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轮式铝制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76258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涡轮式铝制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五金制品领域,具体涉及涡轮式铝制散热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不断发展,目前的计算机处理器,如中央处理器或显示卡处理器等,运行频率及速度在不断提升,其产生的热量也随之增多,温度不断升高,严重影响着电子元件的运行性能和稳定性。因此,为提高散热性能,目前的处理器已几乎都搭配有相应的散热装置才能在正常工作温度下运行,从而避免性能下降甚至烧毁的问题。

现有技术的散热装置,有主动散热和被动散热两种方式,被动散热一般通过散热片与空气进行热交换来散热。

一方面,对于被动散热而言,一般包括铝制散热基板和安装于其上的散热片,电子器件工作产生的热量先传导至铝制散热基板再传递至散热鳍片,最后经散热鳍片与周围空气热交换而降温,由于现在电子产品都朝向微型化方向发展,因此内部散热空间小,散热器单纯通过热交换来散热,在较小的散热空间内,散热效果差,不利于电子产品的小型化发展,若将散热器体积设置较大,又不便于安装。第二方面,为提高散热面积,很多厂家将散热器做成不规则状,以增加整体的散热面积,这样一来加工难度大,且不便于安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加工简单、便于安装、散热效果好的涡轮式铝制散热器。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涡轮式铝制散热器,包括呈镂空状的圆筒外罩、呈涡轮状安装于圆筒外罩内壁的若干个散热鳍片、设置于圆筒外罩内部中央用于放置电子产品的支撑座,安装有散热鳍片的圆筒外罩外表面呈百叶窗结构;所述支撑座包括圆筒状的铝制壳体、灌装于铝制壳体内部的冷却介质、沉积于铝制壳体外表面的高导热类金刚石涂层、涂覆于铝制壳体内表面的防腐层。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散热鳍片呈拱形片状结构,且散热鳍片包括铝制芯体和涂覆于铝制芯体表面用以将热量转化为红外线的热量转换层。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散热鳍片的弧度为12°-18°,相邻散热鳍片之间的距离与散热鳍片弦长之比为1:1,散热鳍片的数目为19个。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散热鳍片可拆卸的嵌设于圆筒外罩内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一方面,散热鳍片呈涡轮状安装于圆筒外罩,对空气起导流作用,引导位于支撑座上的电子产品发出的热量从圆筒外罩内部通过散热鳍片再通过百叶窗结构的圆筒外罩排出到圆筒外罩内部,散热效果好。第二方面,支撑座包括圆筒状的铝制壳体、灌装于铝制壳体内部的冷却介质、沉积于铝制壳体外表面的高导热类金刚石涂层、涂覆于铝制壳体内表面的防腐层,支撑座外表面的高导热类金刚石涂层直接与电子产品接触,快速将热量传递至铝制壳体,经冷却介质冷却以降低散热器的温度,从而降低电子产品的温度,进一步改善了散热效果。第三方面,支撑座的内表面设有防腐层,对于带腐蚀性的冷却介质,会造成铝制品腐蚀而影响散热效果,通过设置防腐层,防腐层直接与冷却介质接触,防止冷却介质腐蚀铝制壳体,保证散热器正常工作,进一步改善了散热效果。第四方面,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整体呈圆柱体状,结构规则,便于安装,使用方便,且电子产品直接设置于圆筒外罩内部,使得整体占用体积小,空间利用率高。

2、散热鳍片呈拱形片状结构,相对于平直状的片状结构,一方面增大了散热鳍片的表面积从而增大了散热器的散热面积,提高了散热效果,第二方面,对散热鳍片周围空气起到导流作用,加速散热鳍片周围空气流动,使得支撑座上电子产品产生的热量能从内向外及时排出,进一步改善了散热效果。

3、散热鳍片包括铝制芯体和涂覆于铝制芯体表面用以将热量转化为红外线的热量转换层。热量传递至铝制芯体后,经热量转换层将热量转化为红外线辐射到周围,进一步改善了散热器的散热效果,对于相同的散热效率,本实用新型能设计得更为小巧,从而便于安装。

4、散热鳍片的弧度为12°-18°,优选为15°,若弧度过大,会造成散热鳍片弯曲过大,从而阻碍空气流动,若弧度过小,使得散热鳍片接近平面状,散热面积小且导流效果差,散热效果差,将散热鳍片弧度设计为15°,此时导流效果好,散热效果好。相邻散热鳍片之间的距离与散热鳍片弦长之比为1:1,散热鳍片的数目为19个,若散热鳍片数目过多,相邻散热鳍片之间的距离小,散热鳍片会阻碍相邻散热鳍片周围空气流动,使得散热效果差,若散热鳍片数目过少,相邻散热鳍片之间的距离大,又导致整体散热面积小,散热效果差,实验证明,当相邻散热鳍片之间的距离与散热鳍片弦长之比为1:1,散热鳍片的数目为19个时,此时散热效率最高,散热效果最好。

5、散热鳍片可拆卸的嵌设于圆筒外罩内壁,可根据实际需要安装或拆卸散热鳍片,保证散热效果,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座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鳍片的横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2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和主视图。

涡轮式铝制散热器100,包括呈镂空状的圆筒外罩110、呈涡轮状安装于圆筒外罩110内壁的若干个散热鳍片120、设置于圆筒外罩110内部中央用于放置电子产品的支撑座130,安装有散热鳍片120的圆筒外罩110外表面呈百叶窗结构。

如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座的横截面示意图。

支撑座130包括圆筒状的铝制壳体131、灌装于铝制壳体131内部的冷却介质132、沉积于铝制壳体131外表面的高导热类金刚石涂层133、涂覆于铝制壳体131内表面的防腐层134。

如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鳍片的横截面示意图。

散热鳍片120呈拱形片状结构,相对于平直状的片状结构,一方面增大了散热鳍片120的表面积从而增大了散热器100的散热面积,提高了散热效果,第二方面,对散热鳍片120周围空气起到导流作用,加速散热鳍片120周围空气流动,使得支撑座130上电子产品产生的热量能从内向外及时排出,进一步改善了散热效果。

散热鳍片120包括铝制芯体121和涂覆于铝制芯体121表面用以将热量转化为红外线的热量转换层122。热量传递至铝制芯体121后,经热量转换层122将热量转化为红外线辐射到周围,进一步改善了散热器100的散热效果,对于相同的散热效率,本实用新型能设计得更为小巧,从而便于安装。

散热鳍片120的弧度为12°-18°,优选为15°,若弧度过大,会造成散热鳍片120弯曲过大,从而阻碍空气流动,若弧度过小,使得散热鳍片120接近平面状,散热面积小且导流效果差,散热效果差,将散热鳍片120弧度设计为15°,此时导流效果好,散热效果好。相邻散热鳍片120之间的距离与散热鳍片120弦长之比为1:1,散热鳍片120的数目为19个,若散热鳍片120数目过多,相邻散热鳍片120之间的距离小,散热鳍片120会阻碍相邻散热鳍片120周围空气流动,使得散热效果差,若散热鳍片120数目过少,相邻散热鳍片120之间的距离大,又导致整体散热面积小,散热效果差,实验证明,当相邻散热鳍片120之间的距离与散热鳍片120弦长之比为1:1,散热鳍片120的数目为19个时,此时散热效率最高,散热效果最好。

散热鳍片120可拆卸的嵌设于圆筒外罩110内壁,可根据实际需要安装或拆卸散热鳍片120,保证散热效果,使用方便。

一方面,散热鳍片120呈涡轮状安装于圆筒外罩110,对空气起导流作用,引导位于支撑座130上的电子产品发出的热量从圆筒外罩110内部通过散热鳍片120再通过百叶窗结构的圆筒外罩110排出到圆筒外罩110内部,散热效果好。第二方面,支撑座130包括圆筒状的铝制壳体131、灌装于铝制壳体131内部的冷却介质132、沉积于铝制壳体131外表面的高导热类金刚石涂层133、涂覆于铝制壳体131内表面的防腐层134,支撑座130外表面的高导热类金刚石涂层133直接与电子产品接触,快速将热量传递至铝制壳体131,经冷却介质132冷却以降低散热器100的温度,从而降低电子产品的温度,进一步改善了散热效果。第三方面,支撑座130的内表面设有防腐层134,对于带腐蚀性的冷却介质132,会造成铝制品腐蚀而影响散热效果,通过设置防腐层134,防腐层134直接与冷却介质132接触,防止冷却介质132腐蚀铝制壳体131,保证散热器100正常工作,进一步改善了散热效果。第四方面,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100整体呈圆柱体状,结构规则,便于安装,使用方便,且电子产品直接设置于圆筒外罩110内部,使得整体占用体积小,空间利用率高。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将电子产品置于支撑座130表面,电子产品工作产生热量,一方面直接散热至空气中,经散热鳍片120的导流,排出至圆筒外罩110外部,另一方面,通过高导热类金刚石涂层133快速将热量传导至铝制壳体131,再传导至冷却介质132,经冷却介质132进行热交换后,经铝制壳体131热传导至散热鳍片120,热量传递至散热鳍片120的铝制芯体121后,经热量转换层122将热量转化为红外线辐射到周围,通过这两方面共同作用,将电子产品产生的热量发散到外界环境中,保证电子产品温度得以降低,起到散热效果。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