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火花塞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63775阅读:580来源:国知局
一种火花塞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点火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在内燃机中使用的火花塞。



背景技术:

火花塞是安装到内燃机上,用于点燃燃烧室内的混合气体的点火装置。

请参阅图1,其是现有技术中的火花塞的结构示意图。该火花塞10包括一中心电极12、绝缘体14、壳体16和接地电极18。该绝缘体14为陶瓷绝缘体,具有沿轴线方向延伸的轴孔,该中心电极12插入贯穿该绝缘体14的轴孔。该壳体16套设在该绝缘体14的外周。该接地电极18与该壳体16的端部连接,并弯曲延伸与中心电极12相对,与中心电极12之间形成火花放电的间隙。该中心电极12与接地电极18之间通过脉冲电力的作用产生电弧,进而产生电火花点燃电极周围的混合气体,达到自动点火的目的。

但是,该传统的火花塞在使用时有以下缺点:一是由于接地电极和中心电极直接处于燃烧室中,在相对开放的空间内进行点火,点火瞬间由于火花分散不够剧烈,因此释放火花的速率较慢。二是没有引导空气以及火花按一定路径流动或释放的结构,点火后空气流动紊乱,新的空气不能及时补充,所释放的火花也向四面八方分散,释放强度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引导空气和火花都按照特定路径流动或释放、点火效率高的火花塞。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火花塞,包括:

绝缘体,其具有沿轴线方向延伸的轴孔;

中心电极,其插入贯穿所述绝缘体的轴孔并露出端部;

壳体,其为中空柱状,该壳体套设在所述绝缘体表面;

接地电极;

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壳体的端部、并套设在所述中心电极外的点火件;所述点火件内设有一轴向贯穿点火件的中空的点火腔,所述点火件内壁在中部收窄,使所述点火腔位于中部的直径小于其两端的直径,所述接地电极设置于所述点火件内壁的中部收窄处;所述点火件上还设有至少两个径向的导流孔,所述导流孔设置在所述接地电极处或靠近所述接地电极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火花塞,通过点火件内壁的中部收窄处与中心电极间形成点火间隙,该火花塞在工作时,在点火腔的有限空间中点火,更具爆破力,火花从点火间隙处,经由点火腔的下腔引导,以高强度集中向下喷射出火花,同时,点火腔内形成瞬间的低压状态,气压差使新的空气从导流孔流入,直接补充到点火间隙附近,以形成持续而强劲的火花,多余的气流也顺着火花喷出至燃烧室,空气和火花都按照特定路径流动或释放,大大提高了点火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点火件远离所述中心电极的端部的内壁向内收拢。

上述设置使点火腔的下腔形成相对封闭的空间,增加点火的爆破力,并使喷射的火花更加集中和快速。

进一步地,所述导流孔的直径小于所述点火腔的最小直径。

上述设置防止火花从导流孔喷射,降低火花的集中性,也可以加快空气的流通速度。

进一步地,所述接地电极与所述点火件为一体结构,所述接地电极由所述点火件内壁的中部收窄处形成。

进一步地,所述接地电极与所述点火件为分体结构,所述接地电极固接在所述点火件内壁的中部,使所述点火件形成中部收窄处。

进一步地,所述接地电极为圆环状,所述导流孔设置在所述接地电极上。

进一步地,所述接地电极为凸点,所述导流孔与所述接地电极位于同一径向平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中心电极的端部设置在所述点火件内壁的中部收窄处并与所述导流孔相对。

上述设置使从导流孔流入的空气直接补充到点火间隙处,提高点火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端部的内壁上设有台阶,所述点火件的一端插入所述壳体端部并抵住所述台阶,所述壳体端部向内弯折收拢。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端面与所述点火件的端面接触并固定;或还包括至少一根连接杆,所述壳体的端部与所述点火件的一端通过所述连接杆固接。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火花塞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火花塞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火花塞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火花塞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点火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2,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火花塞的剖视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火花塞包括中心电极1、绝缘体2、壳体3、接地电极和点火件5,所述绝缘体2具有沿轴线方向延伸的轴孔,所述中心电极1插入贯穿所述绝缘体2的轴孔并露出端部,所述壳体3为中空柱状,其套设在所述绝缘体2表面。该点火件5大致为圆筒状结构,其内部设有一轴向贯穿点火件5的中空的点火腔51,其壁厚大致均一。该点火腔51的内壁在中部收窄,使所述点火腔51位于中部的直径小于其两端的直径,使该点火件5形成大致为漏斗状的结构,该点火腔51由此形成一上腔和下腔。所述接地电极与所述点火件5为一体结构,由所述点火件5内壁的中部收窄处52形成。上述“中部”并非指严格意义上的中间位置,该“中部”仅仅是相对于“端部”而言,只要不是位于端部的位置即是“中部”。该点火件5上还设有两个径向的导流孔53,该导流孔53设置在点火件5内壁的中部收窄处52,且该两个导流孔53的中心轴位于同一直线上。导流孔53的直径小于点火腔51的最小直径,在本实施例中,该最小直径即该中部收窄处52。该点火件5远离中心电极1的端部的内壁向内收拢。

该壳体3端部的内壁上设有台阶54,该点火件5固定在壳体3端部时,并使中心电极1的端部设置在点火件5内壁的中部收窄处52并与导流孔53相对。固定该点火件5时,首先将该点火件5套设在中心电极1外,其一端插入壳体3端部并抵住该台阶54,再将壳体3端部向内弯折使其收拢,最后将壳体3端部与点火件5焊接固定。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3,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火花塞的剖视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火花塞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仅有如下不同:该点火腔的内壁在中部收窄,该收窄处具体位于点火腔的中间偏上的位置。该导流孔531有四个,其设置在点火件的中部收窄处并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该中心电极的端部设置在中部收窄处的上方。该壳体端部未设置台阶,其与点火件的一端直接焊接固定。

实施例三

请参阅图4,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火花塞的剖视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火花塞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仅有如下不同:该点火件与接地电极为分体结构,该接地电极4为圆环形结构,其焊接固定在点火件内壁的中部,并相对于该内壁凸起,使点火件形成中部收窄处。该接地电极由贵金属制成。该导流孔贯穿接地电极4和点火件。该中心电极的端部设置在该中部收窄处的下方。该火花塞还包括至少一根连接杆7,在本实施例中具体是两根。该连接杆7分别与壳体端部以及点火件的一端固定焊接,使点火件与壳体端部固定。该点火件远离中心电极的端部的内壁并未向内收拢。

实施例四

请参阅图5,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点火件位于接地电极处的径向平面的剖视图。本实施例四的火花塞与实施例三基本相同,仅有如下不同:该接地电极为凸点41,其焊接固定在点火件51的内壁的中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该凸点41也可以与点火件为一体结构,其突出于该点火件形成。该凸点41有四个,其在该点火件的同一径向平面上等距设置,其他实施方式中,凸点也可以是两个、三个、五个等数目。该导流孔532靠近该接地电极设置,在本实施例中优选该导流孔532与凸点41设置在同一平面上。具体有四个导流孔532,每个导流孔532设置在相邻的凸点41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火花塞,通过点火件内壁的中部收窄处与中心电极间形成点火间隙,该火花塞在工作时,在点火腔的有限空间中点火,更具爆破力,火花从点火间隙处,经由点火腔的下腔引导,以高强度集中向下喷射出火花,同时,点火腔内形成瞬间的低压状态,气压差使新的空气从导流孔流入,直接补充到点火间隙附近,以形成持续而强劲的火花,多余的气流也顺着火花喷出至燃烧室,空气和火花都按照特定路径流动或释放,大大提高了点火效率。进一步地,点火件远离中心电极的端部的内壁向内收拢,使点火腔的下腔形成相对封闭的空间,增加点火的爆破力,并使喷射的火花更加集中和快速;进一步地,导流孔的直径小于所述点火腔的最小直径,以防止火花从导流孔喷射,降低火花的集中性,也可以加快空气的流通速度;进一步地,中心电极的端部设置在点火件内壁的中部收窄处并与所述导流孔相对,能够使从导流孔流入的空气直接补充到点火间隙处,提高点火效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