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充电插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85849发布日期:2018-09-08 00:33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插座技术领域,更进一步涉及一种多功能充电插座。



背景技术:

插座是一种电连接各种插头的转接设备,用于对各插头供电;现代人拥有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如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平板电脑等,但这些设备的续航能够差,难以满足长时间使用的需求,为了提高其续航能力,需要使用充电宝。

在室内通常可直接将电子设备插在电源上充电,一般不需要使用充电宝;对充电宝进行充电时通过充电线将充电宝连接于插座上,充电完成后再拔下电源,操作过程较为繁琐,而且存在忘记对充电宝充电的情况;过多的数据线会造成打结缠绕的问题,并且不够整洁美观。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如何不通过线缆对充电宝充电,是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功能充电插座,不使充电线就能够直接对充电宝充电,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多功能充电插座,包括呈盘状的上壳体,所述上壳体的侧面上设置用于插接插头的插孔;所述上壳体内设置与电源导电连接的导电装置,所述导电装置与插入所述插孔的插头导电接触;

所述上壳体上设置与所述导电装置导电连接的导电触点,所述导电触点外露于所述上壳体的上表面,所述上壳体的上表面用于支撑充电宝,并且所述导电触点用于与充电宝底部裸露的导电片导电接触。

可选地,所述上壳体的上表面向下凹陷设置充电槽,所述充电槽的形状与充电宝的外形相同;所述导电触点设置于所述充电槽内。

可选地,所述充电槽的横截面呈圆形,所述充电槽内设置限位凸块,所述限位凸块与充电宝底部设置定位缺口的形状相匹配。

可选地,所述上壳体内设置的导电装置通过电线连接于电源;所述上壳体的底部设置圆柱形的绕线柱,所述电线从所述绕线柱的侧面引出,所述电线能够盘绕于所述绕线柱上。

可选地,还包括收线盘,所述收线盘包括上圆环和下圆环,所述上圆环和所述下圆环的外边缘通过侧壁固定连接;所述上圆环和所述下圆环上贯通开设用于插装所述绕线柱的贯通孔。

可选地,所述绕线柱的底部固定连接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大于所述上圆环和所述下圆环上贯通开设的贯通孔。

可选地,所述下圆环的底面上设置多块独立的橡胶防滑垫。

可选地,所述充电槽的侧壁上设置从两侧夹紧充电宝弹性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充电插座,包括呈盘状的上壳体,上壳体的侧面上设置用于插接插头的插孔;上壳体内设置与电源导电连接的导电装置,导电装置与插入插孔的插头导电接触,使插入插孔中的插头与电源导电连通;上壳体上设置与导电装置导电连接的导电触点,并且导电触点外露于上壳体的上表面,上壳体的上表面用于支撑充电宝,并且导电触点用于与充电宝底部裸露的导电片导电接触。当充电宝放置于充电插座上之后,使导电触点与导电片接触即可对充电宝充电,无需使用充电线,随放随充,还可避免充电宝没电的情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功能充电插座的爆炸结构图;

图2为导电触点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上壳体和收线盘相互配合的爆炸图;

图4A为上壳体和收线盘相互配合的纵截面图;

图4B为上壳体和收线盘相互配合的横截面图。

图中包括:

上壳体1、插孔11、导电触点12、充电槽13、绕线柱14、电线2、收线盘3、上圆环31、下圆环32、侧壁33、防滑垫34、限位板4。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充电插座,不使充电线就能够直接对充电宝充电。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充电插座进行详细的介绍说明。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功能充电插座的爆炸结构图,该多功能充电插座包括呈盘状的上壳体1,上壳体1的侧面上设置用于插接插头的插孔11,多个插孔11沿周向设置,各个插孔11的朝向不同,可避免相邻的两个插头之间出现干扰。上壳体1内设置与电源导电连接的导电装置,导电装置与插入插孔11的插头导电接触,对插头所对应的用电设备供电。插孔11可为两孔、三孔、五孔接口或USB接口。

上壳体1上设置与导电装置导电连接的导电触点12,如图2所示,为导电触点12的结构示意图;导电触点12外露于上壳体1的上表面,上壳体1的上表面用于支撑充电宝,并且导电触点12用于与充电宝底部裸露的导电片导电接触。上壳体1的上表面为平面或者斜度较小的倾斜面,充电宝放置其上得到稳定的支撑。

当充电宝放在上壳体1的上表面时,充电宝底部裸露的导电片与上壳体1上设置的导电触点12接触进行导电,可对充电宝进行充电,因充电宝的导电片和上壳体1的导电触点12均呈裸露设置,因此在充电时仅需要相互对正即可,不需要使用充电线连接;无需使用充电线,随放随充,通过插座对充电宝的放置起到提醒作用,还可避免充电宝忘记充电的情况。

上壳体1的上表面可为平面,也可设置向上的凸起结构,也可设置向下的凹陷结构,优选地,本实用新型在上壳体1的上表面向下凹陷设置充电槽13,充电槽13的形状与充电宝的外形相同,充电宝的底部可插入到充电槽13内,由充电槽13对充电宝进行限位,防止充电宝在上壳体1的上表面平移;导电触点12设置于充电槽13内,优选地设置在充电槽13的底部,在充电宝放置到充电槽13时有效接触。若在上壳体1的上表面设置向上凸起的定位结构也是可以的,这些具体的设置形式都应受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

更进一步,本实用新型中充电槽13的横截面呈圆形,充电槽13内设置限位凸块,限位凸块与充电宝底部设置定位缺口的形状相匹配。充电槽13内设置限位凸块,内部形状不为中心对称,因此充电宝插入时方向具有唯一性,使导电触点12和充电宝上导电片的位置唯一确定。

上壳体1内设置的导电装置通过电线2连接于电源,具有更大的应用范围;上壳体1的底部设置圆柱形的绕线柱14,电线2从绕线柱14的侧面引出,电线2能够盘绕于绕线柱14上。绕线柱14向下凸出于上壳体1的底面,并且绕线柱14的横截面积小于上壳体1的下表面,当电线2盘绕时能够完全收纳到上壳体1的范围之内,避免过长的电线在外发生缠绕,使整体更加简洁美观。

更进一步,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收线盘3,如图3所示,为上壳体1和收线盘3相互配合的爆炸图,图4A和图4B分别为上壳体1和收线盘3相互配合的纵截面图和横截面图;收线盘3包括上圆环31和下圆环32,上圆环31和下圆环32的外边缘通过侧壁33固定连接,上圆环31、下圆环32和侧壁33围成一个圆盘形的空腔;上圆环31和下圆环32上贯通开设用于插装绕线柱14的贯通孔,绕线柱14可从此贯通孔中从上向下穿出,收线盘3整体可以绕线柱14为中心旋转。电线2从绕线柱14的侧壁上引出,进入上圆环31、下圆环32和侧壁33围成的空腔,并从侧壁33上设置的通孔中穿出到外部,当需要收线时,可保持上壳体1固定不动,旋转收线盘3,电线逐渐从侧壁33上的通孔进入空腔中,盘绕于绕线柱14上。

绕线柱14的底部固定连接限位板4,限位板4大于上圆环31和下圆环32上贯通开设的贯通孔,限位板4从下方支撑下圆环32,使收线盘3整体与上壳体1转动相连为一个整体。

为了达到更好的定位效果,在下圆环32的底面上设置多块独立的橡胶防滑垫34,防滑垫34可为橡胶垫,增大与桌面等支撑面的摩擦力,插座不易移动。

充电槽13的侧壁上设置从两侧夹紧充电宝弹性件,两侧设置的弹性件在自由状态的间距小于充电宝的直径,当充电宝插入充电槽13后,两侧的弹性件向两侧被撑开,将充电宝牢固地卡紧。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