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防眩光增效反光贴膜及光伏电池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54637发布日期:2018-06-08 22:54阅读:447来源:国知局
一种光伏防眩光增效反光贴膜及光伏电池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光伏行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伏防眩光增效反光贴膜。



背景技术:

目前,光伏组件通过提升电池片效率来提高发电效率的难度越来越高,技术进步难以获得突破。因此,其它途径的提效方法受到普遍关注,在光伏组件中,电池片正面被电极与焊带所覆盖,这些材料会遮盖电池片,造成部分太阳光不能被利用,而焊带所占据电池片的面积可以达到3.8%,也就是说,组件将会损失3.8%的输出功率。在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3413861A)中,公开了一种光伏组件反光薄膜及其与焊带的固定方法,薄膜通过表面反射作用,将焊带表面的光线折射到电池片表面,提高组件对光的利用率。但是,该类型的反光膜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其反射结构中的棱线与焊带方向夹角为零,走向单一,在实际光伏组件运行过程中,由于早晚太阳光线角度变化,这种单一走向的结构不能充分利用太阳光线。其次,单一走向的结构使得反射光线集中于一处,造成组件在阳光下出现眩光,影响运维人员对组件表面的观察,市场反应强烈。另外,其反光膜与焊带的粘接方式为普通低温热熔胶粘接,该种胶粘剂耐温性较差,在层压阶段,反光膜易发生脱落位移的问题。最为重要的是,反光贴膜在电池片间隙位置固定困难,现未有成熟可靠的定位方式。因此,针对以上几点问题,需要开发一种全新的光伏组件用反光贴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光伏防眩光增效反光贴膜,来提高光线利用率、改善眩光、解决间隙贴膜固定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光伏防眩光增效反光贴膜,包括:微结构层、具有反光性能的反射层、基材层和热熔胶层,所述基材层具有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应的第二表面,所述基材层呈平面结构,所述微结构层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上,所述微结构层由多个条状单元结构组成,所述单元结构沿所述基材层纵向方向延伸,所述单元结构的顶部曲线和底部宽度呈周期变化,或者所述单元结构的顶部曲线和底部曲线呈周期变化,两种周期变化呈现连续平滑曲线,所述反射层贴附于所述微结构层上,所述热熔胶层设置在所述反射层上或者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下方,所述热熔胶层呈平面结构。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光伏防眩光增效反光贴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元结构的顶部曲线在高度方向呈周期变化,底部宽度随之同步变化,两者呈正相关性。

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光伏防眩光增效反光贴膜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单元结构的顶部曲线和底部曲线同步呈周期变化,所述单元结构的任意两处的底部宽度均相等。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光伏防眩光增效反光贴膜,所述单元结构的顶部曲线和底部曲线在所述基材层的长度方向呈正弦曲线。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光伏防眩光增效反光贴膜,设所述单元结构的底部左右两侧最宽处的两个点分别为A点和B点,所述单元结构的底部左右两侧最窄处的两个点分别为C点和D点,所述A点和所述C点同侧,所述B点和所述D点同侧,设所述线段AB与线段BD之间的夹角为α,所述α为81°-89°,所述线段AB与线段CD均垂直于所述单元结构的延伸方向。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光伏防眩光增效反光贴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位结构的顶部与底部的正弦曲线的单位周期长度d为400mm-1200mm,正弦曲线的振幅a为0.1mm-4mm。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光伏防眩光增效反光贴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层为金属合金层,包含铝、银、铬、镍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厚度为30-80nm,所述基材层为PET材质,厚度为30-90μm,所述热熔胶层为EVA、SIS和POE树脂与硅烷偶联剂的共混物,厚度为10-500μm,所述单元结构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梯形、多边形、直线段与曲线段组合的闭合形状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合。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光伏防眩光增效反光贴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元结构的横截面为等腰三角形,所述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105°-135°。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光伏防眩光增效反光贴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元结构的底部宽度为20-80μm。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光伏电池组件,光伏防眩光增效反光贴膜设置于焊带表面和/或电池片之间的空隙区域;当所述光伏防眩光增效反光贴膜设置于所述焊带表面时,热熔胶层位于基材层表面,所述热熔胶层与所述焊带表面贴合;当所述光伏防眩光增效反光贴膜设置于所述电池片之间的空隙区域时,所述热熔胶层位于反射层表面,所述热熔胶层与组件玻璃毛面贴合;所述光伏防眩光增效反光贴膜的纵向方向与焊带和空隙延伸方向平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光伏防眩光增效反光贴膜具有以下优点:第一,通过改变微结构层的设计,扩大了光线的反射范围,解决了眩光问题,同时提升了光线利用率;第二,创新性地在热熔胶层中引入硅烷偶联剂与耐热树脂,一方面增加了与玻璃的粘结力,另一方面,提高了热熔胶的耐温性,解决层压膜偏问题。第三,创造性地将反光贴膜贴在玻璃毛面上,解决了间隙贴膜定位难题,便于自动化稳定生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光伏防眩光增效反光贴膜在实施例1中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光伏防眩光增效反光贴膜在实施例1中的垂直纵向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种光伏防眩光增效反光贴膜在实施例2中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一种光伏防眩光增效反光贴膜在实施例2中的垂直纵向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一种光伏防眩光增效反光贴膜在实施例1、2中的垂直于基材面的俯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一种光伏防眩光增效反光贴膜在实施例3中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一种光伏防眩光增效反光贴膜在实施例3中的垂直纵向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一种光伏防眩光增效反光贴膜在实施例3中的垂直于基材面的俯视图。

其中:1为反射层、2为微结构层、3为基材层、4为热熔胶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首先,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发明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

其次,本发明利用结构示意图等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发明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表示一种光伏防眩光增效反光贴膜结构的示意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实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光伏防眩光增效反光贴膜,从上到下分为三层依次为反射层1、微结构层2、基材层3,除此三层外,还有热熔胶层4,如图1所示,热熔胶层4设置在基材层3的下面,如图3、6所示,热熔胶层4设置在反射层1的上面。反射层1为金属合金层,包含铝、银、铬、镍中的一种或多种,厚度为30~80nm,基材层3为PET材质,厚度为30~90μm,热熔胶层4为EVA、SIS和POE树脂与硅烷偶联剂的共混物,厚度为10~500μm。

如图1、3、6所示,微结构层2由多个条状单元结构组成,单元结构沿基材层3纵向方向延伸,单元结构的顶部曲线和底部宽度呈周期变化,或者所述单元结构的顶部曲线和底部曲线呈周期变化,两种周期变化呈现连续平滑曲线。

单元结构的设置方式有三种:

1、单元结构的顶部曲线和底部曲线在基材层的长度方向呈现正弦曲线。

2、如图1、3所示,单元结构的顶部曲线在高度方向呈周期变化,底部宽度随之同步变化,两者呈正相关性。

3、如图8所示,单元结构的顶部曲线和底部曲线同步具有周期变化特性,底部宽度保持不变。

在上述1、3两种设置方式中,单位结构的顶部与底部的正弦曲线的单位周期长度d为400mm~1200mm,正弦曲线的振幅a为0.1mm~4mm。

在上述1、2两种设置方式中,如图5所示,单元结构的底部最宽处B点与同侧最窄处的D点之间的夹角α(∠ABD)介于81°~89°之间,α为线段AB与线段BD的夹角,AB与CD垂直于单元结构延伸方向。

在上述设置中,单元结构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梯形、多边形、直线段与曲线段组合的闭合形状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合,如图2、4、7所示,单元结构的横截面为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105°-135°之间,优选120°。单元结构的底部宽度最宽处宽度为20~80μm,优选为50~70μm。

采用以上方案的光伏防眩光增效反光贴膜,应用于光伏组件中,光伏防眩光增效反光贴膜置于焊带表面或电池片之间的空隙区域,光伏防眩光增效反光贴膜可以单独或同时设置于焊带表面和电池片之间的空隙区域;当光伏防眩光增效反光贴膜设置于焊带表面时,热熔胶层位于基材表面,热熔胶层与焊带表面贴合;当光伏防眩光增效反光贴膜设置于电池片空隙区域时,热熔胶层位于反射层表面,热熔胶层与组件玻璃毛面贴合;光伏防眩光增效反光贴膜纵向方向与焊带和空隙延伸方向平行。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见下述实施例1-3:

实施例1

如图1、图2、图5所示,光伏防眩光增效反光贴膜为四层结构,设置于焊带位置,贴合于焊带表面,从上到下依次是反射层1、微结构层2、基材层3、热熔胶层4,微结构层2的断面为等腰三角形,反射层1成分为:铝99wt%、镍0.3wt%、银0.5wt%、铬0.2wt%。热熔胶层4成分为:EVA(60wt%)、SIS(26wt%)、POE(13wt%)、硅烷偶联剂(1wt%),具体参数和贴膜效果如表1所示。

表1 实施例1反光膜参数设置

实施例2

如图3、图4、图5所示,光伏防眩光增效反光贴膜为四层结构,设置于电池片间隙位置,贴合于玻璃毛面,从上到下依次是热熔胶层4、反射层1、微结构层2、基材层3,微结构层2的断面为等腰三角形,反射层1成分为:铝98wt%、镍0.6wt%、银1.0wt%、铬0.4wt%。热熔胶层4成分为:EVA(58wt%)、SIS(27wt%)、POE(14wt%)、硅烷偶联剂(1wt%),具体参数和贴膜效果如表2所示。

表2 实施例2反光膜参数设置

实施例3

如图6、图7、图8所示,光伏防眩光增效反光贴膜为四层结构,设置于电池片间隙位置,贴合于玻璃毛面,从上到下依次是热熔胶层4、反射层1、微结构层2、基材层3,微结构层2的断面为等腰三角形。反射层1成分为:铝98.5wt%、镍0.3wt%、银1.0wt%、铬0.2wt%。热熔胶层4成分为:EVA(65wt%)、SIS(25wt%)、POE(8.5wt%)、硅烷偶联剂(1.5wt%),具体参数和贴膜效果如表3所示。

表3 实施例3反光膜参数设置

所属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能够理解的是,本发明的特点或目的之一在于:本发明提出的光伏防眩光增效反光贴膜,第一,通过改变微结构层的设计,扩大了光线的反射范围,解决了眩光问题,同时提升了光线利用率;第二,创新性地在热熔胶层中引入硅烷偶联剂与耐热树脂,一方面增加了与玻璃的粘结力,另一方面,提高了热熔胶的耐温性,解决层压膜偏问题。第三,创造性地将反光贴膜贴在玻璃毛面上,解决了间隙贴膜定位难题,便于自动化稳定生产。

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