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线转接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13206发布日期:2018-10-09 20:50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导线连接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导线转接端子。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实现导线与导线之间的连接,可以选择以下连接方式:1、将两根导线直接缠绕在一起;2、采用焊锡将两根导线焊在一起;3、通过接线柱将两导线连接在一起,并使用螺丝进行固定;4、在导线的连接端安装特定的转接头,通过将两导线的转接头对接,实现两导线的连接;5、将两导线分别插入到导线转接端子内,通过导线转接端子实现两导线的连通。

由于将两导线直接缠绕,容易导致接触不良,或导线之间接触面积过小而发热烧毁导线;采用焊锡将两根导线焊在一起,需要用到电烙铁和焊锡丝,临时使用时准备工作较长;采用接线柱连接,导线裸露部分直接暴露在外面,存在安全隐患,且固定用的螺丝易损坏;采用安装特定转接头以实现两导线的连接,在使用上工序复杂。因此,上述这几种连接方式中,采用导线转接端子将两导线连接在一起应用更加广泛。

例如,一种常用的2孔的导线转接端子,产品型号为PC-253T,该导线转接端子在使用时,只要将导线插入它的安装孔内即可,操作方便,且导线裸露部分位于安装孔的内部,安全系数高。

但是,上述导线转接端子的导电连通件位于其外壳内部,并紧压在外壳的内壁上,导线插入时,需要依靠导线自身将导电连通件与外壳内壁之间顶出间隙,并插入导电连通件与外壳内壁之间,故该导线转接端子只适用于硬导线,软导线无法插入。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适用于任何导线的导线转接端子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导线转接端子,该导线转接端子能够适用于任何导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导线转接端子,用于导线之间的连接,包括绝缘的外壳和导线夹紧结构,所述导线夹紧结构设于所述外壳内部,所述导线夹紧结构包括相互压紧的两个夹紧件,二者至少一者具有弹性,且至少一者为导电件;还包括设于所述外壳端部且绝缘的操作件,在外力作用下,所述操作件能够带动具有弹性的所述夹紧件弹性变形,至两个所述夹紧件之间产生间隙;且所述操作件还设有贯通其内外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内端位置对应于所述间隙的位置,以便所述导线经所述通孔的外端插入至所述间隙处;所述导线插入所述间隙后,撤销所述外力,具有弹性的所述夹紧件复位,所述导线夹紧于两个所述夹紧件之间。

可选地,所述外壳的端部还设有安装孔,所述操作件经所述安装孔插入所述外壳内部,并能够在外力作用下沿所述外壳轴向移动。

可选地,还包括使所述操作件复位的复位弹性件,所述外壳内壁设有凸起,所述复位弹性件沿所述外壳轴向支撑于所述操作件与所述凸起之间。

可选地,两个所述夹紧件均沿所述外壳轴向延伸,且二者相对设置,一所述夹紧件的两端,分别与另一所述夹紧件的两端相互压紧,以在所述外壳轴向上,形成两组夹紧位;所述操作件为两个,并设于所述外壳相对的两端,一所述操作件用于使一所述夹紧位产生所述间隙,另一所述操作件用于使另一所述夹紧位产生所述间隙。

可选地,具有弹性的所述夹紧件的每一端均朝另一所述夹紧件的方向弯折形成弯折段,两个所述弯折段分别与另一所述夹紧件的两端相互压紧,以形成两组所述夹紧位。

可选地,两个所述夹紧件均具有弹性,所述夹紧件的每一端均朝另一所述夹紧件的方向弯折形成弯折段,两个所述夹紧件的相对设置的所述弯折段相互压紧,以形成两组夹紧位。

可选地,所述操作件使所述夹紧位产生所述间隙时,两个所述夹紧件的弯折段均产生弹性变形。

可选地,两个所述夹紧件的中部分别紧贴于所述外壳相对的两侧内壁。

可选地,还包括绝缘的挡板,所述挡板安装在所述外壳的内部,并位于两组所述夹紧位之间,以隔离自所述外壳两端的所述操作件处分别插入的导线。

可选地,还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设于所述外壳的内壁,且两个所述夹紧件的弯折处均设有所述限位件,以防止两个所述夹紧件沿所述外壳的轴向晃动。

可选地,设有所述限位件的所述外壳的一侧内壁为基准内壁,与所述基准内壁相邻的所述外壳的两侧内壁为限位内壁;两个所述夹紧件的中部分别插入至与各自相对应的所述限位件与所述限位内壁之间。

可选地,所述操作件朝向所述导线夹紧结构的一端为动作端,所述动作端的形状为锥形,且其横截面沿朝所述导线夹紧结构的方向逐渐减小。

可选地,所述动作端的形状为棱锥形。

可选地,所述外壳包括相扣合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扣合的方向垂直于所述外壳的轴向和所述压紧件的压紧方向。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导线转接端子,在其外壳的端部设置有绝缘的操作件,使用时,操控所述操作件即可带动导线夹紧结构中的具有弹性的夹紧件产生弹性变形,至两个夹紧件之间产生间隙;两个夹紧件之间产生间隙后,将需要连接的导线通过设于操作件上的通孔,插入至两夹紧件之间的间隙处;导线插入所述间隙后,撤去操控所述操作件的外力,导线夹紧结构中的具有弹性的夹紧件在自身弹性作用下复位,从而将导线夹紧在两个夹紧件之间,同时,通过导线夹紧结构中的导电件,实现导线之间的连通。

该导线转接端子的如上设置,避免了在导线插入时,需要依靠导线自身将导线夹紧结构顶出间隙,故该导线转接端子不但能够适用于硬导线,还能够适用于软导线,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导线转接端子适用于任何导线。

并且,通过在操作件上设置用于插入导线的通孔,避免了在该导线转接端子的外壳上设置专门用于插入导线的导线插入孔,实际生产时,直接在操作件上加工一个贯穿内外的通孔即可,降低了导线转接端子的加工难度,简化了导线转接端子的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导线转接端子一种具体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导线转接端子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的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第二壳体安装有夹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外壳1、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安装孔13、凸起14、限位凸起15、挡板16、限位件17、卡扣18、卡槽19、操作件2、通孔21、环形凸起22、动作端23、操作端24、夹紧件3、复位弹性件4、导线夹紧结构N、夹紧位N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2,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导线转接端子一种具体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导线转接端子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导线之间连接的导线转接端子,包括绝缘的外壳1和位于外壳1内部的导线夹紧结构N,导线夹紧结构N用于实现导线的固定和连通,具体地,导线夹紧结构N包括相互压紧的两个夹紧件3,为了能够将导线插入至两夹紧件3之间,两夹紧件3中应至少有一者具有弹性,并且为了实现导线之间的连通,两夹紧件3中还应至少有一者为导电件。

另外,为了使软导线能够插入至两夹紧件3之间,该导线转接端子还包括设于外壳1端部的且绝缘的操作件2,该操作件2在外力作用下能够带动导线夹紧结构N中具有弹性的夹紧件3产生弹性变形至两夹紧件3之间产生间隙,避免了如背景技术中的依靠导线自身将导线夹紧结构N顶开间隙。

并且,为了使导线能够插入至两夹紧件3之间,操作件2还设有贯通其内外的通孔21,通孔21的内端位置对应于上述两夹紧件3产生间隙的位置,以便于操作件2使两夹紧件3之间产生间隙后,导线能够经过通孔21的外端插入至两夹紧件3之间的间隙处。导线插入该间隙处后,撤去操控操作件2的外力,导线夹紧结构N中的具有弹性的夹紧件3可以在自身弹性作用下复位,从而将导线夹紧在导线夹紧结构N的两个夹紧件3之间;同时,由于导线夹紧结构N中的一夹紧件3为导电件,故此时插入的导线均压紧在导电件上,通过该导电件即可实现导线之间的连通。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该导线转接端子使用的安全性,外壳1采用阻燃材料,并且为了能够在使用过程中清晰地看出导线的插入状态,避免产生导线接触不良,外壳1可以选用透明材料。

另外,操作件2设于外壳1的端部,具体地,外壳1的端部设有安装孔13,操作件2通过安装孔13插入至外壳1的内部,并且,操作件2的外端(位于外壳1外部的一端)为操作端24,操作件2的内端(位于外壳1内部的一端),也是朝向导线夹紧结构N的一端为动作端23。使用时,对操作件2的操作端24施加推力,使操作件2沿外壳1的轴向向外壳1的内部移动,通过其动作端23将导线夹紧机构N顶出间隙;在导线插入至该间隙后,撤销对操作端24的作用力,导线夹紧机构N中具有弹性的夹紧件3在自身弹性下复位,并将操作件2沿外壳1的轴向向外顶出。

为了提高具有弹性的夹紧件3的使用寿命,该导线转接端子还包括用于使操作件2复位的复位弹性件4,具体地,外壳1的内壁设有凸起14,操作件2的中部设有环形凸起22,复位弹性件4的初始状态可以为预压缩状态,并沿外壳1的轴向支撑在凸起14和环形凸起22之间。因此,在导线插入至两夹紧件3之间的间隙处后,撤去施加在操作端24的推力,操作件2在复位弹性件4的弹性作用下复位,而不是仅依靠导线夹紧结构N中具有弹性的夹紧件3的弹性将其复位,降低了上述具有弹性的夹紧件3的弹性负载,从而延长了具有弹性的夹紧件3的使用寿命。同时,为了防止操作件2在复位弹性件4的弹性作用下从外壳1的内部脱出,外壳1内壁的端部还设有限位凸起15,操作件2的环形凸起22在复位弹性件4的弹性推力作用下抵靠在限位凸起15上。当然,可以理解,上述复位弹性件4的初始状态选择为自然状态,同样可以满足操作件2复位的需求。

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导线转接端子在使用时,导线分别从外壳的两端插入至导线夹紧结构的间隙处。具体地,两个夹紧件3相对设置,并均沿外壳1的轴向延伸,一夹紧件3的两端分别与另一夹紧件3的两端相互压紧,从而在外壳1的轴向上,形成两组用于夹紧导线的夹紧位N1。相应地,操作件2也为两个,并分别设于外壳1相对的两端,且两操作件2的具体结构形式与设置方式与上述相同;其中,一操作件2用于使与其相对应的一夹紧位N1产生间隙,另一操作件2用于使另一夹紧位N1产生间隙,从而使导线能够分别从位于外壳1两端的通孔21插入至两夹紧位N1的间隙处。当然,也可以选择将导线均从外壳1的一端插入至导线夹紧结构N的间隙处,但是,此时应在操作件2上设置多个用于导线插入的通孔21或者在一端设置多个操作件2。

为了实现在外壳1的轴向上,形成两组用于夹紧导线的夹紧位N1,本方案中,两个夹紧件3均为弹性件,在外壳1的轴向上,两夹紧件3中的每一个夹紧件3的两端均朝另一个夹紧件3的方向弯折形成弯折段,即两夹紧件3的两端均形成有弯折段。

其中,一夹紧件3一端的弯折段与另一夹紧件3一端的弯折段相互压紧,形成一组用于夹紧导线的夹紧位N1,如图1所示夹紧件3的左端弯折后形成类似于“V”形,两个“V”形相互压紧,形成的夹紧位N1类似于“M”形。同样,一夹紧件3另一端的弯折段与另一夹紧件3另一端的弯折段相互压紧,形成另一组用于夹紧导线的夹紧位N1,如图1所示,夹紧结构N的右端也形成一“M”形的夹紧位N1。即通过两个夹紧件3相对设置的上述弯折段相互压紧形成两组用于夹紧导线的夹紧位N1。具体地,弯折时弯折处的形状除了可以是V形,也可以是U形或其他形状。为了便于将两夹紧件3弯折,夹紧件3可以选择为片状,同时为了使夹紧件3能够导电,夹紧件3可以为铜片、铁片等。

同时,借助于两夹紧件3的弯折段相互压紧所产生的弹性力,两夹紧件3的中部分别紧贴在外壳1相对的两侧内壁上,以避免一夹紧件3沿朝另一夹紧件3的方向晃动。并且,如上设置的导线夹紧结构N,在操作件2将夹紧位N1顶出间隙时,两夹紧件3的弯折段同时产生弹性变形,进一步增大各自弯折段的弯折程度,以使两夹紧件3之间产生间隙。

当然,为了实现在外壳1的轴向上形成两组用于夹紧导线的夹紧位N1,并不仅仅局限于上述这一种形式,例如,还可以在外壳1的轴向上,具有弹性的夹紧件3的两端均朝另一个夹紧件3的方向弯折形成弯折段,两个弯折段分别与另一夹紧件3的两端相互压紧,以形成两组用于夹紧导线的夹紧位N1,即两夹紧件3中,仅使具有弹性的一夹紧件3弯折即可。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操作件2将夹紧位N1顶出间隙,操作件2的动作端23的形状为锥形,且动作端23的横截面沿朝夹紧位N1的方向逐渐减小。更进一步地,动作端23的形状可以选择为棱锥形,从而使操作件2在顶开夹紧位N1时,操作件2的动作端23与夹紧件3之间的接触为线接触,与圆锥形的动作端23相比,增大了动作端23与夹紧件3之间的接触面积,使顶开夹紧位N1的过程更加平稳,夹紧件3的受力更加均匀。

另外,由于本方案中,导线自外壳1的两端分别插入至导线夹紧结构N的两组夹紧位N1中,在插入时,针对有可能出现的导线插入量过多,而导致导线直接接触的情况,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导线转接端子还包括绝缘的挡板16,挡板16安装在外壳1的内部,并位于两组夹紧位N1之间,以将自外壳1两端的操作件2处分别插入的导线隔离开。

并且,为了防止在操作件2将导线夹紧结构N的夹紧位N1顶出间隙时,夹紧件3因受到操作件2的推力而沿外壳1的轴向晃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导线转接端子还包括限位件17,限位件17设置在外壳1的内壁上,并且在两个夹紧件3的弯折处均设有限位件17,以限制夹紧件3沿外壳1的轴向运动。

此外,为了便于组装该导线转接端子,外壳1为分体式外壳,具体地,请进一步参考图3、图4,图3为图2中的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的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外壳1沿轴向剖开,分成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换言之,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沿垂直轴向的方向扣合形成外壳1。

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的连接处设有相对应的连接结构,具体地,第一壳体11的连接处设置有卡扣18,第二壳体12的连接处设置有卡槽19,以便于可拆卸地组装成外壳1。当然,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之间的连接结构并不局限于这一种形式,只要保证能够实现两者的组装即可,例如,还可以选择在两者的连接处设置相对应的连接销和销孔。

由图3、4还可以看出,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的内壁上均设置有挡板16与限位件17,实际上,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扣合后,二者的挡板16、限位件17也对接扣合形成与夹紧件3宽度方向大致相当的档案、限位件。此时,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扣合方向不仅是垂直于轴向,还垂直于夹紧件3的压紧方向,即沿夹紧件3的宽度方向扣合,体现在图1中,即垂直于纸面方向扣合。

为了便于制造,第一壳体11与挡板16、限位件17,第二壳体12与挡板16、限位件17一体成型,并且,第一壳体11的形状与第二壳体12的形状相同。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扣合方向垂直于轴向且垂直于夹紧件3的压紧方向,便于实现限位件17与夹紧件3的装配,且在安装两夹紧件3时,还对夹紧件3提供初步的定位。

请进一步参考图5,图5为图4中的第二壳体安装有夹紧件的结构示意图。

限位件17设置在外壳1的一侧内壁上,为了便于描述,定义设有限位件17的外壳1的一侧内壁为基准内壁,与该基准内壁相邻的外壳1的两侧内壁(即上述两夹紧件3中部所紧贴的外壳1相对的两侧内壁)为限位内壁。

两夹紧件3在安装时,先将夹紧件3装入第一壳体11内或第二壳体12内,本方案中,夹紧件3先装入第二壳体12内,具体地,首先将夹紧件3两端的弯折处对准限位件17所在的位置,然后分别将两夹紧件3的中部插入至与各自相对应的限位件17与限位内壁之间,即限位件17还对夹紧件13的安装起到定位的作用。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