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孔两相插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90107阅读:448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孔两相插座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孔插座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无孔两相插座。



背景技术:

家用电源插座数量也逐渐增加,但如果安装不当,很有可能存在安全隐患,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近10年累计发生火灾事故中因为电源插座、开关、断路器短路引起的火灾约占总数的近30%,位居各类火灾之首,现在大多数的住户都是使用无保护的插座,社会发生的失火事故大多是因为插座连电失火造成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无孔两相插座。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无孔两相插座,包括有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电连接装置和无孔保护装置,所述壳体包括有卡接配合的盖体和主壳体,电连接装置靠近主壳体设置,无孔保护装置靠近盖体设置,盖体设置有两相插孔,无孔保护装置包括有用以封孔的封孔机构和用以复位无孔机构的复位机构,封孔机构包括有两个用以封闭两相插孔的封孔组件和两个用以复位封孔组件的第一复位组件,复位机构包括有对开式滑动组件和用以复位滑动组件的第二复位组件,主壳体内设置有两个与滑动组件配合的脊板。

进一步的,所述封孔组件包括有用以封闭两相插孔的第一封孔组件和第二封孔组件,所述两相插孔包括有火线插孔和零线插孔,第一封孔组件包括有用以封闭火线插孔且对称设置的第一封堵头和第二封堵头,第二封孔组件包括有用以封闭零线插孔且对称设置的第三封堵头和第四封堵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复位组件包括有若干个第一复位弹簧,所有第一复位弹簧与第一封堵头、第二封堵头、第三封堵头和第四封堵头靠近主壳体的一侧一一对应,所有第一复位弹簧远离盖体的一端与滑动组件抵触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滑动组件包括有对开式的第一滑动条板和第二滑动条板,第一滑动条板和第二滑动条板的长度方向均与火线插孔和零线插孔排列方向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滑动条板和第二滑动条板的两端均设置有缺口,第一封堵头安装在第一滑动条板靠近零线插孔的一端的缺口内,第二封堵头安装在第二滑动条板靠近零线插孔的一端的缺口内,第三封堵头安装在第一滑动条板靠近火线插孔的一端的缺口内,第四封堵头安装在第二滑动条板靠近火线插孔的一端的缺口内。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复位组件包括有两个分别抵触第一滑动条板和第二滑动条板的中段的第二复位弹簧,每个第二复位弹簧远离滑动组件的一端与盖体内侧抵触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滑动条板和第二滑动条板靠近主壳体的一侧均设置有与脊板滑动配合的楔面,第一滑动条板和第二滑动条板的楔面配合形成一个V型缺口,脊板包括有与第一滑动条板和第二滑动条板的楔面滑动配合的V型尖头。脊板所在平面与第一滑动条板的长度方向垂直,第一滑动条板和第二滑动条板的滑动方向与第一滑动条板的长度方向垂直。

进一步的,所有所述缺口内分别设置有与第一封堵头、第二封堵头、第三封堵头和第四封堵头一一对应滑动配合的滑槽。

进一步的,所有所述第二复位弹簧均为圆柱状,所有第二复位弹簧的轴线重合。

进一步的,所述电连接装置包括有火线连接片和零线连接片,主壳体通过脊板分割两个用于火线连接片和零线连接片安装的内腔。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无孔两相插座,当两相插头插入壳体的两相插孔内,将第一封堵头、第二封堵头、第三封堵头和第四封堵头向内挤压,给第一滑动条板和第二滑动条板一个向脊板滑动的力,第一滑动条板和第二滑动条板的楔面与脊板滑动配合,第一滑动条板和第二滑动条板分开,两相插头穿过第一滑动条板和第二滑动条板分开的间隙插入电连接装置,当两相插头从无孔两相插座拔出,所有第二复位弹簧推动第一滑动条板和第二滑动条板复位贴合,第一复位弹簧推动一封堵头、第二封堵头、第三封堵头和第四封堵头复位将两相插孔封闭,无孔保护装置降低连电事故的发生率,保证使用者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无孔保护装置和电连接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滑动组件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滑动组件和封孔组件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壳体1,盖体1a,两相插孔1a1,主壳体1b,脊板1b1,无孔保护装置2,第一封孔组件2a1,第二封孔组件2a2,第一封堵头2a3,第二封堵头2a4,第三封堵头2a5,第四封堵头2a6,第一复位弹簧2b,滑动组件2c,第一滑动条板2c1,第二滑动条板2c2,楔面2c3,缺口2c4,第二复位弹簧2d,滑槽3,电连接装置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照图1至图6所示的一种无孔两相插座,包括有壳体1、设置在壳体1内的电连接装置4和无孔保护装置2,所述壳体1包括有卡接配合的盖体1a和主壳体1b,电连接装置4靠近主壳体1b设置,无孔保护装置2靠近盖体1a设置,盖体1a设置有两相插孔1a1,无孔保护装置2包括有用以封孔的封孔机构和用以复位无孔机构的复位机构,封孔机构包括有两个用以封闭两相插孔1a1的封孔组件和两个用以复位封孔组件的第一复位组件,复位机构包括有对开式滑动组件2c和用以复位滑动组件2c的第二复位组件,主壳体1b内设置有两个与滑动组件2c配合的脊板1b1。

工作原理:当两相插头插入壳体1的两相插孔1a1内,将第一封堵头2a3、第二封堵头2a4、第三封堵头2a5和第四封堵头2a6向内挤压,给第一滑动条板2c1和第二滑动条板2c2一个向脊板1b1滑动的力,第一滑动条板2c1和第二滑动条板2c2的楔面2c3与脊板1b1滑动配合,第一滑动条板2c1和第二滑动条板2c2分开,两相插头穿过第一滑动条板2c1和第二滑动条板2c2分开的间隙插入电连接装置4,当两相插头从无孔两相插座拔出,所有第二复位弹簧2d推动第一滑动条板2c1和第二滑动条板2c2复位贴合,第一复位弹簧2b推动一封堵头、第二封堵头2a4、第三封堵头2a5和第四封堵头2a6复位将两相插孔1a1封闭。

所述封孔组件包括有用以封闭两相插孔1a1的第一封孔组件2a1和第二封孔组件2a2,所述两相插孔1a1包括有火线插孔和零线插孔,第一封孔组件2a1包括有用以封闭火线插孔且对称设置的第一封堵头2a3和第二封堵头2a4,第二封孔组件2a2包括有用以封闭零线插孔且对称设置的第三封堵头2a5和第四封堵头2a6,当两相插头抵触第一封孔组件2a1和第二封孔组件2a2插进两相插座时,第一封堵头2a3和第二封堵头2a4分开,第三封堵头2a5和第四封堵头2a6分开。

所述第一复位组件包括有若干个第一复位弹簧2b,所有第一复位弹簧2b与第一封堵头2a3、第二封堵头2a4、第三封堵头2a5和第四封堵头2a6靠近主壳体1b的一侧一一对应,所有第一复位弹簧2b远离盖体1a的一端与滑动组件2c抵触连接,当两相插头从两相插座拔出,第一复位组件将第一封堵头2a3、第二封堵头2a4、第三封堵头2a5和第四封堵头2a6顶回将两相插孔1a1封堵。

所述滑动组件2c包括有对开式的第一滑动条板2c1和第二滑动条板2c2,第一滑动条板2c1和第二滑动条板2c2的长度方向均与火线插孔和零线插孔排列方向相同,第一滑动条板2c1和第二滑动条板2c2贴合时,将电连接装置4完全遮挡,当第一滑动条板2c1和第二滑动条板2c2分开时,电连接装置4才会供两相插头插入,保证两相插座在未使用的时候,不会发生触电事故。

所述第一滑动条板2c1和第二滑动条板2c2的两端均设置有缺口2c4,第一封堵头2a3安装在第一滑动条板2c1靠近零线插孔的一端的缺口2c4内,第二封堵头2a4安装在第二滑动条板2c2靠近零线插孔的一端的缺口2c4内,第三封堵头2a5安装在第一滑动条板2c1靠近火线插孔的一端的缺口2c4内,第四封堵头2a6安装在第二滑动条板2c2靠近火线插孔的一端的缺口2c4内,当第一滑动条板2c1和第二滑动条板2c2分开时会带动第一封堵头2a3和第二封堵头2a4分开,第三封堵头2a5和第四封堵头2a6分开。

所述第二复位组件包括有两个分别抵触第一滑动条板2c1和第二滑动条板2c2的中段的第二复位弹簧2d,每个第二复位弹簧2d远离滑动组件2c的一端与盖体1a内侧抵触连接,当插头拔出后,第二复位弹簧2d将第一滑动条板2c1和第二滑动条板2c2顶回贴合。

所述第一滑动条板2c1和第二滑动条板2c2靠近主壳体1b的一侧均设置有与脊板1b1滑动配合的楔面2c3,第一滑动条板2c1和第二滑动条板2c2的楔面2c3配合形成一个V型缺口,脊板1b1包括有与第一滑动条板2c1和第二滑动条板2c2的楔面2c3滑动配合的V型尖头。脊板1b1所在平面与第一滑动条板2c1的长度方向垂直,第一滑动条板2c1和第二滑动条板2c2的滑动方向与第一滑动条板2c1的长度方向垂直,当两相插头插入插座时,第一滑动条板2c1和第二滑动条板2c2顺着自身楔面2c3在脊板1b1的脊线滑动打开。

所有所述缺口2c4内分别设置有与第一封堵头2a3、第二封堵头2a4、第三封堵头2a5和第四封堵头2a6一一对应滑动配合的滑槽3,第一复位弹簧2b为圆柱状,滑槽3的长度方向与第一复位弹簧2b的轴线平行,第一封堵头2a3、第二封堵头2a4、第三封堵头2a5和第四封堵头2a6均能够在各自对应的第一复位弹簧2b轴线滑动。

所有所述第二复位弹簧2d均为圆柱状,所有第二复位弹簧2d的轴线重合,这样的结构能够使第一滑动条板2c1和第二滑动条板2c2复位贴合时不会错位。

所述电连接装置4包括有火线连接片和零线连接片,主壳体1b通过脊板1b1分割两个用于火线连接片和零线连接片安装的内腔,电连接装置4设置在无孔保护装置2和主壳体1b之间,避免触电事故。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出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