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的锁定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98164发布日期:2018-08-04 15:05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的锁定部件。



背景技术:

在电连接器中,重要的是牢固地维持与所电连接的对方连接器的嵌合状态。一般来说,电连接器与对方连接器的嵌合状态是通过各自所具备的各接点的弹簧力等而维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5-18321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此处,根据电连接器的用途,有希望更牢固地维持与对方连接器的嵌合状态的情况。为了更牢固地维持嵌合状态,例如可考虑在嵌合后使用粘接剂,但在使用粘接剂的情况下,有难以实施从嵌合状态的拔去作业等等与电连接器的插拔及嵌合状态的维持相关的一系列作业变得繁杂的担心。因此,本发明对一种一面确保作业性一面牢固地维持嵌合状态的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的锁定部件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一样态的电连接器具备第1连接器、及安装于第1连接器的锁定部件,且第1连接器具备与作为对方连接器的第2连接器的接点电连接的导电性的第1接点,第1接点具有嵌合于第2连接器的接点的筒状的嵌合部,嵌合部的外径构成为能够在相对于第2连接器的接点而插拔时扩大,锁定部件具有:限制部,构成为在将嵌合于第2连接器的接点的嵌合部拔去时能够限制嵌合部的扩径;及导引部,导引限制部相对于嵌合部的移动;且导引部是以能够在限制嵌合部的扩径的限制位置与不进行限制的待机位置之间双向移动的方式,导引限制部。

在本发明的电连接器中,锁定部件的限制部构成为能够限制嵌合部的外径的扩大。由此,能够抑制与第2连接器嵌合后的嵌合部扩径,而牢固地维持第1连接器与第2连接器的嵌合状态。此外,在本发明的电连接器中,锁定部件的导引部是以能够在限制嵌合部的扩径的限制位置与不进行限制的待机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导引限制部。由此,能够实现如下效果:例如在相对于接点而插拔嵌合部时,使限制部位于待机位置而容易地进行所述插拔,在第1连接器的嵌合部与第2连接器的接点嵌合时,使限制部位于限制位置而使嵌合状态牢固等。也就是说,能够一面确保第1连接器的插拔等的作业性,一面牢固地维持第1连接器与第2连接器的嵌合状态。

也可为如下构成,即,限制部具有一对臂部,所述一对臂部通过从径向外侧夹着嵌合部而限制嵌合部的扩径。通过从嵌合部的径扩大的方向即径向外侧夹着嵌合部,能够有效地限制嵌合部的扩径。也就是说,能够更牢固地维持第1连接器与第2连接器的嵌合状态。

也可为如下构成,即,一对臂部的间隔比已扩径状态的嵌合部的外径窄。由此,通过将嵌合部夹在一对臂部之间,能够简单地限制嵌合部的扩径。

也可为如下构成,即,导引部导引限制部向与嵌合部的嵌合方向交叉的方向的移动。通过将限制部的移动朝与嵌合方向不同的方向导引,能够将嵌合作业与锁定作业作为不同的作业加以明确区分而进行,从而能够提高作业性。

也可为如下构成,即,第1连接器是安装于电缆的一端的连接器,且导引部导引限制部向电缆的轴向的移动。通过将限制部的移动朝电缆的轴向导引,能够在限制部的移动不受电缆等阻止的条件下,容易地使限制部移动,从而能够提高作业性。

也可为如下构成,即,第1连接器具有:盖部,覆盖嵌合部的在嵌合方向上承收第2连接器的接点那一侧的相反侧的面;及导轨部,设置于盖部且在轴向上延伸;且导引部具有滑动部,所述滑动部在轴向上延伸,且通过沿着导轨部滑动而导引限制部向轴向的移动。通过滑动部沿着第1连接器的导轨部移动,能够简单地进行限制部相对于嵌合部的移动。

也可为如下构成,即,滑动部及导轨部的任一者具有朝向另一者突出的第1突起部,且另一者具有在滑动部的滑动中当限制部的位置到达限制位置后与第1突起部卡合的卡合部。通过第1突起部卡合于卡合部,能够给予作业人员段落感,从而能够使作业人员感知到限制部的位置已成为限制位置。

也可为如下构成,即,导引部具有平板部,所述平板部在嵌合方向上与一对臂部对向且保持滑动部,并是以覆盖盖部的方式设置;且在平板部形成有开口。由此,在使滑动部滑动时,能够从开口观视一对臂部(限制部)相对于第1连接器的位置,因此能够使作业人员感知到限制部的位置。

也可为如下构成,即,导引部具有连续于限制部的一对臂部而延伸的一对延长部,且一对延长部是以在限制部配置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从径向外侧夹着嵌合部的方式配置,一对延长部的间隔比一对臂部的间隔宽。通过形成有连续于臂部而延伸且在限制部配置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夹着嵌合部的延长部,能够更恰当地导引臂部(限制部)相对于嵌合部的移动。此外,通过使所述一对延长部的间隔比一对臂部的间隔宽,能够在限制部配置于待机位置的状态即延长部夹着嵌合部的状态下,容许嵌合部的扩径。

也可为如下构成,即,导引部具有连续于限制部的一对臂部而延伸的一对延长部,且一对延长部是以在限制部配置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从径向外侧夹着嵌合部的方式构成,一对延长部的刚性低于一对臂部的刚性。通过形成有连续于臂部而延伸且在限制部配置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夹着嵌合部的延长部,能够更恰当地导引臂部(限制部)相对于嵌合部的移动。此外,通过使延长部的刚性低于臂部的刚性,能够在限制部配置于待机位置的状态即延长部夹着嵌合部的状态下,容许嵌合部的扩径。

也可为如下构成,即,一对延长部中至少任一者具有朝向另一者突出的第2突起部,且第2突起部设置于延长部的与臂部连续的部位的相反侧的端部,并是以通过与嵌合部接触而阻止嵌合部穿过一对延长部之间的方式突出。通过第2突起部设置于延长部的端部,且所述第2突起部以阻止嵌合部的穿过的方式突出,能够防止锁定部件从第1连接器脱离。

也可为如下构成,即,第1连接器是安装于同轴电缆的一端的插塞连接器,且第2连接器是安装于与同轴电缆电连接的衬底且嵌合于插塞连接器的插座连接器,第2连接器的接点是连接于衬底的接地端子的接地接点。由此,能够利用锁定部件,牢固地维持同轴电缆的插塞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的嵌合状态。

本发明的一样态的锁定部件具备:限制部,电连接并嵌合于对方连接器的接点,且构成为在相对于对方连接器而插拔电连接器时能够限制外径能够扩大的筒状的嵌合部的扩径;及导引部,导引限制部相对于嵌合部的移动;且限制部构成为在将嵌合于对方连接器的接点的嵌合部拔去时能够限制嵌合部的扩径,导引部是以能够在限制嵌合部的扩径的限制位置与不进行限制的待机位置之间双向移动的方式,导引限制部。

本发明的一样态的电连接器具备第1连接器、及安装于第1连接器的锁定部件,且第1连接器具备与作为对方连接器的第2连接器的接点电连接的导电性的第1接点,第1接点具有嵌合于第2连接器的接点的筒状嵌合部,嵌合部在侧面形成有沿着被嵌合的方向(以下,称为“嵌合方向”)的狭缝,而构成为在相对于第2连接器的接点插拔时能够通过以该狭缝为界在径向上扩大而扩径,锁定部件具有一对臂部,所述臂部构成为能够通过从径向外侧夹着嵌合部而限制嵌合部的扩径;一对臂部具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在限制了嵌合部的扩径的状态下以沿着嵌合部的方式向狭缝延伸。

在本发明的电连接器中,锁定部件的一对臂部构成为能够限制嵌合部的扩径。由此,能够抑制嵌合部在与第2连接器嵌合后扩径,从而牢固地维持第1连接器与第2连接器的嵌合状态。此处,嵌合部构成为能够通过以狭缝为界扩大而扩径。因此,为了有效地抑制扩径,较为恰当的是压住该狭缝附近。关于这一点,在本发明的电连接器中,一对臂部具有沿着嵌合部向狭缝延伸的突出部,该突出部会按压狭缝附近。由此,能够更适当地抑制嵌合部的扩径,从而更牢固地维持第1连接器与第2连接器的嵌合状态。此外,在本发明的电连接器中,采用了通过锁定部件来限制嵌合部的扩径的构成,因此即使在嵌合后必须进行拔去作业的情况下,也能通过解除锁定部件对嵌合部的扩径限制状态而容易地进行拔去作业。也就是说,根据本发明的电连接器,与嵌合后使用粘接剂等构成不同,能容易地进行与插拔及嵌合状态的维持相关的一系列作业。

在所述电连接器中,也可为如下构成,即,第1连接器是安装于电缆的一端的连接器,且锁定部件构成为能够沿着成为电缆延伸方向的轴向移动。通过这样地,使锁定部件向与电连接器的嵌合方向不同的方向(电缆的轴向)移动而实现锁定,能够将嵌合作业与锁定作业明确区别开来加以实施,从而能够提高作业性。

在所述电连接器中,也可为如下构成,即,锁定部件还具有导引一对臂部从待机位置向限制位置移动的导引部,所述待机位置是在轴向上一对臂部位于比嵌合部更靠电缆基端,所述限制位置是一对臂部从径向外侧夹着嵌合部。由此,能够实现如下等效果:例如在相对于第2接点插拔嵌合部时,使一对臂部处于待机位置而容易地进行该插拔,在第1连接器的嵌合部与第2连接器的接点嵌合时,使一对臂部处于限制位置而确保嵌合状态牢固。也就是说,能够一面确保第1连接器的插拔等的作业性,一面牢固地维持第1连接器与第2连接器的嵌合状态。此外,通过将待机位置设定为比嵌合部更靠电缆基端(后方)的位置,一对臂部不会在从待机位置移动到限制位置的锁定作业中配置于比嵌合部靠前方。由此,能够抑制锁定部件配置于衬底中的第1连接器前方的区域,而在该前方区域,能够将其他电子零件安装于衬底,从而能够提高衬底的安装效率。

在所述电连接器中,也可为如下构成,即,第1接点还具有:盖部,覆盖嵌合部的与承收第2连接器的接点的开口相反的开口;及导轨部,连续于盖部而设置,在轴向上延伸;且导引部具有滑动部,所述滑动部在轴向上延伸,通过沿着导轨部滑动而导引一对臂部在轴向上的移动。通过滑动部沿着第1连接器的导轨部移动,能够容易地进行一对臂部的移动。

在所述电连接器中,也可为如下构成,即,滑动部从外侧覆盖导轨部,并且卡合于导轨部。通过使滑动部卡合于导轨部,能够抑制锁定部件在嵌合方向上从第1连接器脱离。

在所述电连接器中,也可为如下构成,即,第1接点还具有夹持部,所述夹持部是以在轴向上的比嵌合部更靠电缆基端的位置夹持电缆的方式设置;且突出部在限制了嵌合部的扩径的状态下能够抵接于夹持部,通过这样地,将沿着嵌合部向狭缝延伸的突出部设定为能够抵接于夹持部,会使突出部夹在嵌合部与夹持部之间。由此,限制狭缝附近的扩径的突出部的位置变得容易固定,从而能够更牢固地维持第1连接器与第2连接器的嵌合状态。

在所述电连接器中,也可为如下构成,即,一对臂部构成为能够在作为嵌合方向的上下方向上弹性位移。通过将一对臂部设定为能够弹性变形,即使在使一对臂部滑动时突出部与其他构成(例如夹持部)发生干涉的情况下,也能使突出部越过其他构成而使突出部移动。也就是说,能够更容易地进行一对臂部的移动。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一面确保作业性一面牢固地维持嵌合状态的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的锁定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的电连接器中所包含的插塞连接器的图,(a)为立体图,(b)为侧视图,(c)为沿着(b)的(c)-(c)线的剖视图,(d)为仰视图。

图3是表示图1的电连接器中所包含的锁定部件的图,(a)为立体图,(b)为从与(a)不同的方向观察的立体图,(c)为仰视图,(d)为后视图。

图4是表示图1的电连接器的图,(a)为侧视图,(b)为沿着(a)的(b)-(b)线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锁定部件位于待机位置的电连接器的图,(a)为立体图,(b)为仰视图。

图6是表示锁定部件位于限制位置的电连接器的图,(a)为立体图,(b)为仰视图。

图7是说明用以使作业人员感知到位置的构成的图,(a)为侧视图,(b)为将锁定部件的一部分切断后的立体图,(c)为(b)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说明用以使作业人员感知到位置的构成的图,(a)为侧视图,(b)为将锁定部件的一部分切断后的立体图,(c)为(b)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说明电连接器的防脱构成的图,(a)为立体图,(b)及(c)为(a)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表示与插座连接器嵌合时的电连接器的图,(a)为立体图,(b)为侧视图,(c)为沿着(b)的(c)-(c)线的剖视图,(d)为沿着(b)的(d)-(d)线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在与插座连接器嵌合后被锁定的电连接器的图,(a)为立体图,(b)为侧视图,(c)为沿着(b)的(c)-(c)线的剖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图12的电连接器中所包含的插塞连接器的图,(a)为立体图,(b)为侧视图,(c)为沿着(b)的(c)-(c)线的剖视图,(d)为仰视图。

图14是表示图12的电连接器中所包含的锁定部件的图,(a)为立体图,(b)为俯视图,(c)为侧视图,(d)为仰视图。

图15是表示将锁定部件安装于插塞连接器的安装步骤的图,(a)是表示安装前的状态的图,(b)是表示锁定部件位于待机位置的状态的图,(c)是表示锁定部件位于限制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16是表示锁定部件位于待机位置的状态的图,(a)为俯视图,(b)为侧视图,(c)为沿着(b)的(c)-(c)线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锁定部件位于限制位置的状态的图,(a)为俯视图,(b)为侧视图,(c)为沿着(b)的(c)-(c)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所说明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是用以说明本发明的例示,因此本发明不应限定于以下内容。在以下的说明中,对相同要素或具有相同功能的要素使用相同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电连接器的概要]

参照图1,对电连接器的概要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电连接器1具备插塞连接器10(第1连接器)、及锁定部件30。电连接器1是将电缆状的信号传输介质电连接于衬底的电路的连接器,例如为RF(Radio Frequency,射频)连接器。所谓信号传输介质是指传输手机等各种电子设备的信号的介质,例如为同轴电缆SC。所谓衬底例如为印刷配线板200。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1是将同轴电缆SC电连接于印刷配线板200的电路的同轴型电连接器。在电连接器1中,通过安装于同轴电缆SC的终端部分的插塞连接器10与安装于印刷配线板200的插座连接器100嵌合,而将同轴电缆SC与印刷配线板200的电路电连接。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同轴电缆SC的轴向设为“X方向”,将插塞连接器10与插座连接器100嵌合时插塞连接器10与插座连接器100的嵌合方向设为“Z方向”,将与X方向及Z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Y方向”而进行说明。此外,关于X方向,有时将同轴电缆SC的安装有插塞连接器10这一侧的端部设为“前端”,将相反侧的端部设为“后端”而进行说明。此外,关于Z方向,有时将例如图1所示的状态的插塞连接器10侧设为“上”,将插座连接器100侧设为“下”而进行说明。

[插塞连接器]

接着,参照图2(a)~图2(d),对插塞连接器10的详情进行说明。插塞连接器10是安装于同轴电缆SC的前端部分(一端侧)的连接器。如图2(a)~图2(d)所示,插塞连接器10具备导电性的外部导体壳11(第1接点)、绝缘性的绝缘壳体12、及内部导体接点13。以下,对供安装插塞连接器10的同轴电缆SC、以及构成插塞连接器10的外部导体壳11、绝缘壳体12、及内部导体接点13进行详细说明。

(同轴电缆)

同轴电缆SC是为了在内置于手机等小型终端中的各种信号处理要素(例如天线、控制天线的控制芯片、衬底等)之间传输高频信号而在所述小型终端内使用的配线。同轴电缆SC具备内部导体SC1(参照图2(c))、设置于内部导体SC1周围的绝缘体、设置于绝缘体周围的外部导体、及设置于外部导体周围的保护覆膜。同轴电缆SC随着朝向供安装插塞连接器10的前端,而依序呈阶梯状露出外部导体、绝缘体及内部导体SC1。

在本实施方式中,内部导体SC1经由内部导体接点13而电连接于插座连接器100的信号接点部件102(后述),由此构成信号传输电路,其中信号接点部件102连接于印刷配线板200的信号端子201。此外,同轴电缆SC的外部导体经由外部导体壳11而电连接于插座连接器100的接地接点部件103(后述),由此构成接地电路,其中接地接点部件103连接于印刷配线板200的接地端子202。

(外部导体壳)

外部导体壳11是电连接于同轴电缆SC的外部导体的导电性的接地接点部件。外部导体壳11如图2(d)所示,是以覆盖绝缘壳体12周围的方式设置。外部导体壳11电连接于作为对方连接器的插座连接器100(第2连接器)的接地接点部件103(接点,参照图1),从而构成接地电路。外部导体壳11例如由薄板状的金属部件所形成。外部导体壳11具有嵌合部11a、盖部11b、及导轨部11e。

嵌合部11a形成为以Z方向为轴向的圆筒形状(筒状),在其筒孔内以同轴状收纳绝缘壳体12。嵌合部11a的内周面与绝缘壳体12的外周面相接。在嵌合部11a的下端侧,具有遍及其全周朝径向内侧(嵌合部11a的圆筒形状的中心侧)突出的突出部11c(参照图2(c))。嵌合部11a是通过突出部11c与形成于插座连接器100的接地接点部件103外周的凹部103a(参照图1)卡合,而嵌合于插座连接器100的接地接点部件103(详情后述)。嵌合部11a是在相对于插座连接器100的接地接点部件103而插拔时外径扩大的构成。嵌合部11a在未扩径状态下外径例如为2.5mm左右,在已扩径状态下外径例如为2.7mm左右。嵌合部11a只有在扩径后才能够相对于接地接点部件103而插拔,在未扩径状态下无法相对于接地接点部件103而插拔。

盖部11b是覆盖嵌合部11a上表面的部分。盖部11b一体地设置于嵌合部11a。在盖部11b,设置有在X方向上延伸的导轨部11e。

盖部11b具有固定部11f、及罩部11g。固定部11f是对同轴电缆SC安装插塞连接器10的部分。固定部11f是沿着同轴电缆SC而设置。固定部11f是构成为能够弯折且在弯折前的状态下形成为U字状的板状部件。固定部11f是通过以覆盖同轴电缆SC的外部导体及保护覆膜的外周的方式弯折并使前端铆接,而固定于同轴电缆SC,从而对同轴电缆SC安装插塞连接器10。罩部11g是以将嵌合部11a上表面的开口部分封闭的方式覆盖。

导轨部11e是与罩部11g一体地设置,且沿着X方向延伸。导轨部11e设置于罩部11g的X方向大致全长。导轨部11e具有:第1导轨11h,设置于X方向上的插塞连接器10的前端附近;及第2导轨11i,在X方向上设置于第1导轨11h的后方。第1导轨11h及第2导轨11i均设置于罩部11g的Y方向两端。如图7(a)所示,第1导轨11h的X方向上的前端11x与形成于嵌合部11a的狭缝的X方向上的前端11y在X方向上的位置大致一致。如图7(a)所示,在使锁定部件30相对于插塞连接器10移动时,由于导轨部11e(尤其是第1导轨11h)被锁定部件30的滑动部39覆盖(掩盖),所以难以在视觉上直接掌握锁定部件30相对于导轨部11e的位置。关于这一点,由于不会被滑动部39覆盖的、嵌合部11a的狭缝的前端11y与导轨部11e的第1导轨11h的前端11x在X方向上的位置大致一致,所以通过在视觉上掌握锁定部件30相对于嵌合部11a的狭缝的前端11y位于哪个位置,便能够间接地掌握锁定部件30的第1突起部39b相对于导轨部11e位于哪个位置。另外,如图6(b)所示,嵌合部11a的狭缝的前端11y位于比嵌合部11a的抵接于一对臂部37、38(后述)的部分(在限制位置抵接于一对臂部37、38的部分)靠嵌合部11a的X方向前端侧。

如图2(a)所示,第1导轨11h具有:第1连结部11j,是与罩部11g的连结部分;及第1壁部11k,连续于第1连结部11j且在Z方向(嵌合方向)上延伸。第2导轨11i具有:第2连结部11l,是与罩部11g的连结部分;第2壁部11m,连续于第2连结部11l且在Z方向(嵌合方向)上延伸;及覆盖部11n,连续于第2壁部11m且以覆盖同轴电缆SC的外部导体外周的方式弯折。

第1壁部11k及第2壁部11m是在锁定部件30的滑动部39(后述)滑动时抵接于所述锁定部件30的部分。第1壁部11k及第2壁部11m在X方向上不连续,在它们之间形成有成为卡合部的缺口部11o。缺口部11o位于嵌合部11a的X方向上的后端侧。第1导轨11h及第2导轨11i均为与罩部11g一体地设置的板状部件,例如通过将罩部11g的Y方向两端部弯折,而形成有所述第1连结部11j、第1壁部11k、第2连结部11l、第2壁部11m、及覆盖部11n。

(绝缘壳体)

绝缘壳体12是形成为圆筒形状、用来将内部导体接点13保持在内部并将外部导体壳11与内部导体接点13之间绝缘的绝缘体(参照图2(c))。绝缘壳体12的外周面与嵌合部11a的内周面相接。

(内部导体接点)

内部导体接点13通过压入等而安装于绝缘壳体12的内部。内部导体接点13具有:连接部13a,连接同轴电缆SC的内部导体SC1;及一对接触部13b,从连接部13a起在Z方向(嵌合方向)上延伸,且与内部导体SC1电连接(参照图2(c))。一对接触部13b构成为能够在Z方向上弹性位移,且与插座连接器100的信号接点部件102(后述)接触。

[锁定部件]

接着,参照图3(a)~图3(d),对锁定部件30的详情进行说明。锁定部件30安装于插塞连接器10。锁定部件30是在插塞连接器10与插座连接器100嵌合后,通过限制插塞连接器10的嵌合部11a的外径的扩大,而牢固地维持插塞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100的嵌合状态的部件。锁定部件30具有本体部31、限制部32、及导引部532。锁定部件30例如由薄板状的金属部件所形成。

(本体部)

本体部31具有平板部34、及连结部35。平板部34是以覆盖外部导体壳11的盖部11b、更详细来说为罩部11g(参照图1)的方式设置的大致矩形状的平板。平板部34在Z方向上与限制部32的一对臂部37、38(后述)对向,且保持导引部33的滑动部39(后述)(连接滑动部39)。在平板部34,形成有在Z方向上贯通的开口34a。开口34a形成于能够观视一对臂部37、38(后述)的位置,例如形成于比平板部34的X方向的中央部分靠前端侧。在平板部34的开口34a的X方向后方,设置有比平板部34的其他部分朝上方突出的凸部34b。通过设置有凸部34b,使锁定部件30滑动时的操作性提高。连结部35是以将平板部34的X方向前端与限制部32的X方向前端连结的方式在Z方向上延伸的部分。

(限制部)

限制部32是构成为能够限制嵌合部11a的扩径的部分。更详细来说,限制部32构成为:在将嵌合于插座连接器100的接地接点部件103(参照图1)的嵌合部11a拔去时,为了维持接地接点部件103的凹部103a与嵌合部11a的突出部11c的卡合状态,能够限制嵌合部11a的扩径。限制部32在Z方向上与平板部34对向,且与平板部34平行地在X方向上延伸。限制部32具有连续于连结部35的前端部36、及连续于前端部36的一对臂部37、38。限制部32在嵌合部11a位于由前端部36及一对臂部37、38所区划的区域(所包围的区域)的状态下,限制嵌合部11a的扩径。

前端部36是抵接于嵌合部11a的X方向上的前端部分而进行限制嵌合部11a的扩径时的嵌合部11a的定位的部分(即为将锁定部件30相对于插塞连接器10定位于后述限制位置的部分)。前端部36为了大范围地与圆筒形状的嵌合部11a抵接,而采用与圆筒形状相对应的形状。也就是说,前端部36是以随着朝向后述一对延长部41、42而在Y方向上扩展的方式形成(参照图3(c))。

一对臂部37、38通过从径向(Y方向)外侧夹着嵌合部11a而限制嵌合部11a的扩径。臂部37以连续于前端部36的Y方向的一端侧的方式在X方向上延伸。臂部38以连续于前端部36的Y方向的另一端侧的方式在X方向上延伸。一对臂部37、38之间的间隔比已扩径状态的嵌合部11a的外径窄,例如设为与未扩径状态的嵌合部11a的外径相等。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所谓的“嵌合部11a的外径”是指于在插塞连接器10安装有锁定部件30的状态下,与一对臂部37、38相同高度(Z方向上的相同位置)的嵌合部11a的外径。

一对臂部37、38的X方向的长度设为彼此相等,如图6(b)所示,设为在嵌合部11a抵接于前端部36的状态下,嵌合部11a大致收纳于由前端部36及一对臂部37、38所区划的区域(所包围的区域)的程度的长度。所述一对臂部37、38的长度为一例,一对臂部37、38的X方向的长度只要为能够限制嵌合部11a的扩径的长度便可为任意长度。一对臂部37、38是与导引部33的一对延长部41、42(后述)一体地设置。

(导引部)

如图3(a)所示,导引部33是导引限制部32相对于嵌合部11a的移动的部分。所谓导引移动不仅包括引导朝向某一区域的移动,还包括防止偏离某一区域的情况。导引部33导引限制部32朝向同轴电缆SC的轴向(X方向)的移动,其中所述轴向(X方向)是与嵌合部11a的嵌合方向(Z方向)交叉的方向。导引部33是以能够在限制嵌合部11a的扩径的限制位置(参照图6(b))与不进行限制的待机位置(参照图5(b))之间双向移动的方式,导引限制部32。如此,所谓限制位置及待机位置为限制部32相对于嵌合部11a的相对位置。导引部33具有滑动部39、定位部40、及一对延长部41、42。

如图3(a)所示,滑动部39是与平板部34一体地设置,且在平板部34的大致中央部分沿着X方向延伸。滑动部39设置于平板部34的Y方向两端。滑动部39在平板部34的Y方向两端,从平板部34朝向一对臂部37、38沿着Z方向延伸。滑动部39通过在作为Y方向上的内壁面的抵接面39a(参照图4(b))抵接于导轨部11e的状态下沿着导轨部11e滑动,而导引限制部32朝向X方向的移动。一对滑动部39、39在由它们及平板部34所区划的区域,且在收纳有外部导体壳11的一对导轨部11e、11e及罩部11g的状态下,沿着导轨部11e滑动。

滑动部39在抵接面39a的X方向大致中央部分,具有朝向导轨部11e突出的第1突起部39b(参照图3(b))。第1突起部39b的X方向上的位置与一对臂部37、38的X方向上的后端的位置大致一致。

定位部40是在平板部34的Y方向两端与平板部34一体地设置且设置于滑动部39的X方向后方的一对板状片。如图3(d)所示,定位部40是以随着从与平板部34的连结部位朝向下端40a而一对板状片彼此接近的方式,朝向下方延伸。下端40a是以在设置有所述下端40a的Z方向的高度范围内,在Y方向上比滑动部39的内壁面靠内侧的方式配置。

一对延长部41、42连续于限制部32的一对臂部37、38而延伸。也就是说,延长部41连续于臂部37而在X方向上延伸,延长部42连续于臂部38而在X方向上延伸。如图5(b)所示,一对延长部41、42是以在限制部32配置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从径向外侧夹着嵌合部11a的方式配置,一对延长部41、42的间隔比一对臂部37、38的间隔宽。一对延长部41、42的间隔至少比未扩径状态的嵌合部11a的外径宽。由此,被一对延长部41、42从径向外侧夹着的嵌合部11a能够扩径。

如图3(c)所示,一对延长部41、42在X方向上的后端(一对延长部41、42的与一对臂部37、38连续的部位的相反侧的端部),具有朝向彼此的对向方向突出的第2突起部43、44。第2突起部43、44的间隔小于未扩径状态的嵌合部11a的外径。第2突起部43、44是以通过与嵌合部11a抵接来阻止嵌合部11a穿过一对延长部41、42之间从而锁定部件30在X方向上从插塞连接器10脱离的方式突出。

[电连接器的详情]

接着,参照图4~图9,对具备安装有锁定部件30的插塞连接器10的电连接器1的详情进行说明。在图4(a)及图4(b)中,图示出限制部32位于不进行嵌合部11a的扩径的限制的待机位置(参照图5(b))的状态。如图4(a)及图4(b)所示,于在插塞连接器10安装有锁定部件30的状态下,本体部31的平板部34以覆盖外部导体壳11的罩部11g的方式抵接于罩部11g。此外,在抵接面39a抵接于导轨部11e的状态下,沿着导轨部11e滑动。此外,由于限制部32位于待机位置,所以一对延长部41、42是以从径向外侧夹着嵌合部11a的方式配置。

如图5(a)及图5(b)所示,在限制部32位于待机位置的电连接器1中,嵌合部11a配置于一对延长部41、42之间而非一对臂部37、38之间。在待机位置,嵌合部11a能够扩径。电连接器1在所述待机位置的状态下,使嵌合部11a扩径而进行与插座连接器100的嵌合(详情后述)。在待机状态下,滑动部39抵接于导轨部11e中的第1导轨11h(参照图2(a))而滑动。

另一方面,如图6(a)及图6(b)所示,在限制部32位于限制位置的电连接器1中,嵌合部11a配置于一对臂部37、38之间。在限制位置,嵌合部11a无法通过一对臂部37、38而扩径。电连接器1通过于在所述待机位置的状态下进行与插座连接器100的嵌合后形成限制位置的状态,而使嵌合部11a的外径不扩大,从而牢固地维持与插座连接器100的嵌合状态(详情后述)。在限制状态下,滑动部39抵接于导轨部11e的第1导轨11h及第2导轨11i(参照图2(a))两者而滑动。

接着,对用以使作业人员感知到是限制位置还是待机位置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例如如图7(a)所示,当使位于限制位置的锁定部件30相对于插塞连接器10以成为待机位置的方式滑动时,在某一时序,第1突起部39b不抵接于第1导轨11h(参照图7(b)及图7(c))。虽然在此之前是在第1突起部39b抵接的状态下滑动的,但当变成不抵接的状态时,部件之间的滑动阻力改变,滑动时的感觉不同,因此能够使作业人员感知到滑动状态的变化。

而且,如上所述,第1突起部39b的位置与一对臂部37、38的X方向上的后端的位置大致一致,此外,第1导轨11h的前端11x与形成于嵌合部11a的狭缝的前端11y在X方向上的位置大致一致。此外,如图6(b)所示,狭缝的前端11y位于比嵌合部11a的抵接于一对臂部37、38的部分(在限制位置抵接于一对臂部37、38的部分)靠嵌合部11a的X方向前端侧。因此,在作业人员感知到滑动时的感觉变化的时序(第1突起部39b不抵接于第1导轨11h的时序),一对臂部37、38的后端到达狭缝的前端11y,而成为未利用一对臂部37、38限制嵌合部11a的扩径的状态。也就是说,在作业人员感知到滑动时的感觉变化的时序,已经从限制位置移动到了待机位置。根据以上,能够利用第1突起部39b,使作业人员感知到是待机位置。

此外,例如如图8(a)所示,当使锁定部件30的滑动部39相对于插塞连接器10朝向限制位置的方向滑动时,抵接于第1导轨11h的第1壁部11k的第1突起部39b在某一时序到达第1壁部11k与第2壁部11m之间的缺口部11o(参照图8(b)及图8(c))。虽然在此之前是在第1突起部39b与第1壁部11k抵接的状态下滑动的,但在第1突起部39b到达缺口部11o时,成为第1突起部39b收纳(陷落)于缺口部11o的状态。由此,能够给予作业人员段落感,从而能够使作业人员感知到滑动状态的变化。

而且,如上所述,第1突起部39b的位置与一对臂部37、38的X方向上的后端的位置大致一致,此外,如图8(a)所示,缺口部11o的X方向上的位置与嵌合部11a的X方向上的后端侧的位置大致一致。因此,在作业人员感知到滑动时的感觉变化的时序(第1突起部39b与缺口部11o卡合的时序),嵌合部11a位于一对臂部37、38之间,而使限制部32位于限制位置。根据以上,能够利用第1突起部39b使作业人员感知到是限制位置。

接着,对电连接器1的防脱构成进行详细说明。在电连接器1中,为了防止锁定部件30从插塞连接器10脱落,而设置有防脱构成。如图9(a)所示,在限制部32位于待机位置的电连接器1中,当使锁定部件30的连结部35进一步朝向从插塞连接器10的嵌合部11a的前端脱离的方向移动时,担心锁定部件30从插塞连接器10脱落。关于这一点,在电连接器1中,作为防止锁定部件30脱落的防脱构成,在锁定部件30设置有定位部40、及第2突起部43、44。

如图9(a)及图9(b)所示,定位部40与第2导轨11i的第2壁部11m接触,来阻止第2壁部11m超出定位部40而移动。如图3(d)所示,一对定位部40、40是以随着从配置于平板部34的Y方向两端的连结部位朝向下端40a而在Y方向上彼此接近的方式,在Z方向上延伸。也就是说,定位部40的下端40a在Y方向上朝向彼此接近的方向突出。下端40a在Y方向上朝向彼此接近的方向突出,直至与第2壁部11m的X方向后端接触而阻止第2壁部11m的穿过为止。由此,防止锁定部件30从插塞连接器10脱落。

如图9(a)及图9(c)所示,第2突起部43、44与嵌合部11a接触,来阻止嵌合部11a穿过一对延长部41、42之间。如图3(c)所示,第2突起部43、44朝向彼此的对向方向(Y方向)突出。而且,第2突起部43、44的间隔小于未扩径状态的嵌合部11a的外径。由此,嵌合部11a无法穿过一对延长部41、42之间,从而得以防止锁定部件30从插塞连接器10脱落。

[电连接器的嵌合及锁定]

接着,参照图1、图10、及图11,对插塞连接器10与插座连接器100的嵌合、及嵌合后的锁定进行详细说明。

另外,如图1所示,插座连接器100具有壳体101、信号接点部件102、及接地接点部件103。插座连接器100通过例如焊接等而安装于印刷配线板200。插座连接器100与安装于同轴电缆SC的插塞连接器10嵌合。信号接点部件102例如为由薄板状的金属部件所形成的信号传输用导体。信号接点部件102在收纳于壳体的状态下至少一部分从壳体的开口向外部突出。信号接点部件102通过与插塞连接器10的内部导体接点13接触而与内部导体SC1电连接。接地接点部件103例如为连接于由薄板状的金属部件所形成的印刷配线板200的接地端子202从而构成接地电路的一部分的部件。接地接点部件103是以将信号接点部件102及壳体的外部侧呈环状包围的方式配置。在接地接点部件103的外周面,遍及其全周而形成有朝径向内侧凹陷的凹部103a(参照图10(c))。所述凹部103a设为与突出部11c的卡合部位,其中所述突出部11c形成于插塞连接器10的嵌合部11a。

如图10(a)及图10(b)所示,在使插塞连接器10与插座连接器100嵌合时,如图10(d)所示,限制部32位于待机位置。在所述情况下,嵌合部11a配置于一对延长部41、42之间而能够扩径。在所述状态下,一面使嵌合部11a扩径,一面使插塞连接器10嵌合于插座连接器100。具体来说,如图10(c)所示,在扩径后的嵌合部11a与绝缘壳体12之间插入插座连接器100的接地接点部件103。

在所述插入状态下,嵌合部11a的突出部11c与接地接点部件103的凹部103a卡合,插塞连接器10与插座连接器100嵌合。在嵌合状态下,插塞连接器10的一对接触部13b与插座连接器100的信号接点部件102接触。另外,嵌合部11a只有在扩径后才能够相对于接地接点部件103而插拔,在未扩径状态下无法相对于接地接点部件103而插拔。

如图11(a)及图11(b)所示,在嵌合后牢固地维持(锁定)嵌合状态时,使锁定部件30的滑动部39沿着导轨部11e滑动,而如图11(c)所示使限制部32位于限制位置。在所述情况下,嵌合部11a配置于一对臂部37、38之间而无法扩径。如上所述,嵌合部11a在未扩径状态下无法相对于接地接点部件103而插拔。因此,通过在嵌合后使嵌合部11a无法扩径,便可使嵌合部11a无法插拔而牢固地维持插塞连接器10与插座连接器100的嵌合状态。

[作用效果]

接着,对所述电连接器1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1具备插塞连接器10、及安装于插塞连接器10的锁定部件30。插塞连接器10具备与作为对方连接器的插座连接器100的接地接点部件103电连接的导电性的外部导体壳11。外部导体壳11具有嵌合于接地接点部件103的筒状的嵌合部11a。嵌合部11a的外径构成为能够在相对于接地接点部件103而插拔时扩大。锁定部件30具有:限制部32,构成为在将嵌合于插座连接器100的接地接点部件103(参照图1)的嵌合部11a拔去时能够限制嵌合部11a的扩径;及导引部33,导引限制部32相对于嵌合部11a的移动。导引部33是以能够在限制嵌合部11a的扩径的限制位置与不进行限制的待机位置之间双向移动的方式,导引限制部32。

在电连接器1中,锁定部件30的限制部32构成为能够限制嵌合部11a的外径的扩大。由此,能够抑制与插座连接器100嵌合后的嵌合部11a扩径,而牢固地维持插塞连接器10与插座连接器100的嵌合状态。此外,在电连接器1中,锁定部件30的导引部33是以能够在限制嵌合部11a的扩径的限制位置与不进行限制的待机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导引限制部32。由此,能够实现如下效果:例如在相对于接地接点部件103而插拔嵌合部11a时,使限制部32相对于插塞连接器10位于待机位置而容易地进行所述插拔,在插塞连接器10的嵌合部11a与插座连接器100的接地接点部件103嵌合时,使限制部32相对于插塞连接器10位于限制位置而使嵌合状态牢固等。也就是说,能够一面确保插塞连接器10的插拔等的作业性,一面牢固地维持插塞连接器10与插座连接器100的嵌合状态。

限制部32具有一对臂部37、38,所述一对臂部37、38通过从径向外侧夹着嵌合部11a而限制嵌合部11a的扩径。通过从嵌合部11a的径扩大的方向即径向外侧夹着嵌合部11a,能够有效地限制嵌合部11a的扩径。也就是说,能够更牢固地维持插塞连接器10与插座连接器100的嵌合状态。

一对臂部37、38的间隔比已扩径状态的嵌合部11a的外径窄。由此,通过将嵌合部11a夹在一对臂部37、38之间,能够简单地限制嵌合部11a的扩径。另外,通过使一对臂部37、38的刚性大于嵌合部11a扩径时的力,能够更切实地限制嵌合部11a的扩径。

导引部33导引限制部32向与嵌合部11a的嵌合方向交叉的方向的移动。通过将限制部32的移动朝与嵌合方向不同的方向导引,能够将嵌合作业与锁定作业作为不同的作业加以明确区分而进行,从而能够提高作业性。

插塞连接器10是安装于同轴电缆SC的一端的连接器,且导引部33导引限制部32向同轴电缆SC的轴向(X方向)的移动。通过将限制部32的移动朝同轴电缆SC的轴向(X方向)导引,能够在限制部32的移动不受同轴电缆SC等阻止的条件下,容易地使限制部32移动,从而能够提高作业性。

也可为如下构成,即,插塞连接器10具有:盖部11b,覆盖嵌合部11a的在Z方向上与插座连接器100的接地接点部件103对向那一面的相反面;及导轨部11e,设置于盖部11b且在轴向(X方向)上延伸;且导引部33具有滑动部39,所述滑动部39在轴向(X方向)上延伸,且通过沿着导轨部11e滑动而导引限制部32向轴向(X方向)的移动。通过滑动部39沿着插塞连接器10的导轨部11e移动,能够简单地进行限制部32相对于嵌合部11a的移动。

也可为如下构成,即,滑动部39具有朝向导轨部11e突出的第1突起部39b,且导轨部11e具有在滑动部39的滑动中当限制部32的位置到达限制位置后与第1突起部39b卡合的缺口部11o。通过第1突起部39b卡合于缺口部11o,能够给予作业人员段落感,从而能够使作业人员感知到限制部32的位置已成为限制位置。

也可为如下构成,即,导引部33具有平板部34,所述平板部34在嵌合方向上与一对臂部37、38对向且保持滑动部39,并是以覆盖盖部11b的方式设置;且在平板部34形成有开口34a。由此,在使滑动部39滑动时,能够从开口34a观视一对臂部37、38相对于插塞连接器10的位置,因此能够使作业人员感知到一对臂部37、38的位置。

也可为如下构成,即,导引部33具有连续于限制部32的一对臂部37、38而延伸的一对延长部41、42,且一对延长部41、42是以在限制部32配置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从径向外侧夹着嵌合部11a的方式配置,一对延长部41、42的间隔比一对臂部37、38的间隔宽。通过形成有连续于一对臂部37、38而延伸且在限制部32配置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夹着嵌合部11a的延长部41、42,能够更恰当地导引臂部37、38(限制部32)相对于嵌合部11a的移动。此外,通过使所述一对延长部41、42的间隔比一对臂部37、38的间隔宽,能够在限制部32配置于待机位置的状态即延长部41、42夹着嵌合部11a的状态下,容许嵌合部11a的扩径。

也可为如下构成,即,一对延长部41、42中至少任一者具有朝向另一者突出的第2突起部43、44,且第2突起部43、44设置于延长部41、42的与臂部37、38连续的部位的相反侧的端部,并是以通过与嵌合部11a接触而阻止嵌合部11a穿过一对延长部41、42之间的方式突出。通过第2突起部43、44设置于延长部41、42的端部,且所述第2突起部43、44以阻止嵌合部11a的穿过的方式突出,能够防止锁定部件30从插塞连接器10脱离。

[变化例]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也可在本发明的主旨范围内对所述实施方式施加各种变化。例如,对通过构成为一对延长部41、42的间隔比一对臂部37、38的间隔宽而在待机位置容许嵌合部11a的扩径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为通过使一对延长部41、42的刚性低于一对臂部37、38的刚性而在待机位置容许嵌合部11a的扩径。

此外,对滑动部39具有第1突起部39b,且导轨部11e具有缺口部11o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相反地,也可为导轨部11e具有朝彼此的对向方向突出的突起部,且滑动部39具有在到达限制位置后与导轨部11e的突起部卡合的缺口部。

此外,对在一对延长部41、42分别设置有第2突起部43、44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为在一对延长部41、42的任一者设置有相当于第2突起部的构成。

[第2实施方式]

以下所说明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是用以说明本发明的例示,因此本发明不应限定于以下内容。在以下的说明中,对相同要素或具有相同功能的要素使用相同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电连接器的概要]

参照图12,对电连接器的概要进行说明。如图12所示,电连接器501具备插塞连接器510(第1连接器)、及锁定部件530。电连接器501是将电缆状的信号传输介质电连接于衬底的电路的连接器,例如为RF(Radio Frequency,射频)连接器。所谓信号传输介质是指传输手机等各种电子设备的信号的介质,例如为同轴电缆SC。所谓衬底例如为印刷配线板700。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501是将同轴电缆SC电连接于印刷配线板700的电路的同轴型电连接器。在电连接器501中,通过安装于同轴电缆SC的终端部分的插塞连接器510通过焊接等安装于印刷配线板700或与插座连接器600嵌合,而将同轴电缆SC与印刷配线板700的电路电连接。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成为同轴电缆SC延伸方向的轴向设为“X方向”,将插塞连接器510与插座连接器600嵌合时插塞连接器510与插座连接器600的嵌合方向设为“Z方向”,将与X方向及Z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Y方向”而进行说明。此外,关于X方向,有时将同轴电缆SC的安装有插塞连接器10这一侧的端部设为“顶端(前端)”,将相反侧的端部设为“基端(后端)”而进行说明。此外,关于Z方向,有时将例如图1所示的状态的插塞连接器510侧设为“上”,将插座连接器600侧设为“下”而进行说明。

[插塞连接器]

接着,参照图13(a)~图13(d),对插塞连接器510的详情进行说明。插塞连接器510是安装于同轴电缆SC的前端部分(一端)的连接器。如图13(a)~图13(d)所示,插塞连接器510具备导电性的外部导体壳511(第1接点)、绝缘性的壳体512、及内部导体接点513。以下,对供安装插塞连接器510的同轴电缆SC、以及构成插塞连接器510的外部导体壳511、壳体512、及内部导体接点513进行详细说明。

(同轴电缆)

同轴电缆SC是为了在内置于手机等小型终端中的各种信号处理要素(例如天线、控制天线的控制芯片、衬底等)之间传输高频信号而在所述小型终端内使用的配线。同轴电缆SC具备内部导体、设置于内部导体周围的绝缘体、设置于绝缘体周围的外部导体、及设置于外部导体周围的保护覆膜。同轴电缆SC随着朝向供安装插塞连接器510的前端,而依序呈阶梯状露出外部导体、绝缘体及内部导体。

在本实施方式中,内部导体经由内部导体接点513而电连接于插座连接器600的信号接点部件602(参照图12),由此构成信号传输电路,其中信号接点部件602连接于印刷配线板700的信号端子701。此外,同轴电缆SC的外部导体经由外部导体壳511而电连接于插座连接器600的接地接点部件603(参照图12),由此构成接地电路,其中接地接点部件603连接于印刷配线板700的接地端子702。

(外部导体壳)

外部导体壳511是电连接于同轴电缆SC的外部导体的导电性的接地接点部件。外部导体壳511如图13(d)所示,是以覆盖壳体512周围的方式设置。外部导体壳511电连接于作为对方连接器的插座连接器600(第2连接器)的接地接点部件603(接点,参照图12),从而构成接地电路。外部导体壳511例如由薄板状的金属部件所形成。外部导体壳511具有嵌合部511a、盖部511b、及一对导轨部511c、511c、一对夹持部511d、511d、以及固定部511e。

嵌合部511a形成为以Z方向为中心轴方向的圆筒形状(筒状),在其筒孔内以同轴状收纳壳体512。嵌合部511a的内周面与壳体512的外周面相接。在嵌合部511a的靠下端侧,具有遍及其全周朝径向内侧(嵌合部511a的中心轴)突出的突出部511f(参照图13(c))。嵌合部511a是通过突出部511f与形成于插座连接器600的接地接点部件603外周的凹部603a(参照图12)卡合,而嵌合于插座连接器600的接地接点部件603。

嵌合部511a在侧面的后端部分形成有沿着Z方向(嵌合方向)延伸的狭缝511g(参照图13(d)),是在相对于插座连接器600的接地接点部件603而插拔时通过外径以该狭缝511g为界在径向上扩大而扩径的构成。狭缝511g在嵌合部511a侧面的后端部分形成于Z方向的全域。由此,嵌合部511a的后端部分成为夹着狭缝511g而被分离的状态。这样说来,狭缝511g就是形成于嵌合部511a后端部分中的被分离部分之间的空隙部分。另外,狭缝511g也不是一定要形成于Z方向的全域,只要按照嵌合部511a以该狭缝511g为界能够扩径的程度沿着Z方向形成即可。嵌合部511a在未扩径状态下外径例如为2.5mm左右,在已扩径状态下外径例如为2.7mm左右。嵌合部511a只有在扩径后才能够相对于接地接点部件603而插拔,在未扩径状态下无法相对于接地接点部件603而插拔。

盖部511b是以封闭嵌合部511a上表面的开口部分的方式进行覆盖的部分。也就是说,盖部511b覆盖嵌合部511a的承收插座连接器600的开口的相反侧的开口。盖部511b一体地设置于嵌合部511a。盖部511b覆盖嵌合部511a的开口,并且往X方向的后方一直延伸到设置有下述一对夹持部511d、511d的区域为止。

如图13(a)所示,一对导轨部511c、511c是连续于盖部511b而设置,并在X方向上延伸。一对导轨部511c、511c是与盖部511b中覆盖嵌合部511a开口的区域的Y方向两端连续而设置。一对导轨部511c、511c在X方向上设置于比一对夹持部511d、511d的侧壁部511n靠前方。一对导轨部511c、511c的Z方向长度(从盖部511b向下方延伸的长度)短于一对夹持部511d、511d的Z方向长度。此外,如图13(d)所示,一对导轨部511c、511c在Y方向上的比一对夹持部511d、511d更靠外侧伸出的位置,沿着X方向延伸。

一对夹持部511d、511d是以在X方向上的比嵌合部511a更靠同轴电缆SC基端的位置(也就是嵌合部511a的后方)夹持同轴电缆SC的方式设置的部分。一对夹持部511d、511d是连续于盖部511b而设置,更详细来说,是与盖部511b中覆盖嵌合部511a开口的区域更偏X方向后方的区域的Y方向两端连续而设置。夹持部511d具有:侧壁部,连续于盖部511b并向下方延伸;及折回部511o,连续于侧壁部511n的下端并在Y方向(详细来说,为朝向对向的另一夹持部511d的方向)上延伸。一对夹持部511d、511d的折回部511o、511o分别延伸到插塞连接器510的Y方向中央部分(参照图13(d))。

固定部511e是对同轴电缆SC安装插塞连接器510的部分。固定部511e沿着同轴电缆SC而设置在X方向上的比一对夹持部511d、511d更靠同轴电缆SC基端的位置(即一对夹持部511d、511d的后方)。固定部511e是构成为能够弯折且在弯折前的状态下形成为U字状的板状部件。固定部511e通过以覆盖同轴电缆SC的外部导体及保护覆膜的外周的方式弯折并使前端铆接,而固定于同轴电缆SC,从而对同轴电缆SC安装插塞连接器510。

(壳体)

壳体512是形成为圆筒形状、用来将内部导体接点513保持在内部并将外部导体壳511与内部导体接点513之间绝缘的绝缘体(参照图13(c))。壳体512的外周面与嵌合部511a的内周面相接。

(内部导体接点)

内部导体接点513通过压入等而安装于壳体512的内部。内部导体接点513具有:连接部513a,连接同轴电缆SC的内部导体;及一对接触部513b,从连接部513a起在Z方向(嵌合方向)上延伸,且与内部导体电连接(参照图13(c))。一对接触部513b构成为能够在Z方向上弹性位移,且与插座连接器600的信号接点部件602(参照图12)接触。

[锁定部件]

接着,参照图14(a)~图14(d),对锁定部件530的详情进行说明。锁定部件530安装于插塞连接器510。锁定部件530是在插塞连接器510与插座连接器600嵌合后,通过限制插塞连接器510的嵌合部511a的外径的扩大,而牢固地维持插塞连接器510与插座连接器600的嵌合状态的部件。锁定部件530构成为在安装于插塞连接器510的状态下能够沿着X方向移动。锁定部件530例如由薄板状的金属部件所形成。锁定部件530具有一对臂部531、531、导引部532、及连结部533。

一对臂部531、531构成为通过从径向(Y方向)外侧夹着嵌合部511a能够限制嵌合部511a的扩径。一对臂部531、531是以在Y方向上相互对向的状态沿着X方向延伸。一对臂部531、531构成为夹着嵌合部511a的部分(与嵌合部511a对向的部分)的形状被设定为与嵌合部511a的外形(即圆形)对应的形状(参照图14(d)及图17(c)),且能够紧贴着嵌合部511a的外缘而夹着嵌合部511a。也就是说,如图14(d)所示,一对臂部531、531的夹着嵌合部分511a的部分被设定为仰视时呈部分性的圆形状。一对臂部531、531构成为能以靠下述连接部539的部分为支点在嵌合部511a的嵌合方向即上下方向上弹性变形。

一对臂部531、531具有突出部534、534,所述突出部534是以在限制了嵌合部511a的扩径的状态(也就是,夹着嵌合部511a的状态)下沿着嵌合部511a外缘的方式向狭缝511g延伸(参照图14(d)及图17(c))。如上所述,一对臂部531、531在夹着嵌合部511a的状态下抵接于嵌合部511a的外缘,突出部534、534也抵接于嵌合部511a的外缘(参照图17(c))。此外,如图17(c)所示,突出部534被设定为在夹着嵌合部511a的状态下,不仅抵接于嵌合部511a还抵接于夹持部511d。也就是说,突出部534是以在夹着嵌合部511a的状态下会被夹在嵌合部511a与夹持部511d之间的方式配置。另外,突出部534在夹着嵌合部511a的状态下,也可并不始终抵接于嵌合部511a及夹持部511d两者,而只要为能够抵接的状态即可。

导引部532是导引一对臂部531、531从待机位置向限制位置移动的部分,所述待机位置是在X方向上一对臂部531、531位于比嵌合部511a更靠同轴电缆SC基端(也就是后方),所述限制位置是一对臂部531、531从径向外侧夹着嵌合部511a。所谓导引移动不是使锁定部件530从插塞连接器510脱离,也不仅是引导其从某个区域向另一区域移动,还包括例如引导其在锁定部件530已从插塞连接器510脱离的状态下开始移动直至到达限制位置为止。所谓限制位置及待机位置是一对臂部531、531相对于嵌合部511a的相对位置。

导引部532具有基部535、及一对滑动部536、536。基部535是与下述连结部533的基部538设置于同一平面的大致矩形状的平板,覆盖盖部511b的上表面。一对滑动部536、536在X方向上延伸,通过沿着一对导轨部511c、511c滑动而引导一对臂部531、531在X方向上的移动。一对滑动部536、536是连续于基部535的Y方向两端而设置,一对滑动部536、536在下端具有朝对向的另一滑动部536方向(内侧)延伸的一对突出部537、537(参照图14(a))。一对突起部537、537在引导部532导引一对臂部531、531时,其上表面与一对导轨部511c、511c的下端相接(参照图15(c))。一对滑动部536、536从外侧覆盖一对导轨部511c、511c,并且设置于其下端的一对突起部537、537卡合于一对导轨部511c、511c的下端(参照图15(c))。由此,能够抑制锁定部件530在嵌合方向上从插塞连接器510脱离。

连结部533是将一对臂部531、531与导引部532连结的部分。连结部533具有基部538、及一对连接部539、539。基部538是与导引部532的基部535设置于同一平面的大致矩形的平板,连续于衬底535的后端,并覆盖盖部511b的上表面。一对连接部539、539连续于基部538后端的Y方向两端部且向下方延伸,并在下端连接于一对臂部531、531的后端。

[锁定部件的安装及锁定处理]

接着,参照图15~图17,对插塞连接器510的锁定部件530的安装及锁定处理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图15~图17中,省略与插塞连接器510嵌合的插座连接器600(参照图12)的图示。

如图15(a)所示,首先,对插塞连接器510安装锁定部件530。具体来说,使配置于插塞连接器510上方的锁定部件530缓慢地向下方移动,由此对盖部511b安装锁定部件530。

如图15(b)及图16(a)所示,当插塞连接器510与插座连接器600嵌合时,锁定部件530的一对臂部531、531处于待机位置。在待机位置,一对臂部531、531位于比嵌合部511a靠后方,因此不会对嵌合部511a施加来自一对臂部531、531的力(夹持力)。在该状态下,嵌合部511a能够扩径。在该状态下,使嵌合部511a扩径的同时,插塞连接器510被嵌合于插座连接器600。具体来说,在扩径后的嵌合部511a与外壳512(参照图16(c))之间插入插座连接器600的接地接点部件603。另外,锁定部件530也可在进行过插塞连接器510与插座连接器600的嵌合后,安装于盖部511b。

在所述插入状态下,嵌合部511a的突出部511f(参照图13(c))与接地接点部件603的凹部603a(参照图12)卡合,插塞连接器510与插座连接器600嵌合。另外,嵌合部511a只有在扩径后才能够相对于接地接点部件603而插拔,在未扩径状态下无法相对于接地接点部件603而插拔。

如图15(c)及图17(a)~图17(c)所示,在嵌合后牢固地维持(锁定)嵌合状态时,使锁定部件530的一对滑动部536、536沿着导轨部511c向前方滑动,而使一对臂部531、531处于限制位置。在限制位置,如图17(c)所示,一对臂部531、531从径向外侧夹着嵌合部511a。一对臂部531、531在夹着嵌合部511a的状态下,以突出部543、534沿着嵌合部511a的方式向狭缝511g延伸。由此,在限制位置,嵌合部511a无法扩径,或扩径受到抑制。如上所述,嵌合部511a在未扩径状态下无法相对于接地接点部件603而插拔。因此,通过嵌合后使嵌合部511a无法扩径、或抑制扩径,便可使嵌合部511a成为无法插拔、或难以插拔的状态,从而牢固地维持插塞连接器510与插座连接器600的嵌合状态。

[作用效果]

接着,对所述电连接器501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501具备插塞连接器510、及安装于插塞连接器510的锁定部件530,且插塞连接器510具备与作为对方连接器的插座连接器600的接地接点部件603电连接的导电性的外部导体壳511,外部导体壳511具有嵌合于接地接点部件603的筒状嵌合部511a,嵌合部511a在侧面形成有沿着嵌合方向的狭缝511g,而构成为在相对于接地接点部件603插拔时能够通过以该狭缝511g为界在径向上扩大而扩径,锁定部件530具有一对臂部531、531,所述臂部531构成为能够通过从径向外侧夹着嵌合部511a而限制嵌合部511a的扩径;一对臂部531、531具有突出部534,所述突出部534在限制了嵌合部511a的扩径的状态下以沿着嵌合部511a的方式向狭缝511g延伸。

在电连接器501中,锁定部件530的一对臂部531、531构成为能够限制嵌合部511a的扩径。由此,能够抑制嵌合部511a在与插座连接器600嵌合后扩径,从而牢固地维持插塞连接器510与插座连接器600的嵌合状态。此处,嵌合部511a构成为能够通过以狭缝511g为界扩大而扩径。因此,为了有效地抑制扩径,较为恰当的是压住该狭缝511g附近。关于这一点,在电连接器501中,一对臂部531、531具有沿着嵌合部511a向狭缝511g延伸的突出部534、534,该突出部534、534会按压狭缝511g附近。由此,能够更适当地抑制嵌合部511a的扩径,从而更牢固地维持插塞连接器510与插座连接器600的嵌合状态。此外,在电连接器501中,采用了通过锁定部件530来限制嵌合部511a的扩径的构成,因此即使在嵌合后必须进行拔去作业的情况下,也能通过解除锁定部件530对嵌合部511a的扩径限制状态而容易地进行拔去作业。也就是说,根据电连接器501,与嵌合后使用粘接剂等构成不同,能容易地进行与插拔及嵌合状态的维持相关的一系列作业。

插塞连接器510安装于同轴电缆SC的一端,且锁定部件530构成为能够沿着成为同轴电缆SC延伸方向的轴向(X方向)移动。通过这样地,使锁定部件530向与插塞连接器510的嵌合方向(Z方向)不同的方向移动而实现锁定,能够将嵌合作业与锁定作业明确地区别开来,从而能够提高作业性。

锁定部件530还具有导引一对臂部531、531从待机位置向限制位置移动的导引部532,所述待机位置是在X方向上一对臂部531、531位于比嵌合部511a更靠同轴电缆SC基端,所述限制位置是一对臂部531、531从径向外侧夹着嵌合部511a。由此,能够实现如下等效果:例如在相对于接地接点部件603插拔嵌合部511a时,使一对臂部531、531处于待机位置而容易地进行该插拔,在插塞连接器510的嵌合部511a与插座连接器600的接地接点部件603嵌合时,使一对臂部531、531处于限制位置而确保嵌合状态牢固。也就是说,能够一面确保插塞连接器510的插拔等的作业性,一面牢固地维持插塞连接器510与插座连接器600的嵌合状态。此外,通过将待机位置设定为比嵌合部511a更靠同轴电缆SC基端(后方)的位置,一对臂部531、531不会在从待机位置移动到限制位置的锁定作业中配置于比嵌合部511a靠前方。由此,能够抑制锁定部件530配置于印刷配线板700中的插塞连接器510前方的区域,而在该前方区域,能将其他电子零件安装于印刷配线板700,从而能提高印刷配线板700的安装效率。

外部导体壳511还具有:盖部511b,覆盖嵌合部511a的与承收接地接点部件603的开口相反的开口;及导轨部511c,连续于盖部511b而设置,在X方向上延伸;导引部532具有滑动部536,所述滑动部536在X方向上延伸,通过沿着导轨部511c滑动而导引一对臂部531、531在X方向上的移动。通过滑动部536沿着插塞连接器510的导轨部511c移动,能够容易地进行一对臂部531、531的移动。

滑动部536从外侧覆盖导轨部511c,并且卡合于导轨部511c。通过使滑动部536卡合于导轨部511c,能够抑制锁定部件530在嵌合方向上从插塞连接器510脱离。

外部导体壳511还具有一对夹持部511d、511d,所述夹持部511d是以在X方向上的比嵌合部511a更靠同轴电缆SC基端的位置夹持同轴电缆SC的方式设置;且突出部534、534在限制了嵌合部511a的扩径的状态下能够抵接于一对夹持部511d、511d。通过这样地,将沿着嵌合部511a向狭缝511g延伸的突出部534设定为能够抵接于夹持部511d,会使突出部534夹在嵌合部511a与夹持部511d之间。由此,限制狭缝511g附近的扩径的突出部534的位置变得容易固定,从而能够更牢固地维持插塞连接器510与插座连接器600的嵌合状态。

一对臂部531、531构成为能够在作为嵌合方向的上下方向上弹性位移。通过将一对臂部531、531设定为能够弹性变形,即使在使一对臂部531、531滑动时突出部534与其他构成(例如夹持部511d)发生干涉的情况下,也能使突出部534越过其他构成而使突出部534移动。也就是,能够更容易地进行一对臂部531、531的移动。此外,通过突出部534在越过夹持部511d等的位置向狭缝511g延伸,能使突出部534的位置更容易固定,从而能够更牢固地维持插塞连接器510与插座连接器600的嵌合状态。

[符号的说明]

1 电连接器

10 插塞连接器(第1连接器)

11 外部导体壳(第1接点)

11a 嵌合部

11b 盖部

11e 导轨部

11o 缺口部(卡合部)

30 锁定部件

32 限制部

33 导引部

34 平板部

34a 开口

37、38 臂部

39 滑动部

39b 第1突起部

41、42 一对延长部

43、44 第2突起部

100 插座连接器(第2连接器)

103 接地接点部件(第2连接器的接点)

501 电连接器

510 插塞连接器(第1连接器)

511 外部导体壳(第1接点)

511a 嵌合部

511b 盖部

511c 导轨部

511d 夹持部

511g 狭缝

530 锁定部件

531 臂部

532 导引部

534 突出部

536 滑动部

600 插座连接器(第2连接器)

603 接地接点部件(第2连接器的接点)

700 印刷配线板(衬底)

SC 同轴电缆(电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