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相AC电抗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09891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三相AC电抗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三相AC电抗器,尤其涉及一种在线圈的线圈端与输入输出端子台之间具有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的三相AC电抗器。



背景技术:

交流(AC)电抗器用于抑制自逆变器等产生的高次谐波电流、或用于改善输入功率因数、还用于减少流向逆变器的浪涌电流。AC电抗器具有由磁性材料形成的芯和形成于芯的外周的线圈。

在图1中示出以往的三相AC电抗器的结构(例如日本特开2009-283706号公报)。以往的三相AC电抗器1000包括在图1所示的箭头的方向上沿直线配置的三相的线圈101a、101b、101c。另外,在各线圈上设有输出端子210a、210b、210c和输入端子220a、220b、220c。在图1所示的以往的三相AC电抗器中,三相的各线圈为平行且直线的配置关系(并排设置),三相的线圈和输入输出端子沿直线排列。因此,容易将输入输出端子沿直线排列的通用的输入输出端子台连接于三相AC电抗器的输入输出端子。

然而,近年来,还公报有一种三相的线圈不为平行且直线(非并排设置)的配置关系的三相AC电抗器(例如国际公开第2012/157053号)。图2A是以往的电抗器装置的立体图,图2B是以往的电抗器装置的俯视图。以往的电抗器装置2000包括磁轭铁心911a、911b、3个磁腿铁心931、3个零相位磁腿铁心941、以及3个线圈921。例如,3个线圈921以磁轭铁心911a的中心轴线为中心分别配置在各错开120度的位置。

在为这样的三相AC电抗器的情况下,为了与通用的输入输出端子台相连接,需要利用汇流条、线缆对线圈端和输入输出端子台进行中继,由于线圈端的位置未成为平行且直线的配置关系(非并排设置),因此,难以进行与通用的输入输出端子台的连接以及与外部器件的连接。另外,还有可能使制造的工时增加或产生作业错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三相的各线圈不为平行且直线的配置关系(非并排设置)的情况下也易于与外部器件相连接的三相AC电抗器。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三相AC电抗器的特征在于,该三相AC电抗器包括:三相的各线圈,该三相的各线圈不为彼此平行的配置关系;输入输出端子台,该输入输出端子台的输入输出部处于平行的配置关系;以及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其设于三相的各线圈的线圈端与输入输出端子台之间,用于将线圈端和输入输出端子台连接起来。

优选地,所述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具有能够相对于所述线圈端和所述输入输出端子台的连接部中的至少一者进行拆卸的构造。

附图说明

根据与附图有关的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以及优点更加明确。在这些附图中,

图1是三相的线圈并排设置的以往的三相AC电抗器的立体图,

图2A是三相的线圈未并排设置的以往的三相AC电抗器的立体图,

图2B是三相的线圈未并排设置的以往的三相AC电抗器的俯视图,

图3是具有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的三相AC电抗器的立体图,

图4是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三相AC电抗器的三相的线圈的俯视图,

图5A是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三相AC电抗器的输入端子台的立体图,

图5B是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三相AC电抗器的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的立体图,

图5C是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三相AC电抗器的三相的各线圈的立体图,

图6A是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的、具有未交叉的形状的汇流条的俯视图,

图6B是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的、具有未交叉的形状的模制部的俯视图,

图7A是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的、具有未交叉的形状的汇流条的立体图,

图7B是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的、具有未交叉的形状的汇流条的俯视图,

图7C是构成三相AC电抗器的三相的线圈的俯视图,

图8A是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的、具有交叉的形状的汇流条的立体图,

图8B是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的、具有交叉的形状的汇流条的俯视图,

图8C是构成三相AC电抗器的三相的线圈的俯视图,

图9A是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三相AC电抗器的三相的线圈的俯视图,

图9B是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三相AC电抗器的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的俯视图,

图9C是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三相AC电抗器的输入输出端子台的俯视图,

图10A是表示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三相AC电抗器的三相的线圈与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之间的连接(利用连接器进行的压接)的图,

图10B是表示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三相AC电抗器的三相的线圈与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之间的连接(利用连接器进行的压接)的图,

图11A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的线圈端插入口和线圈端的主视图,

图11B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的线圈端插入口和线圈端的剖视图,

图12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与输入输出端子台之间的连接(螺纹固定)的图,

图12B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与输入输出端子台之间的连接(螺纹固定)的图,

图13A是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三相AC电抗器的各部分分解表示的图,

图13B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三相AC电抗器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14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三相AC电抗器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三相AC电抗器。在图3中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三相AC电抗器10的立体图,在图4中示出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三相AC电抗器的三相的线圈的俯视图。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三相AC电抗器10具有三相的各线圈(1a、1b、1c)、输入输出端子台2、以及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3。附图标记1是收纳有三相的各线圈(1a、1b、1c)的壳体。

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三相AC电抗器中,三相的各线圈(1a、1b、1c)未成为彼此平行且直线的配置关系(未并排设置)。在图5C中示出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三相AC电抗器的三相的各线圈的立体图。三相的各相的线圈(1a、1b、1c)设于壳体1的内部。第1线圈1a包括第1输出侧线圈端11a和第1输入侧线圈端12a。第2线圈1b包括第2输出侧线圈端11b和第2输入侧线圈端12b。第3线圈1c包括第3输出侧线圈端11c和第3输入侧线圈端12c。并且,各线圈端的端部以具有大致相同的高度的方式构成。在此,例如,也可以是,将第1线圈1a作为R相线圈,将第2线圈1b作为S相线圈,将第3线圈1c作为T相线圈。另外,“线圈端”指的是线圈的端部。

如图3所示,输入输出端子台2的输入输出部(21a、21b、21c、22a、22b、22c)处于平行且直线的配置关系(并排设置)。即,第1输出端子21a、第2输出端子21b、以及第3输出端子21c沿直线配置,第1输入端子22a、第2输入端子22b、以及第3输入端子22c沿直线配置,且两条直线处于平行且直线的配置关系(并排设置)。在此,将这样的配置称作“并排设置”。

在图5A中示出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三相AC电抗器的输入输出端子台2的立体图。如后述那样,第1输出端子21a经由汇流条31a与第1线圈1a的第1输出侧线圈端11a电连接。第1输入端子22a经由汇流条32a与第1线圈1a的第1输入侧线圈端12a电连接。第2输出端子21b经由汇流条31b与第2线圈1b的第2输出侧线圈端11b电连接。第2输入端子22b经由汇流条32b与第2线圈1b的第2输入侧线圈端12b电连接。第3输出端子21c经由汇流条31c与第3线圈1c的第3输出侧线圈端11c电连接。第3输入端子22c经由汇流条32c与第3线圈1c的第3输入侧线圈端12c电连接。

在图5B中示出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三相AC电抗器的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的立体图。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3设于三相的各线圈(1a、1b、1c)的线圈端(11a、11b、11c、12a、12b、12c)与输入输出端子台2之间,用于将线圈端和输入输出端子台2连接起来。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3包括第1输出端子用汇流条31a、第1输入端子用汇流条32a、第2输出端子用汇流条31b、第2输入端子用汇流条32b、第3输出端子用汇流条31c、以及第3输入端子用汇流条32c,该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3具有以树脂等来模制这些汇流条而成的构造。第1输出端子用汇流条31a的靠第1线圈1a侧的端子33a和另一侧的端子沿与水平面垂直的垂直方向形成,两端子之间的部分沿水平方向形成。其他汇流条也具有相同的构造。

第1输出端子用汇流条31a的靠第1线圈1a侧的端子33a与第1线圈1a的第1输出侧线圈端11a电连接。第1输入端子用汇流条32a的靠第1线圈1a侧的端子34a与第1线圈1a的第1输入侧线圈端12a电连接。第2输出端子用汇流条31b的靠第2线圈1b侧的端子33b与第2线圈1b的第2输出侧线圈端11b电连接。第2输入端子用汇流条32b的靠第2线圈1b侧的端子34b与第2线圈1b的第2输入侧线圈端12b电连接。第3输出端子用汇流条31c的靠第3线圈1c侧的端子33c与第3线圈1c的第3输出侧线圈端11c电连接。第3输入端子用汇流条32c的靠第3线圈1c侧的端子34c与第3线圈1c的第3输入侧线圈端12c电连接。

第1输出端子用汇流条31a的靠输入输出端子台2侧的端子与第1输出端子21a电连接。第1输入端子用汇流条32a的靠输入输出端子台2侧的端子与第1输入端子22a电连接。第2输出端子用汇流条31b的靠输入输出端子台2侧的端子与第2输出端子21b电连接。第2输入端子用汇流条32b的靠输入输出端子台2侧的端子与第2输入端子22b电连接。第3输出端子用汇流条31c的靠输入输出端子台2侧的端子与第3输出端子21c电连接。第3输入端子用汇流条32c的靠输入输出端子台2侧的端子与第3输入端子22c电连接。

将图5A~图5C所示的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三相AC电抗器的输入端子台2、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3、以及三相的各线圈(1a、1b、1c)连接起来的状态表示在图3的立体图中。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3优选具有能够相对于线圈端和输入输出端子台2的连接部进行拆卸的构造。

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构成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的汇流条的一部分具有与其他汇流条相交叉的形状的例子。然而,并不限于这样的例子,构成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的汇流条的一部分也可以具有不与其他汇流条相交叉的形状。图6A是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3的、具有未交叉的形状的汇流条31的俯视图,图6B是用于对汇流条31进行模制的模制部41的俯视图。

构成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3的汇流条31包括:第1输出端子用汇流条301a、第1输入端子用汇流条302a、第2输出端子用汇流条301b、第2输入端子用汇流条302b、第3输出端子用汇流条301c、以及第3输入端子用汇流条302c,该汇流条31具有以树脂等来模制这些汇流条而成的构造。第1输出端子用汇流条301a的靠第1线圈1a侧的端子303a和另一侧的端子沿与水平面垂直的垂直方向形成,两端子之间的部分沿水平方向形成。其他汇流条也具有相同的构造。在第1输出端子用汇流条301a~第3输出端子用汇流条301c中,靠第1线圈1a~第3线圈1c侧的端子303a、303b、303c与第1线圈1a~第3线圈1c的输出侧的线圈端相连接,另一侧的端子与输入输出端子台2相连接。另外,在第1输入端子用汇流条302a~第3输入端子用汇流条302c中,靠第1线圈1a~第3线圈1c侧的端子304a、304b、304c与第1线圈1a~第3线圈1c的输入侧的线圈端相连接,另一侧的端子与输入输出端子台2相连接。

模制部41包括多个突出口(41a~41c、42a~42c、43a~43c、44a~44c)。附图标记41a是端子台金属部的插入口或汇流条301a的突出口(R相输出侧)。附图标记41b是端子台金属部的插入口或汇流条301b的突出口(S相输出侧)。附图标记41c是端子台金属部的插入口或汇流条301c的突出口(T相输出侧)。附图标记42a是端子台金属部的插入口或汇流条302a的突出口(R相输入侧)。附图标记42b是端子台金属部的插入口或汇流条302b的突出口(S相输入侧)。附图标记42c是端子台金属部的插入口或汇流条302c的突出口(T相输入侧)。

附图标记43a是线圈端的插入口或汇流条301a的突出口(R相输出侧)。附图标记43b是线圈端的插入口或汇流条301b的突出口(S相输出侧)。附图标记43c是线圈端的插入口或汇流条301c的突出口(T相输出侧)。附图标记44a是线圈端的插入口或汇流条302a的突出口(R相输入侧)。附图标记44b是线圈端的插入口或汇流条302b的突出口(S相输入侧)。附图标记44c是线圈端的插入口或汇流条302c的突出口(T相输入侧)。

汇流条的端子的形状能够设为各种结构。例如,在利用连接器那样的压接的情况下,能够设成线圈端和输入输出端子台的端子中的至少一者能够相对于汇流条进行拆卸的构造。在该情况下,优选在模制部具有端子的插入口。另外,在利用螺纹固定的情况下,能够设成能够将汇流条与线圈的终端部和输入输出端子台的端子中的至少一者螺纹固定的构造。

接下来,说明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的、具有未交叉的形状的汇流条与线圈端之间的连接。图7A和图7B是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的、具有未交叉的形状的汇流条的立体图和俯视图,图7C是构成三相AC电抗器的三相的线圈的俯视图。第1线圈(例如R相线圈)1a的输出端子13a与第1输出端子用汇流条301a的靠第1线圈1a侧的端子303a相连接。第2线圈(例如S相线圈)1b的输出端子13b与第2输出端子用汇流条301b的靠第2线圈1b侧的端子303b相连接。第3线圈(例如T相线圈)1c的输出端子13c与第3输出端子用汇流条301c的靠第3线圈1c侧的端子303c相连接。第1线圈(例如R相线圈)1a的输入端子14a与第1输入端子用汇流条302a的靠第1线圈1a侧的端子304a相连接。第2线圈(例如S相线圈)1b的输入端子14b与第2输入端子用汇流条302b的靠第2线圈1b侧的端子304b相连接。第3线圈(例如T相线圈)1c的输入端子14c与第3输入端子用汇流条302c的靠第3线圈1c侧的端子304c相连接。通过设置各汇流条不重叠的结构,能够易于确保各相的汇流条彼此之间的绝缘距离且能够使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的高度最小,因此能够实现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的小型化。并不必须利用树脂来实现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的模制化,但若利用树脂来进行模制化,则能够更易于确保绝缘距离,从而能够更小型化。

接下来,说明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的、具有交叉的形状的汇流条与线圈端之间的连接。图8A和图8B是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3的、具有交叉的形状的汇流条32的立体图和俯视图,图8C是构成三相AC电抗器的三相的线圈的俯视图。第1线圈(例如R相线圈)1a的输出侧线圈端11a与第1输出端子用汇流条31a的靠第1线圈1a侧的端子33a相连接。第2线圈(例如S相线圈)1b的输出侧线圈端11b与第2输出端子用汇流条31b的靠第2线圈1b侧的端子33b相连接。第3线圈(例如T相线圈)1c的输出侧线圈端11c与第3输出端子用汇流条31c的靠第3线圈1c侧的端子33c相连接。第1线圈(例如R相线圈)1a的输入侧线圈端12a与第1输入端子用汇流条32a的靠第1线圈1a侧的端子34a相连接。第2线圈(例如S相线圈)1b的输入侧线圈端12b与第2输入端子用汇流条32b的靠第2线圈1b侧的端子34b相连接。第3线圈(例如T相线圈)1c的输入侧线圈端12c与第3输入端子用汇流条32c的靠第3线圈1c侧的端子34c相连接。在图8A和图8B所示的例子中,汇流条31a的一部分和汇流条31b的一部分相重叠,汇流条31b的一部分和汇流条32a的一部分相重叠。通过设置汇流条的一部分与其他汇流条相重叠的结构,在汇流条与线圈相连接时,不使线圈端的位置移动,就能够将线圈端保持原样地向输入输出端子侧引出。即,线圈端的位置通常配置在线圈的两端部,但通过设成汇流条彼此的一部分相重叠的结构,从而不必再使该线圈端的位置移动。与此相对,在设为汇流条彼此不重叠的结构的情况下,如图7C所示,需要使至少一部分的线圈端的位置自线圈的两端部向中央部移动。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汇流条31a的一部分和汇流条31b的一部分相重叠且汇流条31b的一部分和汇流条32a的一部分相重叠的例子,但汇流条相重叠的位置并不限于上述那样的例子,也可以使其他汇流条的一部分相重叠。

在图9A~图9C中示出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三相AC电抗器的三相的线圈、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以及输入输出端子台的俯视图。另外,在图10A和图10B中示出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三相AC电抗器的三相的线圈和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的组装前后的立体图。如图9A所示,构成三相AC电抗器的第1线圈(R相线圈)1a的R相的输出端子13a、第2线圈(S相线圈)1b的S相的输出端子13b、以及第3线圈(T相线圈)1c的T相的输出端子13c未呈直线状配置(未并排设置)。同样地,第1线圈(R相线圈)1a的R相的输入端子14a、第2线圈(S相线圈)1b的S相的输入端子14b、以及第3线圈(T相线圈)1c的T相的输入端子14c也未呈直线状配置(未并排设置)。因此,在将各相的线圈(1a、1b、1c)与外部器件相连接的情况下,存在如下问题:需要使外部器件的连接用端子的位置与各相的线圈的输入输出端子的位置对准,无法容易地进行连接。

与此相对,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三相AC电抗器中,通过在三相AC电抗器的各相的线圈(1a、1b、1c)与输入输出端子台2之间设置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3,从而易于进行三相AC电抗器的各相的线圈与外部器件之间的连接。

即,如图10A所示,R相的输出端子13a与汇流条301a的靠第1线圈1a侧的端子303a相连接,S相的输出端子13b与汇流条301b的靠第2线圈1b侧的端子303b相连接,T相的输出端子13c与汇流条301c的靠第3线圈1c侧的端子303c相连接。并且,汇流条301a、301b、301c的与靠第1线圈1a~第3线圈1c侧的端子303a、303b、303c相反的一侧(输入输出端子台侧)的端子沿直线配置。同样地,R相的输入端子14a与汇流条302a的靠第1线圈1a侧的端子304a相连接,S相的输入端子14b与汇流条302b的靠第2线圈1b侧的端子304b相连接,T相的输入端子14c与汇流条302c的靠第3线圈1c侧的端子304c相连接。并且,汇流条302a、302b、302c的与靠第1线圈1a~第3线圈1c侧的端子304a、304b、304c相反的一侧(输入输出端子台侧)的端子沿直线配置。其结果,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3的汇流条的端子被并排设置,能够易于进行三相AC电抗器的各相的线圈与外部器件之间的连接。

接下来,使用图11A和图11B来说明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与线圈端之间的连接方法。图11A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3的线圈端插入口和线圈端的主视图,图11B是其剖视图。例如,如图11A所示,通过将作为线圈端的、第3线圈(T相线圈)1c的输入端子14c沿箭头的朝向插入作为线圈端插入口的、第3输入端子用汇流条302c的靠第3线圈1c侧的端子304c,能够将线圈端和汇流条连接起来。

若将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3连接于线圈,则如图10B所示,汇流条301a、301b、301c的另一侧的端子沿直线配置(并排设置)。其结果,如图9C所示,能够易于进行汇流条301a、301b、301c的各端子与输入输出端子台2的R相用的第1输出端子21a、S相用的第2输出端子21b、T相用的第3输出端子21c之间的连接。

同样地,如图10A所示,R相的输入端子14a与汇流条302a的靠第1线圈1a侧的端子304a相连接,S相的输入端子14b与汇流条302b的靠第2线圈1b侧的端子304b相连接,T相的输入端子14c与汇流条302c的靠第3线圈1c侧的端子304c相连接。

若将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3连接于线圈,则如图10B所示,汇流条302a、302b、302c的另一侧的端子沿直线配置(并排设置)。其结果,如图9C所示,能够易于进行汇流条302a、302b、302c的各端子与输入输出端子台2的R相用的第1输入端子22a、S相用的第2输入端子22b、T相用的第3输入端子22c之间的连接。

接下来,说明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3与输入输出端子台2之间的连接方法。在图12A和图12B中示出通过螺纹固定来进行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与输入输出端子台之间的连接的情况的例子。图12A表示进行螺纹固定之前的状态,图12B表示进行螺纹固定之后的状态。例如,能够使在汇流条301a上设置的孔的位置和在输入输出端子台2的第1输出端子21a上设置的孔的位置对准并利用螺纹件51a来进行螺纹固定。同样地,能够使在汇流条301b上设置的孔的位置和在输入输出端子台2的第2输出端子21b上设置的孔的位置对准并利用螺纹件51b来进行螺纹固定。同样地,能够使在汇流条301c上设置的孔的位置和在输入输出端子台2的第3输出端子21c上设置的孔的位置对准并利用螺纹件51c来进行螺纹固定。对于输入侧的端子,同样地,能够使在输入端子用汇流条302a、302b、302c上设置的孔的位置和在输入输出端子台2的第1输入端子22a~第3输入端子22c上设置的孔的位置对准并利用螺纹件52a、52b、52c来分别进行螺纹固定。

此外,线圈端与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3之间的连接和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3与输入输出端子台之间的连接也可以为螺纹固定、设置连接器等的压接中的任意一种,线圈端与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3之间的连接和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3与输入输出端子台之间的连接中的至少一种连接是利用设置连接器等的压接来进行的。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三相AC电抗器,能够将非并排设置型矩形线圈的线圈端的位置变换为使与外部器件相连接的连接部并排设置的位置,因此能够易于与外部器件之间进行连接布线。

接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三相AC电抗器的制造方法。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三相AC电抗器的制造方法是用于制造上述实施例的三相AC电抗器的方法,该三相AC电抗器的制造方法具有:将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3的汇流条的靠三相的各线圈侧的端子插入并连接于线圈端的工序、和将输入输出端子台2的输入输出端子插入并连接于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3的靠输入输出端子台侧的端子的工序。

在图13中示出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三相AC电抗器10的各部分分解表示的图。图13A表示在将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3和输入输出端子台连接于三相AC电抗器之前的状态,图13B表示连接之后的状态。在图14中示出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三相AC电抗器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首先,在步骤S101中,将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3的汇流条(31a、32a、31b、32b、31c、32c)的靠三相的各线圈侧的端子(33a、34a、33b、34b、33c、34c)(参照图10A、图11)插入并连接于线圈端(11a、12a、11b、12b、11c、12c)。

接下来,在步骤S102中,将输入输出端子台2的输入输出端子(21a、21b、21c、22a、22b、22c)插入并连接于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3的汇流条(31a、31b、31c、32a、32b、32c)的靠输入输出端子台2侧的端子(参照图13)。

在以上的说明中,示出了汇流条和输入输出端子台单独形成的例子,但汇流条和输入输出端子台也可以一体形成。通过设成这样的结构,能够简化将汇流条和输入输出端子台连接起来的工序。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三相AC电抗器的制造方法,在以自动化为前提的、具有非并排设置型矩形线圈的AC电抗器的制造工序中,仅靠将矩形线圈的线圈端插入外部连接位置变换部,就能够进行三相AC电抗器的线圈端与输入输出连接部之间的连接,因此易于使该制造工序自动化。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三相AC电抗器,即使在三相的各线圈不为平行且直线的配置关系(非并排设置)的情况下,也能够易于进行与外部器件之间的连接。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