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开关基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35282阅读:599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开关基座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智能家居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开关基座。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电子科技行业的大力发展,含有智能控制模块的家具设备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虽然市面上已经出现了一些智能开关基座,但是,由于生产厂商多,设计方案不同,设计者采用的通信方法、协议及相关协议栈不同,导致其与其它智能家居设备交互困难,且传统的智能开关基座无统一的标准接口,导致其外接其它功能模块时非常麻烦,甚至无法外接其它能模块,导致其无法进行功能扩展,或是扩展时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智能开关基座,该开关基座具有统一标准规范的接口,使得各外接功能模块的安装拆卸非常方便,可方便地实现对开关基座的功能扩展,其是一种可用于开发各种各样的自动控制和交互式的电子产品。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智能开关基座,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上设有至少一个安装外接功能模块的安装孔,每一安装孔的对应位置处均设有一组连接外接功能模块的插孔,相邻两安装孔之间设有可拆卸式地隔板;所述外壳内设有标准接口模块和控制该标准接口模块的微控制电路模块。

其中,安装孔及插孔的设计便于外接功能模块的机械安装;标准接口模块为外界提供统一标准的电路接口,满足该标准的外接功能模块均可方便地通过插孔插入该标准接口模块提供的电路接口中;隔板设计为可拆卸式,方便接口扩展。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安装孔的对应位置处均设有一卡扣。卡扣的设计方便外接功能模块的安装和拆卸。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一组所述插孔的数目均设为12个。插孔的数目与标准接口模块提供的电路接口中的插孔数目一致,详见下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标准接口模块包括硬件编码器、AC-DC电源子模块、DC-DC电源子模块、按键子模块、蜂鸣器、微控制单元以及可拆卸式接口;所述AC-DC电源子模块、DC-DC电源子模块、微控制单元和蜂鸣器依次电连接,所述按键子模块、硬件编码器均与微控制单元通信连接;所述可拆卸式接口设有12个引脚,包括:四个输入输出引脚IO11、IO12、IO13和IO14;三个外接模块类型识别引脚SET1、SET2和SET3;两个5V电源引脚;以及两个接地引脚;所述可拆卸式接口的12个引脚分别与所述微控制单元的对应引脚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标准接口模块还包括红外感应子模块、输入输出扩展子模块以及多个所述的可拆卸式接口;所述红外感应子模块、输入输出扩展子模块均与所述微控制单元通信连接;每一所述可拆卸式接口均与所述输入输出扩展子模块通信连接;每一所述可拆卸式接口均设有与之相连的继电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多个可拆卸式接口分别与所述的一组连接外接功能模块的插孔相对应;每一所述可拆卸式接口均设有12个插孔,该插孔与所述的一组连接外接功能模块中的12个插孔一一对应。可拆卸式接口作为标准接口模块提供的对外电路接口,其内的12个插孔分别与外壳上的一组插孔中的12个插孔一一对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微控制电路模块包括相互配合的射频芯片和射频天线、相互配合的非接触式读写芯片和读写天线,以及DC-DC电源子模块、LED显示器子模块和通信方式转换开关;所述的射频芯片和非接触式读写芯片之间通信连接,所述的通信方式转换开关和LED显示器子模块均与非接触式读写芯片通信连接,所述的DC-DC电源子模块的电源输出端分别与射频芯片和非接触式读写芯片的电源输入端相连。

其中,所述射频芯片的型号为CC2530-F256,射频芯片上集成高性能低功耗8051内核、128-bit ADC、2个USART以及功能强大的DMA功能等,支持ZigBee2207/Pro协议栈,该模块引出大部分可用I/O,供用户使用片上资源,方便实现高性价比、高集成度的ZigBee解决方案;所述非接触式读写芯片的型号为NXP PN5231,非接触式读写芯片是一个高度集成的非接触读写芯片,包含80C51微控制器内核,集成了13.56MHz下的各种主动/被动式非接触通信方法和协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微控制电路模块还包括USB接口子模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开关基座,具有统一标准规范的接口,使得各外接功能模块的安装拆卸非常方便,可方便地实现对开关基座的功能扩展,其是一种可用于开发各种各样的自动控制和交互式的电子产品;

(2)开关基座内含微控制单元,默认已经支持Zigbee和NFC,可提供一种标准规范的接口,用来方便拆卸安装满足此规范的其它功能模块,从而避免了新增不同模块要重复实现Zigbee或者NFC功能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智能开关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述智能开关基座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标准接口模块的电路结构原理图;

图4是作为外接功能模块的开关模块插入智能开关基座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微控制电路模块的电路结构原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准接口模块,101硬件编码器,102AC-DC电源子模块,103DC-DC电源子模块,104按键子模块,105蜂鸣器,106微控制单元,107可拆卸式接口,108红外感应子模块,109输入输出扩展子模块,110继电器;20微控制电路模块,201射频芯片,202射频天线,203非接触式读写芯片,204读写天线,205DC-DC电源子模块,206LED显示器子模块,207通信方式转换开关,208USB接口子模块;30外壳,301安装孔,302插孔,303隔板,304卡扣;40开关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参考图1和图2,一种智能开关基座,包括外壳30;所述外壳30上设有至少一个安装外接功能模块的安装孔301,每一安装孔301的对应位置处均设有一组连接外接功能模块的插孔302,相邻两安装孔301之间设有可拆卸式地隔板303;所述外壳30内设有标准接口模块10和控制该标准接口模块的微控制电路模块20。

其中,安装孔301及插孔302的设计便于外接功能模块的机械安装;标准接口模块10为外界提供统一标准的电路接口,满足该标准的外接功能模块均可方便地通过插孔302插入该标准接口模块10提供的电路接口中;隔板303设计为可拆卸式,方便接口扩展。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安装孔301的对应位置处均设有一卡扣304。卡扣304的设计方便外接功能模块的安装和拆卸。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每一组所述插孔302的数目均设为12个。每一组插孔302内的插孔数目与标准接口模块10提供的电路接口中的插孔数目一致,详见下文。

参考图3,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标准接口模块10包括硬件编码器101、AC-DC电源子模块102、DC-DC电源子模块103、按键子模块104、蜂鸣器105、微控制单元106以及可拆卸式接口107;所述AC-DC电源子模块102、DC-DC电源子模块103、微控制单元106和蜂鸣器105依次电连接,所述按键子模块104、硬件编码器101均与微控制单元106通信连接;所述可拆卸式接口107设有12个引脚,包括:四个输入输出引脚IO11、IO12、IO13和IO14;三个外接模块类型识别引脚SET1、SET2和SET3;两个5V电源引脚;以及两个接地引脚;所述可拆卸式接口107的12个引脚分别与所述微控制单元106的对应引脚相连接。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标准接口模块10还包括红外感应子模块108、输入输出扩展子模块109以及多个所述的可拆卸式接口107;所述红外感应子模块108、输入输出扩展子模块109均与所述微控制单元106通信连接;每一所述可拆卸式接口107均与所述输入输出扩展子模块109通信连接,每一所述可拆卸式接口107均设有与之相连的继电器110。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多个可拆卸式接口107分别与所述的一组连接外接功能模块的插孔302相对应;每一所述可拆卸式接口107均设有12个插孔,该插孔与外壳上的一组插孔302中的12个插孔一一对应。可拆卸式接口107作为标准接口模块10提供的对外电路接口,满足其接口规格的外接功能模块均可方便地与其连接拆卸。开关模块40作为该智能开关基座的外接功能模块,其插入智能开关基座后的结构如图4所示。

参考图5,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控制电路模块20包括相互配合的射频芯片201和射频天线202、相互配合的非接触式读写芯片203和读写天线204,以及DC-DC电源子模块205、LED显示器子模块206和通信方式转换开关207;所述的射频芯片201和非接触式读写芯片203之间通信连接,所述的通信方式转换开关207和LED显示器子模块206均与非接触式读写芯片203通信连接,所述的DC-DC电源子模块205的电源输出端分别与射频芯片201和非接触式读写芯片203的电源输入端相连。

其中,所述射频芯片的型号为CC2530-F256,射频芯片上集成高性能低功耗8051内核、128-bit ADC、2个USART以及功能强大的DMA功能等,支持ZigBee2207/Pro协议栈,该模块引出大部分可用I/O,供用户使用片上资源,方便实现高性价比、高集成度的ZigBee解决方案;所述非接触式读写芯片的型号为NXP PN5231,非接触式读写芯片是一个高度集成的非接触读写芯片,包含80C51微控制器内核,集成了13.56MHz下的各种主动/被动式非接触通信方法和协议。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控制电路模块20还包括USB接口子模块208。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