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将外罩压合于汽车天线底座的压合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07701发布日期:2018-08-04 17:30阅读:26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冲压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用于将外罩压合于汽车天线底座的压合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汽车内部智能化的东西越来越多,例如无线电信号接收的AM/FM天线模块、导航模块和放大器模块等。如果随意安装就显得杂乱,所以要把这些智能的模块安装于天线底座,然后用外罩将天线底座合上,形成一个整体。传统的手法是采取人工把外罩合上于天线底座,这样不仅效率低、压合精度不高,而且容易人为地损坏产品,造成经济的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将外罩压合于汽车天线底座的压合机构,解决了效率低,压合精度不高,容易对产品造成人为的损坏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将外罩压合于汽车天线底座的压合机构,包括用于定位外界的天线底座的定位座及用于将外界的外罩压合于天线底座的压合装置,所述压合装置包括设置于定位座一侧的支撑组件、铰接于支撑组件的传动组件、驱动传动组件下压的控制组件、连接于传动组件的连接块及固定连接于连接块的压头组件,压头组件用于将外罩压合于天线底座。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组件包括铰接于支撑组件的铰接部、与铰接部连接的过渡部及与过渡部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过渡部包括第一倾斜面、第二倾斜面及顶压面;铰接部靠近连接部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倾斜面,连接部靠近铰接部的一端连接于第二倾斜面,顶压面连接于第一倾斜面与第二倾斜面。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台及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包括固定设置于支撑台的底板及设置于底板的竖直板;所述铰接部铰接于竖直板。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组件包括把手、连接于把手的手柄杆及顶压杆;所述顶压杆一端铰接于手柄杆,顶压杆另一端铰接于铰接部。

进一步地,所述手柄杆远离把手的一端铰接于支撑组件,顶压杆与铰接部之间的铰接处、手柄杆与支撑组件之间的铰接处、铰接部与支撑组件之间的铰接处彼此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块固定连接于连接部。

进一步地,所述压头组件包括固定连接于连接块的连接杆及连接于连接杆的压头。

进一步地,所述压头包括用于抵触外罩的压合底面、连接于压合底面的第一圆锥面及连接于第一圆锥面的第二圆锥面;所述第二圆锥面抵触于连接杆。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座设置有若干个用于定位天线底座的定位杆。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杆连接有弹性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申请的一种用于将外罩压合于汽车天线底座的压合机构,结构简单,可以很好地将外罩压合于天线底座,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压合精度,而且避免了人为的损坏产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压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传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定位座1,定位杆11,弹性件12,压合装置2,支撑组件21,支撑台211,支撑板212,底板2121,竖直板2122,传动组件22,铰接部221,过渡部222,第一倾斜面2221,第二倾斜面2222,顶压面2223,连接部223,控制组件23,把手231,手柄杆232,顶压杆233,连接块24,双头螺栓241,第一螺母242,垫片243,压头组件25,连接杆251,压头252,压合底面2521,第一圆锥面2522,第二圆锥面2523,第二螺母25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将外罩压合于汽车天线底座的压合机构,包括用于定位外界的天线底座的定位座1及用于将外界的外罩压合于天线底座的压合装置2,所述压合装置2包括设置于定位座1一侧的支撑组件21、铰接于支撑组件21的传动组件22、驱动传动组件22下压的控制组件23、连接于传动组件22的连接块24及固定连接于连接块24的压头组件25,压头组件25用于将外罩压合于天线底座。

天线底座在定位座1后,把无线电信号接收的AM/FM天线模块、导航模块和放大器模块固定装设于天线底座,然后把外罩盖上天线底座上。这时的外罩还没有与天线底座完全的扣合,需要借助压合装置2的压合力把外罩压合在天线底座上。需要压合时,先把控制组件23往上抬高,控制组件23驱动传动组件22向下转动,传动组件22向下转动时,带着固定连接于传动组件22的连接块24和固定连接于连接块24的压头组件25一起向下运动,下压的压头组件25将外罩压合在天线底座上。本申请的压合机构的结构简单,可以很好地将外罩压合于天线底座,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压合精度,而且避免了人为的损坏产品。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传动组件22包括铰接于支撑组件21的铰接部221、与铰接部221连接的过渡部222及与过渡部222连接的连接部223;所述过渡部222包括第一倾斜面2221、第二倾斜面2222及顶压面2223;铰接部221靠近连接部223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倾斜面2221,连接部223靠近铰接部221的一端连接于第二倾斜面2222,顶压面2223连接于第一倾斜面2221与第二倾斜面2222。

需要压合时,把控制组件23往上抬高,在提高的过程中,控制组件23顶压着顶压面2223向下运动。在控制组件23顶压顶压面2223的同时,铰接于支撑组件21的铰接部221自行转动。所述传动组件22设置有2组。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组件21包括支撑台211及支撑板212;所述支撑板212包括固定设置于支撑台211的底板2121及设置于底板2121的竖直板2122;所述铰接部221铰接于竖直板2122。

底板2121通过螺钉固定于支撑台211。所述支撑台211设置有两块支撑板212,两块竖直板2122靠在一起,铰接部221铰接于两块竖直板2122,防止传动组件22转动过度而导致竖直板2122变形。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组件23包括把手231、连接于把手231的手柄杆232及顶压杆233;所述顶压杆233一端铰接于手柄杆232,顶压杆233另一端铰接于铰接部221。

需要压合时,操作者手握把手231往上抬,带动手柄杆232和顶压杆233一起往上运动,顶压杆233顶压着顶压面2223向下运动。具体的,把手231设有几段凸起的弧形且把手231表面设有凸粒,增加了把手231的摩擦力。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手柄杆232远离把手231的一端铰接于支撑组件21,顶压杆233与铰接部221之间的铰接处、手柄杆232与支撑组件21之间的铰接处、铰接部221与支撑组件21之间的铰接处彼此间隔设置。

为了提高控制组件23的稳固性,防止在下压的过程中控制组件23脱落,所以将所述手柄杆232远离把手231的一端铰接于竖直板2122。为了防止各转动件在运动的过程中相互干扰,所以顶压杆233与铰接部221之间的铰接处、手柄杆232与支撑组件21之间的铰接处、铰接部221与支撑组件21之间的铰接处彼此间隔设置。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块24固定连接于连接部223。

连接块24通过双头螺栓241、第一螺母242及垫片243固定连接于连接部223。所述连接块24通过两组双头螺栓241与第一螺母242配合固定连接于连接部223,这样的锁紧效果更好。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压头组件25包括固定连接于连接块24的连接杆251及连接于连接杆251的压头252。

连接杆251贯穿于连接块24,通过第二螺母253锁紧于连接块24。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压头252包括用于抵触外罩的压合底面2521、连接于压合底面2521的第一圆锥面2522及连接于第一圆锥面2522的第二圆锥面2523;所述第二圆锥面2523抵触于连接杆251。

压头252下压时,压合底面2521顶压着外罩与天线底座扣合。具体的,压合底面2521设有一层橡胶层,保证顶压时不会损伤外罩。所述第二圆锥面2523与压合底面2521呈120度,便于加工压头252。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座1设置有若干个用于定位天线底座的定位杆11。

定位杆11环形设置于定位座1,使天线底座稳固定位于定位座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杆11连接有弹性件12。

压头组件25下压外罩时,由于下压的力度非常大,为了防止压头组件25压坏外罩或天线底座,在定位杆11下方连接有弹性件12。当下压力度大于设定值时,定位杆11把弹性件12往下压,保护产品;当下压力解除时,弹性件12复位。所述弹性件可以是弹簧、弹片或弹性橡胶等。

本实施例中的所有技术特征均可根据实际需要而进行自由组合。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现方案,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其它方式实现,在不脱离本技术方案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