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灯条用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38108发布日期:2018-07-13 19:48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尤其是涉及一种灯条用连接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售的灯条一般采用焊接的方式接至电源线,焊接需要专门的工具,操作较为繁琐,且焊接部位小,易出现断裂、接触不良等问题,导致安装后产品的使用寿命不长。为此,越来越多的厂家开始生产带有连接器的灯条,以方便人们安装使用,但这些连接器结构复杂,制作难度大,端子部位容易发生松动,焊接在线路板上的稳固性也不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易于制作和装配,连接稳定牢固,不易松脱的灯条用连接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灯条用连接器,包括塑胶制成的连接器本体,连接器本体的上部贯穿设有通槽,通槽的两侧设有固定片,固定片包括连接部,连接部的一侧从上至下并排设有第一插脚、第二插脚和第三插脚,第二插脚上设有第一限位齿,连接器本体上设有与三个插脚配合的第一插槽,通槽的下方间隔设有多个接触端子,连接器本体上设有与接触端子一一对应的第二插槽,连接器本体的背面设有两个相对于通槽对称的定位孔,通槽的后部设有单向卡块。

所述接触端子包括基部,基部靠近连接器本体的一侧从上至下并排设有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第一延伸部的端部呈钩状,第二延伸部上设有第二限位齿,基部另一侧的底部向外延伸,形成第三延伸部。

所述第一延伸部、第二延伸部、第三延伸部、基部以及第二限位齿一体成型。

所述第一插脚、第二插脚、第三插脚、连接部以及第一限位齿一体成型。

所述第三插脚的端部设有C型卡口。

所述连接部的顶部高于第一插脚。

相邻两个所述接触端子之间的间距为1.4-1.6mm。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通过设置三个固定片插脚实现与电路板焊接的牢固性和稳定性,单向卡块设置在通槽的后部,使连接器本体与接插件之间能够承受更大的拉力,同时,接触端子插装在连接器本体后不易松脱,有效延长了灯条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固定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接触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连接器本体,2、固定片,21、第一插脚,22、第二插脚,23、第三插脚,24、连接部,25、第一限位齿,26、C型卡口,3、接触端子,31、第一延伸部,32、第二延伸部,33、第三延伸部,34、基部,35、第二限位齿,4、通槽,5、单向卡块,6、定位孔,7、第一插槽,8、第二插槽。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灯条用连接器,包括塑胶制成的连接器本体1,连接器本体1的上部贯穿设有通槽4,通槽4的两侧设有固定片2,固定片2包括连接部24,连接部24的一侧从上至下并排设有第一插脚21、第二插脚22和第三插脚23,第二插脚22上设有第一限位齿25,防止连接器本体1前后移动而松脱,连接器本体1上设有与三个插脚配合的第一插槽7,通过三个插脚实现与电路板焊接的牢固性和稳定性,通槽4的下方间隔设有多个接触端子3,相邻两个接触端子3之间的间距为1.4-1.6mm,连接器本体1上设有与接触端子3一一对应的第二插槽8,连接器本体1的背面设有两个相对于通槽4对称的定位孔6,与外部接插件装配时起到定位作用,通槽4的后部设有单向卡块5,使连接器本体1与外部接插件之间能够承受更大的拉力,扣合性更好,能够有效延长灯条的使用寿命,同时,整体结构也更节省空间,可广泛应用于照明设备、TV和汽车上线路的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接触端子3包括基部34,基部34靠近连接器本体1的一侧从上至下并排设有第一延伸部31和第二延伸部32,第一延伸部31的端部呈钩状,第二延伸部32上设有第二限位齿35,通过第二限位齿35和钩状结构将接触端子3牢牢限位在第二插槽8内,基部34另一侧的底部向外延伸,形成第三延伸部33。

第一延伸部31、第二延伸部32、第三延伸部33、基部34以及第二限位齿35一体成型,第一插脚21、第二插脚22、第三插脚23、连接部24以及第一限位齿一体25成型,接触端子3和固定片2均为金属材质,成型制作更加简单,降低了生产成本和难度。

第三插脚23的端部设有C型卡口26,防止连接器本体1上下移动而脱落,与第一限位齿25共同作用,将固定片2始终限位在第一插槽7内。连接部24的顶部高于第一插脚21,增加固定片2的与外部零件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固定片2焊接位置的选择更加灵活。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