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推杆式大功率电磁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00858阅读:494来源:国知局
一种推杆式大功率电磁继电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尤其涉及一种推杆式大功率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继电器是一种使用广泛的电子元件,其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汽车、工业控制、电力系统、通讯装置等领域,电磁继电器的微小型化、大功率化发展要求其发展方向之一。

继电器的安装脚位尺寸一般按使用要求确定,通常为标准的尺寸,如很多继电器的引出脚之间的尺寸按英制换算成公制是2.54的倍数,因此,继电器产品结构的设计会受继电器的脚位安装尺寸的影响,如继电器内各零部件的结构及尺寸大小,进而影响继电器的各项技术指标,在限定的外形尺寸及继电器引出脚间距的条件下,现有的电磁继电器存在两种类型:一是电磁系统的空间较小,因而电磁继电器的驱动源相对较小,使用该继电器的触点负载转换能力也相对较小,无法满足用户的要求;二是虽然增大了电磁系统的体积,但是由于电磁系统的驱动力相对较大,触点在闭合时触点触碰反力也相对较大,动触点产生触点回跳引起触点抖动的频次和幅度加大,触点间易产生拉弧而烧蚀触点,从而在触点多次动作以后引发继电器失效,有甚者在继电器生产线上就会发生触点不能吸合而产生不合格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在限定外形尺寸和继电器引出脚安装尺寸的条件下最大限度提升触点负载转换能力且能确保绝缘性能良好、触点接触可靠的电磁继电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推杆式大功率电磁继电器,包括电磁系统、绝缘罩、基座以及离所述的电磁系统由近到远的固定设置在所述的基座上的常闭静接触组、动接触组和常开静接触组,所述的电磁系统安装在所述的绝缘罩内,所述的常闭静接触组包括静接触片和设置在所述的常闭静接触片上部的常闭静接触点,所述的动接触组包括上部设置有动触点的动簧片,所述的动簧片下部设置有动引出脚,所述的常开静接触组包括常开静接触片和常开静触点,所述的电磁系统通过分别设置在所述的绝缘罩左上部和右上部的推动杆与所述的动接触片相连接,所述的常闭静接触片的下端设置有第一弯折部和至少一个与所述的第一弯折部相连接的常闭静引出脚,所述的基座上面设置有相应的用以卡接所述的第一弯折部的第一卡接槽和相应的用以插接所述的常闭静引出脚的第一插槽,所述的第一弯折部完全卡入所述的第一卡接槽内,所述的常闭静引出脚穿过所述的第一插槽向所述的基座外延伸,所述的绝缘罩设置在所述的第一卡接槽和所述的第一插槽的上方且与所述的基座固定连接,所述的动簧片的上部左、右两侧分别对称开设有第一条状槽孔。

所述的常闭静接触片为直板式且与所述的卡接部、所述的常闭静引出脚为一体结构,这样,可以将常闭静接触片所占用基座的上方的空间最小,从而使电磁系统的所占用空间更进一步加大,一体结构使静接触片的电性能达到最好。

所述的基座上的第一卡接槽的槽壁在靠近所述的常闭静接触片的部分向上延伸形成第一隔离墙,所述的常闭静接触片与所述的动接触组之间设置有第二隔离墙,所述的第一隔离墙与所述的第二隔离墙一体连接并围组成用以卡接所述的常闭静接触片的第二卡接槽,这样,既确保了常闭静接触片安装的稳固性,又增大了动簧片与电磁系统之间的爬电距离。

为了增强动接触组的灵敏度,所述的动簧片下部为U形弯折结构,所述的动引出脚包括用以与所述的动簧片的U形弯折部的前端固定连接的连接部、第二弯折部和引出部,所述的基座上设置有相应的用以插接所述的动引出脚的引出部的第二插槽,这样,进一步减少了动接触组的所占用基座上方的空间,从而进一步增加电磁系统所占用的空间。

为了使动接触组所占用基座上方的水平空间达到最小且不增加基座在高度方向上的外形尺寸,从而使电磁系统的可占用空间最大,与所述的引出部的前端面相贴接的所述的第二插槽的槽壁和所述的第一隔离墙的一侧壁位于同一平面上。

所述的动簧片中部开设有沿长度方向的第二条状槽孔,第二条状槽孔进一步降低了动簧片的弹性系数,保证了触点动作的稳定性。

所述的常开静接触片的下部在宽度方向向外延伸后折叠并向下延伸形成两个静引出脚,所述的常开静接触片的中部沿长度方向设置有第三条状槽孔,这样,常开静接触片的厚度可以相对较小且弹性较好,而常闭静引出脚能够保障通过较大电流,当推动杆推动动簧片时,动簧片带动动触点与常开静接触点接触并继续推动触点形成触点超行程,常开静接触片可以后倾从而吸收触点反力,形成触点间滑膜运动,保障了触点接触的可靠性,另外,第三条状槽降低了动簧片的弹性系数,也有利于吸收触点接触反力。

所述的常开静接触组与所述的动接触组之间设置有第三隔离墙,这样,进一步提高了静接触组与其它部件间的爬电距离。

对于有密封要求的继电器,还包括罩壳,所述的基座的底部在绝缘罩下方的两相对侧设有多个小凹槽,所述的罩壳与所述的基座固定连接,所述的罩壳的内侧壁与所述的小凹槽围组成小槽孔,这样,继电器在进行封胶工序时,少量胶水从小槽孔流入,使得绝缘座与基座的边接更为牢固,从而进一步提高产品性能的稳定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由于该大功率继电器的常闭静接触片的第一弯折部完全卡入第一卡接槽内,绝缘罩设置在第一卡接槽和第一插槽的上方且与基座固定连接,使绝缘罩在长度和高度两个方向尺寸加大而大大增大其占用的体积尽可能大,一方面,绝缘罩内的腔体相应可尽可能加大,电磁系统的线圈的安匝数和导磁零部件体积都得以加大,电磁系统的驱动能力得以大幅提升从而大大提高了触点转换能力;另一方面,绝缘罩的壁厚可以加大以增加了电磁系统与接触组之间的绝缘性能;另外,由于动簧片的上部左、右两侧分别对称开设有第一条状槽孔,推动杆对动簧片的推动点分别在第一条状槽孔上方的动簧片的左、右两端部,使动簧片在获得推动杆较大的推动力后,在保障一定的触点压力下能减少推动杆推动动簧片带动动触点触碰常开静触点时所产生的触点反弹力,即减少触点抖动的频次和幅度或消除触点回跳,进而提高了触点接触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静接触组和动接触组安装在基座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基座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不同于图4视角的基座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动接触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常闭静接触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常开静接触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的基座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8所示,一种推杆式大功率电磁继电器,包括电磁系统1、绝缘罩2、基座3以及离电磁系统1由近到远的固定设置在基座3上的常闭静接触组4、动接触组5和常开静接触组6,电磁系统1安装在绝缘罩2内,常闭静接触组4包括静接触片41 和设置在常闭静接触片41上部的常闭静接触点42,常闭静接触片41为直板式,其下端一体设置有第一弯折部411和两个与第一弯折部411相连接的常闭静引出脚412,动接触组5 包括上部设置有动触点51的动簧片52,动簧片52下部设置有动引出脚53,动簧片52的上部左、右两侧分别对称开设有第一条状槽孔521,动簧片52中部开设有沿长度方向的第二条状槽孔522,常开静接触组6包括常开静接触片61和常开静触点62,常开静接触片61的下部在宽度方向向外延伸后折叠并向下延伸形成两个静引出脚63,常开静接触片61的中部沿长度方向设置有第三条状槽孔611,电磁系统1通过分别设置在绝缘罩2左上部和右上部的推动杆7与动接触片51相连接,基座3上面设置有相应的用以卡接第一弯折部411的第一卡接槽31和相应的用以插接常闭静引出脚412的第一插槽32,第一弯折部411完全卡入第一卡接槽31内,常闭静引出脚412穿过第一插槽32向基座3外延伸,绝缘罩2设置在第一卡接槽31和第一插槽32的上方且与基座3固定连接。

为了既确保常闭静接触片安装的稳固性,又增大了动簧片与电磁系统之间的爬电距离,基座3上的第一卡接槽31的槽壁在靠近常闭静接触片41的部分向上延伸形成第一隔离墙33,常闭静接触片41与动接触组5之间设置有第二隔离墙34,第一隔离墙33与第二隔离墙34一体连接并围组成用以卡接常闭静接触片41的第二卡接槽35,常开静接触组6与动接触组5之间设置有第三隔离墙36。

为了增强动接触组5的灵敏度,动簧片52下部为U形弯折结构,动引出脚53包括用以与动簧片52的U形弯折部的前端固定连接的连接部531、第二弯折部532和引出部 533,基座3上设置有相应的用以插接动引出脚53的引出部533的第二插槽37,与引出部 533的前端面相贴接的第二插槽37的槽壁和第一隔离墙33的一侧壁位于同一平面上,这样,使动接触组5所占用基座3上方的水平空间达到最小且不增加基座3在高度方向上的外形尺寸,从而使电磁系统1的可占用空间最大。

实施例二,如图9至10所示,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一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该继电器为一组常闭形式,即常开静接触组6的常开静接触片61不设置常开静引出脚63,常开静触点62的材料也可以用普通金属材料而不使用贵金属材料,此外,因其有防尘或密封要求,还包括罩壳8,基座3的底部在绝缘罩1下方的两相对侧设有多个小凹槽38,罩壳8与基座 3固定连接,罩壳8的内侧壁与小凹槽38围组成小槽孔39,这样,继电器在进行封胶工序时,少量胶水从小槽孔39流入,使得绝缘罩2与基座3的连接更为牢固,从而进一步提高产品性能的稳定性。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