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路分路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80675阅读:547来源:国知局
合路分路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合路分路器。



背景技术:

电桥也叫同频合路器,它能够沿传输线路某一确定方向上对传输功率连续取样,能将一个输入信号分为两个互为等幅的信号。电桥主要用于多信号合路,以提高输出信号的利用率。

现有的具有合路分路功能的机箱产品通常采用多个合路器,电桥加馈线搭配连接,并将多个合路器、电桥和馈线安装于机箱内,而采用馈线连接的机箱产品,具有生产周期过长,体积过大、电气参数不稳定等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生产周期较短,结构紧凑,体积较小及电气参数较稳定的合路分路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合路分路器,包括本体、连接于所述本体的五个输入端口和两个输出端口、及容纳于所述本体的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所述本体内形成有第一射频通道、第二射频通道、第三射频通道、第四射频通道及第五射频通道,所述第一导体和所述第二导体耦合馈电连接,所述第一导体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导体具有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一射频通道和所述第二射频通道的两端均分别耦合连接于与其对应的一输入端口和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三射频通道、第四射频通道及第五射频通道的两端均分别耦合连接于与其对应的一输入端口和所述第三端;所述第一导体的第二端和第二导体的第四端分别和与其对应的一输出端口连接。

优选地,所述本体内形成有一耦合腔,所述第一导体和所述第二导体均容纳于所述耦合腔。

优选地,所述本体包括第一容纳部、盖合于所述第一容纳部的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一容纳部连接的第二容纳部、及盖合于所述第二容纳部的第二盖板,所述第二容纳部和所述第二盖板共同形成有所述第三射频通道、所述第四射频通道及所述第五射频通道,所述第一容纳部和所述第一盖板共同形成有所述第一射频通道、所述第二射频通道。

优选地,所述本体还包括第三容纳部和容纳于所述第三容纳部的第三盖板,第二容纳部与第三容纳部相邻设置,所述第三容纳部和所述第三盖板共同形成有所述耦合腔。

优选地,所述合路分路器还包括第一防水盖和第二防水盖,所述第一防水盖盖合于所述本体的一侧,以遮盖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三盖板,所述第二防水盖盖合于所述本体的另一侧,以遮盖所述第二盖板。

优选地,所述第二防水盖开设有多个安装孔。

优选地,所述合路分路器还包括多个调谐杆,所述第一盖板、所述第二盖板及所述第三盖板均开设有多个调谐孔,每一调谐杆的一端穿过一调谐孔,并伸入对应的第一射频通道、第二射频通道、第三射频通道、第四射频通道或第五射频通道。

优选地,所述合路分路器还包括容纳于所述本体的传导件,所述第三射频通道、所述第四射频通道及所述第五射频通道均通过所述传导件与所述第二导体的第三端耦合连接。

优选地,所述合路分路器还包括接地端口,所述接地端口连接于所述本体。

优选地,所述第一射频通道、第二射频通道、第三射频通道、第四射频通道及第五射频通道的底壁均间隔设置有多个谐振柱,每二相邻的谐振柱之间形成一耦合窗口。

本实用新型合路分路器通过一体化结构设计,取消了传统的采取多个合路器、电桥及馈线搭配连接的方式,将合路器、电桥和馈线的功能集成于一个合路分路器内,插入损耗更小,交调更稳定,驻波比匹配更好,生产周期更短,体积更小,便于安装,解决了电气参数指标差、产品体积过大、性能不稳定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

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合路分路器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合路分路器实施例去除第一防水盖、第一盖板和第三盖板后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合路分路器实施例去除第一防水盖、第一盖板和第三盖板后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合路分路器实施例去除第一防水盖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合路分路器实施例去除第二防水盖、第二盖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合路分路器实施例去除第二防水盖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合路分路器实施例中传导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见图1至图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合路分路器,包括本体10、连接于本体10的五个输入端口20和两个输出端口30、及容纳于本体10的第一导体40和第二导体50,本体10内形成有第一射频通道101、第二射频通道102、第三射频通道103、第四射频通道104及第五射频通道105,第一导体40和第二导体50耦合馈电连接,第一导体40具有第一端41和第二端42,第二导体50具有第三端51和第四端52,第一射频通道101和第二射频通道102的两端均分别耦合连接于与其对应的一输入端口20和第一端41,第三射频通道103、第四射频通道104及第五射频通道105的两端均分别耦合连接于与其对应的一输入端口20和第三端51;第一导体40的第二端42和第二导体50的第四端52分别和与其对应的一输出端口30连接。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五个输入端口20和两个输出端口30分别连接于本体10,本体10内形成有第一射频通道101、第二射频通道102、第三射频通道103、第四射频通道104及第五射频通道105,容纳于本体10的第一导体40具有第一端41和第二端42,容纳于本体10的第二导体50具有第三端51和第四端52,第一射频通道101和第二射频通道102的两端均分别耦合连接于与其对应的一输入端口20和第一端41,第三射频通道103、第四射频通道104及第五射频通道105的两端均分别耦合连接于与其对应的一输入端口20和第三端51;第一导体40的第二端42和第二导体50的第四端52分别和与其对应的一输出端口30连接,五个输入端口20分别用于输入五种不同频段的射频信号,具体的,分别由第一射频通道101、第二射频通道102输入的两种不同频段的信号至第一导体的第一端41合路,分别由第三射频通道103、第四射频通道104及第五射频通道105输入的另三种不同频段的信号至第二导体50的第三端51合路,由于第一导体40和第二导体50耦合馈电连接,第一射频通道101和第二射频通道102输入的两种不同频段的信号,与第三射频通道103、第四射频通道104及第五射频通道105输入的另三种不同频段的信号进行耦合,并分路输出于两个输出端口30。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合路分路器通过一体化结构设计,取消了传统的采取多个合路器、电桥及馈线搭配连接的方式,将合路器、电桥和馈线的功能集成于一个合路分路器内,插入损耗更小,交调更稳定,驻波比匹配更好,生产周期更短,体积更小,便于安装,解决了电气参数指标差、产品体积过大、性能不稳定的问题。

参见图2,本体10内形成有一耦合腔106,第一导体40和第二导体50均容纳于耦合腔106。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本体10内形成有一耦合腔106,第一导体40和第二导体50均容纳于耦合腔106,耦合腔106的腔壁具有屏蔽等作用,以防止腔内的信号散失,同时也能防止外界信号对腔内信号的干扰。

参见图2至图6,本体10包括第一容纳部11、盖合于第一容纳部11的第一盖板12、与第一容纳部11连接的第二容纳部13、及盖合于第二容纳部13的第二盖板14,第二容纳部13和第二盖板14共同形成有第三射频通道103、第四射频通道104及第五射频通道105,第一容纳部11和第一盖板12共同形成有第一射频通道101、第二射频通道102。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第二容纳部13和第二盖板14共同形成有第三射频通道103、第四射频通道104及第五射频通道105、第一容纳部11和第一盖板12共同形成有第一射频通道101、第二射频通道102,第一射频通道101、第二射频通道102、第三射频通道103、第四射频通道104及第五射频通道105均具有屏蔽等作用,以防止通道内传输的信号散失,同时也能防止外界信号对通道内传输信号的干扰。

参见图2至图6,本体10还包括第三容纳部15和容纳于第三容纳部15的第三盖板16,第二容纳部13与第三容纳部15相邻设置,第三容纳部15和第三盖板16共同形成有耦合腔106。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第三容纳部15和第三盖板16共同形成有耦合腔106,第三容纳部15和第三盖板16可拆卸连接,便于安装或拆卸,利于合路分路器的调试和维修。

参见图1,合路分路器还包括第一防水盖91和第二防水盖92,第一防水盖91盖合于本体10的一侧,以遮盖第一盖板12和第三盖板16,第二防水盖92盖合于本体10的另一侧,以遮盖第二盖板14。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的第一防水盖91、第二防水盖92具有防水、防尘、密封等着作用。

参见图1,第二防水盖92开设有多个安装孔921。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第二防水盖92开设有多个安装孔921,用于合路分路器与其他设备的安装连接。

参见图4和图6,合路分路器还包括多个调谐杆(未图示),第一盖板12、第二盖板14及第三盖板16均开设有多个调谐孔121,每一调谐杆的一端穿过一调谐孔121,并伸入对应的第一射频通道101、第二射频通道102、第三射频通道103、第四射频通道104或第五射频通道105。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每一调谐孔121的孔壁均形成有螺纹,每一调谐杆分别形成有与调谐孔121相适配的螺纹,每一调谐杆的一端穿过一调谐孔121,并伸入对应的第一射频通道101、第二射频通道102、第三射频通道103、第四射频通道104或第五射频通道105,另一端与螺母配合固定于对应的第一盖板12、第二盖板14或第三盖板16,并通过调节调谐杆伸入对应的第一射频通道101、第二射频通道102、第三射频通道103、第四射频通道104或第五射频通道105的深度,以改变合路分路器的电容,调节其耦合量,以便于合路分路器的调试,使得合路分路器产品达到电性能要求。

参见图1和图5,合路分路器还包括容纳于本体10的传导件60,第三射频通道103、第四射频通道104及第五射频通道105均通过传导件60与第二导体50的第三端51耦合连接。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传导件60用于将分别由第三射频通道103、第四射频通道104及第五射频通道105输入的三种频段信号合路于第二导体50的第三端51,取消了传统的采用馈线连接的方式,合路分路器的结构更加紧凑,体积更小,插入损耗更小。

参见图1,合路分路器还包括接地端口70,接地端口70连接于本体10。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接地端口70连接于本体10,以提高合路分路器的安全性。

参见图2,第一射频通道101、第二射频通道102、第三射频通道103、第四射频通道104及第五射频通道105的底壁均间隔设置有多个谐振柱1011,每二相邻的谐振柱1011之间形成一耦合窗口1012。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一射频通道101、第二射频通道102、第三射频通道103、第四射频通道104及第五射频通道105的底壁均间隔设置有多个谐振柱1011,用于耦合传导信号,每二相邻的谐振柱1011之间形成一耦合窗口1012,以方便于每二相邻的谐振柱1011之间进行信号的耦合传输。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