头为电极触头22,与第二连接口连接的接头为电极触点12。当电源线3之间需要连接时,则电源线3之间相互连接的接头(即第一接头32或第二接头33)优选为相耦合连接的电极触头22和电极触点12。且当插头1或插座2上设有正极电极触头、负极电极触头以及接地电极触头时,与其相耦合连接的电源线3的接头(即第一接头32或第二接头33)上对应设有正极电极触点、负极电极触点以及接地电极触点;当插头1或插座2上设有正极电极触点、负极电极触点以及接地电极触点时,与其相耦合连接的电源线3的接头(即第一接头32或第二接头33)上对应设有正极电极触头、负极电极触头以及接地电极触头。在实际应用中,正极电极触头应与正极触点连接,负极电极触头应与负极触点连接;接地电极触头应与接地电极触点连接。

在实施例十二中,如图1和2所示,一种模块化排插,包括:上述任一所述的插头1;上述任意所述的插座2;以及,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源线3;电源线3的第一接头32与插头1的第一连接口相耦合;电源线3的第二接头33与插座2的第二连接口相耦合。排插的插座2、插头1和电源线3进行功能模块化(即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的插头1、用于连接插头1和插座2的电源线3、以及用于插拔用电产品的插座2),使其均可根据要求单独设计、加工、生产、运输、销售、购买、更换或维修等,节约了生产成本(可单独生产,实现自动化、流水线化作业),包装成本(每个部件可单独包装,单独部件占用空间小),运输成本(每个部件可单独运输,无需整个排插一起运输,占用空间小),以及使用成本(单独部件可相互转换使用、且只需更换损坏的部件)。且单独的插座2、插头1和电源线3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即体积小),其组装方法简单、易操作,无需专业知识。且插座2、插头1和电源线3直接通过连接件相互连接,更优的是,本模块化排插可用于任何场合,而无需占用很大的室内环境;且插座2、插头1和电源线3的连接方式简单,只需通过连接件相互插拔配合连接即可,且即使本模块化排插用于不同地区或国家时,为了适应当地不同标准,将插头1和插座2的形状和结构根据当地的标准进行设计和生产即可。本模块化排插功能模块化、外观简洁大方,具有良好的适应性、适用范围、实用性和市场前景。

在实施例十三中,如图1和2所示,在实施例十二的基础上,电源线3、插头1和插座2两两通过电极触头22和电极触点12配合连接。即在实际应用中,插头1、插座2和电源线3之间两两通过对应设置的电极触头22和电极触点12进行插拔可拆卸式连接,方便插头1、插座2和电源线3之间进行电联接,便于三者之间的相互转换,实现方式简单可靠。

值得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当使用者无需电源线3时,可只使用相耦合连接的插头1和插座2:当第一连接口优选为电极触点12时,第二连接口则为电极触头22;当第一壳体11优选凸起形成第一凸块111时,则第二壳体21内陷形成第二凹槽2121。值得说明的是,本模块化排插不仅可用于墙上作为墙插,还可以作为普通排插,用于室内环境中;且本模块化排插结构简单,可轻松、随意(直接通过电极触点12和电极触头22的插拔即可实现)的转换拥有两个插脚13和拥有三个插脚13的插头1,且插座2和插头1的组装方法非常的简单,易操作;且由于插头1和插座2可通过凹凸块连接,且第一连接口和第二连接口分别设置在凹槽(即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2121)和凸块(即第一凸块111和第二凸块)上,因此,在进行插头1和插座2的组装时,安全系数高,且密封性能好,使用寿命长。

优选地,插头1的第一壳体11凸起有第一凸块111,而插座2的第二壳体21内陷有第二凹槽2121;第一凸块111远离第二壳体21的端面设有设有电极触点12,而第二凹槽2121的底面设有电极触头22;第二壳体21为长方体结构,其包括第一表面211、第二表面212、第三表面213和第四表面214,其中第一表面211和第四表面214优选为第二壳体21的上下表面,第二表面212和第三表面213优选为第二壳体21的相邻侧面;且usb插口2112、二孔插口2111和三孔插口2113优选设置在第一表面211上。

当第一壳体11为扁平状结构,插头1有两个插脚13,即插头1为二孔插头时;如图3所示,第一壳体11一端的端面设有插脚13,第一壳体11另一端的端面设有第一凸块111;第二凹槽2121设置在第二表面212上。如图4和5所示,第一壳体11的相对两端的端面分别设置插脚13和第一凸块111;第二凹槽2121可设置在第三表面213或第四表面214上。

当第一壳体11为长方体结构时,插头1有三个插脚13并呈品字形状设置,即为三孔插头时,如图6所示,第一壳体11一端的端面设有插脚13,第一壳体11与设有插脚13相邻的侧面设有第一凸块111;第二凹槽2121设置在第二表面212上。如图7和8所示,第一壳体11的相对设置的两个表面分别设有插脚13和第一凸块111,第二凹槽2121设置在第三表面213或第四表面214上。

当上述插头1(即二孔插头或三孔插头)与插座2组装时,只需将插头1上的第一凸块111对准第二凹槽2121进行配合组装,进而使得第一凸块111上的正极电极触头、负极电极触头以及接地电极触头与第二凹槽2121内的正极电极触头、负极电极触头以及接地电极触头一一对应连接,由于第一凸块111和第二凹槽2121的配合,使得插头1和插座2的连接(包括电联接和结构连接)更为紧固和稳定,从而提高了本模块化排插的产品性能。且第一壳体11的第一凸块111和第二壳体21的第二凹槽2121的位置可根据实际安装需要进行调整,适应性很强,可个性化设置。且同一型号的插头1和插座2可相互配合使用或更换,便于使用者更换坏掉的插头1或插座2,节约本模块化排插的使用成本,符合我国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美德。

当使用者需要电源线3时,可使用相互耦合连接的插头1、插座2和若干个(包括一个和一个以上)电源线3,如图2所示,当插座2上的第二连接口的第二凹槽2121的底面上为电极触头22,则与插座2连接的电源线3的第一接头32(或第二接头33)上的突出部上为电极触点12,插头1上的第一连接口为设置在第一凹槽的底面上的突起部(图中未标示)上的为电极触点12,则与插头1连接的电源线3的第二接头33(或第一接头32)上的凹槽的底面上的为电极触头22时;当需要将本模块化排插进行组装时,只需将电源线3上的突出部与插座2的第二凹槽2121进行匹配组装,便可实现该电源线3与插座2的连接;然后将电源线3上的凹槽与插头1的第一凹槽的底面上的突起部进行匹配组装,便可实现该电源线3与插头1的连接;综上可知,只需通过两次插拔或电源线3之间的插拔,便可实现整个模块化排插的组装或拆卸,整个操作过程非常简单、易操作、且安全。

以上所述的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该技术方案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该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