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器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91617发布日期:2019-07-17 05:36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继电器单元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收容于蓄电池壳体的继电器单元。



背景技术:

在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辆等车辆中,搭载有车辆的驱动用的电动马达。而且,根据车辆的不同而有时搭载有发电机。这样的电动马达或作为发电机的旋转电机经由逆变器而连接于蓄电池。此时,在蓄电池的负载即逆变器与蓄电池之间连接继电器,利用控制装置对该继电器进行控制,由此进行蓄电池与逆变器的电连接状态的切换。

专利文献1记载了在车辆中将继电器也包含其他的电气安装元件地收纳于电气安装壳体的内侧的结构。在继电器的接点上电连接汇流条的一端,将汇流条的另一端在电气安装壳体的外侧电连接于电池块的输出端子。此外,汇流条的中间部在电气安装壳体的外侧,经由绝缘散热片而连接于构成车辆的底盘。专利文献1也记载了汇流条并不局限于连接于底盘也可以连接于收纳电池系统的壳体的情况。由此,继电器产生的热量向底盘或其他的壳体侧进行热传导而能够散热。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7909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从电气安装壳体延伸出的汇流条与底盘或收纳电池系统的壳体连接的位置从继电器的内部的容易发热的接点分离得较远。由此,接点与继电器的散热部的距离增大,可能难以对继电器进行散热。因此,存在继电器的冷却效率下降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收容于蓄电池壳体的继电器单元中提高继电器的冷却效率。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继电器单元收容于蓄电池壳体,具备:第一汇流条;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汇流条的继电器;及覆盖所述第一汇流条及所述继电器的设备罩,所述设备罩为上端封闭的箱状,包括在下端形成开口的上侧部件和以封闭所述上侧部件的所述开口的方式结合于所述上侧部件的下侧部件,所述下侧部件由具有比所述上侧部件高的传热性的树脂形成,所述第一汇流条经由配置于所述第一汇流条与所述下侧部件之间的第一内侧热传导片,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于所述下侧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继电器单元,位于设备罩内的第一汇流条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于设备罩的下侧部件。由此,在下侧部件以能够进行传热的方式连接于蓄电池壳体的情况下,在继电器的散热路径中,容易减小从继电器的接点至作为散热部分的蓄电池壳体的距离。而且,蓄电池壳体的热容量增大。由此,容易将继电器产生的热量以短的距离向热容量大的部分散热,因此能够提高继电器的冷却效率。此外,第一汇流条及下侧部件经由第一内侧热传导片而连接。由此,即使在下侧部件由容易破裂的材料形成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下侧部件因振动与第一汇流条碰撞而破裂的情况。此外,下侧部件由与上侧部件相比具有高传热性的树脂形成。由此,不需要提高上侧部件的传热性,因此能够抑制设备罩的成本,并提高使用了包含下侧部件的热传导路径时的散热性。

另外,在本发明的继电器单元中,优选的是,所述继电器单元包括配置于所述下侧部件的下侧的外侧热传导片,所述第一汇流条经由所述第一内侧热传导片及所述下侧部件,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于所述外侧热传导片。

根据上述的优选的结构,在设备罩的下侧部件的下侧经由外侧热传导片连接蓄电池壳体的情况下,即使下侧部件由容易破裂的材料形成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下侧部件因振动与蓄电池壳体碰撞而破裂的情况。

另外,在本发明的继电器单元中,优选的是,所述继电器单元具备被所述设备罩覆盖的第二汇流条,所述继电器在所述第一汇流条与所述第二汇流条之间,分别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汇流条及所述第二汇流条,在所述下侧部件的上表面形成有由绝缘壁分隔的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在所述第一凹部配置所述第一内侧热传导片,且在所述第一凹部内在所述第一内侧热传导片的上侧重叠配置所述第一汇流条,在所述第二凹部配置第二内侧热传导片,且在所述第二凹部内在所述第二内侧热传导片的上侧重叠配置所述第二汇流条,所述第一汇流条经由所述第一内侧热传导片和所述下侧部件,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于所述外侧热传导片,并且所述第二汇流条经由所述第二内侧热传导片和所述下侧部件,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于所述外侧热传导片。

根据上述的优选的结构,在下侧与第一汇流条接触的第一内侧热传导片和在下侧与第二汇流条接触的第二内侧热传导片与由绝缘壁分隔的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分开配置。由此,即使在水分进入设备罩内或设备罩内部的水蒸气结露而水积存于设备罩的下端部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第一汇流条与第二汇流条的继电器的外侧的短路。

另外,在本发明的继电器单元中,优选的是,所述外侧热传导片粘结于所述下侧部件的下侧面,在所述下侧部件的下侧面中,在与所述外侧热传导片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相对的部分形成有向下侧突出的片保护壁。

根据上述的优选的结构,在包含设备罩及外侧热传导片的继电器单元的传送时,能够抑制外部的物体或人与外侧热传导片接触而从下侧部件剥落外侧热传导片的情况。

另外,在本发明的继电器单元中,优选的是,所述外侧热传导片从厚度方向一方侧观察到的形状为矩形,所述片保护壁以包围所述外侧热传导片的方式形成为截面矩形形状,所述片保护壁的高度比所述外侧热传导片的厚度大。

根据上述的优选的结构,能够进一步抑制从罩下侧部件剥落外侧热传导片的情况。

另外,在本发明的继电器单元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片保护壁,在包含所述外侧热传导片的下端的外周面中,以周向一部分露出的方式形成切口。

根据上述的优选的结构,在包含设备罩及外侧热传导片的继电器单元的传送时,在表面膜粘贴于外侧热传导片的下表面的情况下,在传送结束时,容易通过切口从外侧热传导片拆卸表面膜。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继电器单元,能够提高继电器的冷却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车载用蓄电池继电器连接结构的电路图。

图2是在实施方式中表示配置于蓄电池壳体内的蓄电池模块及设备罩的剖视图。

图3是在实施方式中表示设备罩内的第一汇流条连接于构成蓄电池壳体的壳体下侧部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4是在实施方式的另一例中表示设备罩内的第一汇流条连接于构成蓄电池壳体的壳体下侧部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5是在实施方式的另一例中表示设备罩内的第一汇流条连接于构成蓄电池壳体的壳体下侧部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6是从图5取出包含设备罩及继电器的继电器单元而表示的剖视图。

图7是在实施方式的另一例中表示设备罩内的第二汇流条连接于构成蓄电池壳体的壳体下侧部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8是在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构成蓄电池继电器连接结构的继电器单元中表示从设备罩剥落了外侧热传导片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构成蓄电池继电器连接结构的继电器单元的剖视图。

图10是沿图9的箭头a方向观察的图。

图11是在实施方式的另一例中表示设备罩内的第一汇流条及第二汇流条连接于构成蓄电池壳体的壳体下侧部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2是图11的b部放大图。

图13是在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构成蓄电池继电器连接结构的继电器单元中在将设备罩的罩下侧部件拆卸的状态下省略一部分而从下侧观察的图。

图14是在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构成蓄电池继电器连接结构的继电器单元中表示在设备罩的下侧部件配置的第一汇流条及第二汇流条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下说明的形状、材料及个数是说明用的例示,根据包含车载用蓄电池继电器连接结构的车辆的规格而可以适当变更。以下,在全部的附图中,对于同等的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地进行说明。另外,在本文中的说明中,根据需要而使用这以前叙述的附图标记。

另外,以下,说明蓄电池的负载是连接于马达的逆变器的情况,但是实施方式没有限定为这样的结构,负载可以是其他的电气元件。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车载用蓄电池继电器连接结构10的电路图。以下,车载用蓄电池继电器连接结构10记载为蓄电池继电器连接结构10。蓄电池继电器连接结构10搭载于车辆。车辆是具备旋转电机即马达(未图示)作为车辆的驱动源的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车辆。在车辆为混合动力车辆的情况下,车辆除了马达之外还具备发动机作为驱动源。在马达经由逆变器50连接有作为蓄电池的蓄电池模块12。蓄电池模块12构成蓄电池继电器连接结构10。而且,在蓄电池模块12与逆变器50之间连接有正极继电器14及负极继电器15。

具体而言,蓄电池继电器连接结构10具备蓄电池模块12、第一汇流条20a、20b、第二汇流条22a、22b、正极继电器14、负极继电器15、设备罩30及蓄电池壳体40。蓄电池模块12通过将多个蓄电池单体电串联而构成。蓄电池模块12可以包含将一部分的蓄电池单体并联的结构。蓄电池模块12收容于蓄电池壳体40。

图2是在实施方式中表示配置于蓄电池壳体40内的蓄电池模块12及设备罩30的剖视图。蓄电池壳体40通过将壳体下侧部件41与壳体上侧部件45结合而构成。壳体下侧部件41包括底板部42和从底板部42的外周缘竖立设置的外周壁部43。壳体上侧部件45包括顶板部46和连结于顶板部46的外周缘并向下侧突出的外周壁部47。在壳体上侧部件45从外侧嵌合于壳体下侧部件41的上侧的状态下,壳体上侧部件45通过螺栓等紧固手段(未图示)而结合于壳体下侧部件41。壳体上侧部件45及壳体下侧部件41都由铁、铝等金属形成。例如,壳体下侧部件41由铝合金的压铸件形成。由此,能够提高壳体下侧部件41的散热性。

在蓄电池壳体40的内侧收容有蓄电池模块12、图1、图3所示的后述的第一汇流条20a、20b、第二汇流条22a、22b、正极继电器14、负极继电器15及设备罩30。而且,设备罩30将第一汇流条20a、20b、第二汇流条22a、22b、正极继电器14及负极继电器15覆盖,即从外侧覆盖。

如图2所示,蓄电池模块12固定在蓄电池壳体40的壳体下侧部件41的底板部42上。此时,在底板部42的上侧依次层叠板状的隔热材料48和传热部件49,在传热部件49的上侧配置蓄电池模块12。传热部件49在由铝片形成的收容体封入有作为制冷剂的吸热剂即吸热凝胶而构成。传热部件49将从蓄电池模块12通过收容体向吸热凝胶的一部分传递的热量通过吸热凝胶吸收,并且向吸热凝胶整体扩散并散热。由此,能够提高由隔热材料48产生的蓄电池模块12与壳体下侧部件41之间的隔热效果。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省略在蓄电池模块12与壳体下侧部件41之间配置的传热部件49。

另外,在将蓄电池壳体40固定于车辆的车身(未图示)的状态下,使蓄电池壳体40的壳体下侧部件41的底部向车辆的外部露出。由此,在车辆行驶时,通过向图2的箭头α方向流动的行车风而能够对壳体下侧部件41进行冷却。行车风通常为60℃以下,因此通过行车风能够使存在成为比60℃高温的可能性的蓄电池壳体40的温度下降。需要说明的是,蓄电池壳体40没有限定为使壳体下侧部件41向车辆的外部露出的结构,可以设为例如借助鼓风机马达的驱动等通过通道而将冷却风向蓄电池壳体40的周围供给来对蓄电池壳体40进行冷却的结构。

在蓄电池壳体40的壳体下侧部件41的上侧固定设备罩30。设备罩30是称为接线box的结构,由树脂形成。设备罩30的详细结构在后文使用图3进行说明。返回图1,在设备罩30的内侧配置第一汇流条20a、20b、第二汇流条22a、22b、正极继电器14及负极继电器15。各继电器14、15通过在树脂等绝缘材料制的继电器壳体16的内侧收纳继电器主体而构成。继电器主体具有2个固定接点p1、p2、相对于固定接点p1、p2能够接触/分离的可动片r、切换可动片r与固定接点p1、p2的连接状态的励磁线圈(未图示)。与继电器主体的固定接点p1、p2电连接的2个继电器端子t1、t2向各继电器14、15的继电器壳体16的外侧露出。

在这样的正极、负极的各继电器14、15中,在内部的固定接点p1、p2的附近容易发热。该内部的接点p1、p2连接于继电器端子t1、t2,在该继电器端子t1、t2连接后述的汇流条。因此,在实施方式中,如后所述在汇流条中,对于与继电器端子t1、t2接近的部分容易散热,由此提高继电器14、15的冷却性。

具体而言,在正极继电器14及负极继电器15中,在蓄电池模块12侧的继电器端子t1分别连接第一汇流条20a、20b的一端。而且,各第一汇流条20a、20b的另一端连接于在设备罩30安装的蓄电池侧连接器端子t3、t4。连接于正极继电器14的蓄电池侧连接器端子t3与蓄电池模块12的正极输出端子tp经由充电插头sp通过丝线l1来连接。

连接于负极继电器15的蓄电池侧连接器端子t4与蓄电池模块12的负极输出端子tn通过丝线l2连接。由此,蓄电池模块12的正极输出端子tp与第一汇流条20a被电连接,蓄电池模块12的负极输出端子tn与第一汇流条20b被电连接。充电插头sp通过握处相对于壳体的插拔而能够通过手动进行电源电路的开闭。

在正极继电器14及负极继电器15中,在逆变器50侧的继电器端子t2分别连接第二汇流条22a、22b的一端。各第二汇流条22a、22b的另一端连接于在设备罩30安装的逆变器侧连接器端子t5、t6。设备罩30的一部分一体地安装于蓄电池壳体40的壳体下侧部件41(图1),2个逆变器侧连接器端子t5、t6通过该一体化的部分向壳体下侧部件41的外侧露出。2个逆变器侧连接器端子t5、t6通过2个丝线l3、l4连接于从蓄电池壳体40分离配置的逆变器50的正极输入端子t7及负极输入端子t8。由此,逆变器50的正极输入端子t7与第二汇流条22a被电连接,逆变器50的负极输入端子t8与第二汇流条22b被电连接。

上述的各继电器14、15通过切换向继电器主体的励磁线圈的通电及其停止来切换蓄电池模块12与逆变器50的电连接状态。这样的继电器14、15的切换由控制装置(未图示)控制。

接下来,使用图3,说明使用了汇流条20a、20b、22a、22b的继电器14、15的散热结构。图3是在实施方式中表示设备罩30内的第一汇流条20a连接于构成蓄电池壳体40的壳体下侧部件41的状态的剖视图。在图3中,仅示出图1所示的4个汇流条20a、20b、22a、22b中的连接于正极继电器14的第一汇流条20a。以下,有时将正极继电器14记载为继电器14。

设备罩30为上端被封闭的大致箱状,在下端形成有开口。在设备罩30的下端的开口的周边部形成有向外的凸缘31。在蓄电池壳体40中,在壳体下侧部件41的底板部42上重叠有设备罩30的凸缘31。并且,在该状态下,固定于壳体下侧部件41的螺栓32的螺纹部向上侧贯通凸缘31,在从凸缘31的上表面突出的螺纹部结合螺母33。由此,将设备罩30固定于壳体下侧部件41。在位于设备罩30的上端的顶板部34的下侧面形成有朝向内部突出的突出部35,在其下端部形成有汇流条保持爪35a。例如,汇流条保持爪35a在下端垂直地折弯而在其上侧卡合保持第一汇流条20a。

继电器壳体16固定于设备罩30的顶板部34的下侧面。而且,继电器主体的继电器端子t1向继电器壳体16的横向一侧面(图3的左侧面)突出。并且,第一汇流条20a的一端在继电器壳体16的横向一侧面的外侧连接于继电器端子t1。第一汇流条20a的中间部沿横向(图3的左右方向)穿过继电器壳体16的下侧而向继电器壳体16的横向另一侧(图3的右侧)导出。第一汇流条20a的另一端侧部分由形成于设备罩30的汇流条保持爪35a保持,第一汇流条20a的另一端部连接于向设备罩30的外侧露出的蓄电池侧连接器端子t3(图1)。在该蓄电池侧连接器端子t3连接有在设备罩30的外侧与蓄电池模块12电连接的丝线l1(图1)的一端。

第一汇流条20a的中间部由继电器壳体16的下侧面和蓄电池壳体40的壳体下侧部件41的上侧面隔着上下两侧的2个绝缘性的热传导片36、37夹持。下侧的热传导片37相当于内侧热传导片。由此,第一汇流条20a的中间部经由上侧的热传导片36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于继电器壳体16。而且,第一汇流条20a的中间部经由下侧的热传导片37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于壳体下侧部件41。需要说明的是,可以省略第一汇流条20a的中间部与继电器壳体16之间的上侧的热传导片36,而第一汇流条20a的中间部直接与继电器壳体16的下侧面接触。由此,也能够从继电器壳体16向第一汇流条20a的中间部传递热量。而且,在本说明书中,“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包括2个部件经由具有传热性的1个以上的部件相连的情况和2个部件直接接触而被热传递的情况。

在上述的蓄电池继电器连接结构10中,形成在继电器14的内部的接点产生的热量如图3的虚线箭头所示按照继电器内部的接点→继电器端子t1→第一汇流条20a→下侧的热传导片37→壳体下侧部件41那样依次传递的散热路径。并且,传递到壳体下侧部件41的热量向外气传递(散热)。这样,位于设备罩30内的第一汇流条20a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于蓄电池壳体40,因此在继电器14的散热路径中,容易减小从继电器14的接点至作为散热部分的壳体下侧部件41的距离。而且,壳体下侧部件41比设备罩30大,热容量也大。由此,容易将继电器14产生的热量以短距离向热容量大的部分散热,因此能够提高继电器14的冷却效率。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结构的情况下,在相当于设备罩的电气安装壳体的外侧,连接于继电器的汇流条的中间部与构成车辆的底盘或收纳电池系统的壳体连接。在该结构的情况下,从继电器至热容量大的部分的散热路径的距离容易增大。由此,难以提高继电器的冷却效率。

此外,根据实施方式,从继电器壳体16经由上侧的热传导片36,或者直接向第一汇流条20a传递热量,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继电器14的冷却效率。

另外,设备罩30通过由螺栓及螺母构成的紧固手段而紧固于壳体下侧部件41,由此在继电器壳体16与壳体下侧部件41之间,经由第一汇流条20a也能够压缩热传导片36、37。由此,在继电器壳体16、第一汇流条20a、壳体下侧部件41各自之间能够使热传导片36、37以高紧贴度接触,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传热性。

另外,在上述的图3中,仅说明了包含图1所示的4个汇流条20a、20b、22a、22b中的连接于正极继电器14的第一汇流条20a的散热结构,但是关于其他的汇流条20b、22a、22b,散热结构也同样地构成。此时,在正极继电器14的向横向另一侧(图3的右侧)突出的继电器端子也可以连接第二汇流条22a(图1)的一端。在该情况下,可以使第二汇流条22a的中间部通过继电器壳体16的下侧,使第二汇流条22a的另一端侧部分向第一汇流条20a的另一端侧部分的相反侧(图3的左侧)导出。由此,连接于正极继电器14及负极继电器15的全部的汇流条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于蓄电池壳体40的壳体下侧部件41。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仅将第一汇流条及第二汇流条中的一方的汇流条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于壳体下侧部件41。

图4是实施方式的另一例中表示设备罩30内的第一汇流条20a连接于构成蓄电池壳体40的壳体下侧部件41的状态的剖视图。在图4所示的另一例的结构中,以图1~图3所示的结构为基础,设备罩30包含以封闭下端的开口部的方式配置的罩下侧部件38。罩下侧部件38通过具有高传热性的树脂而形成为板状。第一汇流条20a、20b的中间部由继电器壳体16和罩下侧部件38隔着上下两侧的2个热传导片36、37夹持。此外,通过罩下侧部件38的下侧面和蓄电池壳体40的壳体下侧部件41夹持树脂等绝缘材料制的第二热传导片39。第二热传导片39相当于外侧热传导片。由此,在继电器14的内部的接点产生的热量如图4的虚线箭头所示,按照继电器内部的接点→继电器端子t1→第一汇流条20a→下侧的热传导片37→罩下侧部件38→第二热传导片39→壳体下侧部件41那样依次传递。并且,向壳体下侧部件41传递的热量向外气传递(散热)。

根据上述的结构,在壳体下侧部件41与第一汇流条20a之间配置树脂制的罩下侧部件38及绝缘材料制的第二热传导片39,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汇流条20a与壳体下侧部件41之间的绝缘性。图4的结构的情况也与图1~图3的结构同样可以省略第一汇流条20a的上侧的热传导片36。而且,在图4中,仅说明了包含图1所示的4个汇流条20a、20b、22a、22b中的连接于正极继电器14的第一汇流条20a的散热结构,但是关于其他的汇流条20b、22a、22b也同样地构成散热结构。而且,也可以仅将第一汇流条及第二汇流条中的一方的汇流条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于壳体下侧部件41。其他的结构及作用与图1~图3的结构同样。

图5是在实施方式的另一例中表示设备罩60内的第一汇流条20a连接于构成蓄电池壳体40a的壳体下侧部件41a的状态的剖视图。图6是从图5取出包含设备罩60及正极继电器14的继电器单元13而表示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设备罩60内的第二汇流条22a连接于壳体下侧部件41a的状态的剖视图。

在本例的结构中,构成蓄电池继电器连接结构的蓄电池壳体40a通过将壳体上侧部件45在平板状的壳体下侧部件41a的上表面重叠结合而构成。具体而言,壳体下侧部件41a与上述的各例的结构同样由铁、铝等金属形成。壳体下侧部件41a从上方观察的形状为大致矩形,在上表面的外周缘遍及整周地形成有外周壁部51。在壳体下侧部件41a的上表面中,在外周壁部51的内侧形成有凹部52。此外,截面矩形的突部53从凹部52的底面的多个位置突出地形成。各突部53以与正极继电器14和负极继电器15(图1)各自的设备罩60的下侧相对的方式形成。各突部53的外周面的整体由凹部52包围。如后所述,各突部53经由外侧热传导片65而被压紧于构成设备罩60的罩下侧部件61。壳体上侧部件45重叠于壳体下侧部件41a的外周壁部51的上表面,通过螺栓等紧固手段(未图示)而结合。由此,蓄电池壳体40a将内部空间从外部隔断而形成防水结构。

在蓄电池壳体40a的内侧固定有正极及负极的继电器单元13。负极的继电器单元的结构与正极的继电器单元13的结构同样,因此以下对正极的继电器单元13进行说明。如图6、图7所示,继电器单元13包括设备罩60和在设备罩60的内部配置的正极继电器14、第一汇流条20a、第二汇流条22a、第一内侧热传导片66、第二内侧热传导片67及外侧热传导片65。

设备罩60通过将罩上侧部件62与罩下侧部件61结合而构成。罩上侧部件62为上端由顶板部63封闭的大致箱状,在下端形成有开口。罩下侧部件61为大致平板状,以封闭罩上侧部件62的下端的开口的方式通过螺栓等紧固手段(未图示)而与罩上侧部件62结合。

罩上侧部件62由绝缘性的树脂形成。另一方面,罩下侧部件61由具有比罩上侧部件62高的传热性的树脂形成。例如,罩下侧部件61优选由热传导率是形成罩上侧部件62的树脂的5倍以上的树脂形成。例如,将形成罩上侧部件62的树脂的热传导率设为约0.2w/mk,并将形成罩下侧部件61的树脂的热传导率设为1.0~3.5w/mk。由此,不需要提高罩上侧部件62的传热性,因此能够抑制设备罩60的成本,并提高使用了包含罩下侧部件61的热传导路径时的散热性。例如,罩下侧部件61可以使用向尼龙树脂填充填料而提高了热传导率的材料。而且,作为形成罩上侧部件62的材料,可以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pbt)。罩上侧部件62通过贯通了在下端的外周部形成的突缘部(未图示)的螺栓等紧固部件(未图示)而结合于蓄电池壳体40a的壳体下侧部件41a。

与上述的图3、图4所示的各例的结构同样,第一汇流条20a的一端在继电器壳体16的长度方向一侧面(图5、图6的左侧面)的外侧连接于继电器端子t1。第一汇流条20a的长度方向中间部沿继电器壳体的长度方向(图5、图6的左右方向)穿过继电器壳体16的下侧而向继电器壳体的长度方向另一侧(图5、图6的右侧)导出。第一汇流条20a的另一端部在继电器壳体16的长度方向另一侧,与中间汇流条(未图示)的一端部一起结合于罩上侧部件62的顶板部63。中间汇流条的另一端部连接于向设备罩60的外侧露出的蓄电池侧连接器端子t3(图1)。

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第二汇流条22a的一端在继电器壳体16的长度方向一方侧面(图7的左侧面)的外侧连接于继电器端子t2。第二汇流条22a的长度方向中间部进入继电器壳体16的下侧,在继电器壳体的下侧沿着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图7的纸面的表背方向)伸长,向继电器壳体的宽度方向一侧(图7的纸面的背侧)导出。第二汇流条22a的另一端部在继电器壳体16的宽度方向一侧,连接于向设备罩60的外侧露出的逆变器侧连接器端子t5(图1)。由此,正极继电器14在第一汇流条20a与第二汇流条22a之间,分别电连接于第一汇流条20a及第二汇流条22a。

返回图5、图6,第一内侧热传导片66是具有高传热性的绝缘性的树脂片,由第一汇流条20a的下端面与罩下侧部件61夹持。第一内侧热传导片66优选由非硅酮系的树脂材料形成。由此,第一内侧热传导片66即便在使用时温度上升的情况下也不会产生硅氧烷气体,因此能够防止以硅氧烷气体为原因的继电器的接点不良。

如图7所示,第二内侧热传导片67是具有高传热性的绝缘性的树脂片,由第二汇流条22a的下端面和罩下侧部件61夹持。第二内侧热传导片67也与第一内侧热传导片66同样地优选由非硅酮系的树脂材料形成。第一内侧热传导片66及第二内侧热传导片66分别与罩下侧部件61相比表面硬度低。第一内侧热传导片66及第二内侧热传导片67可以使用例如低硬度的丙烯酸树脂形成。第一内侧热传导片66及第二内侧热传导片67相互分离配置。

外侧热传导片65是具有高传热性的树脂片,由在蓄电池壳体40a的壳体下侧部件41a形成的突部53的上表面和罩下侧部件61夹持。外侧热传导片65的从厚度方向一方侧观察的形状为矩形。外侧热传导片65具有例如与壳体下侧部件41a的突部53的上表面的外形大致相同的大小。外侧热传导片65与罩下侧部件61相比表面硬度低。例如,外侧热传导片65可以由与上述的各内侧热传导片66、67相同的材料形成。

此外,在从下侧观察蓄电池壳体40a及继电器单元13的情况下,外侧热传导片65以至少一部分经由罩下侧部件61而与第一内侧热传导片66及第二内侧热传导片67重叠的方式配置。罩下侧部件61与壳体下侧部件41a不直接接触,经由外侧热传导片65而与壳体下侧部件41a连接。此时,壳体下侧部件41a的突部53隔着外侧热传导片65而被压紧于罩下侧部件61。如图6所示,外侧热传导片65粘结于罩下侧部件61的下表面,由此形成继电器单元13。由此,第一汇流条20a经由第一内侧热传导片66及罩下侧部件61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于外侧热传导片65。而且,第二汇流条22a经由第二内侧热传导片67及罩下侧部件61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于外侧热传导片65。

因此,第一汇流条20a经由第一内侧热传导片66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于罩下侧部件61,能够从罩下侧部件61向其他的下侧部件即外侧热传导片65及蓄电池壳体40a传热。伴随于此,第二汇流条22a经由第二内侧热传导片67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于罩下侧部件61,能够从罩下侧部件61向外侧热传导片65及蓄电池壳体40a传热。

根据上述的结构,在正极继电器14的内部的接点产生的热量如图5的虚线箭头所示向壳体下侧部件41a传递。具体而言,按照继电器内部的接点→继电器端子t1→第一汇流条20a→第一内侧热传导片66→罩下侧部件61→外侧热传导片65→壳体下侧部件41a那样依次传递热量。此外,如图7的虚线箭头所示,按照继电器内部的接点→继电器端子t2→第二汇流条22a→第二内侧热传导片67→罩下侧部件61→外侧热传导片65→壳体下侧部件41a那样依次传递热量。然后,将传递到壳体下侧部件41a的热量向外气传递(散热),由此能够将继电器的热量放出。

此外,根据上述的继电器单元13,在罩下侧部件61以能够传热的方式连接于蓄电池壳体40a的情况下,在继电器的散热路径中,容易减小从继电器的接点至作为散热部分的蓄电池壳体40a的距离。而且,蓄电池壳体40a的热容量增大。由此,容易将继电器产生的热量以短的距离向热容量大的部分散热,因此能够提高继电器的冷却效率。此外,第一汇流条20a及第二汇流条22a与罩下侧部件61经由第一内侧热传导片66或第二内侧热传导片67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由此,即使在罩下侧部件61由容易破裂的材料形成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罩下侧部件61因振动与第一汇流条20a及第二汇流条22a碰撞而破裂的情况。此外,第一汇流条20a及第二汇流条22a经由罩下侧部件以能够向外侧热传导片65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第一内侧热传导片或第二内侧热传导片67连接。由此,在罩下侧部件61的下侧经由第一内侧热传导片或第二内侧热传导片67连接蓄电池壳体40a。在该情况下,即使在罩下侧部件61由容易破裂的材料形成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罩下侧部件61因振动与蓄电池壳体40a碰撞而破裂的情况。在本例中,其他的结构及作用与图1~图3的结构或图4的结构同样。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图7的结构中,可以取代第一内侧热传导片66及第二内侧热传导片67而共通地使用1片内侧热传导片。向第一汇流条20a及第二汇流条22a传递的热量通过包含该内侧热传导片的散热路径向壳体下侧部件41a传递。

图8是在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构成蓄电池继电器连接结构的继电器单元13中表示从设备罩60剥落外侧热传导片65的状态的剖视图。在图8中,省略第一汇流条、第二汇流条、第一内侧热传导片及第二内侧热传导片的图示。与图6的结构同样,在罩下侧部件61的下表面粘结外侧热传导片65。在这样的结构中,在将继电器单元13向组装于蓄电池壳体的场所传送时等,存在外部的物体或人未预期地与外侧热传导片65接触而向外侧热传导片65施加力的可能性。由此,存在外侧热传导片65从罩下侧部件61剥落的可能性。而且,在继电器单元13配置于移动部件(未图示)上的状态下移动部件移动,由此继电器单元13的设备罩60振动,也存在外侧热传导片65相对于罩下侧部件61滑动而位置偏离的可能性。

此外,当灰尘等异物附着于外侧热传导片65的表面时,外侧热传导片65的热传导性能可能会下降。为了防止该热传导性能的下降,可考虑在外侧热传导片65的下表面粘贴表面膜。该表面膜在向蓄电池壳体40a(图5)组装继电器单元13之前被去除。因此,需要实现该表面膜的除去作业的容易化。

接下来,使用图9、图10说明的实施方式的另一例是为了改良这样的方面而发明的例子。图9是表示构成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继电器单元13a的剖视图。图10是沿图9的箭头a方向观察的图。在图9中,与图8同样,省略第一汇流条、第二汇流条、第一内侧热传导片及第二内侧热传导片的图示。

在本例的结构中,在构成设备罩60a的罩下侧部件61a的下侧面粘结外侧热传导片65。此外,在罩下侧部件61a的下侧面,在与外侧热传导片65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相对的部分形成有向下侧突出的片保护壁70。片保护壁70以包围外侧热传导片65的方式形成为截面大致矩形的筒状。片保护壁70的高度比外侧热传导片65的厚度大。

此外,在片保护壁70的周向的一部分且与外侧热传导片65的外周面的一部分的侧面相对的部分,遍及片保护壁70的高度方向整个长度地形成切口71。由此,切口71在包含外侧热传导片65的下端的外周面,以周向一部分露出的方式形成。

另外,在继电器单元13a的传送时,在外侧热传导片65的下表面粘贴有用于防止异物向该下表面的附着的表面膜(未图示)。表面膜在向蓄电池壳体组装继电器单元13a之前被去除。

根据上述的结构,在罩下侧部件61a的下侧面中,在与外侧热传导片65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相对的部分形成有向下侧突出的片保护壁70。由此,在继电器单元13a的传送时,能够抑制外部的物体或人与外侧热传导片接触而从罩下侧部件61a剥落外侧热传导片65的情况。

另外,片保护壁70在罩下侧部件61a的下侧面中,以包围外侧热传导片65的方式形成为截面大致矩形的筒状,且片保护壁70的高度比外侧热传导片65的厚度大。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从罩下侧部件61a剥落外侧热传导片65的情况。

此外,在片保护壁70,在包含外侧热传导片65的下端的外周面,以周向一部分露出的方式形成切口71。由此,在继电器单元13a的传送时,在表面膜粘贴于外侧热传导片65的下表面的情况下,在传送结束时,通过切口71从外侧热传导片65容易拆卸表面膜。表面膜的拆卸由作业者进行。例如,作业者通过切口71向表面膜的下表面粘贴粘结带,由此能够将表面膜从外侧热传导片65容易地拆卸。而且,作业者使手指通过切口71进入片保护壁70的内侧,将手指卡挂于表面膜的粘贴侧而能够将表面膜从外侧热传导片65容易地拆卸。其他的结构及作用与图1~图3的结构、图4的结构或图5~图7的结构同样。

图11是在实施方式的另一例中表示设备罩60b内的第一汇流条20a及第二汇流条22a连接于构成蓄电池壳体40b的壳体下侧部件41b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2是图11的b部放大图。图13是在构成蓄电池继电器连接结构的继电器单元13b中在拆卸了设备罩的罩下侧部件61b(图12)的状态下省略一部分而从下侧观察的图。图14是在继电器单元13b中表示配置于罩下侧部件61b的第一汇流条20a及第二汇流条22a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在本例的结构中,如图11、图12所示,蓄电池壳体40b通过将壳体上侧部件45a与壳体下侧部件41b利用螺栓72结合而形成。在壳体下侧部件41b固定有形成继电器单元13b的设备罩60b。设备罩60b通过将罩上侧部件62a与罩下侧部件61b结合而形成。在设备罩60b的内侧,在罩上侧部件62a固定有正极继电器14。

如图13所示,第一汇流条20a及第二汇流条22a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在正极继电器14的下侧(图13的纸面的表侧),沿继电器壳体16的宽度方向(图13的上下方向)排列配置。在第一汇流条20a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在配置于继电器壳体16的下侧的部分,形成有向继电器壳体16的宽度方向一侧(图13的下侧)突出的突部21。图11、图12相当于图13的c-c剖面。突部21与第二汇流条22a的长度方向中间部中的配置于继电器壳体16的下侧的部分沿继电器壳体16的长度方向(图11、图12、图13的左右方向)排列配置。第一汇流条20a及第二汇流条22a相互分离配置。如图13所示,第一汇流条20a的另一端部(图13的右端部)在继电器壳体16的宽度方向另一方侧(图13的上侧),与中间汇流条(未图示)一起螺纹结合于罩上侧部件62a。第二汇流条22a的另一端部(图13的下端部)在继电器壳体16的宽度方向一侧(图13的下侧)螺纹结合于罩上侧部件62a,并连接于逆变器侧连接器端子t5(图1)。

此外,如图12、图14所示,在构成设备罩60b的罩下侧部件61b的上表面形成有由绝缘壁73分隔的第一凹部74及第二凹部75。绝缘壁73为双重壁,由2个壁部73a、73b形成。对应于图13所示的第一汇流条20a及第二汇流条22a之间的l字形的间隙80而各壁部73a、73b从上方观察的形状为l字形,相互空出间隙地排列形成。由此,在绝缘壁73,遍及整个长度地形成宽度方向的中间部的凹部73c。

如图12所示,在第一凹部74的下端配置有第一内侧热传导片66。而且,在第一凹部74内且在第一内侧热传导片66的上侧重叠配置位于第一汇流条20a的下端的平板状的长度方向中间部。伴随于此,在第二凹部75的下端配置第二内侧热传导片67。而且,在第二凹部75内,在第二内侧热传导片67的上侧重叠配置位于第二汇流条22a的下端的平板状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如图13所示,第一内侧热传导片66为l字形,第二内侧热传导片67为矩形。

此外,在罩下侧部件61b(图12)的下侧,从上下方向一侧观察的情况下,如图13所示在与各内侧热传导片66、67重叠的位置通过粘结来结合1片矩形的外侧热传导片65。

根据上述的结构,在下侧与第一汇流条20a接触的第一内侧热传导片66和在下侧和第二汇流条22a接触的第二内侧热传导片67与由绝缘壁73分隔的第一凹部74和第二凹部75分开配置。由此,即使在水分进入到设备罩60b内或者设备罩60b的内部的水蒸气结露而水积存于设备罩60b的下端部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第一汇流条20a与第二汇流条22a在继电器的外侧的短路。其他的结构及作用与图1~图3的结构、图4的结构或图5~图7的结构同样。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各例中,说明了第一汇流条20a、20b与蓄电池模块12的输出端子被电连接且第二汇流条22a、22b与负载的输入端子被电连接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将第一汇流条与负载的输入端子电连接且将第二汇流条与蓄电池的输出端子电连接。而且,在上述的各例中,说明了第一汇流条及第二汇流条中的至少一方的汇流条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于蓄电池壳体40的壳体下侧部件41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对于蓄电池壳体的壳体上侧部件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连接上述一方的汇流条。在该情况下,例如,设备罩设为下端被封闭且上端具有开口部的结构,在设备罩内,上述一方的汇流条经由热传导片而连接于壳体上侧部件。而且,在图5~图14的结构中,说明了继电器单元13、13a、13b包含外侧热传导片65的结构,但是继电器单元可以设为不包含外侧热传导片的结构。例如,可以将外侧热传导片在蓄电池壳体中设置于继电器单元侧。

附图标记说明

10车载用蓄电池继电器连接结构(蓄电池继电器连接结构)、12蓄电池模块、13、13a、13b继电器单元、14正极继电器、15负极继电器、16继电器壳体、20a、20b第一汇流条、21突部、22a、22b第二汇流条、30设备罩、31凸缘、32螺栓、33螺母、34顶板部、35突出部、35a汇流条保持爪、36热传导片、37热传导片、38、38a罩下侧部件、39第二热传导片、40、40a、40b蓄电池壳体、41、41a、41b壳体下侧部件、42底板部、43外周壁部、45、45a壳体上侧部件、46顶板部、47外周壁部、48隔热材料、49传热部件、50逆变器、51外周壁部、52凹部、53突部、60、60a、60b设备罩、61、61a、61b罩下侧部件、62、62a罩上侧部件、63顶板部、65外侧热传导片、66第一内侧热传导片、67第二内侧热传导片、70片保护壁、71切口、72螺栓、73绝缘壁、73a、73b壁部、73c凹部、74第一凹部、75第二凹部、80间隙。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